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比较CHADS_2评分与CHA_2DS_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分别予CHADS_2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按照评分分为三个亚组: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者(≥2分),比较两种评分体系对缺血性脑卒中(IS)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598例,CHADS_2评分低危组56例(9.36%)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低危组24例(4.01%),CHADS_2评分低危组IS发生3例(5.36%),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组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DS_2评分中危者130例(21.74%)高于CHA_2DS_2-VASc组中危者62例(10.37%),CHADS_2评分中危组IS发生10例(7.69%)亦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组2例(3.23%),(P0.05);CHADS_2评分高危者412例(68.89%)显著低于CHA_2DS_2-VASc组高危者512例(85.61%),而两组IS发生率相当[67例(16.26%)vs.78例(15.20%),P0.05]。结论 CHA_2DS_2-VASc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优于CHADS_2评分体系,尤其在评分低中危患者中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新发心房颤动常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病程中,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与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不良预后关系密切,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转归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 2012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病例154例,依据其既往史及住院后心电图分为新发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分别搜集其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彩超的各腔径数据、射血分数、冠脉造影结果、PCI时间、血脂等,并评估CHADS2评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危险因素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 年龄、糖尿病与新发房颤有明确的相关性;CHADS2评分高者多见于新发房颤组;房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心衰发生率均高于非房颤组;新发房颤好发于前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前降支.结论 心房颤动在心肌梗死患者中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在临床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者,针对危险因素多的重点患者应该在房颤发作前加强预防,更应重视已发作房颤并发症的预防这一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HADS_2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CCU病房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70例急性STEMI患者,根据溶栓效果分为溶栓成功组118例和溶栓失败组52例,计算CHADS_2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结果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CHADS_2评分对溶栓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溶栓成功组比较,溶栓失败组患者的CHADS_2评分更高、心功能更差、基础疾病更多(均为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HADS_2评分是急性STEMI患者静脉溶栓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35,95%CI:1.237~3.027,P=0.00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HADS_2评分≥2分预测溶栓失败的效果较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38%和71.19%(AUC=0.766,95%CI:0.694~0.838,P0.001)。结论 CHADS_2评分≥2分对急性STE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失败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心脏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但其危险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CHADS_2评分对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二尖瓣置换且术前合并房颤的患者共805例,年龄(53.7±10.5)岁,女性422例(52.4%)。观察不同CHADS_2评分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住院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比较CHADS_2评分≥2组和评分2组脑卒中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围手术期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CHADS_2评分与术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CHADS_2评分为0分者493例(61.2%),1分者185例(23.0%),2分者92例(11.4%),3分者26例(3.2%),4分者9例(1.1%)。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共14例,发生率为1.7%。住院期间死亡16例,死亡率2.0%。脑卒中发生于CHADS_2评分为0分者6例(发生率1.2%),1分者2例(发生率1.1%),2分者3例(发生率3.3%),3分者2例(发生率7.7%),4分者1例(发生率11.1%)。与CHADS_2评分2组比较,CHADS_2评分≥2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升高(4.7%vs 1.2%;P=0.005)。与低CHADS_2评分组比较,高CHADS_2评分组患者术前合并颈动脉狭窄、术中同期行CABG和植入机械瓣比例较高,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更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DS_2评分≥2(OR=4.164,95%CI;1.388~12.495;P=0.011)和术后应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OR=11.757,95%CI:2.909~47.520;P=0.001)是术后住院期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HADS_2评分高的房颤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住院期间脑卒中发生率更高,CHADS_2评分≥2是术后住院期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CHADS_2评分对于预测房颤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围手术期脑卒中风险有一定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HATCH评分系统对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导管消融的110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HATCH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对导管消融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情况随访。分析评分结果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评价该评分系统对典型房扑导管消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 平均随访(28.85±18.26)个月后,43例患者(39.09%)发生新发心房颤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ATCH积分与新发心房颤动独立相关(风险比:4.484;95%可信区间:2.152~9.343,P0.001)。ROC曲线显示HATCH评分为2分时,AUC值最大,预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1.2%、85.1%。HATCH≥2分组新发房颤发生率显著高于HATCH2分组(68.75%vs. 26.92%,P0.05)。结论HATCH评分系统可用于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病人数据库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病人64例及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无心房颤动病人6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脑钠肽、左心房内径及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数量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脑钠肽最佳截断值为513 pg/mL、左心房内径42.5 mm、植入支架2.7个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结论脑钠肽、左心房内径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数量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可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CHADS_2和CHA_2DS_2-VASc评分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分层和指导抗凝治疗的常用工具。最近研究发现上述评分亦可用于预测非心房颤动患者卒中、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以及临床预后。现就CHADS_2和CHA_2DS_2-VASc评分相关的临床最新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随访中的C2HEST评分在预测住院人群新发心房颤动风险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数据管理中心建立的临床随访数据库。标记随访过程中包含在C2HEST评分内的新发疾病。计算基线状态及随访中的C2HEST评分。评价随访C2HEST评分在预测新发心房颤动风险中的表现。结果:共计120 133例患者(346,400人-年随访)纳入分析,2 304例研究对象出现心房颤动(发病率0.67/100人/年)。C2HEST评分在随访过程中显著增长,其中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平均C2HEST评分从1.62增长至2.96,高于无心房颤动发生组。相当比例的患者出现新诊断疾病(心房颤动组:61.9%delta-C2HEST≥1;非心房颤动组:14.6%delta-C2HEST≥1)。心房颤动组患者的主要新增合并症为心力衰竭(绝对增长22.4%)与冠心病(绝对增长20.2%)。非心房颤动组患者主要新增合并症为高血压(绝对增长7.5%)。随访中的C2HEST评分在预测新发心房颤动中的表现显著优于基线时的C2HEST评分(曲线下面积:0.874比0.758),净临床改善指数显著(24....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入院确诊后被记录到的新发房颤(住院期间任何被记录到的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将其分为新发房颤组39例与非新发房颤组177例。住院期间全程实行24 h的心电监测,记录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各项数据差异,据其在住院期间有没有出现新发房颤的情况,分别为新发房颤组和非新发房颤组,对比两组数据,找出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出现新发房颤的可能因素。结果本次研究中,在治疗期间出现了新发房颤39例(18%),两组患者年龄,左心房内径,入院心率、血压,心功能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左心房内径,入院心率、血压,心功能等级是引起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双腔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对其长期随访。随访终点包括是否发生新发心房颤动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共入选198例患者,42例(21.2%)在随访过程中检测到新发心房颤动,平均25.12个月,范围3~47个月,新发心房颤动患者的CHADS2评分[(2.05±1.08)vs.(1.28±1.12),P0.001]和CHA_2DS_2-VASc评分[(3.59±1.54)vs.(2.74±1.44),P=0.001]显著高于未发生新发心房颤动患者,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年龄(P=0.005)、左心房增大(P=0.0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新发心房颤动组的心力衰竭住院率(RR=4.697,P=0.005)、脑卒中发生率(RR=5.114,P=0.033)高于未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组。结论:年龄和左心房扩大是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新发心房颤动可增加患者的心力衰竭和脑卒中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CHADS_2评分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经过射频消融术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从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中选取144例经过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低CHADS_2评分(CHADS_2评分2分)房颤患者,采用房颤特异生活质量量表(AFEQT)评估房颤患者基线和术后六个月生活质量,比较所有低CHADS_2评分,术后维持窦性心律和术后房颤复发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维持窦性心律患者经过射频消融术后AFEQT的各个维度均有明显改善(所有P0.05);房颤复发患者术后治疗满意度无明显变化(P=0.64),但是其他各个维度有改善(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有助于改善低CHADS_2评分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当伴有术后房颤复发时,虽然治疗满意度无明显变化,但是健康状况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及脑钠肽(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为AMI病人330例,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为心房颤动组(37例)和非心房颤动组(293例),分析血清cTnI及BNP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30例AMI病人,心房颤动新发率为11.2%。与非心房颤动组比较,心房颤动组年龄较大(P0.05),入院心率、血清cTnI和BNP水平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TnI(OR=1.229,95%CI:1.015~1.489,P=0.035)、BNP(OR=2.164,95%CI:1.420~3.299,P0.001)是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TnI、BNP对新发心房颤动预测诊断的临界值分别为9.335 ng/mL、395.785 pg/mL;二者血清水平均高于临界值心房颤动发生率最高(48.99%)。结论入院时血清cTnI及BNP水平越高,AMI病人新发心房颤动危险度越高,联合测定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的心房颤动(NOAF)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采用床旁心电监测联合遥测心电监护的双系统监测患者是否发生NOAF,采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观察二尖瓣的反流情况,根据反流...  相似文献   

15.
【】 目的:探讨和肽素(C-terminal portion of provasopressin,Copeptin)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的关系。方法:随机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8例,入院时抽取肘静脉血采用ELASE法测定Copeptin浓度,持续监测住院7天内有无心房颤动的发生,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和测定Copeptin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房颤动组Copeptin浓度高于非心房颤动组 [(21.2 vs 9.6)pmol/L,P<0.05];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入院时心率(OR=1.059,95%CI:0.999~1.123,P=0.042),Copeptin (OR=4.685,95%CI:1.729~12.692,P=0.002),左心房内径(LAD)(OR=1.204,95%CI:1.069~1.355,P=0.002),是预测AMI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Copeptin水平是预测AMI后新发房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住院患者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314例,根据是否合并IS分为NVAF组239例,NVAF+IS组7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探讨各影响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NVAF+IS组年龄、收缩压、高血压、外周血管疾病、CHADS_2、CHA_2DS_2-VASc、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质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高于NVAF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明显低于NV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是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P 0.01)。CHADS_2、CHA_2DS_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及eGFR预测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AUC分别为0.541、0.525、0.577、0.577,CHADS_2+左心房内径指数+eGFR的AUC分别高于CHADS_2、CHADS_2+左心房内径指数、CHADS_2+eGFR的AUC(0.621 vs 0.541、0.585、0.588,P0.05);CHA_2DS_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eGFR的AUC分别高于CHA_2DS_2-VASc、CHA_2DS_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CHA_2DS_2-VASc+eGFR的AUC(0.626 vs0.525、0.586、0.591,P0.05)。结论 CHADS_2、CHA_2DS_2-VASc分别联合eGFR和左心房内径指数对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预测能力分别高于CHADS_2、CHA_2DS_2-VAS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我院心脏监护室的患者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93例,按照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出现房颤(AF)分为房颤组(n=43)和非房颤组(n=250)。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对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 (1)AMI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新发房颤的比例为14.7%;(2)房颤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非房颤患者,且平均年龄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低于非房颤组;(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可独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OR4.918,95%CI1.662-14.549,P=0.004)。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独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发生,可用于患者危险分层及指导早期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酸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怀疑存在左心房血栓的NVAF患者3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食管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45例)和非血栓组(345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分析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尿酸对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患者血清尿酸浓度明显高于非血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病程、CHADS_2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及尿酸浓度是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尿酸浓度与CHADS_2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呈正相关(CHADS_2评分:r=0.618,P=0.036;CHA_2DS_2-VASc评分:r=0.646,P=0.032)。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尿酸浓度曲线下面积(ACU)为0.895(95%CI:0.825~0.966),其最佳工作点为459.8μmol/L,此时预测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和85.0%。结论血清尿酸浓度在NVAF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其可作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评估左心房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确认CHADS2[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 (hypertension)A (age)D (diabetes Mellitus)S2(pri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危险评分是否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存在相关性,以及是否有助于确定AMI后从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AF发生的最大获益者.方法 连续性收集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724例AMI患者.根据CHADS2评分,所有患者被分为3组:A组=0分;B组=1~2分;C组=3~6分.研究终点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持续时间超过30 s的新发AF发作.结果 78例患者(10.8%)出现新发AF,而682例患者(94.2%)接受了他汀类药物治疗.新发AF的发病率从A组到C组逐步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他汀类药物的使用(OR =0.22,95%CI=0.06~0.85)和CHADS2评分(OR=1.53,95% CI=1.02~2.28)均为AMI患者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CHADS2评分≤2的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降低,且如果他们服用他汀类药物,新发AF的风险显著降低(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CHADS2评分≤2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新发AF是有效的(OR=0.34,95%CI=0.14~0.81).结论 CHADS2评分有助于确定AMI后从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AF发生的最大获益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房性心律失常并不少见,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老龄是心房颤动等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端粒长度缩短是生物学衰老的重要标志。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3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连续心电监测记录患者心肌梗死发作后1周内新发的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设为房性心律失常组,未发生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定量PCR测定患者的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以t/s比值表示,即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的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拷贝数与血红蛋白编码基因拷贝数的比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t/s比值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27例(12.8%)在心肌梗死发作后1周内新发房性心律失常。与对照组(n=184)相比,房性心律失常组(n=27)患者的年龄较大[(58.56±9.12)岁vs(. 66.30±8.69)岁],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明显缩短(t/s比值:1.32±1.17 vs. 0.75±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s比值为心肌梗死后房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04,95%CI:1.149~6.842,P=0.024)。结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缩短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房性心律失常有潜在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