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目的熟悉肝癌伴动静脉瘘的造影表现,提高动静脉瘘的识别能力。方法选取30例原发性肝癌病例,通过DSA造影表现来明确是否合并动静脉瘘。并且确定动静脉瘘的分型。结果本组30例原发性肝癌并AVS患者中肝动脉-门静脉瘘25例;肝动脉-肝静脉瘘3例;肝动脉同时合并肝静脉及门静脉瘘2例。结论通过肝总动脉造影,于动脉期见到门静脉或/和肝静脉显影即可明确原发性肝癌是否伴有动静脉瘘(AVS)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疗效,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法本院近2年实施经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的原发性肝癌425例,其中合并动-静脉瘘38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分别对动-静脉瘘以无水乙醇或无水乙醇+明胶海绵颗粒、对肿瘤病灶以无水乙醇+碘油(1:1)或碘油+2~3种化疗药物实施栓塞。观察术后的临床表现,并随访复发率与生存率。结果42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脉-门静脉瘘38例(8.9%),其中,高流量型21例(55%),低流量型17例(45%),同时伴有肝动脉-肝静脉瘘8例(21%)。38例均成功实施动-静脉瘘及肿瘤病灶的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术,其中,35例经过2~3次治疗。术后肝功能好转23例(61%);腹水消失13例(34%),腹水明显减少20例(53%);6个月生存率84%(32例),1年生存率61%(2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术治疗肝癌伴动-静脉瘘,能缓解其导致的门静脉高压及其严重后果,疗效肯定,并且为同期实施的肿瘤病灶栓塞治疗奠定了基础,该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术中射频消融加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细胞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腹术中射频消融(RFA)后行肝动脉造影(DSA)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必要性。方法开腹术中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50例,术后2周常规行DSA及TACE术,再3周后复查CT及AFP。结果DSA+TACE术发现肿瘤染色及碘化油聚集9例(18%),CT复查见碘化油异常沉积10例(10%),AFP转阴43例(86%),AFP不升高5例(10%),总有效率96%。结论开腹术中射频消融后行DSA+TACE治疗肝细胞性肝癌是一种非常必要、有效的方法,有望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细针穿刺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6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528例临床疑诊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穿刺细胞学检查及随访结果。结果经肝穿刺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者2061例(81.53%,其中肝脏原发肿瘤1704例,转移性肿瘤41例,原发不明恶性肿瘤316例)、阴性431例(17.05%)、疑癌或异形36例(1.42%)。临床随访发现2061例恶性患者最终均被证实为恶性肿瘤;431例阴性中,37.82%(163/431)最终被证实为恶性(其中原发性肝癌136例);36例疑癌或异形中,28例最终被证实为恶性(均为原发性肝癌)。946例AFP≥400μg/L患者全部证实为恶性,其中原发性肝癌942例、肝母细胞瘤1例、转移性肝癌3例。AFP〈400μg/L的1582例患者中,最终诊断原发性肝癌1154例,其中81.89%(945例)可通过肝穿刺直接确诊。本研究结果显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用于肝脏肿瘤定性诊断(良、恶性鉴别)敏感性91.52%、特异性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59.10%,总准确性为92.44%。肝穿刺可直接确诊原发性肝癌达81.01%。77.49%的患者可通过肝穿刺明确原发或继发。穿刺后并发症主要为:出血11例(0.44%),针道种植转移5例(0.2%)。结论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有效确定肝脏肿瘤的性质,且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性高。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少,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 TAE 术前后外周血中微转移变化情况,并评价 AFP mRNA 的预后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巢式 RT-PCR 方法,检测32例肝癌患者 TAE 术前后外周血中 AFP mRNA 的表达,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32例 TAE 患者术前 AFP mRNA 阳性21例,阳性率为65.6%;术后 AFP mRNA 阳性23例,阳性率为71.9%。其中21例术前阳性者依然全部阳性,未发现有转阴性;11例阴性患者中有2例转为阳性。随访观察发现 AFP mRNA 阳性患者肝内、肝外转移发生率和 AFP mRNA 阴性患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 TAE 可能促使原发性肝癌发生血道播散。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 AFP mRNA,是一种灵敏预后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对27例肝癌患者共33个肿瘤病灶行CT引导下RFA治疗,治疗前后均行AFP、CEA及CT、MRI等瘤灶检查,并定期随访。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术后血压较低3例、出现胆瘘1例,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均随访4~18个月,复查CT或MRI示,肿瘤灶完全损毁21个(均为原发性肝癌),肿瘤直径均〈4cm;瘤灶部分损毁8个(其中原发性肝癌5个,转移性肝癌3个),肿瘤直径4—6cIn;瘤灶局部复发4个(其中原发性肝癌1个,转移性肝癌3个),肿瘤直径6~8.5cm。AFP由术前的平均1646ng/ml降至术后的254ng/ml,CEA由术前的平均6.62ng/ml降至术后的2.31ng/ml,P均〈0.05。患者ALT、AS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给予保肝治疗,1个月时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CT引导下RFA治疗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闻(TAE)术前后外周血中微转移变化情况,并评价AFPmRNA的预后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巢式PT-PCR方法,检测22例和32例肝癌患者手术和TAE术前后外周血中AFPmRNA的表达,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2例手术患者术前7例(31.8%)AFPmRNA阳性,术后有4例转阴;而术前AFPmRNA阴性的病例中有1例术后转为阳性。随访观察8例于  相似文献   

8.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DSA影象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肝癌中肝动-静脉瘘的发病率、分型、发生部位以及与肝癌类型、肿瘤血供和门脉高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110例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肝癌患者.均经DSA检查证实.其中男102例,女8例,年龄27岁~70岁,平均48.5岁.原发性肝癌103例,转移性肝癌7例.结果①肝癌中肝动-静脉瘘平均发生率为18.86%.②肝动-静脉瘘多发于多血供、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多血供明显多于中血供(P<0.05,x2=5.83).巨块型明显多于弥漫型(P<0.05,x2=6.09).③肝动-静脉瘘中单纯型103例,占93.63%,复杂型7例.单纯型明显多于复杂型(P<0.01,x2=55.78).④按发生部位分型:周围型95例(86.36%),中央型15例(13.63%).周围型明显多于中央型(P<0.05,x2=6.05).⑤纤维内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P<0.01,U=4.08).结论肝动-静脉瘘在肝癌中的发生率较高,常提示病变的严重程度,可能是中晚期肝癌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DSA检查可及时发现并指导治疗,应做为合并门脉高压肝癌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含量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放射分析法(RIA)检测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5例肝硬化、以及48例正常健康人血清β2-MG含量;动态检测原发性肝癌手术前后β2-MG含量变化。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中β2-MG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和肝硬化组(P〈0.05);原发性肝癌术前血清β2-MG含量增高者,术后含量明显降低,有转移复发时,β2-MG含量再度升高。结论检测血清β2-MG含量变化在原发性肝癌辅助诊断以及疗效、复发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原发性肝癌的肿瘤部位及大小、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切除范围、出血量、引流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规则的肝叶切除术9例,肝段切除5例,肝癌局部切除16例;90%患者术中出血在200~1000mL;手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20%),病死率3.3%(1/30)。结论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掌握好手术要点,把握好手术的各个环节,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SPINK1)水平及与其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HCC患者80例、肝硬化患者40例,选择正常人30例,所有纳入对象在晨起空腹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SPINK1和甲胎蛋白(AF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浆SPINK1和AFP对HCC的诊断效能,并分析术前血浆SPINK1水平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HCC患者血浆SPINK1为(2.4±0.3) μg/L,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的(2.0±0.2) μg/L或正常人的(1.3±0.1) μg/L,肝硬化患者血浆SPINK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HCC患者血浆AFP水平为(125.7±14.5) μg/L,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的(35.4±4.2)μg/L或正常人的【(3.6±0.5)μg/L,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1.70 μg/L为截断点,血浆SPINK1水平诊断HCC的灵敏度为77.2%,特异度为67.6%,而以最佳截断点为124.8μg/L,血浆AFP 水平则分别为63.4%和62.5%;42例术前血浆SPINK1水平>1.7 μg/L的HC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为(12.2±1.3) m,无瘤生存期(DFS)为(11.2±1.2) m,显著短于38例血浆SPINK1<1.7 μg/L组的(20.5±2.1) m和(15.7±1.9) m,而复发率为38.1%,显著高于术前血浆SPINK1<1.7 μg/L患者的18.4%(x2=5.18,P<0.05)。结论 HCC患者血浆SPINK1呈高水平状态,SPINK1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较AFP高,且SPINK1与HC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将其作为HCC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以期提高临床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以本院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115例肝占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早期肝癌患者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各期图像的特点,其中肝细胞癌42例,肝转移癌37例,肝血管瘤36例。结果三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多表现为高密度强化,比例显著高于肝转移癌(P0.001);而在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多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比例亦显著高于肝转移癌和肝血管瘤(P0.001)。结论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早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18氟-代脱氧葡萄糖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18F-FDG PET/CT)检查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HCC患者99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然后行肝叶切除术。结果 在99例HCC患者中,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有MVI患者42例,无MVI患者57例;18F-FDG PET/CT检查结果显示,肝内肿瘤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阴影,病灶呈不规则状,大多数情况呈类圆形,部分肿瘤周围伴有子灶。PET/CT检查显像阳性73例(73.7%),其中MVI阳性组为85.7%,显著高于MVI阴性组的64.9%(P<0.05); MVI阳性组肿瘤直径为(7.6±2.8) cm,显著大于MVI阴性组的(5.4±2.4) cm,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7.4±5.2),显著高于MVI阴性组的【(5.3±5.2),P<0.05】;MVI阳性与MVI阴性患者肿瘤组织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VI阳性患者肿瘤分化为III/IV型比例显著高于MVI阴性患者(88.1%对75.4%,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99例HCC患者1 a总体生存率为81.8%,无瘤生存率为60.6%,其中MVI阳性组1 a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和47.6%,显著低于MVI阴性组的91.2%和70.2%(P<0.05)。结论 肝细胞癌伴有微血管侵犯患者在行18F-FDG PET/CT检查时有一些特点值得总结和观察,其临床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胡慧  单秀红  周月圆 《肝脏》2014,(11):836-838
目的:探讨256排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5例,给予256排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重建,并与同期行肝动脉DSA的5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动脉期 MSCTA可以良好的显示出腹腔干及其主要分支、肝动脉解剖变异,VR对血管的立体显示效果优于 MIP ,但在肝内动脉显示方面存在差异。MIP和VR法检查在供血动脉显示方面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血管显示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肝动脉3级以下分支以及肿瘤供血动脉和肿瘤血管方面,MIP 与DSA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显示4级以上分支方面, DSA优于 MIP,且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静脉4级以上分支显示方面,MIP 和VR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56排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重建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miR-335水平变化及其在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后,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HCC患者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0例和选择的健康人5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血清miR-335水平。给予HCC患者TACE治疗,并随访2年。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应用血清miR-335水平预测HCC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HCC患者血清miR-335水平为(1.18±1.35),显著低于乙型肝炎(1.91±2.11)和肝硬化患者(2.01±0.75),也显著低于正常人【(2.07±1.25),P=0.001】,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R-335水平与正常人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存在门静脉癌栓的HCC患者血清miR-335水平显著低于38例无癌栓患者(t=4.586,P<0.001),13例死亡患者血清miR-335水平显著低于47例生存患者(t=3.324,P<0.001),而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血清AFP水平高低患者,血清miR-33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2年,本组HCC患者死亡13例(21.7%)。以血清miR-335水平小于或等于0.820为截断点,判断患者2年内死亡的敏感性为83.0%,特异度为100.0%。结论 HCC患者血清miR-335水平显著降低,其水平越低,预后越差,该结论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在不同类型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不同表现,以提高该方法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对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小肝癌、结节型肝癌和巨块型肝癌各40例进行回顾性评价。使用德国Siemens Biograph Turepoint 40 PET/CT 成像仪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对所有病例进行PET/CT显像检查,依托半定量评估基础,计算最大标准摄入值(SUVmax)。结果 在40例小肝癌患者中,21例(52.5%)、在40例结节型肝癌中,24例(60.0%)和40例巨块型肝癌中,37例(92.5%)病灶延迟相SUVmax较早期相升高(F=16.714,P=0.000);小肝癌患者早期相和延迟相SUVmax分别为3.99±1.40和4.17±1.99(t=-1.406,P=0.168),结节型肝癌患者早期相和延迟相SUVmax分别为5.04±1.87和5.23±2.25(t=-1.364,P=0.180),巨块型肝癌患者早期相和延迟相SUVmax分别为6.98±2.57和8.10±3.11(t=-4.119,P=0.000),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种类型肝癌之间早期相SUVmax值存在差异(F=22.765,P=0.000),延迟相SUVmax值也存在差异(F=26.435,P=0.000)。结论 在HCC,随肿瘤直径的增大,双时相显像诊断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SNNL)的价值。方法 2013年5月~2018年5月我院就诊的17例SNNL患者和1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0例为肝细胞癌和5例为肝转移癌),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MRI增强扫描及MRI多期长时间延迟至120 min扫描,分别比较两组病灶影像学特征,如病灶密度、强化类型,探讨长时间延迟扫描在鉴别SNNL与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结果 在SNNL患者,CT和MRI共检出17个病灶,均位于肝右叶,且均为单发病灶,直径为(2.1±0.4) cm;在10例HCC患者,MRI检查发现11个病灶,位于肝右叶者8个,位于肝左叶者3个。单发病灶9例,多发病灶1例,直径为 (5.4±1.6) cm;在5例肝脏转移癌患者中,共检出12个病灶,位于肝右叶者9个,位于肝左叶者3个,直径为 (3.1±0.9)cm;在SNNL病灶中有4个病灶在T2WI上表现为“靶征”,与肝转移癌病灶的影像学表现类似;在延迟期(DP)3/5 min扫描,HCC和肝转移癌病灶边缘多呈中度-重度环形强化,SNNL病灶边缘强化水平随着延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在DP 1 h时,17个病灶均表现为中度-重度环形强化,病灶中心无强化,而肝脏恶性肿瘤病变边缘强化均已消失。结论 MRI 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能有效区分SNNL与肝脏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在延迟扫描时呈病灶边缘和间隔环形强化,且病变中心无强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bet、GATA3和Foxp3 mRNA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在肝细胞癌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人群10例,采用RT-PCR法检测PBMC中T-bet、GATA3和FoxP3mRNA水平。结果 HCC患者和健康对照T-bet水平分别为0.554±0.030和0.514±0.071(P=0.391);HCC患者和健康对照GATA3水平分别为0.956±0.030和0.535±0.028(P<0.01);HCC患者和健康对照FoxP3水平分别为0.976±0.073和0.772±0.083(P<0.01);HCC患者和健康对照T-bet/GATA3比值分别为0.697±0.078和0.963±0.133(P<0.01)。结论肝细胞癌患者PBMC中GATA3和FoxP3 mRNA水平上调,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便早确诊并选择最佳诊疗方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临床治愈的566例(男442例,女124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相关因素肝硬化405例占71.6%;有肝炎史369例占65.2%,其中83.7%(309/369)有5年以上感染史,90.5%(334/369)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肿瘤大小肿块直径〉5cm349例(61.7%),(3~5)cm144例(25.4%),〈3cm76例(13.4%);(3)既往病史伴有慢性病243例(42.9%),其中50岁以上占52.7%(128/243);(4)治疗方案单纯手术切除118例(20.8%),切除植泵(DDS)化疗356例(62.9%)。结论本研究显示肝硬化和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多数患者发现已属中晚期并有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肿瘤切除植泵术已成为目前常用的综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