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高血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429例住院病人分为高血压病组(EH,17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DM+EH,117例),糖尿病组(DM,141例),比较三组患者血脂变化情况,并做分层分析,结果: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高血压病例≤55岁男性患者中明显高于>55岁男性患者(P<0.01),女性患者的血浆TC、TG、LDL明显于男性患者(P<0.01),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55岁男性患者中主要表现为TG增高,同样>55岁女性患者为TC、TG、LDL也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1);在糖尿病组中,血脂变化与性别和年龄关系不大。结论:年龄和性别对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血脂影响较大,糖尿病和高血压时血脂异常的类型有所不同,但高血压对血脂紊乱的程度无明显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关系,为早期防治肾脏损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71例患者1, 2型糖尿病患者(DM)87例、高血压病患者(EH)85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DM+EH)99例进行血压检测和UmAlb测定.结果 DM组UmAlb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与PP显著正相关(P<0.05).EH组UmAlb与SBP和P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DBP相关性则不显著(P>0.05);EH+DM组UmAlb与SBP、DBP、P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及0.05).UmAlb与PP相关的显著性在EH+DM组中最大,r=0.282,P=0.002,三组患者中反映肾功能的其他指标则与SBP、DBP和PP无相关性.结论在上述3种病人中只有PP总是与早期肾损害相关.因此,为防止DM和EH患者肾脏损害加重,降低PP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方法  82例住院患者分为高血压病组 (EH ,2 2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 (DM EH ,4 6例 )、糖尿病组 (DM ,14例 ) ,比较 3组患者血脂改变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结果 DM组和DM EH组患者血浆TG水平均明显升高。DM组和DM EH组颈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升高 ,3组颈总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明显增厚。DM EH组患者斑块指数较单纯EH组明显增高。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 ,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调脂同时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脂血症患者35例为血脂紊乱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qd, 12周,血脂正常者35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对血脂紊乱组治疗前及12周后两组进行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M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血脂紊乱组治疗12周后的TC、TG、LDL-C、FIB均有显著降低(P均<0.01),HDL-C显著升高(P<0.05),颈动脉IMT显著变薄(P<0.05),TT、APTT 均有显著延长(P均<0.01).PT显著升高(P<0.05).TC、TG、LDL-C、HDL-C、IMT、FIB、PT均接近血脂正常组各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T、APTT均超出血脂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有效调脂同时可发挥其非调脂作用,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并改善凝血系统.  相似文献   

5.
检测37例Ⅱ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的血糖(BG)、甘油三酯(TC)、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并于胰岛紊药物治疗后进行比较.结果急性代谢,BG、TG、TC均明显升高,而HDL下降,治疗后,BG、TG、TC依次下降,P值分别P<0.001、P>0.01、P<0.05.HDL上升,P<0.05急性代谢性紊乱控制后的BG,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观察434例老年慢性疾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成分在不同年龄、性别的组成与分布,估计血脂异常与相伴疾病的发生率及其与血脂成分的关系.结果 50~60岁其TC、TG的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高脂血症相伴随的常见疾病,依次为原发性高血压(EH)、CHD、脑梗死及DM,在这些疾病中血脂异常成分依次为TG、TC、LDL.结论 TG、TC、LDL与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2型糖尿病(T2DM)、EH合并T2DM(EH+T2DM)患者心肌收缩力受损害的差别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UCG)评价24例健康者、49例EH、20例T2DM和21例EH+T2DM患者的左心室壁内缩短分数(MFS)及应力相关MFS(S-cMFS),并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血糖(GL)、24h尿总蛋白(TuA)、微量蛋白(MuA)、肾功能和血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EH、T2DM和EH+T2DM组MFS和S-cMFS明显减少,T2DM和EH+T2DM组更为明显;单变量相关分析显示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与MFS和S-cMFS呈显著相关,MuA与MFS呈显著负相关;多变量相关分析提示仅MuA和HbA1c与MFS显著相关,HbA1c与S-cMFS显著相关。结论EH、T2DM和EH+T2DM患者心肌收缩力明显损害,尤以EH+T2DM患者更显著,HbA1c和MuA是损害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TC、TG、LDL也可能具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和体脂及血脂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靶器官损害、性别、肥胖和脂质代谢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健康自愿者的血清瘦素浓度,同时检测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体重指数(BMI)等指标,分析血清瘦素浓度与不同血压水平和靶器官受累程度不同的原发性高血压以及性别、BMI、血脂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3级高血压血清瘦素显著高于2级高血压(P<0.05),2级高血压血清瘦素显著高于1级高血压(P<0.05),血清瘦素与SBP、DB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1,P<0.05);血清瘦素浓度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病程度无关;女性瘦素显著高于男性(P<0.01);肥胖者血清瘦素显著高于非肥胖者(P<0.05);血清瘦素与TG呈直线正相关(P<0.05),而与TC、 HDL-C 和HDL-C无关.结论血清瘦素与血压水平相关,与高血压靶器官受损无相关性,与性别和TG有关,与BMI和TG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2 d内血脂变化情况,观察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血脂变化规律。方法收集1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80例AMI患者,合并高血压病46例,合并糖尿病32例;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合并高血压病48例,合并糖尿病36例。测定两组患者入院2 d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LP(a)水平,进行比较,并观察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变化。结果 AMI组发病2 d内TC、LDL-C水平明显低于SAP组(P<0.05),TG、LP(a)、HDL-C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组和糖尿病组TG、TC、LDL-C水平均高于非高血压病和非糖尿病组,但LP(a)、HDL-C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血脂水平存在动态变化,早期可能出现一过性降低,故不能作为临床调脂治疗的依据。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存在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脉压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近5年住我院未治疗高血压病患者696例(男387例,女309 例),按平均压<107 mmHg和≥107 mmHg分为二组,再分别以脉压≤60 mmHg, 60<PP≤80 mmHg, 80<PP≤100 mmHg,>100 mmHg分为4个亚组.分析各亚组的脉压与体重指数(BMI)、血糖、血脂、BUN、Cr、UA、CCr、LVMI、EF、FS及心脑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1)各亚组的高血压病史、吸烟者、饮酒者、BMI、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无明显差别(P>0.05);(2)脉压与BUN、Cr、UA、年龄、SBP、LVMI呈正相关(r分别为0.75,0.60,0.70,0.48,0.59, 0.56,P均<0.05),而与CCr、DBP、FS、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0.52,-0.49,-0.51,P均<0.05).(3)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脑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有关(P均<0.05),统计学分析脉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等因素有关,但脉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