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田峰  田立杰  季相禄  赵巍 《山东医药》2010,50(42):87-88
目的探讨骨间肌的肌外及肌内血管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0只成人男尸手的140条骨间肌,行乳胶灌注,测量骨间肌的长度及质量,在3倍放大镜下观测骨间肌肌外动脉来源、入肌部位、近端外径、游离长度。另外20只成人男尸手的140条骨间肌,行甲醛碳素墨汁灌注,火棉胶包埋制成厚度为150μm的切片,在Olympus显微镜和Luzex-F型显微图像分析仪下测定骨间肌肌内动脉的外径、血管网眼面积并观察其形态。结果骨间肌肌外动脉分别来源于掌浅弓、掌深弓、掌心动脉、指总动脉。肌内动脉逐级互相吻合,第1骨间背侧肌的肌内动脉平均外径及网眼密度大于其他骨间肌。结论骨间肌肌外动脉具有多源性,肌内动脉具有连续性、不均匀性及微循环发达。  相似文献   

2.
<正>肌少症是指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骨骼肌量减少,并伴有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减退的综合征。研究表明,≥60岁人群的肌少症患病率为10%~ 27%[1]。 肌少症可引起衰弱、残疾、独立生活能力丧失和生活质量下降等不良后果,并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显著相关[2]。因此,通过影像学方法早期识别肌少症,对肌少症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肌少症是一种由衰老引起的进行性骨骼肌肉量、肌肉力量和功能下降的老年综合征。肌少症十分常见,但经常被忽视且未得到合适的治疗。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可促进肌少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为此本文结合文献综述了近年有关肌少症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武宁  白冲 《国际呼吸杂志》2004,24(3):171-173
膈肌疲劳在COPD及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中有重要意义。膈肌收缩功能受多种重要收缩蛋白分子的调节。其中 ,肌凝蛋白重链更具有特殊的生理及病理意义。本文对膈肌疲劳的相关因素及各种病理情况下膈肌的微观变化、膈肌疲劳与肌凝蛋白重链的关系以及有关药物对膈肌疲劳的作用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血清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水平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8例IIM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12种MSAs的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预后的相关性。进一步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As亚型是否为患者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种MSAs中,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ARS,包括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PL-7、PL-12、EJ、OJ]抗体(34.8%)最常见,其次为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32.6%)、抗转录中介因子γ(TIF1γ)抗体(11.8%)和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11.8%)。抗ARS抗体阳性组肺间质性病变和技工手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90.3%比66.4%,P<0.001;16.1%比4.3%,P=0.007);抗MDA5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更易出现肺间质性病变、Gottron疹、面部红斑和关节炎(均P<0.05),肌无力和吞咽障碍发生率更低(55.2%比78.3%,P=0.001;8.6%比23.3%,P=0.018);抗TIF1γ抗体在≥65岁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65岁患者(25.9%比9.3%,P=0.032),该抗体阳性组肿瘤发生率比阴性组高(19.0%比3.2%,P=0.01);抗SRP抗体阳性患者肌无力发生率、肌酸激酶(CK)值、乳酸脱氢酶(LDH)值和谷草转氨酶(AST)值高于阴性组(均P<0.05)。抗Mi-2β抗体阳性组肺间质病变发生率低于阴性组(40.0%比77.9%,P=0.003)。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抗MDA5抗体和抗Jo-1抗体是肺间质性病变(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TIF1γ抗体是吞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生存时间更短(5.0月比14.0月,P=0.001)。结论抗ARS抗体是最常见的MSAs亚型,不同的MSAs亚型与特定的临床特征有关。检测MSAs水平有利于对不同患者进行分型,指导治疗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肌张力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张力障碍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一种以异常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综合征。早在17世纪就有关于肌张力障碍的描述,但直到二十世纪才有用“肌张力障碍(dystonia)”这个词。随着对肌张力障碍症状学、病理生理学、病因学和治疗的不断深入和了解,目前对本病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流行病学肌张力障碍的类型很多,且有种族差异。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见于东欧犹太人或北欧犹太教的后裔,Zeman估计美国犹太人(大多数是欧洲血统)的发病率是2.7/100000人,几乎是一般人群发病率(0.5/100000)的5倍[1]。以色列的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切口肌桥松解术治疗冠状动脉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的手术方法及中短期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11月间,我们对11例MB患者施行了小切口肌桥松解术,其中10例为孤立MB,1例合并前降支—肺动脉瘘。11例患者均有胸痛或胸闷病史,并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症状仍间断发作。术前均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长度为2~4cm,收缩期狭窄均60%。结果:11例患者均行胸骨中下段小切口,10例孤立MB患者顺利在非体外下行肌桥松解术,1例行松解时损伤冠状动脉,改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前降支—肺动脉瘘的患者在非体外下行肌桥松解术同时行瘘修补术。无患者死亡,也无心室破裂、肺部感染、肾衰竭等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均顺利出院。术后11例患者均被随访,随访时间2~51个月,10例行肌桥松解术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再次发作胸痛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收缩期狭窄,给予药物可控制症状。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个月后再发胸痛症状,内科行支架置入治疗。结论:小切口肌桥松解术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可作为药物控制不佳MB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肌松药是全身麻醉中重要的辅助药物。肌松药在满足麻醉和手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残余肌松作用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残余肌松是指全麻手术后发生肌松作用残留。了解残余肌松作用的影响因素可以在外科医师、麻醉医师、患者及家属之间建立一个促进早期康复、改善患者预后的通道。本文对肌松药的残余肌松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Dysferlin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Dysferlin蛋白的DYSF基因突变引起,主要在青年中起病,临床特点是缓慢进展性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Dysferlin肌病在临床上易误诊,本文报道Dysferlin肌病被误诊为肝炎和多发性肌炎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肌电(electromyogram of sternocleidomastoid,EMGscm)的采集方法及其在监测呼吸中枢驱动水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5年2月至6月,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力学室的10名健康医务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比较EMGscm的不同采集方法,并实时记录10名研究对象在重复呼吸期间的EMGscm、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CO2-ET)和流量(Flow)的变化。结果(1)研究对象PCO2-ET为(48.2±2.6)mm Hg时,才记录到EMGscm。能耐受的最高PCO2-ET为(81.2±6.6)mm Hg。(2)当PCO2ET增加时,呼吸周期时间逐渐变短,从(2.91±0.85)s减少到(1.92±0.39)s,而潮气量从(0.68±0.27)L增加到(2.21±0.37)L,两者与PCO2-E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12)和(0.89±0.13)(P均<0.001)。(3)EMGscm与Flow和PCO2-E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16)和(0.73±0.13)(P均<0.001)。结论EMGscm可用于监测呼吸中枢驱动水平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癌性肌病     
癌性肌病主要有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EMS)和多发性肌炎  相似文献   

13.
以肌强直起病的甲状腺机能减退性肌病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机能减退性肌病临床少见 ,其起病形式隐匿而特殊 ,尤其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者临床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近年来 ,我们收治 2例以肌强直形式起病的甲状腺机能减退性肌病患者 ,现报告如下。例 1:男 ,3 9岁。因四肢无力伴发紧 2个月入院。近 2个月患者感四肢酸胀无力 ,活动时沉重 ,动作缓慢 ,伴肌肉胀痛 ,以手肌和面肌明显 ,咀嚼食物时双颞肌球形隆起 ,言语缓慢 ,张口困难 ,舌僵硬 ;近 7~ 8个月感乏力、易疲劳 ,体重增加。曾疑诊肌强直症。家族史 (- )。查体 :T3 5 .2℃ ,HR48次 / min,Bp15 / 10 k Pa。神志清 ,面部肿胀 ,甲状腺不大 ,心…  相似文献   

14.
徐忠法  李廉 《山东医药》1991,31(9):9-10
作者利用球海绵体肌及带蒂小肠肌段原位肛门重建术,对6例肛管、直肠癌患者施行腹会阴联合切除,Ⅰ期肛门重建,效果满意。作者认为该术式是治疗低位直肠、肛管癌及其他肛门疾患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肌病误诊为炎性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无力和肌酶升高是风湿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表现为近端肌无力者,往往使风湿科医生首先考虑炎性肌病。而在临床上,线粒体肌病等多种代谢、遗传性疾病均可累及骨骼肌,造成近端肌无力和肌疲劳现象,且常呈周期性发作.临床上易造成误诊。我院近期收治1名线粒体肌病患者.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多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 ,女性 ,2 1岁。因下肢肌无力伴双大腿肌肉酸痛 3个月于 1999年 10月 2 9日就诊我院门诊。 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下肢肌无力 ,下蹲后起立困难 ,步行约 10m即感不适 ,症状渐加重 ,伴心悸、胸闷 ,无晨轻夜重现象。无抬头、举臂困难或吞咽困难。查体 :生命体征稳定。神清 ,发育、步态正常 ,活动乏力。无皮疹。心肺无异常。肝脾无肿大。双下肢近端肌肉压痛 ,上肢肌力正常 ,下肢肌力 4级 ,腱反射迟钝 ,深、浅感觉正常 ,病理征阴性。查CPK 10 84IU/L。胸片、心电图正常。以“多肌炎”收住入院。WBC 6.9× 10 9/L ,Hb 10 2g/L。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在行腮腺切除术后.选择性地应用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充腮腺区凹陷,既修复了凹陷畸形.又预防了味觉出汗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冈下肌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10月到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将冈下肌MTrPs误诊为CSR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8例冈下肌MTrPs误诊为CSR的病例,所有患者都做过颈椎CT或核磁检查,但在确诊冈下肌MTrPs前均未做过肩后部体格检查。患者疼痛范围主要集中在肩、上臂及前臂的桡侧(89.3%),以单侧发病为主(89.3%),冈上肌MTrPs多为2~3个(67.8%),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在干针治疗后显著下降[(2.7±1.4)分和(6.1±1.3)分,(P<0.05)],总体治疗有效率(VAS评分下降超过50%)为82.1%。结论忽略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而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是导致冈下肌MTrPs误诊为CSR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肌少症是肝硬化营养不良的重要表现形式,而肥胖常常和肌少症并存,且发病更为隐匿,不易被临床识别,严重影响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本文简述了肌少症及肌少性肥胖在肝硬化人群中的流行病学、影响,重点介绍了肝硬化肌少症及肌少性肥胖的定义、诊断和治疗。旨在规范我国肝硬化肌少症及肌少性肥胖的诊治,使肝硬化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0.
貌似多发性肌炎的脂质沉积性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指由于肌纤维内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肌细胞内脂肪堆积而引起的肌病,临床易被误诊,对激素治疗有效。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患者病例报告如下。患者男,16岁,主因进行性四肢肌无力4个月,加重3d于2006年3月16日入院。2005年10月底无诱因出现双下肢肌无力,行走易疲劳,未予重视。之后双下肢肌无力进行性加重,伴肌痛。2006年1月出现举臂困难,颈部酸困,吞咽、咀嚼无力,张口受限,活动后心悸、气促,行走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予口服中药治疗,无效。3月13日上述症状加重,双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