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外科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收集2008-06~2014-06于该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明确为胃间质瘤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38.6(40.69±6.23)个月,随访率为96.77%。其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45%、72.84%、60.47%。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核分裂像、肿瘤大小、肿瘤坏死及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生存率与年龄、性别、生长类型等因素无明显相关差异。COX回归分析提示,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χ~2分别为7.148和6.347(P0.05)。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3.276和4.266;95%CI分别为1.437~7.476和1.271~10.622。结论胃间质瘤的总体预后一般,肿瘤细胞核分裂像、肿瘤大小、肿瘤坏死及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胃间质瘤术后的预后因素,其中,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组织中ER8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7例正常胃黏膜下层组织、80例GISTs组织中ER81的表达,分析ER81表达与患者年龄、NIH危险度、CD117、ki-67的关系.结果:ER81正常胃组织、GISTs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1.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ER8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无关,但与NIH危险度分级相关(P<0.05).其中ER81的表达与NIH危险度分级呈正相关.且ER81的表达CD117在GISTs患者人群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ki-67的表达在NHI危险度的各个分期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R81的表达与GISTs的发生及危险度相关;ER81的表达水平还与CD117、ki-67的表达相关.ER81有望成为GISTs分子病理诊断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整理2001年3月~2014年8月入我院普外科诊治的96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以消化道出血和贫血为主要症状者34例(36.5%),以腹痛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者36例(37.5%),平时无症状由体检发现者21例(20.8%);局限性手术治疗患者6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28例;局限性手术所切肿瘤最大直径中位数为5(2~12)cm,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所切肿瘤最大直径中位数为6(3~17)cm;NIH危险度分级:高危患者38例(39.6%),中危患者4例(4.2%),低于中危患者54例(56.2%);术后随访: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8.5%、96.3%;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6.4%、91.2%、77.9%。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像5/50HPF、NIH分级为中危和高危都是影响该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0、0.000、0.047)。[结论]十二指肠GIST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像5/50HPF以及NIH危险度分级达到中危和高危是影响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CT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关系以及CT对胃间质瘤术前分级的评估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27例,进行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术后进行Miettinen病理分级,统计分析胃间质瘤CT表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胃间质瘤形态、密度、强化方式与病理分级呈显著相关性(P0.05);胃间质瘤强化程度与病理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当胃间质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肿瘤呈不均匀强化时病理分级危险度更高。结论胃间质瘤CT征象与危险度病理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对于术前分级的评估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中高危险度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生存与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37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标准,高危险度GIST患者255例,中危险度GIST患者115例。比较腹腔镜手术患者和开腹手术患者,以及R0切除术后患者和R1切除术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总体生存期(OS)。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中高危险度GIST患者术后生存与复发的因素。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阳性率为99.46%(368/370),CD34阳性率为77.03%(285/370)。原发部位以胃(48.92%,181/370)和小肠(37.30%,138/370)最常见。腹腔镜手术患者的RFS显著优于开腹手术患者(P<0.05),但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0切除术后患者的RFS显著优于R1切除术后患者(P<0.05),但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危险度分级、GIST细胞形态、靶向药物治疗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因素(P<0.05);年龄、危险度分级、手术根治程度、Ki-67指数、核分裂数、GIST细胞形态和靶向药物治疗是影响中高危险度GIST患者RFS的独立因素(P<0.05)。对于302例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中高危险度GIST患者,靶向治疗时长>3年者的RFS显著优于服药时长<1年者及服药时长1~3年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但三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危险度分级、GIST细胞形态、接受靶向药物治疗是影响中高危险度GIST患者预后的因素。延长靶向药物治疗时间有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种分级标准及列线图在我国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05-01~2018-07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并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且手术完整切除的163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2)采用Fletcher、Miettinen、2018NIH改良版对163例GIST进行危险度评估,比较Fletcher、Miettinen和NIH2008分级的准确度;(3)建立列线图模型,评估其应用价值。结果 (1)Fletcher、Miettinen和NIH2008三种标准的极低危组和低危组的无瘤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P0.05),极低危组和低危组的无瘤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无瘤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做NIH2008改良版、Miettinen、Fletcher分级对结局的ROC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7、0.760、0.767;(3)运用R语言建立列线图模型,校准图形接近于斜率为1的直线,列线图的AUC为0.768(95%可信区间:0.696~0.831)。结论 Fletcher、Miettinen和改良版NIH2008三种分级标准都能够有效地对GIST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评估,Fletcher标准操作方便,但可能会误判不同部位的GIST术后复发的风险;改良版NIH2008标准准确性高,操作方便;列线图可以为GIST患者进行较为准确的、个体化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预测,但操作复杂。  相似文献   

7.
《肝脏》2018,(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行肝硬化CT分级对术后1年中位生存期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63例行TACE治疗的P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肝脏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术前对患者进行肝硬化CT分级并与术后肝功能CTP分级情况进行比较,且检测术前与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脏血清学指标的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统计患者术后1年中位生存期,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肝硬化CT分级1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随着肝硬化CT分级的增加,术前和术后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Ⅱ~Ⅳ分级的患者术后ALT、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而Ⅰ级患者手术前后ALT、AST水平比较,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肝硬化CT分级中,Ⅰ~Ⅱ级患者术后肝功能CTP分级以A、B级为主,Ⅲ~Ⅳ级患者术后肝功能CTP分级以C级为主。随着肝硬化CT分级的增加,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随着肝硬化CT分级的增加,PLC患者术前肝功能损伤程度明显加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生存率显著降低,提示肝硬化CT分级对预测PLC患者行TACE术后疗效及预后效果具有显著的评估价值。目的探究肝细胞癌(HCC)中Ki-67和FasL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78例HCC组织及癌旁组织,同时取18例肝脏正常组织作为对照。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Ki-67和FasL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Ki-67、FasL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S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主要表达于HCC组织细胞核内,其在H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χ~2=32.402,P=0.000)和正常组织(χ~2=53.820,P=0.000)。(2)FasL主要表达于HCC组织细胞质内,其在H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χ~2=12.484,P=0.000)和正常组织(χ~2=19.309,P=0.000)。(3)Ki-67、FasL表达强度与HCC患者的病理分级、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4)至随访结束,全部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0个月,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05%、60.26%、47.44%。Ki-67高表达患者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51%、48.98%、38.78%;Ki-67低表达患者分别为93.10%、79.31%、62.07%;两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高表达患者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88%、43.75%、31.25%;FasL低表达患者分别为89.13%、73.91%、58.70%;两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67和FasL表达水平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用来评估HCC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有消化道出血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4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消化道出血组的性别、T分期、M分期、肿瘤部位、Ki-67、危险度分级与未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67(OR=2.170,95%CI:1.236~5.043)、T分期(OR=1.773,95%CI:1.101~2.854)及肿瘤部位(OR=0.168,95%CI:0.051~0.548)是伴有消化道出血胃肠间质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伴有消化道出血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更差,高危组胃肠间质瘤患者伴有消化道出血对预后的影响更大。结论消化道出血与胃肠间质瘤预后不良有关。Ki-67、T分期及肿瘤部位是伴有消化道出血胃肠间质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原发局限性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影响原发局限性小肠间质瘤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 收集并回顾分析瑞金医院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并经手术完全切除的89例原发性小肠间质瘤患者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随访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分析各临床及病理因索对患者无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89例患者均完成随访.15例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其中9例因肿瘤复发死亡.Kaplan-Meier 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肿瘤大小、肿瘤核分裂象数和肿瘤生物侵袭危险程度分级与患者无病生存期相关(P值分别=0.000、0.006和0.00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肿瘤大小和肿瘤核分裂象数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大小、肿瘤核分裂象数和肿瘤生物侵袭危险程度分级与小肠间质瘤复发相关.肿瘤大小和肿瘤核分裂象数对预测小肠间质瘤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脏》2018,(12)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HCC)中Ki-67和FasL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78例HCC组织及癌旁组织,同时取18例肝脏正常组织作为对照。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Ki-67和FasL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Ki-67、FasL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S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主要表达于HCC组织细胞核内,其在H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χ~2=32.402,P=0.000)和正常组织(χ~2=53.820,P=0.000)。(2)FasL主要表达于HCC组织细胞质内,其在H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χ~2=12.484,P=0.000)和正常组织(χ~2=19.309,P=0.000)。(3)Ki-67、FasL表达强度与HCC患者的病理分级、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4)至随访结束,全部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0个月,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05%、60.26%、47.44%。Ki-67高表达患者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51%、48.98%、38.78%;Ki-67低表达患者分别为93.10%、79.31%、62.07%;两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高表达患者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88%、43.75%、31.25%;FasL低表达患者分别为89.13%、73.91%、58.70%;两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67和FasL表达水平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用来评估HCC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16蛋白和Ki-67抗原在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病理科1993年3月至2005年6月期间经病理诊断的胃MALTL手术标本,均经2位以上病理科医师会诊筛选,从中确定胃MALTL患者47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蛋白和Ki-67抗原在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和47例胃M?cLTL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胃MALTL组织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21.3%(10/47)明显低于胃正常组织(90.0%).伴淋巴结转移的胃MALTL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Ki-67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为87.2%(41/47),明显高于胃正常组织(P<0.05).p16蛋白表达与Ki-67分级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联合检测p16蛋白和Ki-67抗原有助于评估胃MALTL患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在不损伤黏膜层的情况下,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剥除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0月对15例胃小间质瘤患者在腹腔镜术中进行内镜检查,进行定位和黏膜下注射,然后在腹腔镜下行不损伤黏膜层的剥除术,回顾性总结分析这15例治疗效果。 结果 15例小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因术中并发症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3.4±15.8)min,术中出血(19.7±13.3)ml。所有患者均未放置胃管,术后流质饮食时间(1.6±0.5)d,术后住院时间(3.3±0.6)d;术后所有标本假包膜完整,病理均为胃间质瘤,其中12例极低危险度,2例低危险度,1例中危险度。 结论 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瘤剥除术短期治疗效果满意,并且术后康复快,符合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理念,是胃小间质瘤治疗的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探讨胃间质瘤不同内镜超声征象与其危险分级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镜中心行普通胃镜及内镜超声检查,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胃间质瘤的89例患者资料,比较不同危险程度胃间质瘤内镜超声下特征。89例患者中,极低危险度63例、低危险度21例、中危险度5例,内镜超声下胃间质瘤直径、回声均匀性、溃疡、边界是否规则及囊性变在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CD133、Ki-67在胃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CDl33和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特征及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采用PV6000二步法检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336例胃癌及60例癌旁正常组织是CD133和Ki-67表达的差异.结果:胃癌CDl33和Ki-67的阳性率为57.4%.5[8]3%.CD133和Ki-67的表达均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和出现腹腔及远处转移相关(均P<0.05).CD133和Ki-67阳性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阴性组(均P<0.05).CD133和Ki-67在胃癌的表达呈正相关(r=0.188,P<0.05).CD133和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57.4% VS 28.6%.58.3% VS 18.6%,均P<0.05).CDl33和Ki-67均是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CD133和Ki-67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考虑作为胃癌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PCNA和Ki-67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PCNA和Ki-67抗原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58例(乙肝肝硬化24例、丙肝肝硬化22例、慢性肝炎12例)肝脏标本,做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利用天狼红染色切片检测肝组织内胶原纤维的面密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肝组织中PCNA和Ki-67抗原的表达,并检测阳性细胞的标记指数(labelingindex,LI).结果:肝硬化胶原纤维的面密度百分比与慢性肝炎比较(12.2%±3.1%vs1.40%±1.0%,P<0.001)明显增高,乙型与丙型肝炎肝硬化胶原纤维的面密度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比较PCNA和Ki-67LI(34.67%±8.6%vs10.38%±3.76%,2.81%±0.51%vs1.69%±1.03%,均P<0.001)明显增高;丙肝肝硬化与乙肝肝硬化比较PCNA和Ki-67LI(13.12%±1.42%vs6.32%±2.18%,2.48%±0.54%vs0.95%±0.77%,均P<0.001)均明显增高;肝硬化胶原纤维的面密度与PCNA和Ki-6LI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肝硬化组织中肝细胞增殖指数比慢性肝炎低,但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细胞增殖指数比乙型肝炎肝硬化高;PCNA和Ki-67LI与肝硬化胶原纤维面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组织中p53、Ki-67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6000两步法检测231例HCC组织、81例癌旁组织和79例肝硬化组织中的p53、Ki-67蛋白。结果 HCC组织中p53、Ki-67蛋白阳性率为22.1%、69.7%,癌旁和肝硬化组织中均不表达,三者比较,P均〈0.01;HCC组织中p53与Ki-6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147,P=0.026)。HCC组织中p53阳性者2 a累积复发率为39.2%、术后无瘤生存期为43.4个月、总体生存期为80.4个月,阴性者分别为37.8%及53.6、84.0个月,两者比较,P均〉0.05。HCC组织中Ki-67阳性者2 a累积复发率为43.5%、术后无瘤生存期为33.7个月、总体生存期为72.9个月,阴性者分别为25.7%及81.7、84.0个月,两者比较,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Ki-67阳性是HCC肝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R 1.583,95%CI 1.038~2.413,P〈0.05)。结论 HCC组织中p53、Ki-67蛋白表达增高,Ki-67蛋白可作为评估HCC术后早期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53、Ki-67基因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收集149例BT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53、Ki-67表达阳性率.结果 Ⅰ~Ⅱ级BTCC p53、Ki-67阳性率分别为58.8%、64.7%,低于Ⅲ级BTCC p53、Ki-67的阳性率(80.014%、90.0%)(P<0.05,P<0.01);浸润型BTCC的p53、Ki-67基因表达阳性率(80.0%、92.3%)均高于浅表型BTCC阳性率(50.0%、52.4%)(P<0.01).在高分级、高分期BTCC组p53、Ki-67联合表达率(73.3%、73.8%)高于低分级、低分期BTCC组(45.4%、32.1%)(P<0.05).p53、Ki-63共同表达阳性者复发率为37.2%,单一阳性或阴性表达者复发率16.1%,两组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53、Ki-67基因表达与BTCC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相关,提示p53、Ki-67蛋白过度表达的BTCC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p53、ki-67基因共同表达阳性组复发率较单一阳性或阴性组复发率高,提示p53和ki-67基因联合表达与BTCC复发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9):461-466
背景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多为恶性肿瘤,其病因多种多样.分级、切除范围和肿瘤完整性等参数已被证明影响预后.目的探索影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73例腹膜后肿瘤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分为无瘤生存组(47例)、复发死亡组(26例).收集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首发症状、肿瘤类型、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等.结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为64.4%(47/73).对影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5),肿瘤长径(P0.05),淋巴结转移(P0.05),首发症状(P0.05),肿瘤类型(P 0.05),肿瘤分化程度(P 0.05)共6项因素与腹膜后肿瘤术后无瘤生存率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首发症状(P0.05)以及肿瘤类型(P 0.05)影响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首发症状以及肿瘤类型是影响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癌胚抗原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术后病理因素及淋巴结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共126例,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每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数平均为16枚(10~28枚),用癌胚抗原(CEA)指标对所有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淋巴管侵犯和肿瘤侵袭深度与淋巴结的CEA表达呈正相关,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CEA表达无明显相关性.10项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CEA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和微转移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4%、68.2%和46.2%.孤立肿瘤细胞巢患者与CEA阴性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微转移患者与CEA阴性患者比较,前者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较低(P=0.003).结论 对于Ⅰ和Ⅱ期结直肠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到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化学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