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肠道中菌群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微生态调节剂对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例符合标准的中晚期胃癌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80例胃癌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金双歧联合治疗方案。使用粪便细菌及真菌培养法培养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结果治疗组胃癌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高于治疗前干预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例均高于治疗后观察组(P0.01);干预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失平衡状态;化疗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对胃癌患者化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可明显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粪便菌群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30名UC活动期、30名UC缓解期患者及22名正常对照,收集其粪便标本.根据细菌的16S rD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肠球菌属和大肠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待测粪便标本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16S rDNA拷贝数,分析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 UC活动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粪便中双歧杆菌(8.45±0.92 vs 9.10±0.78)、乳酸杆菌(8.11±0.94 vs 8.69±0.55)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杆菌(9.88±1.34 vs 9.71±0.92)和肠球菌(7.74±0.63 vs 7.61±0.49)无明显变化(P>0.05);而UC缓解期患者粪便中4种细菌数量(双歧杆菌9.15±0.81,乳酸杆菌8.51±0.80,大肠杆菌9.54±1.64,肠球菌7.90±0.46)均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UC活动期患者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UC缓解期患者粪便菌群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具有UC遗传易感性个体发病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其亲属的粪便菌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其一级亲属及同一生活环境人群肠道菌群的异同.方法 采用人群分组对照法对各菌群进行检测.患者组(40例)分为发作期组(25例)和缓解期组(15例).背景组分为一级亲属组(20例)和配偶组(20例).正常无亲缘关系人群为正常对照组(22例).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检测粪便中的双歧杆菌(BS培养基)、乳酸杆菌(LBS培养基)、大肠杆菌(EMB培养基)、肠球菌(TTC叠氮钠培养基)、总需氧菌(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高盐甘露醇培养基)、拟杆菌(BDS培养基)、酵母菌(虎红培养基),观察并计数.结果 UC患者肠道中以双歧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多.分别为(8.73±0.59)、(8.62±0.94)、(8.24±0.67)、(7.14±0.86)lgcFu/g.乳酸杆菌在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中的数量分别为(4.92±1.82)和(4.40±2.29)lgCFU/g,少于一级亲属、配偶和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发作期患者肠球菌数量[(7.14±0.86)lgCFU/g]较其余组均明显增加,缓解期患者肠球菌数量[(5.53±2.39)lgCFU/g]与其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需氧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患者无论在发作期或缓解期,其肠道乳酸杆菌数龟均显著减少,发作期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拟杆菌及酵母菌数量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对20例慢性腹泻、31例急性腹泻及20例对照组的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的培养及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乳酸杆菌减少(P<0.05)。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比较,类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急慢性腹泻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中急性腹泻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状况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8例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观察组)及2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粪便标本,采用PCR荧光定量法对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同时用SCORAD标准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价,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病情为轻、中、重度者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有组间差异;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尿酸代谢与其肠道菌群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冠心病患者,检测血尿酸含量,并根据血尿酸含量范围分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菌群数量;使用OTU聚类分析各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实验选取同一时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尿酸含量分别为(481.56±36.13)μmol/L和(203.36±18.67)μmol/L,细菌总量(logN/g)分别为9.74±0.82和7.96±0.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按血尿酸含量由低到高分为Ⅰ-Ⅳ组,Ⅳ组粪便大肠埃希菌数量和细菌总量均显著高于Ⅱ、Ⅲ组和对照组(P0.05),幽门螺杆菌和产气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Ⅰ、Ⅱ组和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Ⅱ组和对照组(P0.05);Ⅲ组大肠埃希菌、幽门螺杆菌、产气杆菌数量及细菌总量均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和对照组(P0.05);Ⅱ组大肠埃希菌及产气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Ⅳ组和Ⅲ组OTU指数分别为1679.00±38和1622.00±25,与对照组1352.00±48、Ⅰ组1375.00±35和Ⅱ组1536.00±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尿酸代谢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分布。检测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对监测冠心病患者病情及其肠道菌群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特点及对粪便中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影响. 方法 60岁以下健康成年人36例为对照组,60岁及以上老年人68例为老年组,分别取新鲜粪便,选择肠道菌群中7种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包括4种厌氧菌、两种需氧和酵母样真菌,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计算出反映肠道定植抗力的指标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取新鲜粪便测定SIgA含量. 结果 老年组与对照组比较,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分别为(9.1±1.1)lgCFU/g和(10.2±0.8)lgCFU/g(t=-2.948,P<0.01);肠杆菌分别为(9.2±1.3)lgCFU/g和(8.2±0.7)lg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1,P<0.05);肠球菌分别为(8.5±1.4)lgCFU/g和(7.1±1.6)lg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4,P<0.05);肠道定植抗力分别为1.02±0.14和1.2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9,P<0.01),粪便中SIgA分别为(652.9±184.3)μg/ml和(793.5±150.3)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8,P<0.05).双歧杆菌数量变化与粪便中SIgA水平相关(r=0.562,P<0.01). 结论 老年人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增加;老年人肠道定植抗力下降、肠黏膜免疫功能降低,与老年人肠道菌群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另取35例健康医护人员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胃苓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细菌培养中常见细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人比,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 0. 01),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 0.05)。(2)治疗组患者经加味胃苓汤治疗后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下降(P 0. 05),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0.05);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较对照组低,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增加,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下降。加味胃苓汤可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调整肠道菌群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纳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27例,分为A、B、C 3组,A组63例,B组32例,C组32例。A组患者口服金双歧,B组患者金双歧口服+乳果糖口服,C组患者金双歧口服+乳果糖灌肠。在治疗前和治疗第5、10、15以及20 d,分别检测3组患者大便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10 d时A、B和C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8.58±1.84、8.21±1.82和8.43±1.94 l gn/g,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20 d时3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8.80±1.67、7.82±1.70和7.58±1.85l gn/g,与治疗10 d时比较,A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B组和C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20 d时3组患者肠球菌数量分别为7.83±1.66、8.17±1.78和8.85±2.03lgn/g,酵母菌数量分别为4.77±1.38、5.38±1.29和5.89±1.45lgn/g,与治疗前比较,A、B组肠球菌无明显变化,C组患者肠球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1);A组酵母菌无明显变化,B、C组患者酵母菌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0.05,PC0.01)。A组患者在第15天,B、C组患者在第10天血浆内毒素下降至最低值,分别为184.48±69.56、152.71±32.44和122.71±32.61 EU/L,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最低值比较,C组明显低于A、B组。治疗20d时3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分别为187.62±80.73、265.62±90.55和328.62±101.43 EU/L,与治疗最低值比较,A组无明显变化,B组和C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用金双歧口服可以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但作用轻微。金双歧口服联合乳果糖口服或灌肠可以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但在治疗第5~15 d可能出现新的菌群失调,加重内毒素血症。乳果糖灌肠方式使药物作用更直接,对肠道菌群及内毒素水平影响更明显、迅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变化,探讨其与免疫异常的关系。方法收集博罗县人民医院2012年3月-2015年7月诊治的UC患者46例,缓解期20例、活动期26例。另取同期接受肠镜检查未见肠道病变的健康体检者28名作为对照。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粪便标本培养计算含菌量,Th17和Treg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UC组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C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C缓解期患者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活动期患者(P0.05),UC缓解期患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活动期患者(P0.05)。UC组Th17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C组Treg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C缓解期患者Th17细胞显著低于活动期患者(P0.05),UC缓解期患者Treg细胞显著高于活动期患者(P0.05)。UC患者大肠杆菌数量与Th17细胞呈正相关(r=0.312,P0.05),而与Treg细胞呈负相关(r=-0.241,P0.05)。双歧杆菌数量与Th17细胞呈负相关(r=-0.267,P0.05),而与Treg细胞呈正相关(r=0.236,P0.05)。乳酸杆菌数量与Th17细胞呈负相关(r=-0.226,P0.05),而与Treg细胞呈正相关(r=0.215,P0.05)。结论 UC患者大肠杆菌数量增加,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这种菌群紊乱破坏了机体Th17/Treg细胞的免疫平衡,参与了UC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在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长期应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门诊诊治的Ⅱ~Ⅲ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舒利迭吸入,治疗组联用阿奇霉素0.25g口服,1次/d,观察治疗4个月后肺功能(FEV1%)、6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频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舒利迭治疗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次数、延缓病情进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7(IL-17)、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30例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COPD患者、25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查血常规、测定肺功能,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17、sICAM-1浓度。结果同一患者COPD急性加重期血浆IL-17浓度、sICAM-1浓度均明显高于稳定期(P〈0.01,P〈0.01);患者COPD急性加重期血浆IL-17浓度、sICAM-1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患者COPD稳定期血浆IL-17浓度、sICAM-1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且在急性加重期IL-17、sICAM-1与Neu/Leu%呈正相关(r=0.824,P〈0.01;r=0.827,P〈0.01)。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IL-17、sICAM-1水平显著升高,提示IL-17、sICAM-1参与了COPD的发病,可能是引起肺内炎症细胞浸润及肺实质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徐鸥  孙炜  孙士波  何杰明  罗壮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417-1418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COPD)急性加重期胃肠功能紊乱的因素之一是否与胃动素分泌异常和调节失衡具有相关性。方法采用特异的胃动素抗体,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43例COPD急性加重期与42例稳定期血清胃动素的含量。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组胃动素含量(334±126.5)ng/L较稳定期组(156±38.4)ng/L升高(P〈0.01)。且COPD急性加重期组中伴上腹饱胀、暖气、腹泻等消化道不适者15例胃动素为(391±25.52)ng/L高于28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无消化道不适者(312±15.21)ng/L(P〈O.01)。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胃肠功能紊乱的因素之一与胃动素分泌异常和调节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PaCO2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鄂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46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选择4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PaCOz水平,比较两组血浆D-聚体、PaCO。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D-二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353±220.8)μg/L、(64.7±16.2)mmHg,对照组D-二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73.6±21.1)μg/L、(40.3±4.5)mmHg,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D-S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96.4±24.8)μg/L(46.3±7.4)mmHg,各项与对照组n二聚体(73.6±21.1)μg/L、PaCO。水平(40.3±4.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明显较健康人群高,因此在对COPD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以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谢伟国  江莲  侯昕珩  赵洪达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15-1616,1636
目的探讨COPD患者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对40例AECOPD患者(A组)、30例稳定期COPD患者(B组)、15例健康吸烟者(c组)、15例健康不吸烟者(D组)进行肺功能测定及痰诱导,痰液处理后沉渣作细胞学分析。结果(1)A、B、C、D组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分别为(11.1±5.82)×100/ml、(4.5±1.36)×10^6/ml、(3.2±1.54)×10^6/ml、(2.0±1.14)×10^6/ml,细胞分类中A、B、C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分别为(71.4±12.5)%、(57.4±11.5)%、(53.2±12.3)%,而在D组中则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分别为(35.4±8.5)%、(25.4±8.3)%、(27.4±6.5)%;(2)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结论(1)AECOPD患者、稳定期患者、健康吸烟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吸烟健康者诱导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2)气道局部中性粒细胞增多与COPD患者气流受限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OPD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早出现PIC窗的患者和62例晚出现PIC窗的患者进行调查,判定PIC窗的影响因素。结果COPD患者的较早出现PIC窗组为(3.6±0.8)d,较晚出现PIC窗组为(7.8±0.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为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P=0.006)和床旁支气管镜吸痰(P=0.001)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雾化吸人支气管舒张剂和床旁支气管镜吸痰治疗有利于COPD患者PIC窗提早出现,把握好PIC窗,有助于危重症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前白蛋白与C反应蛋白在老年AECOPD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何威  张宇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8):1106-1107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AECOPD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和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95例老年AECOPD患者血清PA、CRP和白细胞(WBC)含量,与42例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比较;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根据预后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入院时和治疗7d后PA、CRP和WBC的区别。结果 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PA、CRP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WBC无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组入院第1dCRP、PA与存活组比较无差异,第7dPA较前降低(P〈0.05),CRP较前相比无差异(P〉0.05),存活组第7dCRP较第1d降低,PA较前升高(P〈0.01)。结论动态监测血清PA、CRP对于评价老年AEAE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探讨更好的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方法,提高重度哮喘合并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重度哮喘合并COPD防治积累更多临床经验.方法 对于临床确诊的霞度哮喘合并COPD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复方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可必特)联合中等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50/250μg)治疗,一组为治疗组,给予噻托溴铵下粉吸入剂(思力华)联合大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50/500μg)粉吸入剂治疗.采取随机、开放、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的方法,每月复诊一次,详细记录每例患者的肺功能变化、生活质量、急性发作次数、下次急性发作的间隔时间、住院次数、经济费用和不良反应.分析对比二者对重度哮喘合并COPD的综合疗效,为期一年.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EV1分别为对照组(1.14±0.13)L、治疗组(1.11±0.15)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一年后FEV1对照组为(1.30±0.14)L,治疗组(1.39±0.15)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组之间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分别为对照组(43.3±1.11)分、治疗组(44.7±0.97)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年后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分别为对照组(38.9±1.07)分、治疗组(38.24±0.96)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平均下降4.4分,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平均下降6.5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年中两组的平均急性发作次数分别为对照组(1.24±0.21)次/年人、治疗组(0.79±0.13)次/年人,治疗组平均减少(0.45±0.15)次/年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一年中两组患者下次急性发作的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对照组(162±27)d、治疗组(187±3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住院次数分别为对照组(0.22±0.04)次,治疗组(0.12±0.06)次,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年两组的经济费用分别为对照组(4 212±383)元、治疗组(12 382±475)元,治疗组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不良反应相似,但均较轻微.结论 噻托溴铵联合大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人治疗和复方异丙托溴铵气雾剂联合中等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均能够改善霞度哮喘合并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延长下次急性发作的间隔时间、减少住院次数,不良反应轻微,适合于重度哮喘合并COPD的治疗.噻托溴铵联合大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人治疗在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减少住院次数方面优于中等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气雾剂治疗,但费用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衰患者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年龄≥65岁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衰加重期患者被随机分为rhBNP组(44例)和硝酸甘油治疗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心功能及血清BNP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硝酸甘油组比较,rhBNP治疗组治疗后24h临床显效率(21.7%比45.5%)及总有效率(54.3%比91.0%)明显升高(P均〈0.05);动脉血氧分压[(9.44±1.41)kPa比(12.01±1.65)kPa]明显升高(P〈0.05)。治疗1周后,与硝酸甘油组比较,rhBNP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43±7)%比(48±8)%],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衰患者加重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对85例COPD患者进行测评,前瞻性调查患者急性加重、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终点。结果 38例患者(44.7%)达到抑郁标准,其中23例为轻度抑郁,14例为中度抑郁,1例为重度抑郁。女性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随访期间抑郁患者10例死亡,14例出现急性加重,不伴抑郁的患者中仅4例死亡,8例发生急性加重,抑郁患者病死率以及急性加重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抑郁的患者(P〈0.05),但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郁常见于COPD患者,并导致患者预后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