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福建省首次检出新的成人轮状病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PAGE方法,对福州地区腹泻病人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RNA基因分析。首次从1例不明原因成人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1株RNA电泳图型基因模式为4:2:5的成人轮状病毒。其图型与资料报道的成人轮状病毒和人副轮状病毒的RNA电泳图型不同。此外,该标本的上清液负染后电镜观察,发现形态学上与轮状病毒一致的病毒颗粒,大小约70~75nm,同时还观察到大小约50~52nm的轮状病毒核心样结构。鉴于以上检测结果,我们认为,该株病毒可能系B组新的成人轮状病毒。它的出现提示该病毒已在我省境内流行,并存在感染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大骨节病(KBD)病因至今未明.本文做KBD患儿外周血白细胞的病理学研究拟验证KBD发病中有病毒血症的假设.方法 在病区小学,临床粗筛出KBD疑似儿童82例(经X线片检出KBD患儿65例),光镜查其外周血血涂片后,从中选出有白细胞病变者10例,以电镜寻找其白细胞内的病毒体. 结果 光镜查出外周血白细胞病变阳性者64/82例,可疑阳性者7/82例.电镜下,在9/10例白细胞内检出病毒核衣壳.衣壳直径70~100 nm,外形六角,部分有小核心.核衣壳外围见细胞核染色质溶解灶. 结论 在9/10例白细胞核内有病毒核衣壳的结果,使KBD发病中有病毒血症的假设得到验证.该病毒引发出白细胞坏死过程是具有细胞病变效应的.该病毒可能也是KBD软骨细胞坏死的原因.KBD病儿外周血白细胞坏死的病理学发现将对血液病理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HCV对人B淋巴细胞的感染,建立HCV感染的丙型肝炎患者B淋巴细胞模型(CBCL),并进行HCV的形态研究,方法:用EB病毒转化B细胞建立B细胞系,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原位杂交方法检测B细胞系上清液及细胞内的HCV抗原及HCVRNA,并通过电镜对HCV进行形态研究,结果:细胞系上清液中HCVRNA呈阳性,细胞内HCV抗原及HCVRNA均呈均呈阳性,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细胞内存在65nm和100nm圆形球病毒颗粒,并可见病毒芽生形成现象,结论:HCV可感染人B淋巴细胞并在其中复制,病毒在感染细胞胸质空泡部位合成和组装,以芽生方式进入胸质空泡形成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4.
1975年Cossart等从1例无症状者血清标本电镜检查中发现直径20~25nm球形病毒样颗粒,编定为B19病毒,经证实该病毒属细小病毒。以往发现的细小病毒只能感染牛、猫、狗、水貂、小鼠等哺乳动物,不感染人,故将B19病毒命名为人细小病毒(human parvovirus,HPV)B19。  相似文献   

5.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是含有某种病毒的一个或多个结构蛋白的空心颗粒,没有病毒的核酸(DNA/RNA),不能自主复制,其在形态上与真正病毒粒子相同或相似,可通过和病毒感染一样的途径呈递给免疫细胞,有效地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保护反应。病毒的衣壳蛋白一般具有天然的自我装配能力〔1〕。近年来发现多数病毒的衣壳蛋白基因在真核表达系统以及少数病毒的衣壳蛋白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都能够有效地实现自我组装,这为病毒的基础研究(基因治疗、药物治疗等)及疫苗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VLPs没有感染性,作为免疫原…  相似文献   

6.
1973年Bishop等用电镜检查胃肠炎患儿十二指肠粘膜的活检组织,在上皮细胞内发现大量病毒颗粒。同年Flewett等用电镜检查患儿粪便,也发现同样形态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7.
戊型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世界上首次有记载的本病流行发生于1955~1956年新德里,共计发病97000例,其中29300例为黄疸型肝炎。1983年Balayan等首次用戊型肝炎病人的粪便提取液,经口感染一名志愿者获得成功,并从其急性期粪例中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测到17~30nm病毒颗粒。后用该病毒感染(?)猴成功。2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并将其命名为成型肝炎病毒(HEV)。此后,成型肝炎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美国科罗拉多州雪山(休养地)一次胃肠炎流行中获得的一种 Norwalk 样病原体。流行期间,二周内至少有418名患者,其症状可为呕吐、腹泻和发热的不同组合。发病率高(56%),常由人与人之间散播,一般持续24~48小时而自动缓解。取5例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的粪便,经免疫电镜检查,在两份标本中发现27nm 病毒颗粒,其中一份作  相似文献   

9.
<正> 1982~1986年收集因腹泻住院的2岁以下病儿粪便标本975份,电镜检查结果408份检出病毒(41.8%),其中轮状病毒370份(37.9%)、腺病毒27份(2.8%)、小圆病毒11份(1.1%),证实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感染状况,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12-01/12采集哨点医院5岁以下门诊和住院腹泻患儿粪便,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用RT-PCR(反转录PCR)方法对粪便标本进行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共采集急性腹泻患儿粪便311例,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3.15%、29.90%、0.96%和2.89%,轮状病毒除7月无检出外,其余各月检出率均较高,呈秋冬季高发;杯状病毒全年各月均维持较高检出率,呈夏秋季高发;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无季节高发现象。结论杯状病毒已成为2012年成都哨点医院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原,其次是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检出率较低。应继续加强病毒性腹泻的监测,以了解抗原变化趋势,为婴幼儿腹泻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已有许多国家报道肠道传播的非非甲乙型(NANB)肝炎(ET-NANB),从病人粪便中检出27~含27~34mm 颗粒(VLP)。灵长类动物实验已证明,34nm 的病毒样 VLP 的粪便可引起 NANB 肝炎。本文使用免疫电镜(IEM)技术研究 ET-NANB 肝炎在泰国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杨虹 《传染病信息》2007,20(5):283-286
戊型病毒性肝炎最早被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1983年Balayan等[1]用免疫电镜技术从粪便中检出病毒颗粒,1989年Reyes等[2]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该病毒基因,证实其为一种无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将此型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和戊型肝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查外周血有白细胞坏死的大骨节病(KBD)病儿其血浆内有无KBD的致病因子,特进行本实验。方法:选干骺端损害X线阳性征且有外周血细胞坏死的KBD病儿血浆作用于培养(兔)软骨细胞以判定血浆内有无引起软骨细胞病变效应的致病因子。结果:实验组部分细胞的核染色质颗粒间出现淡紫红色小点动物,伴点状物周围染色质溶解,直至整个胞核转化为青灰均质的大团块;更后,团块内出现嗜酸性斑块、团块外出现环状体。电镜下见实验组细胞内众多染色溶解小灶、各小灶内有直径75-83nm的病毒核衣壳,呈外形六角,核心中空。结论:以KBD病儿血浆诱发出的培养软骨细胞的光镜下病变与KBD尸骨软骨细胞的B型凝固性坏死安全相同,实验复制出KBD的培养软骨细胞病变模型;病变的原因是来自KBD病儿血浆、继之出现于实验组病变细胞核内的某病毒;KBD病儿血浆内的病毒可能就是KBD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4.
近7~8年来某些病毒证明与胃肠炎有关,如腺病毒,星状病毒,嵌杯样病毒,冠状病毒,Norwalk样病毒与轮状病毒。婴幼儿的急性胃肠炎常和轮状病毒有关,青年与成人之病因尚不明确,Norwalk样病毒可能是主要病因之一。引起胃肠炎的病毒,在实验室细胞培养中不能繁殖,而电镜为检查之主要方法。免疫电镜检查可测定感染时特异抗体之增加,又能区别形态相似病毒的不同抗原。此类方法较为敏感,有助于发展胃肠炎病毒之细胞培养,并将大大促进流行病学的研究与疫苗的制备。  相似文献   

15.
电镜观察发现14例慢性重型病毒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单核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形态改变,其早期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结构丰富,吞噬泡与细胞颗粒增加,线粒体明显增多等。而极期患者单核细胞结构改变恰好相反,并且有明显的胞质变性,细胞器减少和线粒体肿胀,表明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早期时,单核细胞大多被激活,以后随病情加重逐渐由活化转入抑制和衰退状态。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电镜技术测定C型逆转录病毒。共检测102例,其中淋巴细胞白血病2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1例,T细胞白血病3例,正常人50例。结果正常人对照组逆转录病毒抗原全部阴性,病人组阳性率为19.23%。两组阳性率差异十分明显(P<0.01)。在10例病毒抗原阳性标本中,4例有病毒颗粒,此颗粒有囊膜、拟核居中,为球形,直径大于200nm,是C型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7.
成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电镜和免疫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主要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成人感染的电镜诊断。应用常规电镜和金标记电镜技术观察97例RSV阳性患者鼻咽部脱落细胞。一些标本的脱落上皮细胞表面在常规电镜下查见RSV形态特征的病毒颗粒,免疫电镜可见金颗粒特异性标记。提示,RSV是成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北京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采集2011年1月-12月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并填写个案调查表,用ELISA试剂盒检测A组轮状病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人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采用PCR检测腺病毒。结果 604例粪便标本中,A组轮状病毒检出率15.89%,人杯状病毒检出率18.71%,星状病毒检出率2.98%,腺病毒检出率4.80%,病毒混合感染27例。11月份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10月份人杯状病毒检出率最高。结论 A组轮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为北京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9.
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和电镜对50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患者进行了血小板分析三项参数和超微结构改变的对比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慢重肝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均显著降低,PLT及MPV与PCT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血小板形态不规则、活化聚集。颗粒释放以及退化衰变等变化。上述改变可能与慢重肝时体内血小板激活所致血小板退行性变及骨髓巨核细胞系统成熟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自1987年至1989年,采用电镜法从1350份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中检出了24价晶格状排列,检出率为1.78%。通过电镜直接观察及免疫电镜法初步证实了晶格状排列与轮状病毒、腺病毒及冠状病毒结构的关系,明确了晶格是肠道病毒在粪便中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其外层亚单位破坏后又自动聚集所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