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初步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继发血小板减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pSS继发血小板减少患者,2例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2例为糖皮质激素依赖性血小板减少,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共2次,同时联合泼尼松1~2 mg·kg-1·d-1治疗.观察血小板和外周血B细胞的变化.结果 4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水平为(3 ~39)×109/L,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血小板于1~2周内上升,3~8周内恢复至(107~241)×109/L,维持缓解27 ~52周.12周内泼尼松减为3.75 ~7.50 mg/d并维持.1例患者于第27周时复发,血小板降至47×109/L,再次静脉滴点利妥昔单抗100 mg,4周后血小板升至81 x 109/L.4例患者外周血B细胞降至(0.007 ~0.010)×109/L,但未达清除状态.输注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用于治疗pSS继发血小板减少,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部分清除B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7例经大剂量激素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和静脉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抗磷脂综合征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各1例]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并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预后.结果 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1例,年龄21~58岁,病程3个月~20年.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改善包括顽固性重度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狼疮肾炎等临床表现.4例患者在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3周~5个月出现感染(包括带状疱疹1例次,单纯疱疹1例次,败血症1例次和肺部感染3例次),3例因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有效,但合并免疫抑制剂应用可能出现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小板减少为轻到中度,不需要特别处理;但当出现出血、大血肿或血小板计数30×109L时,则需要进行治疗。已有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羟氯喹、血浆置换、达那唑和脾脏切除,也包括一些新药(利妥昔单抗、促血小板生成素)和其他方法(应用氨苯砜、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既往激素和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复发的10例SLE患者,予利妥昔单抗100mg,使用4次,同时仅联合使用激素,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利妥昔单抗对狼疮肾炎、神经精神性狼疮、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均显示有良好的疗效,且起效迅速.10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了泌尿系感染,1例在首剂利妥昔单抗治疗1周后猝死,但不能确定死亡原因与利妥昔单抗相关.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SLE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降低了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与利妥昔单抗相关血栓的不良反应非常罕见,通过学习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严重血栓事件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了解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方法详细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 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血栓的临床表现。结果该患者在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月后,PLT正常,狼疮不活动,但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SLE有效,但给予SLE合并APS患者使用时要警惕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llo-HSCT后EBV病并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26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EBV病15例,活检确诊(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11例。利妥昔单抗静脉输注375 mg/m2,每周1次。采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采用通用的毒性分级标准判定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共应用利妥昔单抗78例次,中位3(1~6)例次。利妥昔单抗输注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1、2、3、4、8周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1.5±6.3)%、(42.2±10.2)%、(64.4±10.0)%、(74.6±9.4)%、(87.3±7.9)%。总有效率84.6%,CR率73.1%;单个器官受累患者的CR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10/10比9/16,P=0.023),临床诊断的EBV病患者CR率高于PTLD患者(13/15比6/11,P=0.0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的1年和2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5.7±10.2)%和(39.6±12.4)%。单器官受累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8/10比5/16,P=0.041),临床诊断的患者存活多于PTLD患者(11/15比2/11,P=0.015)。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EBV病安全有效,建议根据临床诊断在单器官受累时即开始治疗,同时争取尽早获取病理结果。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需要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来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7.
B淋巴细胞可通过多重机制参予风湿性疾病的发病,为B细胞靶向治疗风湿性疾病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目前国际上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对类风湿关节炎和一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初探性研究提示利妥昔单抗对其他顽固性风湿免疫病,如原发干燥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肌炎、系统性硬化症、血管炎等亦有较肯定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循证医学的证据将为风湿性疾病患者提供更有力的治疗武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5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改良FOLFOX方案化疗,西妥昔单抗先于化疗药物使用,两者相隔1 h以上。每2周重复,完成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中CR1例,PR 6例,SD3例,PD5例,有效率46.7%,临床获益率66.7%。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西妥昔单抗与奥沙利铂联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疗效满意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分析利妥昔单抗治疗23例狼疮肾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探索半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狼疮肾炎的前景。选2013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3例狼疮肾炎患者, 18例患者于第1天和第14天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 5例患者于第1天和第14天给予利妥昔单抗500 mg, 6个月后依病情需要按需使用。第1天和第14天同时给予80~120 mg甲泼尼龙, 后以1 mg/kg甲泼尼龙维持4周, 依病情酌情减量至维持量或停用。记录利妥昔单抗治疗后B淋巴细胞水平、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评分(SLEDAI-2K)。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 基线期11例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 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后12个月9例患者肌酐水平恢复正常[(66.3±10.1) μmol/L 比 (162.7±58.6) μmol/L]; 12例基线期肾功能正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肾功能恶化。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12个月后20例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降低[4.00(2.00, 6.80)g 比 0.10(0.08, 0.40) g]。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8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大剂量地塞米松40 mg/d,连续4 d.利妥昔单抗剂量为100 mg/w,连续4周.结果:显效3例,良效3例,进步1例,无效1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例I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w静脉滴注,连用4周,不伴随使用免疫抑制剂、抗凝药、激素冲击疗法.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IgG、IgM、IgA).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B细胞、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变化.方法 利妥昔单抗(375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12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IgG、IgM、IgA)、血小板GPⅡb/Ⅲa和(或)GP Ⅰ 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CD+3、CD+4、CD+8、CD+19、CD+20细胞数.结果 4例完全有效,3例部分有效,2例微效,3例无效.随访中位时间5(0.5~12)个月,疗效均维持较好.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自身抗体均转阴.治疗前后血清IgG、IgM、IgA无明显变化,CD+3、CD+4、CD+8细胞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CD+19/CD+20细胞数(4.1±2.2)×106/L与治疗前(295.0±86.4)×106/L比较明显下降(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ITP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联用甲氨蝶呤(MTX)治疗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72周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患者按2:1:1的比例随机分为500 mg利妥者单抗治疗组、1000 mg利妥昔单抗治疗组及安慰剂组,所有患者同时服用MTX 7.5~20 mg/周,每24周为1个疗程,每疗程于第1日和第15 日输注利妥昔单抗500 mg或1000mg或安慰剂.主要疗效指标为达到ACR20的患者比例,次要疗效指标为达到ACR50、ACR70的比例,及DAS28的改善情况.结果 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方法,如不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秩转换检验方法.结果 共纳入22例DAS28>5.1的重度RA患者(女性占93%,平均年龄50岁,MTX平均服用剂量17.6 mg/周),有2例患者因疗效不佳退出,其余患者均完成了 4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症状明显缓解,在72周结束实验时,500 mg利妥昔单抗组达到ACR20的比例为80%,而1000 mg组达到ACR20的比例为60%,安慰剂+MTX组达到ACR20的比例为57%,同时各治疗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DAS28均较基线显著下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上乎吸道感染,其次是淋巴细胞下降及肝功能异常.结论 利妥昔单抗对RA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小剂量利妥昔单抗靶向控制循环B淋巴细胞数量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4-10-2019-09期间31例难治性AIHA接受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连续使用至外周循环中CD19~+细胞降低至流式细胞仪常规检测下限0.1%。结果:经中位2个疗程(1~4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循环CD19细胞比例降至0.1%以下,总体有效率87.1%(27/31)。输注相关不良反应1例(3.2%),1周内发生感染2例(6.5%)。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3个月(2~26个月)。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疗效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利妥昔单抗介导肺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经验,探讨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利妥昔单抗介导的肺损伤发生率为10.4%,年龄是肺损伤发生的高危因素;肺损伤多发生于应用利妥昔单抗3个疗程后,临床常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影像学常表现为间质性肺病,大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有效。结论:利妥昔单抗介导的肺损伤是利妥昔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时诊断治疗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例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NMZ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中13例(92.9%)就诊时外周血细胞计数异常:6例(42.9%)白细胞( WBC)>10.0×109/L ;4例白细胞(28.6%)<4.0×109/L;7例(50%)淋巴细胞比例>50%,绝对值>5.0×109/L;10例(71.4%)血红蛋白<120g/L;6例(42.9%)血小板<100×109/L。2系血细胞减少4例(28.6%),全血细胞减少2例(14.3%)。10例(71.4%)患者骨髓受累,其中5例(50%)存在单克隆轻链限制型B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与骨髓NMZL细胞百分比正相关(r=0.811,P=0.008)。免疫球蛋白升高的检出率为100%(12/12),其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者10例(10/12,83.3%)。≥1种自身抗体阳性8例(8/11,72.7%)。14例患者Ann Arbor分期均在Ⅲ或Ⅳ期。免疫化疗作为初始治疗10例;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1例;单纯化疗治疗2例;干扰素治疗1例。完全缓解8例(57.1%),部分缓解3例(21.4%)。中位随访23个月,2年总体生存(OS)率为84.6%,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为71.4%,预期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90个月,预期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39个月。结论Ⅲ/Ⅳ期NMZL患者血细胞计数异常、骨髓侵犯、免疫异常多见,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提示NMZL骨髓浸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贝利尤单抗干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清白蛋白(RAR)、预后营养指数(PNI)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42例接受贝利尤单抗干预治疗的SLE患者,贝利尤单抗给药方案:贝利尤单抗10 mg/kg,前3次每2周给药1次,随后每4周给药1次;其中27例患者完成了26周(8次)干预。治疗前后采用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N)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RDW;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白蛋白(Alb);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CRP);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dsDNA抗体;ELISA法检测血清补体C3、C4。计算27例完成26周干预患者治疗前后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CAR)、RAR、PNI(Alb+5×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差值,即相应ΔRDW、ΔNLR、ΔPLR、ΔCAR、ΔRAR、ΔPNI。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各指标与狼疮活动度指数(SLEDAI-2K)的相关性。结果 27例患者贝利尤单抗干预26周后,SLE患者抗dsDNA、SLEDAI-2K、R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发严重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的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严重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就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28 ~ 38岁.1例严重血小板减少出现在SLE确诊5年后,1例为SLE的首发症状,另1例先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外科手术后出现明显的Evans综合征而诊断SLE.3例患者均对常规的大剂量甲泼尼龙和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以及静脉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但对达那唑、小剂量环孢素和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治疗或脾切除有所反应.结论 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SLE伴发严重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采用小剂量多药联合治疗或脾切除.  相似文献   

19.
黄惠红 《山东医药》2011,51(14):53-54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6方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疗效。方法转移性大肠癌18例,应用西妥昔单抗首次400 mg/m2,以后250 mg/m2,1次/周;联合FOLFOX6方案,每2周重复1次;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本组PR 8例,SD 7例,有效率为57.1%,疾病控制率为83.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9.4个月,中位生存期18.6个月。不良反应皮疹14例、中性粒细胞减少8例、迟发性腹泻7例、呕吐7例、发热5例、白细胞减少3例、血红蛋白减少2例、血小板下降2例。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6方案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与住院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2-02至2013-05就诊于我院并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证实的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83例,男性126例(68.9%)。分组:①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157),死亡组(n=26);②根据血小板计数五分位值将患者分五组,即血小板计数第1分位(≤119×109/L)组(Q1组,n=36),血小板计数第2分位(120~149×109/L)组(Q2组,n=37),血小板计数第3分位(150~173×109/L)组(Q3组,n=36),血小板计数第4分位(174~228×109/L)组(Q4组,n=37),血小板计数第5分位(>228×109/L)组(Q5组,n=37);③按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分为≤119×109/L组(n=36)和>119×109/L组(n=147),再根据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将其分为≤119×109/L手术者(n=18)、≤119×109/L非手术者(n=18)和>119×109/L手术者(n=96)、>119×109/L非手术者(n=51)。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及静脉血标本,检测血小板计数、白细胞、D-二聚体等值。主要终点事件为住院死亡率。结果:183例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总住院死亡率为14.3%。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血压较低、D-二聚体水平较高; Q1组患者死亡率(38.9%)显著高于Q2、Q3、Q4和Q5四组(10.8%、11.1%、8.1%和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Q5组较Q1组死亡风险增加(HR=11.2,95%CI 2.13~123.3,P=0.007),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影响预后的因素后,血小板计数≤119×109/L无论在手术治疗进入Cox模型前(HR3.90,95%CI 1.67~9.09, P=0.002)还是进入模型后(HR2.67,95%CI 1.15~6.19,P=0.023)均增加住院死亡风险。结论: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119×109/L住院死亡率风险明显增加。即使接受手术治疗,血小板计数值较低的患者仍与住院死亡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