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2016年我院纳入并随访的急性心衰患者406例。根据入院患者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和尿酸正常组。随访24个月后比较2组全因病死率。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对可能影响全因死亡的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索高尿酸血症与心衰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86例(70.4%)患者患有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通常合并有肾功能不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更高、心功能更差的特点。随访24个月后,128例(31.5%)患者死亡,高尿酸血症与全因死亡增加相关(P=0.006)。多变量调整后,高尿酸血症为急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1.64,95%CI:1.07~2.53,P=0.025)。结论:高尿酸血症为急性心衰患者长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分析脑出血患者红细胞(RBC)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我们纳入了2000年至2001年共479例脑出血患者并平均随访3.7年,其中男性298例(62.2%),平均年龄(58.6±9.8)岁。根据患者入院时红细胞浓度四分位值将患者分为四组,即RBC数量第1分位(RBC≤4.0×10~(12)/L)组(Q1组,n=114),RBC数量第2分位(4.0RBC≤4.4×10~(12)/L)组(Q2组,n=114),RBC数量第3分位(4.4RBC≤4.8×10~(12)/L)组(Q3组,n=132),RBC数量第4分位(RBC4.8×10~(12)/L)组(Q4组,n=119)。收集患者入院的基线资料及静脉血标本,分析各项指标,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结果 479例脑出血患者总全因死亡率为22.1%(110/479)。以Q1组为基准进行计算,Q2组(13.2%,15/114)、Q3组(15.2%,20/132)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低于Q1组(26.3%,30/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Q4组(31.1%,37/119)患者全因死亡率与Q1组(26.3%,30/114)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影响预后因素后,Q2(HR=0.439,95%CI=0.227-0.851,P=0.015)、Q3(HR=0.506,95%CI=0.273-0.936,P=0.030)较Q1组均对脑出血患者全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而Q4(HR=1.047,95%CI=0.596-1.840,P=0.872)与Q1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细胞水平与脑血栓患者全因死亡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预测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长期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2-04-2016-05因急性心衰发作入住我院的患者279例,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定义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检测这些患者基线血样中GDF-15浓度,分析其对急性心衰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1年内死亡组与生存组的GDF-15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1)。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692,最佳预测值为4 526.0ng/L,敏感性为53.1%,特异性为80.9%。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GDF-154 526.0ng/L的高水平组全因死亡率明显升高(P0.001),约为低水平组的3倍。Cox比例风险回归(向前逐步)模型提示,GDF-15为急性心衰患者1年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HR:1.554,P=0.018)。结论:GDF-15用于评估急性心衰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甘油三酯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入选2000年至2001年期间467例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并平均随访4.5年。依据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浓度是否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将患者分为TG≤1.7mmol/L组(n=280)和TG1.7 mmol/L组(n=187)。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和静脉血标本,分析其基线资料和预后。终点事件为长期随访全因死亡。结果 467例脑出血患者长期随访中死亡110例,全因死亡率为23.6%。TG≤1.7 mmol/L组的全因死亡率(30%,84/280)明显高于TG1.7 m mol/L组(13.9%,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 k 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G≤1.7 m mol/L增加死亡风险2.341倍(HR=2.341,95%CI 1.508~3.635,P=0.001)。经多因素Cox因素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TG≤1.7 mmol/L增加死亡风险(HR=1.984,95%CI 1.258~3.13,P=0.003)。结论 TG≤1.7 mmol/L增加脑出血患者全因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对不同性别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22分患者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SYNTAX评分≤22分的患者9458例。按临床表型将不同性别的患者分为ACS和SCAD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2169例(其中ACS 853例、SCAD 1316例),男性患者7289例(其中ACS 4404例,SCAD 2885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和2年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形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CI后2年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PCI后2年,女性ACS患者全因死亡[1.7%(23/1316)vs.0.6%(5/853),log-rank P=0.004]、心原性死亡[1.0%(13/1316)vs.0.2%(2/853),log-rank P=0.011]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SCAD患者,而再发心肌梗死和MACCE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ACS和SCAD患者远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CS是SYNTAX评分≤22分的女性患者PCI后2年全因死亡(HR=3.27,95%CI:1.05~10.18,P=0.041),心原性死亡(HR=16.63,95%CI:1.49~185.91,P=0.02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接受PCI SYNTAX评分≤22分的患者中,女性ACS患者2年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明显高于SCAD,而男性ACS与SCAD患者2年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可以独立预测脑卒中的不良预后和复发,然而HDL-C水平与脑卒中亚型脑血栓的结局关系仍然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脑血栓患者HDL-C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于2000年至2001年共纳入768例脑血栓患者并平均随访4.5年,其中男性489例(63.7%),平均年龄(61.6±9.2)岁。根据患者入院时HDL-C浓度四分位值将患者分为四组,即HDL-C浓度第1分位(HDL-C≤0.72mmol/L)组(Q1组,n=182),HDL-C浓度第2分位(0.72HDL-C≤0.86mmol/L)组(Q2组,n=214),HDL-C浓度第3分位(0.86HDL-C≤1.00mmol/L)组(Q3组,n=196),HDL-C浓度第4分位(HDL-C1.00mmol/L)组(Q4组,n=176)。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及静脉血标本,检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值,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结果 768例脑血栓患者总全因死亡率为20.4%(157/768)。以Q1组为基准进行计算,Q2(16.8%,36/214)、Q3(18.9%,37/196)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低于Q1组(27.5%,50/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Q4组(19.3%,34/176)患者全因死亡率与Q1组(27.5%,50/182)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影响预后因素后,Q2(HR=0.535,95%CI=0.343-0.835,P=0.006)、Q3(HR=0.409,95%CI=0.255-0.65,P0.001)、Q4(HR=0.497,95%CI=0.298-0.828,P=0.007)较Q1组均对脑血栓患者全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结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脑血栓患者全因死亡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体质指数(BMI)对预后的影响及肥胖矛盾的存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我院收治的226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心衰住院患者,根据BMI分为3组: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超重组(24kg/m~2≤BMI28kg/m~2)、肥胖组(BMI≥28kg/m~2),于2016-06-07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全因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及心衰再住院)情况。结果:22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体重正常组92例,超重组93例,肥胖组41例。发生全因死亡28例(12.4%),发生MACE 101例(44.7%)。其中,体重正常组和肥胖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4.1%(13/92)和12.2%(5/41),均高于超重组的10.8%(10/93)。体重正常组和肥胖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50%(46/92)和58.5%(24/41),均高于超重组的33.3%(3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KaplanMeier曲线,超重组MACE均低于其他2组(P0.01),但全因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与肥胖组患者相比,在调整了其他因素后,体重正常组的MACE[风险比(RR)=0.605,95%可信区间(CI):0.363~1.008,P=0.054]风险降低,超重组MACE(RR=0.430,95%CI:0.251~0.738,P0.01)风险降低更为明显。结论:肥胖矛盾可能不存在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心衰人群中,将BMI控制在28kg/m~2以下可能有益于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急性期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数量及性质对于长期预后及危险分层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从2012-03-2015-02共入组230例急性心衰患者随访18个月后,分析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各项临床指标以及室早的数量及性质,对急性心衰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结果:室早总数(P=0.005)、多形性室早(P=0.03)与急性心衰患者18个月的死亡风险相关,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与急性心衰患者18个月死亡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发现急性心衰患者急性期室早总数(HR1.193,P=0.04)、NT-proBNP、血钠及收缩压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示室早总数曲线下面积(AUC)为0.642,最佳预测值为1 193次/24h,敏感性53.7%,特异性73.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频发多形性室早患者全因死亡率更高。结论:急性心衰患者急性期室早数量作为长期预后及危险分层的预测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入院高血糖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1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次日清晨采集血样,测定血糖、胰岛素、肝肾功能、N末端B型脑钠肽原,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对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30d内全因死亡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患者按入院血糖分为四组(Q1~4),Q3、Q4组住院天数明显高于Q1、Q2组(P0.05);各组30d全因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高血糖是30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糖每升高1mmol/L,患者死亡风险增加1.26倍[OR(95%CI):1.352(1.061~1.511),P0.011。(3)血糖为8 mmol/L时,预测30d全因死亡的敏感度80%,特异度51%;血糖10mmol/L时,敏感度52%,特异度81%。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高血糖不仅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还与近期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术前脑钠肽(BNP)水平与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长海医院于2015年1月至12月行PCI治疗且年龄≥75岁的UAP患者31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或术后2年。根据术前BNP水平将患者分为BNP100 pg/ml组(n=197),100 pg/ml≤BNP300 pg/ml组(n=71),和BNP≥300 pg/ml组(n=43)。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NP对高龄PC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22.6±4.3月,术后6月、1年和2年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3%、4.2%和8.5%。与另两组比较,BNP≥300 pg/ml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较多,血肌酐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NP100 pg/ml组、100 pg/ml≤BNP300 pg/ml组和BNP≥300 pg/ml组术后2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4.4%、9.9%和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包括年龄、性别、NYHA心功能Ⅲ/Ⅳ级、血红蛋白等因素后,BNP≥300 pg/ml(RR=4.822,95%CI:2.183~10.650)、血肌酐≥110μmol/L(RR=2.930,95%CI:1.327~6.468)均是高龄UAP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BNP水平与高龄UAP患者PCI预后相关,BNP≥300 pg/ml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重指数(BMI)在预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全因死亡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对入选的1 197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随访,以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将人群按BMI的四分位数分为BMI≤21.6 kg/m2组(低BMI组,n=288)、21.6 kg/m226.7 kg/m2组(高BMI组,n=304)四组。先比较不同BMI水平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再应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对不同BMI人群的生存率进行描述及比较,多因素Cox回归用于分析BMI降低对心衰预后的独立预测作用及不同BMI人群的死亡风险比较。结果:完成随访1 025例(失访率14.4%),死亡360例(35.1%);随访中位数44个月。不同BMI水平的心衰患者在合并症、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检验项目及用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BMI降低,心衰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BMI降低(风险比1.089,P<0.001)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与高BMI组相比,中BMI组、正常BMI组及低BMI组的死亡风险逐渐升高(风险比分别为1.619、1.647及2.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龄、BMI、左心室射血分数、合并短阵/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否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袢利尿剂、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尿酸、甘油三酯均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低BMI增加心衰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在脓毒症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纳入脓毒症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共180例,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恩格列净组(79例)和对照组(101例),比较2组患者12个月全因死亡及心衰再入院的发生率。应用Kaplan-Meier(K-M)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Cox回归分析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患者12个月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M曲线显示恩格列净组12个月时心衰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恩格列净是心衰再入院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脓毒症合并急性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恩格列净可以显著降低患者12个月心衰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肾功能评价指标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远期生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8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546例为研究对象,随访周期为730 d,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将546例患者分为两组:非终点事件组337例(69.0%)和终点事件组169例(31.0%)。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对CHF全因死亡的预测能力;选择各指标的最佳切点值进行分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各组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肾功能指标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CHF患者546例,其中资料完整者392例,未完成随访者154例。eGFR、SCr和BU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1、0.633和0.706,最佳切点值分别为58.61 ml/(min·1.73 m2)、113.75μmol/L和7.41 mmol/L。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GFR降低组、SCr升高组和BUN升高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更高(P0.001)。校正年龄、性别、心功能等因素后,BUN是CHF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43,95%CI:1.007~1.082,P0.001)。结论 eGFR、SCr和BUN对CHF远期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其中BUN是CHF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RS时限与远期预后相关性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导管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经左室造影证实LVEF≤35%,出院诊断明确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按照患者的心电图记录的QRS波时限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QRS时限120ms组,QRS时限≥120m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远期预后。影响全因死亡、心脏移植、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衰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心肌病患者921例,5例患者失访,916例患者完成研究。入选患者中QRS时限120ms患者835例(91.2%),QRS时限≥120ms患者81例(8.8%)。与QRS时限120ms组比较,QRS时限≥120ms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加;心功能分级有所减低;房颤病史更为常见。916例患者随访9-58月,49例(5.3%)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发生全因死亡、新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再入院,心脏移植事件总计96例(10.5%)。Cox回归分析显示: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35%,QRS时限≥120ms,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缺血性心肌病发生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移植复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LVEF≤35%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RS时限≥120ms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心脏移植事件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住院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08-10至2013-10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衰监护病房住院的DCM患者。以患者首次入院时血清钠浓度135 mmol/L定义为低钠血症,调查住院DCM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包括住院时间和院内死亡风险,以及出院后全因死亡率和心衰加重死亡率。存活出院患者由门诊或电话随访至2014-11或全因死亡。结果:共有515例DCM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34例患者入院时存在低钠血症,发生率为26.0%。入院血钠浓度与入院时心衰病史、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收缩压水平、左心房前后径及总胆红素水平显著相关(P均0.05)。与非低钠血症患者相比,低钠血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14.8±11.1)d vs(11.2±5.8)d,P0.01],院内死亡风险高(18.7%vs 1.8%,P0.01)。483例存活出院患者平均随访(30.7±19.5)月后全因死亡率为26.5%,心衰加重死亡率为21.9%。低钠血症患者全因死亡率(47.7%vs 20.3%,P0.01)及心衰加重死亡率(44.0%vs 15.5%,P0.01)均显著高于非低钠血症患者。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入院时心衰病史(6个月vs≤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收缩压水平(每升高10 mm Hg,1 mm Hg=0.133 k Pa)、总胆红素水平(每变化1 mg/dl)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变化5 mm)后,入院低钠血症仍是存活出院DCM患者全因死亡[危险比(HR)=1.836,95%(可信区间)CI:1.248~2.702,P0.01]及心衰加重死亡(HR=2.139,95%CI:1.406~3.253,P0.01)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之一。结论:低钠血症是我国住院DCM患者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类型之一,与患者住院时间长、院内死亡风险高,以及出院后全因死亡及心衰加重死亡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测量肺动脉与主动脉内径比值(PA/A)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北京朝阳医院及宣武医院住院的老年COPD患者256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资料,通过胸部螺旋CT测定肺动脉内径及主动脉内径并计算其比值,根据PA/A比值分组:PA/A1组49例,PA/A≤1组207例。比较两组在临床特征、血气分析、肺功能等指标间的差异。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终点事件为急性加重或全因死亡,分析PA/A对老年COPD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PA/A1组mMRC评分、PaCO_2、肺动脉内径高于PA/A≤1组,FEV_1%预计值、PaO_2/FiO_2、主动脉内径低于PA/A≤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A/A1是老年COPD患者急性加重(HR=1.660,95%CI:1.138~2.423,P=0.009)或全因死亡(HR=2.744,95%CI:1.259~5.981,P=0.011)的危险因素。结论:通过CT测量PA/A1为老年COPD患者急性加重或死亡的危险因素,可以用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亚临床甲状腺功能紊乱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420例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入院24 h内测定甲状腺激素、脑利钠肽(BNP)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和Cox风险模型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紊乱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在6~49个月随访期间,119例(28.3%)患者死亡,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Hypo)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SHyper)组的全因死亡率存在差异(分别为26.5%、51.1%、34.5%,log-rankχ~2=6.172,P=0.046)。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BNP、左室射血分数、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激素、SHypo(危险比:1.147,95%CI:0.971~1.352,P=0.012)是AHF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SHyper不是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结论 SHypo是AHF患者的全因死亡独立预测因素,而SHyper不是全因死亡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急性STEMI患者484例,根据RDW值分为4组:A组(RDW<12.30%)、B组(12.30%≤RDW<12.90%)、C组(12.90%≤RDW<13.51%)和D组(RDW≥13.51%)。对4组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以及长期预后随访进行比较。结果4组患者RDW、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F<40%、B型病变、C型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和P=0.021),随访结果显示,4组患者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MACCE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2、P=0.002和P=0.036);Cox回归分析显示,RDW显著提高全因死亡(HR1.577,95%CI 1.196~2.079,P=0.001)和MACCE(HR 1.456,95%CI 1.154~1.838,P=0.002)的发生率。D组的MACCE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对于置入DES的急性STEMI的非贫血患者,RDW升高是一个预测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入院收缩压偏低(120mmHg,1mmHg=0.133kPa)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院内收缩压变化与出院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09-04-2015-01月于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且入院时收缩压低于120mmHg的心衰患者。采用出院收缩压减去入院收缩压的差值作为院内收缩压变化值(△SBP),随访1年及3年全因死亡事件,比较不同△SBP水平之间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结局风险与△SB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共有592例患者纳入分析,以-10mmHg为界值将△SBP分为两组:△SBP-10mmHg组,118例(19.9%);△SBP≥-10mmHg组,474例(80.1%)。△SBP-10mmHg组1年全因死亡率高于△SBP≥-10mmHg组(29.7%∶16%,P0.01)。两组3年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5%∶34.4%,P0.05)。在校正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出院心率、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后,△SBP-10mmHg组患者的1年全因死亡风险高于△SBP≥-10mmHg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HR=1.805,95%CI:1.200~2.714,P0.01)。结论:入院收缩压偏低的心衰患者,院内血压下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出院时收缩压水平较入院时下降超过10mmHg与出院后预后不良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在本院行首次CRT植入术的264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定义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衰再住院。以CRT植入术后1年内全因死亡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值找到RDW的最佳界值(cut-off值)。以RDW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2组,对基线资料行相关性分析,对随访结果做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并评价RDW对各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预测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RDW界值为13.75%(P=0.006,曲线下面积0.638,敏感度0.538,特异度0.747)。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房前后径(LAd)呈正相关(r=0.233,P0.01;r=0.289,P0.01)。RDW≥13.75%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高于RDW13.75%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方面RDW≥13.75%组均明显劣于RDW13.75%组(log-rank检验:P0.01;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RDW≥13.75%(HR=2.078,95%CI:1.014~4.262,P=0.046)仍是CRT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心衰再住院方面无统计学意义(HR=1.386,95%CI:0.833~2.306,P=0.209);LAd(HR=1.038,95%CI:1.003~1.074,P=0.031)是心衰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与患者的心衰严重程度相关。RDW≥13.75%提示CRT患者远期死亡及心脏移植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