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 对开滦集团公司2 2 0 9名离休职工健康查体 ,检测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及其他生化指标 ,比较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及不同血压水平组间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的差异。结果  2 2 0 9人中符合研究目的且资料完整的共计 2 16 9人 ,其中确诊高血压病患者 12 0 5例。高血压组、正常血压组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 (1 97± 1 84 )mg/L和 (1 0 8± 1 2 4 )mg/L(P <0 0 0 1)。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随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增加而增高 (P <0 0 0 1)。非吸烟组、糖尿病组、超重及肥胖组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 (1 87± 1 4 3)mg/L、(2 0 9± 1 85 )mg/L和 (1 5 8± 1 6 1)mg/L ,均高于吸烟组、非糖尿病组、非超重及肥胖组的 (1 33± 1 10 )mg/L、(1 2 3± 1 4 0 )mg/L、(0 82± 1 0 6 )mg/L (P <0 0 0 1)。结论 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相关 ,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6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58例.冠状动脉造影前检测一氧化氮、内皮素含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并检测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根据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复杂狭窄和光滑狭窄.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一氧化氮浓度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49.92μmol/L±10.46μmol/L比75.19μmol/L±5.21μmol/L,P=0.036),高敏C反应蛋白则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1 mg/L±0.003 mg/L比0.50 mg/L±0.015 mg/L,P=0.004),两组内皮素浓度无明显差别;两组中有复杂狭窄者同无复杂狭窄者相比内皮素、一氧化氮浓度有明显差异,不稳定心绞痛组中有复杂狭窄者的内皮素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中无复杂狭窄者(216.52pg/ml±33.63pg/ml比173.35 pg/ml±36.12 pg/ml,P<0.001);两组肱动脉内皮功能检测无明显差异,但不稳定心绞痛组中有复杂病变者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显著降低.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重.冠脉造影所见的冠脉病变结合相关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有助于更确切地评估冠脉病变进而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C反应蛋白 ( 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中的意义。方法 选自住院的病人 2 17例。分为 4组 :1急性心肌梗死 ( AMI)组 5 0例 ;2无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 NSTEMI)组 45例 ;3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组 82例 ;4稳定型心绞痛 ( SA)组40例。应用火箭电泳法测定各组 CRP值 ,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 CRP浓度 ( 17.62± 8.43 ) mg/L和 NSTEMI组 ( 16.5 3±7.89) mg/L明显高于 UA组 ( 12 .87± 5 .76) mg/L和 SA组 ( 7.94± 3 .76) m g/L ,UA组 CRP浓度明显高于 SA组 ,而 AMI组与NSTEMI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炎症反应在 AC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CRP水平可作为 ACS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28例和大剂量组23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或40mg,每日1次。共用药30日,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用药30日后,两组血脂水平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低剂量组从(17±6)μg/L降至(8.3±2.7)μg/L;高剂量组从(18±7)μg/L降至(8±3)μg/L。两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减少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5.
102例冠心病病人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变程度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心病(CHD)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102例冠心病病人血浆CRP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104例血浆CRP浓度进行比较,分析两组之间以及冠心病组中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与相应CRP浓度的关系.结果 CRP浓度在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分别为(2.2±0.2)mg/L、(5.8±0.4)mg/L、(12.7±1.1)mg/L和(18.6±1.1)mg/L.结论 CRP浓度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探讨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机制。分别测定 5 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2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30例 )、3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并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随机抽取 30例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 ,每组 15例 ,干预 3周 ,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变化 ,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治疗3周后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下降 (P <0 .0 0 1) ;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组间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下降与血脂下降无关。单因素回归分析及调整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 (P <0 .0 5 )。结果提示 ,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了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43例冠心病及10例健康人进行C反应蛋白及凝血因子Ⅶ活性的测定。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RP分别为(0.29±0.17)mg/L、(2.28±1.31)mg/L和(4.97±2.33)mg/L,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FⅦc分别为(7.73±12.29)%、(90.28±16.14)%和(12.66±26.53)%,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FⅦc未显示有显著差别(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CRP及FⅦc水平的增高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前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并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及其他血清学指标,对造影结果进行Jenkins评分.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相比,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两组Jenkin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4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正相关和肌钙蛋白Ⅰ存在直线关系,Jenkins评分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肌钙蛋白Ⅰ及高密度脂蛋白存在直线关系.结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并进而可能成为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差异。方法检测了82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2例、稳定型心绞痛20例和陈旧性心肌梗死20例)和22例正常对照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比较各指标水平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差异。结果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2.5±24.8μg/L比42.3±17.9μg/L,P<0.0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68.9±23.4μg/L比41.5±21.3μg/L和50.5±21.6μg/L,P<0.05);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5.58±4.32mg/L比6.94±1.93mg/L,P<0.0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9.31±1.43mg/L比10.29±1.01mg/L和9.56±1.72mg/L,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46±1.11mmol/L比2.87± 0.82mmol/L,P<0.05),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3.64±0.85mmol/L比3.06±1.23mmol/L和3.40±1.35mmol/L);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46±1.11比2.87±0.82,P<0.05),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亦有差异(P<0.05)。结论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冠心病不同类型中有差异,可能为诊断冠心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血浆C反应蛋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分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 (CR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①测定 112例UA、38例稳定型心绞痛 (SA)及 3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CRP含量 ;②根据Braunwald分级标准将 112例UA按危险度高低分为BraunwaldⅠ级、BraunwaldⅡ级和BraunwaldⅢ级 ,分别比较各级的CRP浓度 ,观察各级在住院期间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脏病事件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等 )的发生率。结果 :①UA组的血浆CRP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 (P <0 .0 5 ) ;②BraunwaldⅠ级、BraunwaldⅡ级和BraunwaldⅢ级的CRP浓度分别为 (5 .2 2± 0 .6 7)mg /L、(6 .0 8± 0 .94 )mg/L及 (6 .95± 1.0 2 )mg/L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各种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依次递增。结论 :UA患者CRP水平明显升高 ,而且随着危险度分级的增加 ,CRP含量依次增加 ;血浆CRP水平可作为UA患者危险分层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检测血栓前体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转归的早期诊断价值 ,5 1例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两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含量 ,采用干化学法同步检测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结果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组 2 5例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均值为 9.9± 3.9mg L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2 6例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均值为 2 .6± 1.7mg L ,前者明显升高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组磷酸肌酸激酶均值为 5 95± 4 32u L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值为 10 1± 74u L ,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磷酸肌酸激酶均值为 137± 4 0u L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值为 10± 7u L ,前者亦明显升高 ,差别均有显著意义(分别为P <0 .0 5和P <0 .0 1)。结果提示 ,血栓前体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早期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液凝固性加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发病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以期对危重冠心病患者及早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6例,对照组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5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等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显著升高(1.21±0.23nmolL比0.76±0.20nmolL;85.4±12.4mgL比68.7±13.8mgL,P均<0.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时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较不伴有2型糖尿病时显著升高(1.28±0.19nmolL比1.16±0.20nmolL;89.8±12.4mgL比82.7±13.7mgL,P均<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较不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显著升高(1.26±0.24nmolL比1.16±0.20nmolL;90.0±12.8mgL比82.7±13.7mgL,P均<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凝血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合并2型糖尿病或原发性高血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更显著,提示高凝状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1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的含量;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含量在阿托伐他汀治疗1周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2周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开始升高(P<0.05),丙二醛开始下降(P<0.01)。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阿托伐他汀治疗1周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P<0.01),治疗2周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继续升高(P<0.05),丙二醛继续下降(P<0.01);且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升高幅度和丙二醛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结论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患者(n=54)的血清hsCR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n=18)的hsCRP浓度相比较,分析二组间及ACS组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相应hsCRP浓度的关系。结果hsCRP浓度在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分别为(1.474±1.063)mg/L,(5.753±4.168)mg/L,(12.140±6.679)mg/L。在ACS组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其hsCRP浓度也依次增高,分别为(5.513±2.458)mg/L,(8.321±4.785)mg/L,(12.423±4.104)mg/L。结论hsCRP可作为ACS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钠尿肽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其中无冠心病的对照组(31例),并发冠心病者按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所有患者检测脑钠尿肽浓度,同时检测并发冠心病各组的肌钙蛋白T,观察脑钠尿肽与肌钙蛋白T的相关性。结果心肌梗死组的脑钠尿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尿肽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0.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尿肽虽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组患者脑钠尿肽与肌钙蛋白T密切相关(r=0.948,P<0.001)。结论脑钠尿肽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并且其水平随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CHD)患者71例,分为ACS组(29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CHD患者又分为单支(31例)、双支(22例)和多支(18例)病变组,并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hsCRP、HbA1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比较,ACS组患者血清hsCRP[(5.13±5.85)mg/L比(7.72±6.16)mg/L比(9.83±6.84)mg/L]及HbA1c[(5.36±0.33)mmol/L比(6.48±1.63)mmol/L比(7.20±1.53)mmol/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与单支、双支血管病变组比较,多支血管病变的hsCRP[(6.62±6.44)mg/L比(9.52±6.91)mg/L比(10.63±7.56)mg/L]及HbA1c[(6.42±1.68)mmol/L比(6.82±4.62)mmol/L比(7.17±1.86)mmol/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HbA1c水平升高明显,冠脉病变越重其水平越高,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HbA1c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脉病变程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监测冠心病(CHD)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尿酸(UA)浓度的意义。方法:选择159例CHD患者(CHD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6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急性心肌梗死46例,另选择7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清hsCRP、血脂、UA水平检测,并进行比对及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hsCRP[(1.4±0.3)mg/L比(8.5±0.4)mg/L]、TG[(1.8±0.5)mmol/L比(2.4±0.6)mmol/L]、TC[(4.8±0.3)mmol/L比(6.2±0.4)mmol/L]、LDL-C[(2.5±0.7)mmol/L比(6.0±0.2)mmol/L]、载脂蛋白B[ApoB,(0.8±0.2)mmol/L比(2.8±0.9)mmol/L]和UA[(278.5±51.4)umo[/L比(418.6±62.1)umol/L]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HDL-C[(2.6±0.3)mmol/L比(1.4±0.4)mmol/L]和ApoA1[(2.8±0.4)mmol/L比(2.2±0.5)mmol/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冠心病各亚组的上述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和尿酸检测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Cigarette smoking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develop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ronary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established atherosclerosis.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influence of smoking on coronary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normotensiv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ut without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severe hypercholesterolemia, or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Placebo-treated patients (n = 54) from a larger study assessing coronary endothelial function were classified at baseline as smokers or nonsmokers for this subgroup analysis. Patients underwent coronary angiography at baseline and again after 6-month follow-up. Results: At baseline, there was a trend for a greater decrease in target segment diameter (n = 54) in smokers compared with nonsmokers (- 17.2 ± 5.3% vs. -8.0 ± 2.5%, acetylcholine 10?4 mol/1). All measured coronary artery segments (n = 202) showed similar responses (- 7.3 ± 2.7% vs. - 3.8 ± 1.3%, acetylcholine 10?4 mmol/1, for smokers vs. nonsmokers, respectively). After 6 months, smokers showed an even greater vasoconstrictor response to acetylcholine whereas nonsmokers did not (- 21.7 ± 5.3% vs. - 8.3 ± 2.5%, acetylcholine 10?4 mmol/1). The vasodilatory response to nitroglycerin was similar in smokers and nonsmokers. Conclusions: In current smokers, a marked decline in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motor response was observed over a 6-month period.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华法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疗效。将我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有心绞痛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华法令,对比观察两组心绞痛缓解与消失时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及心肌缺血总负荷的改变,并观察华法令的副作用。结果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心绞痛缓解时间分别为3.28±1.67 d和4.98±1.69 d(p<0.01);消失时间分别为8.87±0.60 d和11.04±3.68 d(p<0.01);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3.9%(p<0.05)。心肌缺血总负荷差值分别为659.1±257.6 mms和369.7±297.2 mms(p<0.01)。说明治疗组心绞痛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改善比对照组明显,极少数患者虽出现出血副作用,但不严重。此结果提示,华法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疗效,可作为重要辅助治疗,只要严格按用药要求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