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通过比较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A)及窦性心律(SR)时胸导联R/ S波振幅转换及V2导联R波振幅比例变化,判断OTA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或左室流出道(LVO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8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成功证实的起源于RVOT或LVOT的OTA患者的ECG特点。观察OTA时发生R/ S转换的胸前导联,发生在V3以前判定OTA起源于LVOT;R/ S转换发生在V3导联时,比较OTA及SR时V2导联R波振幅比例,如V2转换率大于1则判定OTA起源于LVOT;R/ S转换发生在V3以后时判定OTA起源于RVOT。统计各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208例患者中男性76例,年龄43. 6±13. 8岁。 OTA的成功射频消融靶点位于RVOT者181例,位于LVOT者27例。 OTA时ECG形态表现R/ S转换在V3以前的患者18例,起源于LVOT者17例。以OTA的R/ S转换早于V3即诊断OTA起源于LVOT为标准,其灵敏度为63. 0% ,特异度99. 5%。 OTA时ECG形态表现R/ S转换在V3以后的共112例,均起源于RVOT。以OTA的R/ S转换晚于V3即诊断OTA起源于RVOT为标准,其灵敏度为61. 9%,特异度100%。 OTA的ECG形态表现R/ S转换在V3的患者78例,起源于RVOT 68例。起源于LVOT的V2转换率大于起源于RVOT的V2转换率(1. 32±0. 26 vs 0. 52±0. 20,P〈0. 05)。 OTA的R/ S转换在V3时,如果以V2转换率≥1即诊断OTA起源于LVOT为标准,其灵敏度80. 0% ,特异度94. 2%。OTA时R/ S转换在V3而SR时R/ S转换在V2的患者共22例,均起源于RVOT,此方法灵敏度32. 4%,特异度100%。结论 OTA的胸前导联R/ S转换早于V3和晚于V3作为诊断OTA起源于LVOT和RVOT的标准具有很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OTA时R/ S转换在V3时,比较OTA及SR时V2导联R波振幅比例,如V2转换率大于1则判定OTA起源于LVOT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吴亚文  杨震  冯丽丽 《心脏杂志》2020,32(2):160-163
目的 分析已行导管消融术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学特点,探讨三种已知心电指标:移行区指数、V2S/V3R指数、R波时限振幅指数对OTVA起源部位预测价值的优劣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已行导管消融术且术中心内电生理证实为OTVA的54例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术前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并计算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V2S/V3R指数、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通过以上指标判断心电图对于术前预测OTVA起源部位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 结果 以R波时限指数≥50%且振幅指数≥30%;V2S/V3R指数≤1.5;移行区指数<0为标准鉴别OTVA起源于LVOT时,三种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同名指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三种心电图指标预测OTVA流出道起源的预测价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207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和(或)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VOT)或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测量胸前导联R波、S波的振幅,分析胸前导联QRS波群R/S转换与起源部位的关系,R/S转换在V3导联时计算V2导联R/S振幅比值。结果:VAs时胸前导联R/S转换在V2或以前的VAs患者18(男8,女10)例,年龄23~87(44±17)岁,起源于LVOT 17例,特异性99%,敏感性68%。胸前导联R/S转换在V4或以后的共113(男43,女70)例,年龄4~73(42±14)岁,均起源于RVOT,特异性100%,敏感性62%。胸前导联R/S转换在V3的VAs患者76(男25,女51)例,年龄17~82(46±13)岁;起源于RVOT 68例,起源于LVOT 8例,V2导联R/S值比分别为0.32±0.17vs.0.64±0.21(P<0.05)。结论:流出道室早胸前导联R/S转换早于V2和晚于V4分别提示起源于LVOT和RVO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转换在V3时,起源于LVOT的VAs胸前V2导联的R/S比值明显高于起源于RV-OT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成功的起源及其左、右室流出道(LVOT or RVOT)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心电图的形态、复极化时间及转换导联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15例射频消融成功的、起源于LVOT、RVOT及主动脉窦室早患者的心电图,测量QRS时限,JT间期(J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及心电图胸前导联R/S值,R/S波转换部位,分析室早心电图与起源部位的关系。结果 85例起源于RVOT患者与30例起源于LVOT患者的性别、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和室早数量没有差别。RVOT与LVOT室早在V1V3导联上R/S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转换于V1V3导联上R/S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转换于V1V2导联患者24例,其中LVOT22例,其特异性97.6%,灵敏度73.3%;转换于V3导联患者36例,RVOT占30例,RVOT室早与LVOT室早在V3导联的R/S值有显著差异(P=0.016);转换于V4V2导联患者24例,其中LVOT22例,其特异性97.6%,灵敏度73.3%;转换于V3导联患者36例,RVOT占30例,RVOT室早与LVOT室早在V3导联的R/S值有显著差异(P=0.016);转换于V4V6导联患者52例,RVOT占50例,其特异性93.3%,敏感性61.0%;RVOT室早比LVOT室早QRS时限更短(P=0.028),TpeakTend更短(P=0.021),QT和JT间期相似(QT:P=0.512;JT:P=0.546)。结论室早转换在V1V6导联患者52例,RVOT占50例,其特异性93.3%,敏感性61.0%;RVOT室早比LVOT室早QRS时限更短(P=0.028),TpeakTend更短(P=0.021),QT和JT间期相似(QT:P=0.512;JT:P=0.546)。结论室早转换在V1V2导联提示起源于LVO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转换在V4V2导联提示起源于LVO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转换在V4V6导联提示起源于右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室早不仅有不同的心电图特点,而且在代表复极阶段的TpeakTend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对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定位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流程进行准确性验证,旨在寻找一个简洁准确的方法区分右心室流出道(RVOT)和左心室流出道(LVOT)起源的VA.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起源于流出道的VA患者心电图资料,计算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并与射频消融结果相比,验证心电图流程的准确性.结果 52例患者中有24例VA时R波移行≥V4导联,均在RVOT消融成功.10例R波移行≤V2导联患者中,9例在LVOT消融成功.18例R波移行在V3导联的患者中,5例VA时胸前导联移行晚于窦性心律时的患者全部在RVOT消融成功,6例V2转换率<0.6的患者均在RVOT消融成功,而V2转换率≥0.6的7例患者中,5例在LVOT消融成功,2例在RVOT消融成功.该心电图流程定位结果与射频消融定位结果一致性程度高,Kappa值为0.8627,区分RVOT和LVOT起源的VA的正确指数为0.9211.结论 利用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相结合的方法能准确区分RVOT和LVOT起源的VA,R波移行≥V4导联和VA时胸前导联移行晚于窦性心律时能100%除外VA起源于LVOT.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及对流出道室早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68例成功消融的右室流出道(RVOT)和左室流出道(LOVT)室早患者的图形,测量胸前导联 R/S值、R/S 转换部位、V2导联 QRS 波时限、V2导联 R 波振幅指数和 R 波时限指数,探讨其与射频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54例起源于 RVOT 与14例起源于 LVOT 的室早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RVOT 室早比 LVOT 室早时限更短(P <0.05),R/S 转换在 V1~V2导联的有12例,其中LVOT 11例,特异性91.67%,敏感性78.57%;转换在 V3导联的24例,其中 RVOT 21例,特异性87.50%,敏感性38.89%;转换在 V4~V6导联的为32例 RVOT 患者,特异性100%,敏感性59.26%;V2导联 R 波振幅指数和时限指数对 RVOT 室早的定位价值低于对 LVOT 室早的定位价值(P <0.05)。结论R/S 转换在 V2或 V2之前对 LVOT 的诊断价值大;转换在 V4或 V4之后对 ROVT 的诊断价值大;对于 R/S 转换在 V2~V3导联时,V2导联 QRS 波时限、R 波时限指数和 R 波振幅指数三个指标对确定室早的起源部位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 12导联心电图在鉴别左室和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VT)及鉴别左室流出道VT中主动脉瓣上起源的VT和主动脉瓣下起源的VT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射频消融术获得成功的 5 6例流出道特发性VT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 ,右室流出道VT组 (RVOT VT)组 4 0例 ,左室流出道VT(LVOT VT)组 16例 ,其中主动脉瓣上组 (左冠窦内 ) 10例 ,主动脉瓣下组 6例。结果 :LVOT VT组胸前导联R波移行均早于V4导联 ,87.5 %(14 / 16 )在V1或V2 导联 ,RVOT VT组 82 .5 % (33/ 4 0 )胸前导联R波移行≥V4导联 ,无一例在V3 导联前移行 ;RVOT VT组V1和V2 导联R波时限指数和R/S波幅指数明显小于LVOT VT组 [(30 .4± 12 .6 ) %∶(5 7.4± 14 .2 ) %和 (13.8± 7.5 ) %∶(5 8.2± 11.4 ) % ,均P <0 .0 1]。主动脉瓣上LVOT VT组下壁导联 (Ⅱ ,Ⅲ ,aVF)R波振幅明显高于主动脉瓣下组 ;V5和V6导联或单独V6导联有s波对确定主动脉瓣下起源的LVOT VT敏感性 10 0 % (6 / 6 ) ,V5和V6导联均无s波对确定主动脉瓣上起源的LVOT VT特异性 90 % (9/ 10 )。结论 :体表心电图对初步确定心室流出道VT的起源部位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搏体表心电图的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右室流出道 (RVOT)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 ,事先定位这一区域内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有助于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为评估根据体表 1 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于RVOT不同部位的心律失常 ,选择 9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57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进行研究。将RVOT分为游离壁和间隔 ,按距肺动脉瓣的距离由近至远再分上、中、下三部 ,共 6个区。成功进行射频消融后 ,于RVOT不同部位进行起搏 ,并同时记录 1 2导联体表心电图。结果 :在间隔和游离壁起搏时 ,Ⅰ、aVL导联表现为特征性变化。间隔部起搏时Ⅰ导联QRS波形态多变 ,aVL导联QRS波主要呈QS型 ,QRSⅠ/QRSaVL<1 ;在游离壁起搏时 ,Ⅰ导联QRS波主要呈R型 ,aVL导联QRS波形态多变 ,QRSⅠ/QRSaVL>1。Ⅰ、aVL导联QRS波形态特征对判断游离壁和间隔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在RVOT上、中、下位起搏时 ,V3导联呈特征性变化 ,分别主要呈R、RS(R/S >1 )、rS(r/S <1 )型。V3导联QRS波形态特征对判断RVOT的上、中、下位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 :可根据体表心电图图形特征 ,定位RVOT起源的心律失常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VL导联结合V_1导联对鉴别主动脉窦(ASC)起源室性早搏的实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102例。比较起源于ASC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的室性早搏,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振幅之间的差异。结果 (1)28例(27.5%)室性早搏起源于ASC,74例(72.5%)起源于RVOT。V_1导联R/S波振幅比和aVL导联S波振幅为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的两个指标,AUC值及95%CI分别为0.894(0.824~0.964)和0.831(0.749~0.912),界值分别为0.25和0.80;ASC组V_1导联R/S波振幅比[(1.14±1.32)比(0.16±0.18),P0.001]和aVL导联S波振幅[(0.99±0.36)mV比(0.56±0.26)mV,P0.001]均显著高于RV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V_1导联R/S波振幅比0.25诊断ASC起源室性早搏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8.6%、85.1%和83.3%;aVL导联S波振幅0.80 mV诊断ASC起源室性早搏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7.9%、83.8%和79.4%。aVL导联S波振幅0.80 mV联合V_1导联R/S波振幅比0.25形成诊断ASC起源室性早搏的新方法,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0.7%、93.2%和84.3%,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明显提高。结论 aVL导联结合V_1导联可准确鉴别ASC起源的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源与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的主要区别.方法 回顾分析因频发室性早搏,心电图室性早搏胸前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行射频消融成功的患者126例,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组66例,主动脉窦(ASC)起源组60例.结果 V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和R/S波幅指数ASC组高于RVOT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RVOT组高于ASC组.ROC曲线分析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鉴别室性早搏起源有较高价值.结论 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且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室性早搏,分析V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R/S波幅指数和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可判断RVOT起源与ASC起源,指导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