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脑卒中危险增加,主要是由于来自左心耳(LAA)的血栓栓塞。作者最近报告房颤时,内皮功能不良限于左房(LA)及LAA,表现为NO生成减少,PAI-I生成增加,于是提出下述假说:房颤时观察到的LAANO水平降低,同时可能O2生成增加。  相似文献   

2.
自主神经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3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47次房颤(〉30s)发作前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指标。患者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19例)和非器质性心脏病组(12例)。根据房颤发作前频域指标变化,将阵发性房颤分为3组:房颤发作前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低频(LF)成分增加,LFIHF比例增加为交感神经介导房颤,房颤发作前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高频(HF)成分增加,LF/HF比例减小为迷走神经介导房颤,其余的为未分类房颤。结果 器质性心脏病组房颤发作28次,其中交感神经介导房颤17次(60.7%),非器质性心脏病组房颤发作19次,迷走神经介导房颤12次(63.2%)。结论 自主神经在房颤的发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器质性心脏病中的阵发性房颤多为交感神经介导房颤。非器质性心脏病中的阵发性房颤多为迷走神经介导房颤。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与心力衰竭(心衰)常同时存在,二者互为因果,并导致住院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增加。目 前的基本治疗策略仍是预防血栓、改善症状。研究表明,接受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能够增加左室 射血分数、改善生活质量及降低住院率,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识别房颤对于心功能不全的影响对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瓣膜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房颤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从而增加病残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我国尚无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欧美的资料,普通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约0.4%,随年龄递增。男性在年龄校正后发病率较高。随慢性心力衰竭或瓣膜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增加,房颤发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与多种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随着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中国的房颤人群逐年增加,将对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带来沉重负担。及早发现、规范管理是房颤患者管理的重点。文章将对近年房颤患者早期诊断及管理策略的进展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6.
Neuberger  HR  Mewis  C  van  Veldhuisen  DJ  陈蜀岚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2):333-334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日渐突出的两大问题,估计在一般人群中所占比例〉1%,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和心衰常常并存且相互促进,在轻、中度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10%~15%,在重度心衰时,房颤随时可能发生。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都将增加房颤的风险,将导致房颤患者的心脏前负荷增加、心房扩张、心房传导失常、加速心房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我科7年来收治3842例病人,其中房颤553例(占14.4%)。风心病房颤最常见,占73.6%;其次是高心病、特发性房颤,分别占8.3%和7.0%。不同年龄组房颤病因构成差别显著:低龄组(<40岁)94.6%房颤为风心病;中龄组(40~60岁)风心病房颤占74.6%,高心病及扩张型心肌病分别占5.4%和5.0%;老年组(>60岁)高心病、冠心病房颤比重增加,分别占35.2%和11.4%,风心病房颤下降为26.1%。提示年龄因素对房颤病因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509例病理资料分析心房颤动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老年人尸体解剖资料探讨心房颤动(房颤)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查阅院内56年1012例老年连续尸体解剖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入选有生前心电图记录者540例,其中31例缺少心脏解剖资料。结果(1)房颤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P〈0.01)。(2)房颤患者冠心病发病率显著增加(P=0.0028);房颤组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144);房颤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窦性心律组明显严重(P=0.0121)。(3)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34,95%CI为1.11~1.60)、男性(OR=5.71,95%CI1.87~17.39)、慢性心功能不全(OR=1.87,95%CI1.27~2.76)可能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OR=1.47,95%C10.91~2.39)并非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房颤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老年房颤患者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但冠心病并非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t)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病人常常有明显的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头晕、胸部不适、晕厥等,但是临床上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房颤(AsymptomaticA—trialFibrillation或SilentAtrialFibrillation)。无症状房颤同样可增加心力衰竭、栓塞及心肌病的发病风险,甚至因其发生隐匿而危害更大。本文对其发病概况、监测方法和重点并发症及治疗策略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心房颤动(房颤)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而随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增高,高血压已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并使合并房颤病人中风的危险性增加。本文对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发病机制、预测因素及防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脏手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很高,大约有30%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CABG)患者并发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而瓣膜术后并发房颤或房扑的比例则高达60%。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这一特定条件下房颤患者的数量也将继续增加。长期以来对这一类房颤患者未予以重视,而研究表明这类房颤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加以重视,进行有效防治,其效价比明显高于非手术后房颤。2001年AHA/ACC/ESC联合发布的有关房颤的指南中对心脏手术后房颤关注较少,近几年来在这一领域有较大进展。尤其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2005年发布了心脏手术后房颤的预防治疗指南,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但由于ACCP指南依据的文献是限定在2001年以前,故近几年的最新进展仍有待评价。2006年AHA/ACC/ESC联合发布的有关房颤的指南涵盖了这些内容并且荟萃了近年来有关研究的最新文献,无疑对心脏手术后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血栓栓塞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房颤)随年龄的增加,栓塞并发症尤其是栓塞所致脑卒中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老年患者的年发病率可高达5%,为无房颤者的6倍[1]。非瓣膜病房颤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可使栓塞的发生率增加50%[2]。因此针对非瓣膜病房颤栓塞并发症的抗凝治疗,近...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为目前心律失常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高血压、冠心病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胡大一等在我国13个省份进行了房颤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患病率有随年龄显著增加的趋势,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房颤主要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都为房颤的流行奠定了基础,故在未来50年房颤将可能成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并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经年龄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校正后,房颤仍是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因此需高度重视对房颤的治疗。本文简要阐述房颤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5.
谭强  郝佳  陈明  张兆前  王丽娜 《心脏杂志》2022,34(6):649-653
目的 旨在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受损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方法 选择29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观察组,选择无房颤病史窦性心律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FMD)测定,并根据FMD水平将房颤患者分为低FMD房颤组 (n=97,FMD<5.9 %) 和高FMD房颤组(n=194,FMD≥5.9 %)。进行30个月的临床随访,首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复合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和需住院的心力衰竭)。 结果 低FMD房颤组平均年龄较对照组增高(P<0.05),也较高FMD房颤组增高(P<0.05)。低FMD房颤组CHA2DS2-VASc 积分较高FMD房颤组显著增加(P<0.05)。同时心脏超声数据显示低FMD房颤组左房末径值较对照组增高(P<0.01)、也较高FMD房颤组增高(P<0.05);高FMD组左房末径值较对照组也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低FMD房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P<0.01),高FMD房颤组亦增加(P<0.05);与低FMD房颤组比较,高FMD房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种类主要是心衰及卒中。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FMD值(OR=1.941,95%CI 1.005~3.748,P<0.05),CHA2DS2-VASc积分(OR=1.415,95%CI 1.024~1.956,P<0.05)以及LAD值(OR=1.055,95%CI 1.013~1.099,P ≤ 0.01)是预测阵发房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阵发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受损与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心衰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心力衰竭及其他一些并发症,从而加速病情进展及增加病死率。房颤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及慢性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PSF)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武汉地区4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848例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分为CSHF组(n=560)、HFPSF组(n=288)。 每组根据有无房颤又分为房颤与非房颤亚组。 单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别分析CSHF和HFPSF患者房颤亚组和非房颤亚组总死亡 、 心脏泵功能衰竭死亡(心衰死亡)、 心源性猝死和栓塞相关死亡的差异 。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别比较CSHF和HFPSF患者房颤亚组与非房颤亚组不同预后的差异。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 CSHF和HFPSF组房颤亚组与非房颤亚组总死亡无差异。CSHF组中与非房颤亚组(n=374)相比,房颤亚组(n = 186)心衰死亡增高(P = 0. 01)、栓塞相关死亡增加(P0.05)。 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房颤增加CSHF患者栓塞相关死亡风险(HR = 2. 106,95% CI:1. 436 - 2.719,P〈0. 01)。 结论 房颤对CSHF和HFPSF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差异,仅增加CSHF患者栓塞相关死亡风险。房颤影响CSHF患者预后的原因可能不在于心律失常本身而在于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心房纤颤(简称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不论种族和性别,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会增加1/3,空腹血糖水平与房颤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融右肺静脉脂肪垫对心房及右上肺静脉电生理特性及房颤诱发的影响。方法犬18只分别在颈部迷走神经未刺激和刺激的情况下,观察射频消融肺静脉脂肪垫前后心房不同部位及右上肺静脉有效不应期、房颤诱发率及房颤诱发窗口的变化。结果在刺激迷走神经的情况下,与消融前相比,消融后高位右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P<0.05),其余部位有效不应期无显著差异,消融后高位右心房房颤诱发率降低(P<0.01),房颤诱发窗口变窄(P<0.05),左心房(P<0.01)及右上肺静脉(P<0.01)房颤诱发率升高,诱发窗口增宽。同时,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增加(P<0.01)。结论消融右肺静脉脂肪垫使高位右心房房颤诱发率降低及房颤诱发窗口变窄,却使左房、右上肺静脉房颤诱发率升高及房颤诱发窗口增宽。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伴其他心电异常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其危害不仅是快速不规整的心室率可引起临床症状、影响心功能;同时房颤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显著增加致残和致死率;房颤并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和预激综合征等又可引起晕厥和猝死。随着动态心电图和导管消融的临床应用对这些与心源性晕厥和猝死有关的临床心电图诊断已成为临床和心电图医师关注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