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从细胞凋亡改变程度观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朊粒蛋白(PrP)106-126诱导的分化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而寻找更有效的朊粒病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双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Bax表达,caspase-3/CPP32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和Western印迹检测Caspase-3活性.不同剂量依达拉奉组和各对照组同一时间点采用t检验.不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空白对照组中,94.5%为正常细胞;经100μmol/L PrP106-126处理后.损伤细胞达82.1%,其中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占21.2%,晚期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占60.9%;给予30及60μmol/L依达拉奉处理后,凋亡、坏死细胞分别下降至31.8%和15.2%.当分化后的PC12细胞经PrP106-126肽段处理72 h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36.1%.而加依达拉奉则抑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且效应呈剂量依赖性;15、30、45和60μmol/L依达拉奉作用下,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为对照组的47.3%、73.3%、94.1%和97.3%.依达拉奉能增强Bcl-2的表达,但抑制Bax的表达.PrP106-126肽段感染分化后的PCI2细胞,Caspase-3活性增至空白对照组的(397.21±5.63)%,15、30和60 μmol/L依达拉奉处理后,Caspase-3活性分别降至(170.12±5.01)%、(120.67±6.02)%和(100.21±8.04)%;Western印迹也证实依达拉奉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aspase-3活性.结论 依达拉奉对PrP106-126诱导的分化PC12细胞具有抗氧化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减轻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朊蛋白106-126肽段在细胞水平上的毒性作用。方法PC12细胞常规培养后加入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成神经元样细胞,再加入朊蛋白106-126肽段,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观察细胞生长和形态变化。结果细胞接触肽段后存活率下降。光镜下可见细胞贴壁不良,胞体缩小,细胞突起断裂缩短;荧光染色可见到突起缩短、胞核固缩并染成橘红色的凋亡细胞;电镜下可见胞质中出现空泡样结构,细胞染色质浓集于核膜内侧并裂解成碎块状,可见凋亡小体。结论利用106-126肽段感染分化的PC12细胞可能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朊蛋白毒性作用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罗曼鸡朊蛋白高级结构,探讨朊蛋白病种间屏障形成机制和朊蛋白构象转变机理。方法根据Gen-Bank提供的鸡朊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出8只罗曼鸡朊蛋白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结果序列分析表明8只罗曼鸡朊蛋白基因ORF有两处发生碱基置换(243C→T,296A→G),其中243位点为同义码替换。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罗曼鸡和已知的68个物种的朊蛋白基因,获得基于PrP氨基酸序列的遗传进化信息,进一步依据同源建模法构建人和鸡朊蛋白三维结构模型。结论不同物种朊蛋白构象同源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朊蛋白病种间屏障的形成,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正常朊蛋白转变为致病型构象。  相似文献   

4.
正朊蛋白病又称感染性海绵状脑病,是一类同时感染人和动物的不可治愈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1])。其特征是细胞内正常朊蛋白(PrP~c)变构成致病朊蛋白(PrP~(sc)),进而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丢失、脑组织海绵样变。根据PrP~(sc)来源不同,朊蛋白病可分为散发性(80%)、遗传性(15%)和获得性(5%)~([2])。在人类,遗传性朊蛋白病包括家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rP105-132作用下体外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对IL-6产生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用不同剂量PrP105-132(0、20、40、80 μmol/L)干预小胶质细胞,ELISA法检测24 h后细胞上清液中IL-6含量.结果 朊蛋白肽段干预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胞体增大,细胞突起变短、消失,呈圆状、杆状、阿米巴状;并且随PrP105-132剂量的增加,IL-6分泌量增多(P<0.01).结论 PrP能够诱导体外小胶质细胞分泌IL-6,并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6.
P1938-1947 在转基因小鼠中自发生成的传染性朊病毒病//Juan-María Torres,Joaquín Castilla,等我们在转基因小鼠身上表达113位密码子为亮氨酸(113L突变)的牛朊病毒蛋白(PrPC)。该蛋白质与102L突变的人蛋白质同源,102L突变已证实与GSS有遗传学的联系。这种PrPC突变可导致完全渗透的、致命的海绵状脑病。该遗传疾病可通过表达突变牛PrP的病鼠的脑匀浆颅内接种到表达野生型牛PrP的小鼠而传导,这表明重新合成传染性朊病毒。研究结果证实,在PrPC 序列中单个氨基酸的变化可引起自发性传染性朊病毒病,该病不同于其他表达相同PrPC的宿主所发生的朊病毒病。这些观察结果支持了如下观点:即PrPC随机突变的传染性朊病毒株可在宿主身上自发出现(图1)。  相似文献   

7.
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s)是一种由细胞型朊蛋白(PrPC)构象发生改变所形成的致病型朊蛋白(PrPSc)大量沉积在细胞中而引起的一种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致死率高达100%。目前为止,该病还没有一种确切的治疗方法,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随着对朊病毒病研究深入,科学家们发现细胞自噬,RNA干扰,PrP抗体、核酸疫苗、一些药物及化合物在疾病治疗方面有积极作用。我们将近些年来在治疗朊病毒病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方法和理论做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8.
遗传型朊蛋白病(IPD)是由于编码朊蛋白(PrP)的PRNP基因发生突变,导致PrP发生空间构象改变而引起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与散发型克雅氏病(sCJD)患者相比,IPD患者的临床表型存在较大异质性,发病年龄往往较早,病程也相对较长,常规辅助检查(核磁、脑电图、14-3-3蛋白)通常无明显改变,且大多缺乏家族病史,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本文就IPD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及发病机制、PRNP突变类型与疾病表型的相关性、3种IPD的具体临床特征、神经组织病理特征、辅助检查特点及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rP105-132作用下体外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其IL-8的产生.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用不同剂量PrP105-132(0、20、40、80 μmol/L)干预小胶质细胞,ELISA法检测24 h后细胞上清液中IL-8含量.结果 朊蛋白肽段干预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胞体增大,细胞突起变短、消失,呈圆状、杆状、阿米巴状;并且随PrP105-132剂量的增加,IL-8分泌量增多(P<0.01).结论 PrP能够诱导体外小胶质细胞分泌IL-8,并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重组的PrP102 242在COS 1细胞中的稳定表达以及表达产物的检测。方法重组表达载体pCI PrP102 242转染COS 1细胞后,经不同浓度的G418筛选后获得稳定的细胞系,然后用间接免疫荧光、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间接免疫荧光、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到目的蛋白在COS 1细胞中的表达。结论目的蛋白PrP102 242在COS-1细胞中的成功表达为下一步研究PrPc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rP105-132作用下体外小胶质细胞分泌IL-8及可能产生途径。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用PrP105-132干预小胶质细胞,并阻断NF-κB途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8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NF-κB mRNA水平。结果朊蛋白肽段干预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胞体增大,细胞突起变短、消失,呈圆状、杆状、阿米巴状。同时细胞上清液中IL-8分泌量增多(P<0.01),阻断NF-κB途径后IL-8分泌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 PrP能够诱导体外小胶质细胞分泌IL-8,IL-8产生主要依赖于NF-κB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rP105-132作用下体外小胶质细胞分泌IL-8及可能产生途径。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用PrP105-132干预小胶质细胞,并阻断NF-κB途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8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NF-κB mRNA水平。结果朊蛋白肽段干预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胞体增大,细胞突起变短、消失,呈圆状、杆状、阿米巴状。同时细胞上清液中IL-8分泌量增多(P<0.01),阻断NF-κB途径后IL-8分泌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PrP能够诱导体外小胶质细胞分泌IL-8,IL-8产生主要依赖于NF-κB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最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由牛海绵状脑病(BSE)传染给人而发病的是一种变异型克一雅病(VCJD)。该病大有从英国蔓延世界扩大传播的趋势。最近有关人类朊毒体(prion:Pr)基因多型和对传染性朊毒体蛋白(PrP)的感受性,以及Pr传播途径与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入侵机制的研究进展甚大。现已阐明,人类PrP基因密码子129多型(M/M,M/V,V/V)与PrPWestern印迹型(1型,2型)之组合构成多样性病型,它并明显影响及于VCJD的传染性,VCJD患殆全系甲硫氨酸(M)之纯和体(129M/M)。  相似文献   

14.
<正>Creutzfeldt-Jakob病(CJD)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亚急性海绵状脑病,属于朊蛋白(PrP)病的一种,包括散发型(sCJD)、遗传型(fCJD)、医源型、变异型(vCJD)等4种类型,临床上难以达到通过脑活检或尸检确诊,本文报道上海市长征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至今收治的11例CJD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47~77岁,平均59.5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组织感染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是人与动物的一种慢性、致死性、神经性疾病,包括羊痒病(Scrapie)、牛海绵状脑病(BSE,又称疯牛病)、人的克雅氏症(CjD)、GSS综合征等。TSE病原是一种无核酸的蛋白性侵染颗粒,称为朊毒体(PrP^Sc,曾称“朊病毒”或“朊粒”)。朊毒体是由一种正常的细胞蛋白(PrP^C)发生结构变化而形成的,这种结构变化的诱因主要是外来的朊毒体。当朊毒体感染神经细胞后,细胞内的PrP^C就会以朊毒体为模板变成异常蛋白,并在体内积累,引发一系列神经病变,因此该病也是一种蛋白构象病]。英国的流行病学词查表明BSE最有可能是由于牛长期食用含有羊痒病肉骨粉的饲料而引起的。1996年Will等在人群中发现一种新型变异型克雅氏症(vCJD),通过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vCJD极有可能是由于食用了被BSE污染的产品而引起的。众多的实验研究也表明,不同来源的TSE具有跨越种间屏障进行传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的疯牛病是海绵状脑病的一种,海绵状脑病还包括动物的羊痒病、鹿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及人的克雅氏症、GSS综合征和库鲁症等。大量的研究表明,海绵状脑病是由哺乳动物体内一种正常存在的蛋白质———朊蛋白构象发生转变后导致的。关于海绵状脑病和朊蛋白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每年都有大量报道。本文就海绵状脑病的特征,尤其是近年来细胞型朊蛋白(PrPC)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海绵状脑病特征海绵状脑病是非常规疾病,与其它疾病相比较,此类疾病有如下几个特征〔1〕:(1)独特的致病机制———“唯蛋白”理论。其病原不是普通的病原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ARQ基因型PrP前体蛋白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为TSE的检测及诊断、PrP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绵羊PrP基因全序列和表达载体pET28a载体的多克隆位点设计了绵羊PrP前体蛋白基因引物,以绵羊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绵羊PrP前体蛋白基因,通过酶切将些基因克隆到pET28a(+)载体中,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OPrP。重组质粒转化E.coliBL-21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表达,通过PAGE电泳和Western-blo-ting鉴定表达的重组蛋白。结果在pET28a(+)载体中成功克隆了PrP前体蛋白基因,并在E.coli中成功表达了重组的PrP前体蛋白。结论绵羊PrP前体蛋白基因可以在E.coli中表达。本次克隆得到的小尾寒羊的PrP基因型为ARQ。  相似文献   

18.
P1938—1947在转基因小鼠中自发生成的传染性朊病毒病//Juan-MariaTorres,Joaquin Castilla。等我们在转基因小鼠身上表达113位密码子为亮氨酸(113L突变)的牛朊病毒蛋白(PrPC)。该蛋白质与102I。突变的人蛋白质同源,102L突变已证实与GSS有遗传学的联系。这种PrPC突变可导致完全渗透的、致命的海绵状脑病。该遗传疾病可通过表达突变牛PrP的病鼠的脑匀浆颅内接种到表达野生型牛PrP的小鼠而传导,这表明重新合成传染性朊病毒。研究结果证实,在PrP。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细胞模型中验证PrPc朊蛋白(cellular prion protein,PrPc)是否影响神经细胞凋亡;在AD的细胞模型中探索PrPc是否影响β-分泌酶(β-site APP cleaving enzyme1,BACE1)及在AD发病中重要激酶-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beta,GSK3β)。方法在稳定转染突变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swe)cDNA的小鼠脑神经瘤细胞(neuro-2a,N2a)中过表达pCDNA3.1-Prnp,通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细胞核DNA。另一方面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blot)检测BACE1、GSK3β表达水平。结果稳定过表达APPswe组与pCDNA3.1-Prnp+APPswe组较正常对照组凋亡细胞增加,而pCDNA3.1-Prnp+APPswe组细胞核碎裂更明显。而三组之间BACE1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Pswe组与pCDNA3.1-Prnp+APPswe两组GSK3β表达量较正常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Pc在AD发病中可能介导Aβ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朊蛋白病是一类慢性进行性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继癌症、艾滋病后又一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疾病。该类疾病临床罕见,其致病因子—传染性朊蛋白(scrapieprion protein,PrPsc)作为新的致病因子已引起极大关注。人类朊蛋白病包括Creutzfeldt-Jakob病(CJD)、Kuru病、Ger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