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评估肺动脉根部结构在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应用。方法:对2014-05至2016-07在我院拟行PPVI的19例肺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进行研究。分别行CT、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采集肺动脉根部解剖数据,并对比肺动脉瓣环测量差异。通过术后1~26个月随访,评估术前测量准确性。结果:l9例患者术前CT测量肺动脉瓣环平均内径(24.3±3.5)mm,肺动脉瓣窦管结合部内径(25.4±4.0)mm,主肺动脉远端平均内径(27.5±4.8)mm,右心室流出道平均内径(36.8±7.3)mm、主肺动脉长度(45.5±7.0)mm,左肺动脉开口内径(17.9±1.5)mm,右肺动脉开口内径(18.5±3.6)mm;TTE测量肺动脉瓣环内径(22.4±4.4)mm。CT测量肺动脉瓣环平均内径均值大于TTE测量肺动脉瓣环内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6个月,19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断裂或移位、瓣周漏、肺动脉瓣少量以上反流或冠状动脉狭窄,1例右肺动脉开口受支架的裙部阻挡流速增快,2例肺动脉瓣残余轻度狭窄。结论:CT及TTE对于肺动脉瓣环测量结果存在差异,CT可准确有效评估肺动脉根部形态及毗邻,在PPVI术前评估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动脉导管未闭(PDA)最窄内径的可靠性及其在PDA介入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的PDA患者846例,根据PDA最窄内径大小分为小型组(最窄内径2.5 mm)385例、典型组(最窄内径2.5~8 mm)445例和巨大组(最窄内径≥8 mm)16例;根据年龄分为婴儿组(1岁)161例、幼儿组(1~3岁)256例、学龄前组(3~7岁)225例、学龄期组(7~12岁)69例、青春期组(12~18岁)32例和成人组(≥18岁)103例。术前分别采用TTE和心导管检查测量PDA的最窄内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TE测量的患者PDA最窄内径显著大于心导管检查测量值[(3.60±1.84)mm比(3.05±1.82)mm,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小型组[(2.50±0.82)mm比(1.71+0.47)mm,P0.001]、典型组[(4.32±1.62)mm比(3.94±1.24)mm,P0.001]TTE测量的PDA最窄内径显著大于心导管检查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婴儿组[(3.66±1.51)mm比(3.22±1.50)mm,P0.001]、幼儿组[(3.34±1.15)mm比(2.77±1.44)mm,P0.001]、学龄前组[(3.33±1.84)mm比(2.71±1.71)mm,P0.001]、学龄期组[(3.04±1.33)mm比(2.50±1.39)mm,P0.001]、青春期组[(4.24±2.48)mm比(3.54±2.36)mm,P=0.023]、成人组[(4.89±2.49)mm比(4.40±2.58)mm,P=0.011]TTE测量的PDA最窄内径均显著大于心导管检查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E测量值与心导管检查测量值的回归方程为:Y=0.315+0.762X(t=35.01,P0.01,式中X为TTE所测内径,Y为心导管所测内径)。Bland-Altman分析显示4.5%(38/846)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在95%一致性界限以内,TTE与心导管检查测量PDA最窄内径相比,差值的绝对值最大为2.6 mm。结论 TTE与心导管检查在测量PDA最窄内径方面相关性良好,TTE对术前PDA的筛查及介入封堵术时封堵器的选择有参考价值,但二者又有差异,TTE测量值大于心导管检查测量值,因此TTE不能完全取代心导管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法洛四联症(TOF)肺动脉发育评估的价值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期间90例TOF手术患者,男性48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7±11.9)岁。采集术前MSCT和TTE影像资料,比对左、右肺动脉和腹主动脉内径,并计算McGoon指数;根据是否行I期根治术分为两组:姑息手术为A组,根治手术为B组,结合手术术中观察情况,进行肺动脉发育评价方法的比较。结果TTE对左、右肺动脉内径的测值及McGoon指数均小于MS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肺动脉P=0.028,右肺动脉P=0.005,McGoon指数P=0.007);两者均有较好的重复性(ICC>0.75),其中MSCT更高,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种方法测量的左、右肺动脉内径、腹主动脉内径和McGoon指数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8)。肺动脉发育较差的患者中,即A组各数据的相似度均大于B组,McGoon指数更明显。MSCT与TTE评估的McGoon指数在评估肺动脉发育及实施手术依据方面有很高的符合率(95.5%、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方法在评价肺动脉发育较差患者时符合率均明显低于B组(MSCT P=0.029,TTE P=0.030)。结论MSCT与TTE均是对TOF肺动脉发育的有效检查技术,两者估测的McGoon指数均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TTE评价TOF患者的肺动脉发育,因其重复性好、无创性等优点可用于姑息手术患者观察肺动脉发育情况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姑息手术对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左心室流出道狭窄(TGA/LVOTO)患儿的肺动脉和左心室流出道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改良体肺分流术(改良BT分流术,BT亚组,n=16)和腔肺分流术(双向Glenn手术,Glenn亚组,n=8)后再接受根治术(姑息手术组,n=24)和直接接受一期根治术(一期根治组,n=30)的患儿,收集各组患儿在姑息手术前(一期根治组为出生后首次体检时间并作为初次记录时间)和根治术前(再次记录时间)的肺动脉内径(包括主肺、右肺、左肺动脉)和肺动脉瓣环(PV)内径的临床资料,对比各组间在该观察期间临床数据变化速度的差异。结果:从初次记录时间点到再次记录时间点期间,一期根治组患儿的PV内径z值不断减小;姑息手术组中BT亚组患儿的PV内径z值和左肺动脉内径z值不断增大,且z值变化速度与一期根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姑息手术组中Glenn亚组患儿PV内径z值不断减小,且z值变化速度与BT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一期根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根治术会加重TGA/LVOTO患儿LVOTO程度,改良BT分流术可促进TGA/LVOTO患儿左肺动脉和左心室流出道的发育,而双向Glenn手术不能促进TGA/LVOTO患儿肺动脉和左心室流出道的发育。因此,对于无法一期根治的TGA/LVOTO患儿,选择改良BT分流术作为姑息性手术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法乐四联症根治术的疗效,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改善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总结近5年319例法乐四联症根治术的临床特点,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影响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319例患者围术期发生恶性事件30例(9.4%),死亡13例(4.1%).危险因素分析显示体重、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体肺动脉侧支循环内径≥2 mm者、体外循环时间与围术期恶性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cGoon比值、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体肺动脉侧支循环内径≥2 mm者、跨瓣环补片与围术期死亡显著相关(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动脉、左心室发育情况和体肺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是评估法乐四联症根治术适应证的主要指标,全面的手术技巧和畸形矫治方法、良好的心肌保护及体外循环技术、积极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点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阜外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TAVR的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49例。分析患者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点、手术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进行随访。结果:二叶式主动脉瓣无嵴与带嵴类型占比相当(55.1%vs 44.9%),瓣叶钙化程度重[钙化体积HU850=(604.1±318.7) mm~3],平均瓣环周长大于平均瓣环上水平周长[(78.8±7.4) mm vs (67.1±6.7) mm,P0.001],平均左心室流出道(LVOT)周长大于平均瓣环周长[(81.6±10.5) mm vs (78.8±7.4) mm,P=0.003]。置入瓣中瓣患者12例(24.5%),瓣膜置入过深患者14例(34.1%)。置入瓣中瓣患者比无瓣中瓣患者瓣环平均内经[(26.8±2.4) mm vs(23.9±2.0) mm,P0.001]、周长[(85.7±7.0) mm vs (76.6±6.1) mm,P0.001]及LVOT平均内径[(28.4±2.7) mm vs (24.3±3.1) mm,P0.001]、周长[(91.3±9.1) mm vs (78.4±8.9) mm,P0.001]更大,LVOT周长/瓣环上水平周长比值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5±12.3)%vs (119.4±15.7)%,P=0.067],但趋近阈值。瓣膜置入过深患者比无置入过深患者LVOT周长/瓣环周长比值更大[(108.0±7.4)%vs (101.2±6.7)%,P=0.005]。结论: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瓣环和LVOT平均内径及LVOT周长/瓣环周长比值对于TAVR中瓣中瓣的置入及瓣膜置入深度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HIV/AIDS患者超声心动图的特征表现。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HIV/AIDS患者为HIV/AIDS组,同期就诊按照性别和年龄±3岁入组的非HIV/AIDS患者为非HIV/AIDS组,收集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IV/AIDS组纳入181例患者,非HIV/AIDS组纳入181例患者,两组超声心动图异常率分别为32.60%(59/181)、14.92%(27/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组出现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16.57%vs. 8.84%)、心包积液(9.39%vs.2.76%)、肺动脉收缩压升高(6.63%vs. 0.55%)和主动脉钙化(5.52%vs. 1.66%)高于非HIV/AI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HIV/AIDS组超声测量结果相比,HIV/AIDS组主动脉根部内径[23.00(21.50,26.00) vs. 23.00(21.00,24.00)mm,P=0.014]、主肺动脉内径[20.00(18.00,22.00) vs. 19.00(18.00,21.00)mm,P=0.012]和左房内径[25.00(22.50,28.00) vs. 25.00(22.00,26.00)mm,P=0.033]的尺寸较大,且HIV/AIDS组患者肺动脉瓣流速较快[85.00(77.00,96.50)vs. 82.00(71.00,92.50)cm/s,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IV/AIDS患者和非HIV/AIDS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存在差异,HIV/AIDS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心包积液、肺动脉收缩压升高和主动脉钙化的发生较为多见,且主动脉根部内径、主肺动脉内径、左房内径的尺寸较大和肺动脉瓣流速较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传统放射线引导方法相比较,评价完全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03至2016-08完全超声引导下行PBPV患者102例(超声组),同期传统放射线引导下行PBPV患者280例(放射线组)。两组患者术后均以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肺动脉瓣环直径、术前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球囊直径、术后即刻跨瓣压差、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组和放射线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9.0%和100%(P=0.267),超声组有1例患者因扩张后右心室流出道肌肉痉挛转为常规外科手术。放射线组术中操作时间(min)长于超声组(38.9±9.2比34.6±10.0,P0.001),放射线组放射线时间为(3.9±1.2)min。术后门诊平均随访(25.5±13.2)个月,超声组和放射线组肺动脉瓣跨瓣压差(mm Hg,1 mm Hg=0.133 k Pa)分别为(16.2±4.3比15.3±4.5,P=0.120),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外周血管损伤、心脏穿孔、心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完全超声引导下PBPV不仅能够完全避免放射线及对比剂,而且保持了传统经皮介入治疗微创、安全及疗效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的二维及三维方法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环径测值的差别,探讨最优测量手段.方法 32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分别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多排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测量主动脉瓣环径.结果 MSCT显示主动脉瓣环为椭圆形结构,其长轴径(26.9±2.9)mm,短轴径(21.3±1.8)mm,长轴径与短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E及TEE方法仅提供一个瓣环值,分别为(23.2±2.0)mm及(23.4±2.0)mm,均显著小于MSCT所测长轴径和短轴径的平均值(24.1±2.1)mm(P<0.05).结论 主动脉瓣环为椭圆形,瓣环径的测量采用三维MSCT方法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外科主动脉生物瓣环内径中多平面曲线瓣环测量法及三维重建法测量间的差异以及基于CT结果指导外科生物瓣毁损患者使用Venus-A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连续10例在外科毁损生物瓣中采用Venus-A瓣膜行TAVR患者,通过术前CT扫描图像确认外科瓣膜类型,采用多平面曲线瓣环测量法及三维重建法测量外科瓣膜内径并进行对比,并基于CT结果制定TAVR策略。通过术中即刻效果、术后不良事件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患者中男性8例,平均年龄(72.4±5.4)岁,平均心胸外科协会风险评分(7.4±2.1%),外科瓣膜置换术(均为有瓣架生物瓣)后平均(8.0±5.4)年。CT多平面曲线瓣环测量法与三维重建瓣环测量法瓣环内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0.9±1.8)mm比(20.4±2.1)mm,P=0.438],且均与厂家参数瓣架内径吻合(P>0.05)。所有患者窦部内径、窦管交界内径、瓣膜冠脉距离均符合预防冠脉闭塞解剖结构要求。根据CT测量结果选择TAVR瓣膜型号及扩张策略,术中1例颈动脉路径余经股动脉路径,2例进行球囊预扩张,均顺利植入Venus-A瓣膜,除1例术后残余狭窄外余9例均达到器械成功标准。30天随访1例出现脑出血外余无不良事件,30天超声心动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2.6(2.5,2.8)m/s,平均跨瓣压差13.5(13.0,17.0)mmHg,无中度及以上瓣周反流。术后12个月随访无死亡及致残性卒中发生,超声心动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2.7(2.5,3.1)m/s,平均跨瓣压差15(13.5,21.0)mmHg,无中度及以上瓣周反流。结论术前CT中多平面曲线瓣环测量法及三维重建法均可准确反映毁损瓣膜内径,基于CT评估结果指导外科物瓣毁损患者使用Venus-A人工瓣膜行TAVR早期结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测量对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6月于南华大学儿科学院暨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331例,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132例纳入研究,收集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测量冠状动脉内径,记录临床表现,并计算Z值。根据Z值分为无扩张组(Z值2.5)、小冠状动脉瘤组(2.5Z值5)、大冠状动脉瘤组(5≤Z值≤10)、巨大冠状动脉瘤组(Z值10),比较各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内径及Z值变化情况。结果各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扩张组、小冠状动脉瘤组、大冠状动脉瘤组、巨大冠状动脉瘤组KD患儿发热天数分别为(7.76±2.10)d、其余三组分别为(8.90±1.32)d、(10.31±1.56)d、(12.05±1.09)d,无扩张组发热时间最短,小冠状动脉瘤组、大冠状动脉瘤组、巨大冠状动脉瘤组发热时间比较依次延长,巨大冠状动脉瘤组最长;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加增大,各组KD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比较,无扩张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Z值比较恢复期显著降低(P0.05),恢复期小冠状动脉瘤组与巨大冠状动脉瘤组与急性期在内径及Z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能够客观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恢复期的变化过程,对急性期临床治疗管理及恢复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皮肌炎合并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调查皮肌炎合并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7例皮肌炎患者,其中12例(12.37%)皮肌炎患者合并心包积液;与未合并心包积液者相比,合并心包积液者舒张压[(78.67±10.19)mm Hg vs.(70.33±11.80)mm Hg,P=0.022]、血尿酸水平[(420.25±153.31)μmolL vs.(291.89±101.44)μmolL,P=0.000]及及主肺动脉内径[(22.08±2.28)mm vs.(19.95±2.49)mm,P=0.006]均较高;皮肌炎合并心包积液与主肺动脉内径(P=0.039,OR=1.328,95%CI:1.015~1.738)和血尿酸水平(P=0.010,OR=1.007,95%CI:1.002~1.013)相关;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主肺动脉内径及血尿酸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P=0.004,95%CI:0.626~0.886)、0.773(P=0.002,95%CI:0.612~0.934),同时存在对心包积液判定有意义的截点。结论皮肌炎合并心包积液并不少见,其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6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单一病变605例,复合病变57例;先天性心脏缺损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皮沿导丝经传送鞘管将合适的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肺动脉瓣狭窄采用Inoue球囊或聚乙烯球囊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结果:TTE测量房间隔缺损为(16.8±7.6)mm,所用封堵器为(20.3±8.8)mm;左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为(6.7±3.4)mm,封堵器(8.9±4.2)mm;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6.6±3.2)mm,所选用封堵器直径为(12.7±4.4)mm;6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介入成功者627例,35例未成功,成功率94.7%,成功者术后即刻未见明显分流;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跨瓣压差均降至2.66kPa以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可靠、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残余畸形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至2017年,行TOF根治术并有随访资料的200例患者,观察术后近、中期残余畸形的发生情况,包括室间隔残余分流、残余肺动脉狭窄、肺动脉瓣反流。统计分析术后残余畸形的发生与随访时间、手术年龄、手术方式、主动脉骑跨率、右心室流出道内径、室间隔缺损部位、室间隔缺损大小、肺动脉发育等因素的关系。结果:2013至2017年在我院接受TOF根治术患者随访时间3~30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发生逐渐减少,残余肺动脉狭窄、肺动脉瓣反流的发生逐渐增加。有轻度及以上肺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中,行跨瓣环手术占60.9%;无肺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中,行跨瓣环手术的占30.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年龄、手术方式、主动脉骑跨率、右心室流出道内径、室间隔缺损部位、室间隔缺损大小、肺动脉发育等情况,在术后近、中期随访中,对室间隔残余分流和残余肺动脉狭窄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组患者术后无严重残余畸形发生。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发生逐渐减少,残余肺动脉狭窄、肺动脉瓣反流的发生逐渐增加。轻度及以上的肺动脉瓣反流多发生于行跨瓣环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法乐四联症的外科治疗及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11月,36例法乐四联症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3~45岁.均自幼发绀,有杵状指(趾).术前血红蛋白增高.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法乐四联症根治术.22例采用跨环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14例仅行右室流出道扩大补片.结果患者无死亡.术后出现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1例术后引流量多,再开胸止血,随访3~12个月,1例跨肺动脉瓣压超过40 mm Hg.结论法乐四联症外科治疗疗效佳,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Pv1终末电势(Ptfv1)值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老年左心室肥大的差异。方法 150例老年受试者均接受12导心电图扫描并计算Ptfv1值,按-0.03 mm·s作为分界点分为两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并计算E波减速时间、左室等容舒张时间、室间隔舒张末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和左室质量指数等参数。结果左心室功能收缩参数比较结果显示Ptfv1≤-0.03 mm·s组老年受试者的E波减速时间缩短〔(0.73±0.40)vs(0.87±0.21)ms,P=0.009〕,左室等容舒张时间显著增加〔(0.113±0.012 5)vs(0.101±0.012 3)ms,P=0.032〕;心脏形态学比较显示Ptfv1≤-0.03 mm·s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57.9±12.1),(11.0±2.1)mm〕较Ptfv1>-0.03 mm·s组〔(49.1±9.8),(11.0±1.1)mm〕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25);室间隔舒张末厚度显著增大〔(11.9±1.2)vs(10.8±2.2)mm,P=0.003〕;左室质量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215)。结论以-0.03 mm·s作为分界线,Ptfv1负值增高的老年受试者,左心室功能收缩能力显著下降,且形态学改变明显,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大的诊断标准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1PD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10至2014-10期间在我院接受经胸微创封堵术的105例婴幼儿PD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动脉导管内径大小,将患儿分为大口径组(动脉导管内径≥4 mm,n=64)和中小口径组(2 mm≤动脉导管内径4 mm,n=41)。两组患儿术中均在胸骨上窝超声引导下经左侧胸骨旁第三肋间进行动脉导管封堵,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每年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105例患儿均成功置入封堵器。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气管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口径组与中小口径组相比,患儿PDA直径[(5.7±1.4)mm vs(2.7±0.6)mm,P0.001]及封堵器直径[(10.6±1.8)mm vs(7.2±1.3)mm,P0.001]较大;术后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10.9%(7/64)vs0(0/41),P=0.028]及术后即刻残余分流率[15.6%(10/64)vs 2.4%(1/41),P=0.031]较高。大口径组1例患儿术后2天因出血致心包压塞,急诊行心包引流术后痊愈。术后随访(11.6±7.8)个月,两组患儿术后1个月残余分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6%(1/64)vs 0(0/41),P=0.421],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两组患儿在随访期间均无封堵器脱落、溶血、心包积液及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大口径PDA患儿,需注意术后残余分流及血小板减少的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1周患者心血管系统超声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内科PDA经导管封堵术患者40例,根据术前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DD)分为A组(LVDD≥55 mm)、B组(LVDD<55 mm);根据术前肺动脉平均压(PAMP)分为Ⅰ组(PAMP<25 mmHg)、Ⅱ组(25 mmHg≤PAMP<50 mmHg)、Ⅲ组(PAMP≥50 mmHg)。对比研究其术前和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变化。结果 (1)术后升主动脉内径/肺动脉内径比值由1.11±0.22增至1.21±0.25(P=0.0231);术后主动脉瓣流速由(1.77±0.69)m/s减至(1.46±0.54)m/s(P=0.0467),左房内径由(40.13±6.44)mm减至(36.05±6.28)mm(P=0.0027),LVDD由(59.58±10.20)mm减至(54.40±9.19)mm(P=0.0098)。(2)LVDD不同患者术后1周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DD较大组差异更显著。(3)PAMP不同患者术后1周左心房、左心室均明显缩小,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耐受PDA封堵术的患者均能在术后早期开始获益,术前LVDD较大组和PAMP<25 mmHg组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孕妇短时间内高浓度吸氧对肺动脉狭窄胎儿的肺动脉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间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确诊的14例单纯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狭窄合并其他右心畸形的单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胎儿进行吸氧试验,胎儿超声心动图观察孕妇吸氧前、面罩高浓度吸氧10 min后胎儿MCA起始部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变化,脐动脉(umbilical artery,UA)-RI的变化,以及右肺动脉(right pulmonary arterial,RPA)起始部PI、RPA起始部内径(diameter,D)及PSV的变化。结果吸氧前后胎儿RP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0.60)mm vs.(3.27±0.69)mm,P=0.001];吸氧前后胎儿MCA-PI(1.79±0.43 vs. 1.92±0.44,P=0.517)、MCA-RI[0.83(0.78~0.86)vs. 0.85(0.78~0.90),P=0.517]、MCA-PSV[0.32(0.27~0.47)m/s vs. 0.31(0.26~0.32)m/s,P=0.812]、PRA-PI(2.21±0.53 vs. 2.10±0.48,P=0.253)、RPA-PSV[0.81(0.65~0.91)m/s vs. 0.75(0.52~0.95)m/s,P=0.875]、UA-PI(1.17±0.15 vs. 1.2±0.12,P=0.5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在妊娠中晚期短暂吸氧对胎儿大脑血流无影响,但可促进胎儿肺动脉狭窄远端的肺血管扩张,可能有利于肺血管的发育,减少胎儿肺动脉瓣狭窄的继发性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新型Pul-Stent支架在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Sano分流术)后肺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阜外医院9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行姑息性Sano分流术后肺动脉狭窄的患儿行新型Pul-Stent支架置入术。男5例,女4例;年龄4(1,9)岁;体重9~25(15.1±4.9)kg。结果 9例患儿共成功置入9枚支架,其中3例置入左肺动脉,6例置入右肺动脉。支架置入后,肺动脉狭窄处内径由术前(3.0±1.4)mm增加至(8.8±1.4)mm(P0.001),跨狭窄处压力阶差由术前(73.2±21.4)mm Hg(1 mmHg=0.133 kPa)降至(36.1±18.8)mm Hg(P0.001),右心室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比值由术前(0.7±0.2)降为(0.4±0.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1例球囊破裂,于外科术中置入肺动脉支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3(3,4)年,肺动脉支架无再狭窄、移位或断裂等,8例(8/9)接受了Ⅱ期根治术。结论新型Pul-Stent支架作为一种专门设计用于肺动脉狭窄的支架,应用于Sano分流术后肺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