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uang YZ  Qiu HB  Liu L  Yang Y  Yan YL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2):883-887
目的 通过观察俯卧位通气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氧合、肺力学的影响 ,探讨实施俯卧位通气时间的选择。方法 对 9例早期肺内源性ARDS(A组 )、7例早期肺外源性ARDS(B组 )患者俯卧位通气 2h ,分别监测俯卧位通气前、通气 0 5h、2h时的氧合、肺力学的变化。观察俯卧位通气前及通气后 10min两组患者胸部CT影像学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俯卧位通气 0 5h时 ,氧合指数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吸入氧浓度 (FiO2 ) ]较通气前无明显升高 ,通气 2h时PaO2 /FiO2 明显升高 (P <0 0 5 ) ;B组患者俯卧位通气 0 5h时PaO2 /FiO2 较通气前明显升高 (P<0 0 5 ) ,且 2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俯卧位通气 0 5h ,A组患者中仅有 1例对通气氧合反应良好 ,B组有 7例对通气氧合反应良好 (P =0 0 0 0 7) ;俯卧位通气 2h ,A组有 6例患者对通气氧合反应良好 ,B组有 6例对通气氧合反应良好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392 )。A组患者俯卧位通气 2h后气道阻力明显下降 (P <0 0 5 )。俯卧位通气 10min后A组患者胸部CT显示肺实变区部分消失 ,B组则显示两肺原重力依赖区的肺实变迅速改善及新重力依赖区形成。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早期ARDS患者的氧合 ,肺外源性ARDS患者氧合改善迅速 ,但维持通气时间短 ,不宜  相似文献   

2.
ARDS患者仰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ARDS患者仰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气指标,探讨俯卧位通气在ARDS肺保护作用。方法对19例ARDS患者按机械通气时体位分两组,仰卧位通气组(11例)和俯卧位通气组(8例),分别检测机械通气开始时(0h时)、2h时、24h时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改变。结果两组对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作用不大,两组间MBP、CVP差异无明显性(P〉0.05),而俯卧位通气对HR的改善在24h时较明显,与仰卧位通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仰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均能较好改善PO2、PaO2/FiO2,俯卧位通气与仰卧位通气比较能更好的改善PO2、PaO2/FiO2,在24h时最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对PCO2改善不显著。结论俯卧位通气较仰卧位通气能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对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俯卧位通气可能通过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来促进ARDS患者氧合,纠正缺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下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36例ARDS患者按不同发病原因分为肺内源性组及肺外源性组。两组均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均为4 h。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通气前及通气后1 h、2 h、4 h时的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静态肺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指数(CI)等指标,并进行血气分析检查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结果肺内源性组患者俯卧位通气1 h、2 h后Pa O2/Fi O2、Pa CO2、Pa O2较通气前无明显改善(P0.05),4 h较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肺外源性组1 h即开始改善(P0.05),2 h较1 h改善更显著(P0.05),4 h较2 h上述指标改善有所下降。肺外源性组患者各项氧合指标在2 h改善优于肺内源性组患者(P0.05),在4 h与肺内源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俯卧位通气后较前在Pip、Pplat、Cst、Raw、HR、MAP、CI等参数上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外源性组与肺内源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肺外源性ARDS俯卧位通气早期氧合改善效果优于肺内源性组,且较肺内源性组氧合改善迅速,但维持时间短。肺内源性组ARDS氧合改善较肺外源性所需时间长。俯卧位通气治疗对其呼吸力学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俯卧位通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俯卧位通气不但可在大部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效地改善氧合,而且可以减少机械通气自身引起的肺损伤。本简要了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俯卧位一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临床上俯卧位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临床上俯卧位通气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俯卧位通气作为 ARDS 的治疗手段之一,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氧合、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提高患者生存率,其中的机制包括俯卧位时呼吸力学的改善。通过对俯卧位通气时呼吸系统的顺应性、胸腹腔压力、肺应力应变、流速、阻力、呼吸功等呼吸力学方面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对于重度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能获得对患者有益的呼吸力学变化,但俯卧位通气的时机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俯卧位通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俯卧位通气不但可在大部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效地改善氧合,而且可以减少机械通气自身引起的肺损伤。本文简述了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俯卧位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临床上俯卧位通气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摘要 近年来,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俯卧位通气作为重症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两种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本文就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在治疗重症呼吸衰竭中的原理,在改善氧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肺损伤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效果进行综述,分析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俯卧位通气作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使肺通气更均一及通气血流比更匹配, 降低肺损伤的发生率及保护右心功能, 改善氧合, 降低病死率。俯卧位通气治疗可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低氧血症, 降低再插管率及改善患者预后。与传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比, 俯卧位通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低氧血症的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同时必须注意, 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需要熟练的医护团队及密切监测, 更需要警惕实施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于我院住院的60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比较俯卧位前、俯卧0.5小时、俯卧1h、俯卧4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输出指数。结果:重度ARDS患者随着俯卧位通气供氧时间延长,患者PaO2、SpO2、PaO2/FiO2见显著改善( P<0.05);重度ARDS患者在俯卧通气后HR、MAP、PCWP、C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显著改善严重ARDS患者的血氧合功能,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治疗中重度A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肺复张无效的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了俯卧位通气,比较俯卧位通气前、俯卧位2h、恢复仰卧位1h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的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共进行俯卧位通气41例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俯卧位前相比,俯卧位、恢复仰卧位时PaCO2、PA-a,DO2降低(q分别为5.769、3.380、3.611、3.528,P〈o.05),氧合指数(PaO2/FiO2)升高(q分别为4.683、3.690,P〈O.05),但恢复仰卧位时PaO2/FiO2较俯卧位时有所下降(q=3.577,P〈O.05);俯卧位前后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平台压、静态肺顺应性、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pH值、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04、2.516、2.297、1.904、2.985、2.043、0.106、0.007、0.045,P值均〉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改善中重度ARDS的氧合水平,不影响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杨丽娟  管理英 《山东医药》2007,47(36):18-18
俯卧位通气作为一项辅助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促进肺功能恢复,减少气管插管留置时间。2006年1月~2007年7月,我们对40例心脏术后患儿实施俯卧位通气,临床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俯卧位通气是指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采取俯卧位,利用俯卧时被压迫的肺叶减少,获得血液灌流的肺泡增加,通气和血液灌流重新分布,以改善患者氧合障碍的体位性治疗措施,其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已经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重症肺炎存在呼吸衰竭及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患者气体交换,是治疗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重要方法[2].但肺结核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报道较少.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结核重症监护室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了8例肺结核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通过俯卧位通气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度ARDS患者46例,按照是否进行俯卧位通气分为俯卧位通气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数量),第1、2、4、7天氧合指数(PaO_2/FiO_2),血流动力学指标(Vpk,FTc,CI,INO),预后指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第28天和第90天的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第1、2、4、7天氧合指数之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俯卧位通气治疗组第28天和第90天的病死率分别为16%和28%,常规治疗组第28天和第90天的病死率分别为23.8%和38.0%,P值分别是0.045和0.0049,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俯卧位通气作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辅助措施之一,它通过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纵膈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性来改善氧合治疗难治性低氧血症。因目前尚缺乏足够的临床依据,如是否能降低ARDS的病死率、最佳持续时间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俯卧位通气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间断俯卧位通气。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气分析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给予适当护理,能够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具有临床进一步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有创呼吸支持技术作为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生命支持手段之一,临床上通过动态观察反映肺应力的驱动压和跨肺压指标,评价肺的应变。并应用新的监测手段,如重症超声、电阻抗等,建立个体化动态评价有创呼吸支持的临床解决方案,指导肺保护性通气、呼气末正压(PEEP)滴定、肺复张、俯卧位通气、体外膜肺氧合等呼吸支持技术,在有效改善危重症患者有效氧合的同时尽量减少有创通气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联合俯卧位通气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中重度ARDS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均采用APRV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72h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ydn)、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2DO2)的改变;统计患者的28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PaCO2、Pmean、Ppeak、P2-aDO2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而PaO2、Cydn、PaO2/FiO2水平呈升高趋势(P均<0.05);治疗72h后,患者PaO2、Ppeak、Cydn、PA-aDO2、PaO2/FiO2水平趋于稳定状态。患者28d病死率为25.00%,机械通气时间(9.87±2.01)d,重症肺炎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较高;入住ICU时间(11.36±3.65)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3%。结论:APRV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度ARDS效果较明显,可改善患者通气状态及氧合指数,有效避免肺损伤,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效。  相似文献   

18.
体位对早产儿血气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美国产i-STAT手掌式血气分析仪分别对54例早产儿于生后1~4 d交替于仰卧位或俯卧位进行血气分析相关性检测.结果俯卧位时,需吸氧的早产儿PaO2、氧合指数较仰卧位明显增加,PaCO2明显降低.认为俯卧位为改善需吸氧早产儿氧合和通气功能的适宜体位.  相似文献   

19.
为治疗和护理方便,几乎所有重症监护区的成年患者都是取仰卧位。1974年Bryan建议护理呼吸衰竭患者应取俯卧位。1976年与1977年亦分别报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由仰卧位变换为俯卧位时,其机体的氧合功能明显改善。近20年来,尽管有文献报告证实了这一点,但还没有公认作为一种有效的疗法。最近有2篇论文证实了先前的报告结果。Chatte等将32例病情已由机械通气显著改善的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安置在俯卧位以后,密切监测该种体位对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是在变换为该体位前1小时和变换后1、2、3、4小时以及恢复为仰卧位后…  相似文献   

20.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是以持续气道正压为工作基础的压力控制机械通气模式,其从高气道压向低气道压释放压力产生通气量进行气体交换.它能在肺保护通气策略基础上维持肺复张、开放及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它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降低气道峰压及平均压、提高氧合、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胃肠灌注、减少镇静和麻醉药物使用等方面产生广泛有利影响;而且,自主呼吸对重力依赖区塌陷肺组织的重新开放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应用受到研究者和临床医师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