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情况,并比较5种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计算方法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5—2016年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3例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A组,均采用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及HKU AF CAL应用软件计算TTR;另选取2018—2020年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72例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B组,均采用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随访天数达标计算法、抗凝助手软件、INR平均值浮动计算法计算TTR。本研究以TTR>65%为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计算五种TTR计算方法得到的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率,比较A组患者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与HKU AF CAL应用软件计算的TTR;以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为参照,分别比较其与随访天数达标计算法、抗凝助手软件及INR平均值浮动计算法计算的TTR。结果A组患者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HKU AF CAL应用软件计算的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率均为38.55%(32/83);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与HKU AF CAL应用软件计算的TT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图分析结果显示,HKU AF CAL应用软件和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计算的TTR差值的均值为2.747%〔95%CI(-4.822%,5.948%)〕,绝大多数差值在95%CI范围内。B组患者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随访天数达标计算法、抗凝助手软件及INR平均值浮动计算法计算的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率分别为26.74%(46/172)、11.05%(19/172)、40.69%(70/172)、26.16%(45/172)。随访天数达标计算法计算的TTR低于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抗凝助手软件计算法计算的TTR高于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P<0.05);平均INR浮动计算法与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计算的TT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达标率不高;与随访次数达标计算法相比,随访天数达标计算法计算的TTR较低,抗凝助手软件计算法计算的TTR较高,而HKU AF CAL应用软件及INR平均值浮动计算法计算的TTR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SAMe-TT2R2积分与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对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未达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2022年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SAMe-TT2R2积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根据TTR达标情况将患者分为TTR达标组(32例)和TTR未达标组(75例)。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SAMe-TT2R2积分与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对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TTR未达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TTR达标组年龄≥60岁者占比、SAMe-TT2R2积分低于TTR未达标组,吸烟者占比、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高于TTR未达标组(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评估两种不同华法林给药策略的抗凝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有抗凝指征、首次给药1周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未达标的163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周剂量组(n=82)和日剂量组(n=81)。周剂量组按每周总剂量调整华法林日剂量(每日剂量可不同),日剂量组按每日固定剂量给予华法林。研究主要终点包括两组INR达到稳定时间(连续3次INR达标≥2次)、INR在目标范围时间的百分比(TTR)、TTR达标率、亚治疗(INR<1.5)和超治疗(INR>4)INR百分比,次要终点为随访期间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周剂量组和日剂量组INR稳定时每日平均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0)mg vs(2.7±1.1)mg,P=0.349]。周剂量组INR达到稳定的平均时间显著短于日剂量组[(11.7±11.9)周vs(19.3±19.1)周,P<0.01]。周剂量组平均TTR[(55.6%±26.0%)vs(45.0%±25.5%),P<0.01]、TTR达标率(45.1%vs 27.2%,P<0.05)均显著高于日剂量组。周剂量组亚治疗(18.3%vs 23.1%,P<0.01)和超治疗INR百分比(2.0%vs 3.0%,P=0.100)均低于日剂量组,但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周剂量组血栓栓塞事件(1.2%vs 9.9%,P<0.05)、总体不良事件(3.7%vs 17.3%,P<0.0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日剂量组,出血事件(2.4%vs 7.4%,P=0.269)虽也较日剂量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与华法林每日固定剂量给药策略相比,周剂量给药策略能显著提高抗凝治疗的疗效,更快地达到目标INR,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现状,评价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729例,分别予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系统进行血栓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据《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规范化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组241例和非抗凝治疗组488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特征,比较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临床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差异性。结果住院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708例(占97. 12%),均有抗凝指征,实际抗凝治疗共241例(33. 06%)(华法令229例,新型口服抗凝药如拜瑞妥12例)。其中评分高危者646例,抗凝235例(36. 38%),评分中危者62例,抗凝6例(9. 68%),抗凝组华法令达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来评估,TTR60%156例(64. 73%),既往有脑卒中史抗凝率(18. 26%)高于非抗凝治疗(9. 43%)。在年龄、检测INR不方便、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患者独居比例上抗凝治疗组均低于非抗凝治疗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缺血性脑卒中抗凝治疗组发生率(7. 05%)比非抗凝治疗组(11. 8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抗凝治疗组TTR 60%占76. 47%,两组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低,尤其在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仍以抗血小板为主,不符合抗栓治疗指南,高龄、出血高风险、独居者均限制了抗凝治疗,但抗凝能预防脑卒中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TTR 60%抗凝疗效不足,新型口服抗凝药尚未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凝血因子的检测,观察不同临床因素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慢性非瓣膜性老年心房颤动患者79例,并设立窦性心律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由专人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判断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按有无心房颤动进行分组,比较两组PT、APTT、FG、DDI水平。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PT、APTT、FG、DD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LVEF及HbAlc是DDI的预测因素;LVEF是FG的预测因素。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明显处于血栓前状态,应加强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6.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浓度及左心房直径、射血分数的水平,研究C反应蛋白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按照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结果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8名分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组(血栓组)22例、无左心房血栓形成组(非血栓组)76例。检测血浆中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浓度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直径、射血分数。结果血栓组在C反应蛋白浓度、D-二聚体浓度、左心房直径、射血分数、缩短分数方面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C反应蛋白浓度(中位数1.60mg/L比0.80 mg/L,P=0.003)、D-二聚体浓度(中位数170.50μg/L比92.00μg/L,P=0.004)、左心房直径(55.20±12.94 mm比46.77±12.31 mm,P=0.002)、射血分数(57.46%±9.10%比62.81%±8.67%,P=0.006)、缩短分数(29.82%±5.26%比35.24%±5.41%,P〈0.001)。Logistic回归,发现C反应蛋白、左心房直径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血栓形成独立相关(P〈0.05),而D-二聚体、射血分数、缩短分数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血栓形成无显著相关。结论CRP增高、左心房直径扩大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心房内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调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情况。方法研究入选53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持续性或阵发性)作为观察组,在年龄、性别、症状、冠心病可能性等方面按照配比原则入选536例非心房颤动患者为对照组。住院期间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0%管腔狭窄)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通过逻辑回归分析评估患者临床资料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48%(257/536)为冠心病,对照组31%(166/536)为冠心病(P<0.0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别、年龄和心房颤动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在本研究样本人群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者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者,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简化抗凝指标检测法及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方法10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0]和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1~3.0),服用华法林后第3天采血检测INR,以后每周至每月检测1次,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06例患者第3天检测INR≤3.0,2例INR>3.0;平均随访2.9年,低抗凝强度组栓塞年发生率0.62%,标准抗凝强度组未发生栓塞,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分别为1.23%和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简化抗凝检测方法是可行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应用低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  相似文献   

9.
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应用达比加群治疗(每次110mg,2次/日),对照组36例应用华法林,维持患者国际正常化比率2.0~3.0,随访2年。观察组左房血栓形成包括云雾状改变、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7.14%、3.57%,对照组分别为17.86%、8.33%(P〈0.01);观察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3.57%,对照组则为4.17%(P〉0.05)。结论:达比加群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和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心房颤动患者69例,分为三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27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9例,永久性心房颤动组23例,对照组(窦性心律)21 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心脏超声测量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组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均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永久性心房颤动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增大,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左心房前后径虽有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提示RAAS系统的激活具有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抗凝药物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临床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1年4月接受抗凝治疗的136例非瓣膜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6例作为L组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另60例作为D组应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对三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凝血、血常规指标改善、出血及不良事件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比较。 结果 用药三个月后两组的血小板与用药前相比提升显著(P<0.05);用药后L组的红细胞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高于用药前(P<0.05);用药后组间比较,L组与D组各指标检测情况无明显差异。L组用药期间出血总发生率34.21 %,明显高于D组率11.67%(P<0.01);L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2.37 %,与D组21.67 %比较无统计差异。 结论 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两种抗凝药物对非瓣膜性AF的疗效理想,但达比加群酯的安全系数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抗凝治疗及抗凝强度监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来自广西各地的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抗凝治疗率、达标率。结果 29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88例(29.72%)在门诊治疗时使用了华法林抗凝,然而达标仅34例(达标率38.64%)。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率显著高于非瓣膜病房颤(NVAF)(P0.01),但两者的抗凝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VAF患者合并有脑卒中、血栓栓塞、外周动脉疾病等情况时华法林抗凝治疗率显著高于没有上述情况患者(P0.05)。结论广西地区持续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率及达标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住院并接受LAAC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行LAAC,术后定期1年随访,并对患者基线资料、左心耳测量数据、LAAC相关资料及术后抗栓方案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5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LAAC,其中男25例(50%),平均年龄(76.82±7.99)岁,CHA2DS2-VASc评分(4.72±1.50)分,HASBLED评分(3.39±0.93)分。50例患者中49例(98%)LAAC获得成功;30例患者植入Watchman封堵器,17例植入LAMBRE封堵器,3例植入Amulet封堵器(1例未成功)。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3例,其中1例穿刺动静脉瘘并发症,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1例术后跌倒脑出血与手术无关。除了1例患者在第一次随访前死于交通意外,术后平均1年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器械脱落、血栓栓塞及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LAAC作为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一项新技术,其临床应用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脑钠尿肽(BNP)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4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20例正常对照组。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并行BNP测定,再分析以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持续性房颤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显著增加(P<0.01);平均RR间期(RINNT)实测值与BNP呈负相关;以平均心率矫正后的有关心率变异时域指标RMSSDDdiff和PNN50Ddiff与BNP呈正相关。结论: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增加,BNP受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改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结构重构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关系。方法将85例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比索洛尔组(48例)和地高辛组(37例),随访观察(9.8±1.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CRP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房结构变化。结果比索洛尔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41.8±4.2)mmvs(39.7±5.3)mm,CRP 3.9 mg/Lvs3.5 m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地高辛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41.8±4.6)mmvs(42.3±5.2)mm,CRP 3.8 mg/Lvs3.5 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索洛尔组的左心房内径和CRP下降幅度与地高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变化与CRP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218,P=0.045)。结论比索洛尔可改善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结构重构,并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活化T细胞核因子4(NFATc4)和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L~6)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关系及其对非辦膜性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签署人组知情同意书及排除标准,利用SAS系统的PLAN过程选取2019年6~12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4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40例。利用SAS系统的PLAN过程选取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窦性心律)3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受试者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并于次日清晨抽取受试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约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NFATc4和IL-6水平,记录受试者血常规、生化常规中的尿酸(SUA)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各组间指标的差异,探究NFATc4、IL-6、SUA和NLR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病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FATc4、IL-6、SUA和NLR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①阵发性心房颤动组NFATc4(651.08±70.93)pg/ml、IL-6(60.24±2.55)ng/L、SUA(351.61±78.60)μmol/L、NLR(2.27±1.06)、LAD(54.18±4.02)mm;持续性心房颤动组NFATc4(699.69±99.11)pg/ml、IL-6(98.73±6.13)ng/L、SUA(394.54±76.70)μmol/L、NLR(2.56±1.51)、LAD(57.58±4.09)mm;对照组NFATc4(589.27±58.48)pg/ml、IL-6(48.26±13.54)ng/L、SUA(314.60±74.90)μmol/L、NLR(1.65±0.89)LAD(22.16±3.13)mm;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中血清NFATc4、IL-6、SUA、NLR和LAD值依次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中NFATc4、IL-6、SUA和NLR表达水平与LAD存在正相关性(r=0.481、0.637、0.331、0.336,P<0.05)。③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FATc4、IL-6、SUA和NLR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④ROC曲线发现,血清NFATc4、IL-6、SUA和NLR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发病具有预测价值(曲线下的面积分别是0.797、0.894、0.701、0.708)。结论NFATc4、IL-6、SUA和NLR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时间有关,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病的危险因素,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或右心房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检测,探讨两种炎症因子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 59例首选射频消融术治疗方案的心律失常患者,59例患者心脏皆无结构性病变,其中包括房颤患者42例(阵发性房颤24例、持续性房颤18例)、预激综合征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共17例,分别纳入房颤组及非房颤组。术前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左房和右房中血液,并通过ELISA方法对血清样本的TNF-α、IL-6水平进行检测,应用心脏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结果 在两组比较中,房颤组LAD(36±7)mm显著高于非房颤组(31±4)mm(P<0.01);TNF-α水平及IL-6L水平在房颤组的左、右心房的血清中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依次为P<0.01及P<0.05。在对房颤组中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的组内亚组比较中:持续性房颤血清IL-6(17±9)pg/ml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12±5)pg/ml(P<0.05),而持续性房颤及阵发性房颤的血清TNF-α水平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心房血清TNF-α、IL-6水平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房颤有相关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心房血清IL-6 水平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有升高趋势,可以作为房颤持续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内科》2015,(4)
目的观察比较华法林和利伐沙班治疗心房颤动(AF,房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53例给予华法林治疗并适时进行相应剂量加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范围内;观察组患者153例给予利伐沙班(rivaroxaban)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NR达标率(81.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1.3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伐沙班治疗能显著提高心房颤动患者INR的达标率,有效降低患者出血发生率,使用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静脉制剂用于控制持续性心房颤动时快速心室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8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分别接受了静脉美托洛尔(A组)和去乙酰毛花苷(B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室率明显降低,A组31例,心室率平均下降39±16次/min,最大效应时间30min;B组27例,心室率平均下降30±9次/min,最大效应时间2h;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未因药物的副作用而终止治疗。结论美托洛尔静脉制剂能迅速有效、安全地控制持续性心房颤动时快速心室率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炎性因子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联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4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和45例对照组.研究对象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直径,行超声背向散射测定技术检测房间隔和左心房后壁背向散射积分值(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和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值(cyclic variation of integrated backscatter,CVIB).行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浓度.结果 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左心房直径和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直径与各血清炎性因子浓度(hs-CRP、IL-6和TNF-α)呈正相关(r=0.825,P<0.01;r=0.432,P<0.01;r=0.357,P<0.01).左心房直径>40 mm亚组血清hs-CRP、IL-6和TNF-α浓度均高于左心房直径≤40 mm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性因素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病过程,血清hs-CRP、IL-6和TNF-α浓度与心房颤动的持续状态有关,心房纤维化和心肌重构也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