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就颅内动脉瘤栓塞体积比在评价动脉瘤栓塞疗效中的作用,尤其是动脉瘤栓塞后稳定性、并发症和病理愈合程度预测中的作用,以及动脉瘤栓塞体积比与动脉瘤形态特征,包括动脉瘤大小、动脉瘤瘤颈大小和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复杂颅内动脉瘤是指巨大、宽颈、梭形、微小、夹层及假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对于大部分复杂动脉瘤,治疗仍受到其形态的限制和复发的挑战.文章就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球囊辅助电解可脱性弹簧圈(BAGDC)是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一项新技术.本文报道了应用BAGDC治疗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以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和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999年1月-2002年1月,37例患者(女性28例,男性9例,年龄27~8l岁,平均56.6岁)41个宽颈动脉瘤的45次BAGDC治疗(SNR接近1).29例患者表现为急性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35例(39个动脉瘤)成功应用BAGDC治疗,2例失败.29例(31个动脉瘤)获得血管造影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个月).在最近的1次血管造影随访中,33个动脉瘤中的29个(87%)表现为稳定闭塞,其中22个为致密填塞,7个为动脉瘤体和瘤颈的疏松填塞;2个动脉瘤复发,1个动脉瘤颈残留,另1个动脉瘤瘤体与瘤颈均残留.5例患者出现了直接与治疗有关的并发症(3例穿孔,l例血栓栓塞,1例股动脉动静脉瘘),病死率与致残率分别为2.7%和5.4%.结论BAGDC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治疗宽颈动脉瘤的辅助措施,扩大了难治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动脉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宽颈ACoA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几种颅内支架的相继问世以及多种支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使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逐渐成为治疗宽颈ACoA动脉瘤的首选技术之一.文章就ACoA动脉瘤的几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显微外科手术的广泛应用,动脉瘤颈夹闭仍然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26例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对无法通过单纯栓塞治疗的大脑后动脉(PCA)复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PCA复杂动脉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共4个PCA动脉瘤.3个位于P1~P2段,1个位于P2段;其中1个夹层动脉瘤,3个宽颈动脉瘤;2个破裂动脉瘤,2个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支架均成功置入,共用支架4枚.2个动脉瘤被大部分栓塞,2个被致密栓塞,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3~28个月,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症状复发,亦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 支架治疗PCA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短期疗效满意,是可保留载瘤动脉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技术及新材料的进步,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宽颈动脉瘤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致密率低,复发率高,疗效不佳,尤其是动脉瘤颈/体比>1.5的宽颈动脉瘤效果较差[1].近年来,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可使宽颈动脉瘤得到有效的治疗.我们采用颅内专用自膨式Enterprise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0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长期随访研究显示,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复发率远高于手术夹闭,主要与填塞不完全、弹簧圈压缩以及动脉瘤再生长等因素相关.文章对影响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再出血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早期治疗对降低再出血发生率非常重要,但对其适应证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文章就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适应证和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经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2005年1月~2009年7月诊治的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血管内治疗,8例经开颅手术夹闭.观察动脉瘤的特征、治疗方法和临床转归.结果 ①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5例,平均瘤径为(6.6±0.6)mm,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动脉瘤12例,平均瘤径为(22.5±3.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开颅手术治疗的8例中,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7例,瘤颈残留l例;血管内治疗的19例中,动脉瘤完伞闭塞16例,瘤颈残留3例.两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的比例和瘤颈残留的比例筹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行开颅手术治疗组有7例治愈,1例症状改善;血管内治疗组有17例治愈,2例症状改善.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时间为15d至24个月.④26例患者获得6~48个月的随访,1例在随访3个月后失访.2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者无动脉瘤再通和再生长,4例瘤颈残余者瘤颈未冉生长.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者,6个月时仅遗留有言语缓慢.结论 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较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动脉瘤瘤径小.对此类动脉瘤应给予积极治疗;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均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床突旁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的22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CTA检查.根据DSA及CTA检查制定手术方案,术后复查CTA以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CTA显示24枚动脉瘤,漏诊1枚颈动脉窝和1枚颈内动脉后壁动脉瘤.其中22枚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术;1枚行包裹术;1枚眼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加颅内外血管架桥术;2枚对例眼动脉段动脉瘤未处理.术后14例复查CTA,4例复查DSA,4例拒绝复查.复查CTA证实13例动脉瘤完全夹闭,1例架桥术后血管通畅.结论 CTA对于判断前床突、视嵴、视神经管上壁等骨性结构是否需要磨除、动脉瘤是否可以夹闭及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TA也是动脉瘤术后复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技巧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8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77例行瘤颈夹闭术、2例行动脉瘤孤立术、1例行血管旁路移植合并动脉瘤切除术.术后均常规进行叫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监测手术结果.从Hunt-Hess分级、不同部位动脉瘤及不同手术时机三个方面观察预后,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 全组80例中,出院时GOS评分良好67例(83.8%),差9例(11.2%),死亡4例(5.0%).①Hunt-Hess 0~Ⅲ级的73例中,良好65例(89.0%); Hunt-Hess Ⅳ级的7例中,良好的仅2例(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3.006,P 〈 0.001.②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良好率分别为92.8%(13/14)和91.7%(11/12);床突旁动脉瘤和椎-基底动脉瘤良好率为60%~70%.由于各组例数不多,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99,P 〉0.05.③在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手术时机≤3d者良好率低于>3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8,P〈0.05.结论 ①术中更充分地暴露、近端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调整瘤夹以对瘤颈良好塑形、做好必要时血管旁路移植术的准备,是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成功关键.②手术疗效与Hunt-Hess分级和手术时机相关.③不同部位动脉瘤因样本量有限,未显示与手术效果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颅内动脉瘤中,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比较困难。随着影像诊断、显微外科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基底动脉瘤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动脉瘤血管影像特点,采取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14.
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乃池  赵晖  丁璇  王志刚 《山东医药》2008,48(21):61-62
回顾分析2002-2007年收治的12例因头外伤引起的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探讨其治疗策略.12例中,10例行血管内栓塞术,2例行假性动脉瘤夹闭术.均全部治愈.认为血管内栓塞是颅内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颅内动脉瘤中,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比较困难。随着影像诊断、显微外科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基底动脉瘤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动脉瘤血管影像特点,采取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介入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机制,以及复发后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患者再次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前循环17例,后循环2例.结果 术后恢复满意16例,轻偏瘫2例,重残1例.结论 对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行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较好疗效,且其安全性较高;但术后应行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大脑后动脉瘤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①8例患者共有8个动脉瘤,其中P1段动脉瘤1例,P1与P2交界处动脉瘤2例,P2段动脉瘤3例,P3段动脉瘤2例;梭形或夹层动脉瘤6例,囊状动脉瘤2例。②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例,弹簧圈动脉瘤内填塞同时阻断载瘤动脉5例,动脉瘤内填塞保留载瘤动脉2例。③术后DSA示动脉瘤均完全消失,6例载瘤动脉阻断的患者术后无缺血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和其他介入相关并发症。④术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临床随访1~12年,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大脑后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电解脱弹簧圈(GDC)的问世,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疗效可靠、微侵袭等优点,逐步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大脑中动脉解剖部位及动脉瘤形态的特殊性,使该部位复杂动脉瘤难以达到致密栓塞,并容易影响分支血管,导致脑梗死等并发症,使血管内治疗相对困难.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现在统称为血管内治疗,除传统的内、外科治疗外,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又一种新的重要治疗方法.适于行血管内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有: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含巨大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椎动静脉瘘,Galen静脉瘤,颈、椎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狭窄、脑血栓形成等.现就目前国内外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治疗发展概况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20.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后下动脉起源于椎动脉处的动脉瘤位置深在,与脑干、穿支动脉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颈静脉结节及后组脑神经的阻挡给手术治疗造成困难,术后脑神经受损等并发症较多.手术入路及方法的不断改进,降低了手术夹闭囊性动脉瘤的难度;血管移植重建技术为梭形和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