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和总结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为输入性锥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吉氏染色显微镜下进行虫体观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 发热病人的外周血涂片检出锥虫,经基因扩增和测序,为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为布氏罗得西亚非洲锥虫病;脑脊液检查未检出锥虫,且白细胞≤5 mm3,判定为病程第一阶段,采用苏拉明抗锥虫治疗;疗程结束病人症状体征消失,多次复查血液,均未检出锥虫,痊愈出院。结论 该例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应加强输入性寄生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锥虫亚属布氏锥虫、伊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3个种以及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冈比亚亚种、罗得西亚3个亚种间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关系。 方法 利用移动遗传因子(MGE)-PCR技术对26个锥虫虫株基因组进行扩增,同时利用邻位相连(NJ)法对扩增产物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锥虫亚属的种间及亚种间的遗传差异明显,遗传距离在0到100% 间均有分布(平均遗传距离为41.2%);布氏锥虫种内遗传变异度最大,遗传相似系数只有41.15%,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的同源性最高,相似系数为62.94%;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和罗得西亚亚种明显高于冈比亚亚种的遗传变异程度。 结论 锥虫亚属的种及亚种间的遗传变异程度较高;中国与南美洲的伊氏锥虫及中国与南美的马媾疫锥虫均应为同一起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进行实验室诊断。方法收集住院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吉氏染色法镜检患者的血样和脑脊液样品。提取患者血样中布氏锥虫基因组DNA,以布氏锥虫表达位点相关基因(ESAG)、冈比亚锥虫特异性糖蛋白(Tgs GP)和罗得西锥虫血清抗性相关(SRA)基因为靶基因,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测序,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患者,女,41岁,福建福州人,在坦桑尼亚赛伦盖蒂国家公园观看动物期间(2018/07/28-29),右后脚跟被不明昆虫叮咬,8月6日回国。8月8日开始出现发热、咳嗽、全身无力等症状,于福州市某大型三甲医院就诊,临床诊断为感染性发热。经头孢地尼(抗感染)和散利痛(退热)治疗后,未见好转。患者于8月9日转诊到福州市另一大型三甲医院,经头孢唑肟(抗感染),达菲(抗病毒),沐舒坦、十位龙胆花(化痰),天兴、复方二氯醋酸异丙胺(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体温仍控制不佳,肝酶进行性升高。8月14日,患者将医院采集的血样和脑脊液送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疟原虫。吉氏染色镜检结果显示,全血样本中未见疟原虫,但可见疑似布氏锥虫的锥鞭毛体。脑脊液中未检出锥虫。对患者血样作进一步分子生物学检测,PCR结果显示,布氏锥虫ESAG属特异性引物扩增片段长度为260 bp,冈比亚锥虫特异性引物未扩增出条带,罗得西锥虫特异性SRA引物扩增片段长度为266 bp。序列比对结果显示,EASG的扩增序列与AY682003.1同源性为95%,SRA基因的扩增序列与AJ345058.1同源性为99%。患者确诊为罗得西锥虫感染后,分别于第1、3、7、14、21天静脉注射20 mg/kg苏拉明(由WHO提供),每次注射剂量不超过1 g。1个疗程结束后,患者基本恢复,出院后按医嘱定期至医院复查,均未检出锥虫。结论该病例经实验室诊断分析,确诊为输入性罗得西锥虫感染。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两例牛带绦虫感染病例,其中一例国内感染,另一例系非洲埃塞俄比亚输入性感染。2例患者均采用槟榔-南瓜子法进行驱虫治疗。病例1驱虫治疗后在粪便中检获部分孕节片,查找有完整头节。病例2治疗后排出一活的完整虫体,显微镜下可见头节近方形,无顶突和小钩。治疗后2~3个月电话随访,两例患者均痊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患者进行实验室诊断与病原体鉴定。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发病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集血样、脑脊液,瑞氏-吉氏染色涂片后镜检。用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表达位点相关基因(ESAG)、布氏锥虫冈比亚亚种(T.b.gambiense)特异性糖蛋白(TgsGP)和18S rRNA(M18S-Ⅱ-Tb)基因、布氏锥虫罗得西亚种(T.b.rhodesiense)特异性血清抗性相关(SR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扩增患者血样基因组DNA。另进行血常规、脑脊液常规、血生化、血免疫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双下肢无力伴浅表淋巴结肿大4月余,入院时嗜睡,偶有情绪异常,伴贫血(血红蛋白85 g/L)、电解质紊乱(钠124 mmol/L、氯87 mmol/L)、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显著增高(球蛋白63 g/L)等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示,患者有非洲加蓬共和国务工史,期间有数次昆虫叮咬史。患者外周血镜检查见锥虫鞭毛体。PCR扩增结果示,ESAG、TgsGP和M18S-Ⅱ-Tb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出286、308、150 bp的条带。结论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史、病原学和PCR检测结果,确诊为布氏冈比亚锥虫病。  相似文献   

6.
腰穿时由脊椎骨髓细胞引起脑脊液的污染,很少被描述。作者发现骨髓细胞是造成脑脊液污染的经常来源。经这样的污染,会得出异常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从而造成临床诊断的错误。方法取脑脊液标本,用诺氏血细胞计数器做细胞计数,用细胞离心器、赖特氏染色制备标本,白细胞分类计数100个。如果标本中发现不同时期的血细胞,而在外周血涂片中并未发现这些细胞,就作为脑脊液被骨髓细胞所污染。结果 1,802个标本中15个有骨髓细胞污染,在第1管的脑脊液中均出现骨髓细胞,最后1管中这些细胞的数目减少或消失。15例中有11例第1管的白细胞数≥10个。全部标本均见有核红细胞。15例中14例含有未成熟的粒细胞。15例中有12例是妇女。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中如何进行鞍底修补预防脑脊液漏。方法对42例垂体腺瘤患者手术资料进行了同部分析。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6例,行鞍底修补后仍有两侧脑脊液漏,1侧保守,另一侧对压治疗后好转,随诊2个月 ̄11个月未发现脑脊液漏病例。结论对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之手术患者应先保守治疗2周 ̄3周后,如仍有液漏者应采用手术垂体修补鞍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并神经系统病变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的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影像学表现、诊断、分型及治疗结果等。结果10例患者中据脑脊液结果确诊神经梅毒8例、疑诊1例、非神经梅毒1例。8例神经梅毒确诊病例中脊髓痨型3例、梅毒性脑膜炎2例、麻痹性痴呆1例,树胶肿性神经梅毒1例,脑血管梅毒1例。头颅及脊髓MRI检查异常无明显特异性。青霉素治疗10例,有效9例,失访1例。治疗后脑脊液蛋白、白细胞、压力、脑脊液非螺旋体抗原滴度有不同程度下降。10例患者均未发生赫氏反应。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样,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伤寒患者血白细胞计数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为伤寒病的特点之一 ,常作为较重要的诊断依据 ,但是我们发现有些伤寒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 ,有的不仅不下降 ,反而升高。为进一步探讨血白细胞计数在伤寒诊断中的实际价值 ,我们 12年来对 32 6例确诊为伤寒患者的血白细胞进行了深入观察 ,并作了部分伤寒患者出院后的白细胞随访对比及白细胞检测的重复试验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32 6例为我院 1988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间的住院病例 ,男 190例 ,女 136例 ,男∶女为 1.4∶1;年龄 6个月~ 6 3岁 ,平均 2 8.5岁。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为 ( 3.2~ 16 .2 )×10 9/L ,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疟疾疗法治疗HIV感染的适应症.方法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3年修订的分类标准选择12例HIV-1感染者接受疟疾疗法治疗,其中5例诊断为CDCⅠ类(CD4细胞计数≥500×106/L),5例CDCⅡ类(CD4细胞计数200~499×106/L),2例CDCⅢ类(CD4细胞计数<200×106/L).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百分率,bDNA法检测病毒载量.分别于治疗前第1次和第2次、第1次疟疾发热、第5次发热、第10次发热、终止疟疾后第10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采集血标本做检测.结果病毒载量在所有CDCⅠ类和Ⅱ类患者于疟疾期均升高,在大部分Ⅰ类和所有Ⅱ类患者于终止疟疾后回降到治疗前基线水平;2例CDCⅢ类患者经疟疾疗法治疗后病毒载量升高.治疗后3~24个月期间,Ⅰ类患者CD4计数均降低,CD4百分率3例降低,2例升高;Ⅱ类患者CD4计数3例升高,2例维持稳定,CD4百分率4例升高,1例维持稳定;2例Ⅲ类患者CD4计数和百分率维持相对稳定不变.结论疟疾疗法可能对CDCⅡ类HIV感染者有疗效.应该选CDCⅡ类患者做Ⅱ期(设对照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及合并舌咽神经痛(G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272例TN病人及2例TN合并GN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72例TN病人,术中发现责任血管267例,5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2.3%,无死亡病例,术后短暂听力下降9例,出现患侧面部麻木22例,幕上硬膜下血肿2例,脑脊液漏3例,颅内感染2例,小脑共济障碍1例。2例TN合并GN病人责任血管均为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术后症状立即消失,随访期间(1例随访13个月、1例随访55个月)2例病人症状均未复发,未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嘶、脑脊液漏并发症。结论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上肢入路治疗TN,可充分暴露三叉神经进出脑干区,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岩静脉及其属支,减少对面神经、听神经及小脑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蒋景敏 《内科》2013,8(4):387-388
目的分析抗甲状腺药致白细胞减少的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我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甲亢患者并使用抗甲状腺药后致白细胞减少的31例病例资料,分析服用抗甲状腺药后容易致白细胞减少发生的时间,提出防治对策。结果25例患者在首次用药后3个月内出现白细胞减少,3例为甲亢复发后再次用药后1个月内出现白细胞减少,3例为131I治疗半年后甲亢未治愈再次服用抗甲状腺药后出现白细胞减少。31例患者给予升白细胞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治疗无效的3例粒细胞缺乏患者住院给予粒细胞集落因子治疗后粒细胞恢复正常后转上级医院行131I治疗后未再出现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结论使用抗甲状腺药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大部分发生在抗甲状腺药物大剂量治疗的最初2~3个月内或再次用药的1个月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非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与随访过程中真菌学指标变化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资料完整的非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与随访过程中的脑脊液真菌涂片,进行菌体计数、真菌培养和乳胶凝集试验.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联合口服氟胞嘧啶或氟康唑,疗程≥6周作为初期治疗,后给予氟康唑或(和)伊曲康唑口服≥2个月作为维持治疗,28例患者均完全治愈.统计学处理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治疗前脑脊液真菌涂片阳性率为92.9%,随着治疗的进行,真菌涂片的阳性率逐渐降低,菌体计数明显减少,但初期治疗结束后仍有患者真菌涂片结果为阳性.真菌培养生长所需时间逐渐延长,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后2周真菌培养结果均转为阴性.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100%,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滴度小断下降,但与菌体计数降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中需要综合评价真菌学指标,对每个指标需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道潜在致病微生物(PPMs)的特点及其与气道炎症、COPD急性加重的关系。方法稳定期COPD患者185例,采用自行咳痰或痰诱导方法留取合格痰液,进行痰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随后进行随访,随访间歇3个月,共随访3次,每次随访均取痰液行痰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记录随访期间COPD急性加重次数。结果总PPMs阳性率为37.3%,其中最常检测到的PPMs为流感嗜血杆菌(HI)。与PPMs阴性组相比,PPMs阳性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预计值、FEV1/用力肺活量(FVC)较低,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百分比、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百分比较高(P<0.05)。4个时点均完成痰液检测的患者共有163例,PPMs阴性率、1次、2次、多次(3次或4次)PPMs阳性率分别为45.4%、23.3%、18.4%、12.9%,其中19例持续存在HI。与HI阴性组相比,HI阳性组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百分比均较高(P<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道有较高的PPMs阳性率,尤其是流感嗜血杆菌持续存在于呼吸道中,并且与COPD气道炎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马春杰 《山东医药》2008,48(24):65-66
采用显微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问突出症67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余66例手术成功,术后并发硬膜破裂1例,放明胶海绵止血1例,轻微脑脊液漏1例,第3天自愈,1例术后症状不缓解,术后2周二次开放手术缓解.随访6~18个月,67例中优43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91%.认为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5):293-295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特征, 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1年12月23日至2022年1月3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和实验室检查情况。采集鼻咽拭子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扩增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1ab基因和N基因。采集血液样本检测2019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水平。结果 38例患者中输入性病例35例(92.1%), 其中美国输入20例(57.1%)。36例(94.7%)患者接种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其中末次接种后≤1个月发病者占5.7%(2/35), >3个月发病者占65.7%(23/35)。3例为无症状感染者。35例确诊患者中, 咳嗽31例(88.6%), 咽痛14例(40.0%), 发热13例(37.1%), 鼻塞10例(28.6%), 流涕8例(22.9%);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正常者33例(94.3%), 降低者1例(2....  相似文献   

17.
1968年5月上旬在新疆巴楚县阿克沙克马拉勒地区发现出血热患者2例。分别在发病后第3和第5天入院。例1属典型病例,入院后立即肌注山羊抗巴楚出血热病毒免疫血清60mL及氢化考地松100~200mg/日,没有出现严重出血症状,入院第5天体温降至正常。例2属轻型病例,主要表现为顽固的鼻出血,经小量输血及皮质激素治疗后,于入院第7天体温正常。两例均痊愈出院。从2例病人血液标本中皆分离出病毒。补体结合抗体各在发病后第16天和第20天出现,至病后3个月时抗体滴度达1∶128和大于1∶256,但中和抗体在病后3个月时中和指数仅各为5.9和44.67,显著低于1966年的病例,这可能是由于使用大量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两例病人的治疗结果提示抗出血热病毒免疫血清和皮质激素的早期使用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6例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为提高临床对先天性神经梅毒的认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6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感染科收治的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6例,均行腰椎穿刺并发现脑脊液异常,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临床转归。结果 (1)临床表现:4例患儿出现皮疹,多为圆形皮疹,伴或不伴脱皮;无一例患儿出现发热、抽搐、黄疸、肺炎、败血症、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2)实验室检查:6例患儿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为阳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异常1例,脑脊液蛋白含量(+)2例,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2例;轻中度肝功能异常5例,胆红素指标临界异常3例,贫血3例。(3)影像学表现:3例经骨X线检查发现四肢长骨异常,1例经颅脑CT检查发现脑白质密度减低。(4)治疗及临床转归:4例患儿给予水剂青霉素G治疗,后症状改善,预后良好;1例患儿给予红霉素治疗,结果血RPR滴度不降反升;1例患儿给予头孢曲松治疗,症状改善。结论先天性神经梅毒在临床上较少见,多于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常无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TPPA阳性对先天性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较高,其治疗首选水剂青霉素G或头孢曲松,不建议使用红霉素。  相似文献   

19.
作者等于1976年3~6月在冈比亚一个埃及血吸虫病流行区,对2岁以上的居民,用尿分析试纸进行尿检,用滤过法作虫卵计数,共1944例。12个月后复查。结果发现,虫卵计数最高的年龄组,蛋白尿和血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在狼疮性肾炎(LN)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TW)进行比较.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8月经诱导治疗获得临床完全缓解的122例LN患者(Ⅱ型24例、Ⅲ型9例、Ⅳ型65例、Ⅴ型24例),女性116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29.6±8.3)岁,按病理类型随机分为LEF组(n=61)和TW组(n=6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布、诱导治疗方案等无差异.统计随访24月.本研究初步评价随访6月以上患者的复发率、副作用发生率统计所有病例.结果①LEF组有14例(23.0%)退出,原因主要为为皮疹(9.8%)、腹泻(3.3%)、白细胞减少(3.3%)和肝功能异常(1.6%),TW组3例(4.9%)退出.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的患者67例,LEF组31例(随访时间6~14个月),TW组36例(随访时间为6~16个月).②LEF组3例(9.7%)复发(1例在第5月出现肾外复发,2例分别在第7、14个月出现肾病复发),TW组5例(13.9%)复发(1例在第6个月出现肾外复发,4例分别在第3、6、8、14个月出现肾病复发).③副作用LEF组21例(34.4%)出现副作用,包括脱发(7例)、皮疹(9例)、白细胞下降(2例)、肝酶升高(4例),腹泻(3例)和停经(1例);TW组16例(26.2%)出现副作用,其中白细胞下降(1例)、肝酶升高(4例)和停经(11例).结论在维持治疗超过6个月的患者中,LEF维持治疗的疗效与TW相当,对月经的影响明显低于TW组.LEF组皮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TW组,因而退出研究的比例高于TW组.LEF维持治疗的疗效还需长期随访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