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再通后24 h Alberta脑梗死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变化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存档的CT影像。使用所有可用的纵向位片进行ASPECTS,仅量化急性缺血性改变。将ASPECTS作为多分类有序变量,采用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PECTS与临床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63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以基线ASPECTS为应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基线ASPECTS(0~7分)与较差的基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147,P=0.006)和无冠状动脉疾病(OR:0.42,P=0.020)有关;基线ASPECTS与术后7 d或出院NIHSS评分(P=0.011)和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P=0.042)有关。以患者术后24 h的ASPECTS为应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评分较低的24 h ASPECTS与较差的基线NIHSS评分(P=0.011)和较高的基线收缩压(P=0.029)有关;24 h ASPECTS与术后7 d或出院NIHSS和术后90 d mRS评分,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2b/3等术后临床结果变量密切关联(均P0.01)。多元分析表明,较高的24 h ASPECTS预测较好的临床结果(90 d mRS评分0~2)(OR:1.72,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于再灌注治疗后24 h ASPECTS的变化在预测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中有重要作用,而患者基线处成像主要用于排除不易行血运重建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BPV)关系密切,BPV增加可使脑卒中发生风险升高,同时急性CIS发病后血压波动增大,进而加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加速病情进展和预后不良,BPV成为临床研究新热点。目的研究老年急性CIS患者BPV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老年急性CIS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的老年急性CIS患者108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及试验组尿酸(UA)、空腹血糖(FBG)。检测受试者BPV,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受试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狭窄情况将试验组患者进一步分为颈动脉狭窄亚组75例和无颈动脉狭窄亚组33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将试验组患者进一步分为正常亚组、增厚亚组、斑块亚组,分别为24、38、46例。根据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将试验组患者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亚组(mRS评分≤2分,72例)和预后不良亚组(mRS评分2分,36例)。老年急性CIS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试验组24 h SSD、24 h DSD、dSSD、dDSD、nSSD、nDSD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颈动脉狭窄程度重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狭窄亚组24 h SSD、24 h DSD、dSSD、dDSD、nSSD大于无颈动脉狭窄亚组(P0.05)。试验组CIMT大于对照组(P0.05)。增厚亚组、斑块亚组24 h SSD、24 h DSD、dSSD、dDSD、nDSD大于正常亚组(P0.05);斑块亚组24 h SSD大于增厚亚组(P0.05)。预后良好亚组年龄、糖尿病发生率、FBG、24 h SSD、24 h DSD、dSSD、dDSD小于预后不良亚组,高血压发生率大于预后不良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 SSD[OR=1.192,95%CI(1.038,1.369)]、dDSD[OR=1.252,95%CI=(1.026,1.528)]是老年急性C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急性CIS患者的BPV与颈动脉狭窄程度、CIMT增加有关,24 h SSD、dDSD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因此临床应关注BPV,并根据BPV来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这样可以有效防治CIS,积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患者术后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9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资料,如血肿大小、水肿分级、水肿是否较术前加重、加重的程度、脑挫伤程度等,并对术后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术后8 h内CT无异常,但患者出现病情变化者31例(16.0%),为术中牵拉损伤脑神经引起的症状及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病情变化;术后8 h内CT无异常,24 h后才出现异常体征,复查CT表现异常者11例(5.7%);术后8 h内CT有明显异常,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者39例(20.1%),36 h后病情变化者24例(12.4%)。结论颅脑损伤术后及时复查CT能够较准确地认识脑组织术后的早期演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指导下对不明发病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不明发病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经CTP检查存在缺血半暗带,符合CTP筛选溶栓标准,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阿替普酶注射剂静脉溶栓8例(CTP组),CTP检查不存在缺血半暗带行常规药物保守治疗36例(未溶栓组),另选取同期发病时间4.5h急性脑梗死患者17例(对照组)。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3组治疗前、治疗后24h及14d疗效,治疗后临床治愈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溶栓组比较,CTP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4h及14d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TP组与对照组溶栓后24h、14d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P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4d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未溶栓组(62.5%,58.8%vs 11.1%,P=0.006,P=0.001);CTP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4d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CTP对不明发病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照不同大血管病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结局,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大血管病变分型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价值。方法选择发病6h内、急诊MRI显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例,根据MRA是否存在颅内大血管闭塞分为无闭塞错配未溶栓组(无闭塞组,20例)和有闭塞错配未溶栓组(闭塞组,27例),常规治疗90天后,随访两组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结果闭塞组与无闭塞组接受常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90天后随访,无闭塞组疗效显著优于闭塞组(P<0.05),mRS0~1分的比例分别为75.0%和33.3%。结论MRA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应用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超早期脑血管造影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4月住院的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动脉溶栓治疗患者进行分析.分析溶栓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随访溶栓后24 h的NIHSS评分及3个月时mRS评分.结果 77.3%(17/22)的患者术后复查头CT/MRI可见新发责任梗死灶,动脉溶栓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显著改善者11例(50%),3个月随访mRS 0~Ⅱ者15例(68.2%)临床结局良好.结论 超早期血管造影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术后疗效较好,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按90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以上数据均进行统计学描述,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rt-PA溶栓,24h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检查对脑缺血后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3 d内行多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CT灌注(CTP)成像、CT血管成像(CTA),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系统的后处理软件,对受检者脑组织灌注状态及脑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对侧支循环良好者与侧支循环不良患者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平均达峰时间(TTP)]及出院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39例患者中,多模式CT检查阴性者2例,其中1例随访头部MRI,证实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为腔隙性脑梗死;阳性者37例。多模式CT检查发现病灶侧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24例,其中11例病灶侧可见侧支循环生成,另外13例患者病灶侧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病灶侧与健侧比较,侧支循环良好患者表现为CBF降低(t=-5.9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4.27、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侧支循环不良患者CBV、CBF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4.27、-14.8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7.26、7.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病灶侧CBF、CBV、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4、4.11、-2.34,均P0.05)。侧支循环良好与不良患者90 d mRS评分分别为(1.3±0.6)、(4.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P0.01),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多模式CT检查对于评估脑血流灌注状态、了解脑侧支循环建立或开放情况、判断临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应用于缺血脑组织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动态容积C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根据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程度进行分组,观察不同组间侧支循环情况;利用镜像技术测量脑卒中病人患侧对应脑组织的灌注参数的具体值。结果 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中,轻中度狭窄组40例,重度狭窄或闭塞组22例,两组的韦利斯氏(willis)环后循环开放率分别为37.50%和81.81%,轻中度组明显低于重度或闭塞组(χ~2=12.01,P=0.000),且轻中度组的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明显低于重度或闭塞组,差异显著(χ~2=6.95,P=0.008)。62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23例侧支血液较好,与血液减少责任区相比,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均显著降低(P=0.012,0.018),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和延迟时间(DLY)均显著升高(P分别为0.025,0.002,0.003)。结论 CTA和CTP技术联合不仅可以清晰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且对脑侧支循环的开放状态也有更直观的了解,可为病人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0.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是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缺血改变的一种简单、可靠和系统的方法,可对缺血性病变快速进行半定量评价,有助于判定溶栓效果和远期预后.多模式CT和MRI技术的发展丰富了ASPECTS的应用范围,提高了病情判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的开发使快速评分扩展到后循环卒中,这有利于对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影像学评分.文章对ASPECTS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其在多模式CT和MRI中的应用以及后循环评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次急性期大脑中动脉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将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44例(ASPECTS 8~10分)和侧支不良组45例(ASPECTS 0~7分),并行多模态CT血管造影(mCTA)侧支循环评分。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VEGF、bFGF水平。结果侧支良好组VEGF、bFGF水平明显高于侧支不良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明显低于侧支不良组(P<0.05,P<0.01)。NLR为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P=0.003),VEGF、bFGF为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P<0.05)。mCTA侧支循环评分与血清VEGF、bFGF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血清VEGF、bFGF水平诊断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95%CI:0.576~0.778,P=0.001)、0.724(95%CI:0.619~0.814,P=0.000)。结论VEGF、bFG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的良好建立具有显著相关性,是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并可较好预测侧支循环的良好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时间对血栓抽吸治疗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治疗且术中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334例。依据发病至PPCI治疗中导丝通过时间进行分层,其中缺血时间≤4 h患者224例,缺血时间4 h患者110例,此后各层人群依据术中是否应用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亚组和非血栓抽吸亚组。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手术资料,记录术后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在缺血时间≤4 h组及缺血时间4 h组患者中,血栓抽吸亚组和非血栓抽吸亚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血时间≤4 h及缺血时间4 h患者中,与非血栓抽吸亚组患者相比,血栓抽吸亚组患者术中预扩张比例较低,术后校正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低且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3级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就诊至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总缺血时间、手术入路、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造影剂用量、辅助支持治疗、支架数量及术中用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血时间≤4 h患者中,血栓抽吸亚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栓抽吸亚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缺血时间4 h患者中,血栓抽吸亚组患者的MACE、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低于非血栓抽吸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负荷STEMI患者P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可改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缺血时间可影响血栓抽吸治疗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AACI)患者支架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6月行支架取栓治疗的老年AACI患者163例,根据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5例(mRS≤2分)与预后不良组78例(mRS2分),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高血压、闭塞部位、侧支循环良好、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手术时间、血管再通成功、术后症状性脑出血比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高血压(OR=1.943)、入院NIHSS评分高(OR=2.210)、发病至手术时间(OR=1.735)和术后症状性脑出血(OR=2.04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良好(OR=0.506)、入院ASPECTS高(OR=0.587)和血管再通成功(OR=0.348)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影响老年AACI患者支架取栓治疗预后的因素较多,在取栓前应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4.5~9 h CT灌注成像引导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诊疗的150名缺血性脑卒中后4.5~9 h,且CT灌注成像显示相对脑血流量比值>0.2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rt-PA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rt-PA组给予溶栓治疗,对照组不予溶栓,此外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稳定血压、调脂、营养神经等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时间为9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 h血管再通情况、48h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各时间节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和治疗90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1年随访期内脑卒中相关死亡率。结果治疗24 h,rt-PA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1例(28.00%):3例(4.00%),(χ2=16.071,P <0.05)];治疗24 h、7 d、30 d、90 d时,rt-PA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t=2.402~7.063,P <0.05);治疗90 d时,rt-PA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t=3.361,P <0.05),BI、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t=3.088,2.846,P <0.05);治疗48 h,两组患者有症状颅内出血、无症状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及总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1年的随访期间里,rt-PA组和对照组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8.96%:10.77%,P> 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4.5~9 h的患者在CT灌注成像引导下行rt-PA溶栓治疗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头颅CT复查结果将本院收治的78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出血转化(HT)组和非出血转化(non-HT)组,分析两组患侧CTP的主要参数(表面通透性PS、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计算与健侧对称部位的比值得出相对参数值(rPS、rCBF、rCBV和rMTT)及rPS不同水平的其余CTP参数情况,采用ROC曲线确定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HT的rPS值,并随访HT组rPS不同水平的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结果 HT组的PS和rPS均高于non-HT组(P<0.05),CBF、rCBF、CBV和rCBV均低于non-HT组,除rCBF(P< 0.05),其余均为P<0.01,但两组的MTT和rMTT值无统计学差异(P >0.05);HT组“rPS≥1.72”亚组的CBF、rCBF、CBV及rCBV水平均低于“<1.72”亚组(P<0.05),但两水平的MTT和rMTT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提示rPS值取2.25作为截断点对于出血性转化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1%和84.3%,曲线下面积是0.849(95% CI=0.738~0.951);HT组“rPS <1.72”亚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1.72”亚组,且变化值大于“≥1.72”亚组,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rPS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治疗效果有关,提示可用于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CT的原始成像(Source images of CT Angiography,CTA-SI)下得到的梗死体积能否用于预测最终梗死体积。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前循环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利用CTA-SI测量超早期的梗死体积。测量3~7天时DWI下的梗死体积。Pe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两种影像参数结果的相关性。利用多元逻辑回归及多元线性分析,评估CTA-SI下的梗死体积与临床预后和最终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98例患者中,女性46例(46.94%),平均年龄(65.02±14.14)岁,基线期NIHSS评分为(15.41±5.22)分。其中50例临床预后良好(mRS≤2),48例临床预后较差(mRS2)。CTA-SI与DWI测得的梗死体积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R2=0.70,95%可信区间:0.77 to 0.89)。CTA-SI下的梗死体积是临床预后及最终梗死体积最重要的预测因素(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的CTA-SI可用于最终梗死体积及临床预后的预测,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均为发病4.5 h内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至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种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支架置入)。根据患者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mRS≤2分作为预后良好组(71例),3≤mRS≤6分作为预后不良组(108例)。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等,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率为39.7%(71/179)。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年龄、病前1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NIHSS评分和溶栓前ASPECT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14)岁比(71±11)岁,8.4%(6/71)比1.9%(2/108),(16±6)分比(19±6)分,(9.5±1.0)分比(8.5±1.9)分,均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24 h颅内出血转化率、脑实质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3)分比(15±7)分,7.0%(5/71)比28.7%(31/108),0比12.0%(13/108),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7,95%CI:1.014~1.081,P=0.005)、入院时ASPECTS评分(OR=0.382,95%CI:0.233~0.627,P0.01)、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OR=1.121,95%CI:1.050~1.196,P=0.001)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和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越高,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预后越差;入院时ASPECTS评分越高,对预后的保护性越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颅CT灌注成像(CTP)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机选择。方法采用开放性非随机的研究方法。18例发病3~6h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行CTP检查,有影像学改变且有缺血半暗带者进行溶栓治疗。评定病灶中心、病灶周边、周围正常脑组织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h、24h、7d、90d NIHSS的变化;溶栓后7h、90h Bather指数(BI)、mRS的变化。结果CTP检查,18例病人均出现灌注异常,病灶中心区域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h、24h、7d 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d 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 BI、mRS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d BI、mRS与溶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可以帮助选择病人,在有影像学支持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溶栓时间窗,在发病6h内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在心脑血管疾病及靶器官损害(肾功能不全)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根据AASI结果,将AASI小于中位数的79例患者作为A组,大于或等于中位数的81例患者作为B组。对AASI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血脂以及24h脉压(24hPP)和24h平均动脉压(24h MAP)进行比较。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合并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明显增多,24h PP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P0.05,P0.01)。合并脑卒中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较不合并患者AASI明显升高(P0.01);合并脑卒中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较不合并患者24h PP也明显升高(P0.05);有吸烟史患者较不吸烟患者24h MA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SI和24h PP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314,P=0.000;r=-0.156,P=0.049)。结论 AASI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及肾功能不全的独立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治疗3个月后予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mRS≤2分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组60例(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2组入院时基线及临床资料,将有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评估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mRS2分组比较,mRS≤2分组侧支循环良好比例、弥散加权成像(DW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3 d相对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增高,心源性脑栓塞比例显著降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WI-ASPECTS(OR=1.631,95%CI:1.308~2.033,P=0.000)、侧支循环良好(OR=6.328,95%CI:2.164~18.510,P=0.001)是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良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DWI-ASPECTS、侧支循环良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95%CI:0.788~0.917,P0.01)、0.796(95%CI:0.714~0.877,P0.01),且DWI-ASPECTS预测3个月良好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6.5分,敏感性67.2%,特异性86.7%。结论影响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的因素较多,DWI-ASPECTS、侧支循环可作为脑梗死预后转归的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