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室性期前收缩(PVS)起源部位及临床意义。方法12导联同步24h动态心电图中,对55例有PVS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以起源于左柬支及左室、心尖部、心室前后壁多见,几乎全部合并有其他心律失常。结论PVS在中老年中多见,以起源于左柬支及心室下部为主,对治疗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及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性早搏(VPB)可通过简单的听诊发现,VPB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初步确定VPB的起源部位和性质。VPB的80%起源于右室,20%起源于左室。VPB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部位。根据胸导联移行特点以及所有导联中的QRS波形态即可初步确定起源。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可进一步精确定位VPB。常见起源部位的VPB的消融成功率可达80%以上。少见部位的VPB需耐心细标,并采用适当的措施,避免损伤冠状静脉窦及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3.
<正>左室特发性室速多数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其发生与分支参与折返有关。而少数表现为电轴右偏,起源则位于左心室游离壁或主动脉瓣窦下方的左心室流出道部位,该部位为左前分支分布的区域。在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中,左前分支室速或室早的发生率不到8%,是临床上少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报道2例应用Ensite 3000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左前分支起源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4.
室早的定位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①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早和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早搏多为特发性 ,射频消融术成功率高。②起源于束支及其分支的早搏诱发室速的在 10 0~ 15 0bpm之间 ,较少引起心源性晕厥。③发生于急性心肌缺血时的肌性室早有诱发室颤的危险性。对室早起源部位进行定位的方法有 :将多根多极导管电极经皮穿刺技术在心内膜处进行标测 ,或在心外膜不同部位进行标测并进行程控期前刺激诱发人工室早 ,直至诱发出室早波形与体表心电图上的室早波形相同时 ,即可找出心室内异位兴奋灶所在部位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基本心电图特征及左室不同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并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临床PVCs/VT发作时的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以术中消融治疗成功靶点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点,分析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总体特征以及左室不同起源部位PVCs/VT的体表心电图各QRS波群形态特点。结果共纳入237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78例起源于左室(78/237,32.9%)。左室起源的PVCs/VT在V_1导联绝大多数呈rsR′或R形(72%),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特点,少部分V_1呈rS或RS形(23.5%);胸导联R波移行多在V_3导联之前(73.5%),移行在V_3导联之后者少见(7.3%),移行在V_3导联者为19.1%。其中V_3导联移行指数常<0者占绝大多数(92.3%)。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上(主动脉窦)与主动脉瓣下起源者下壁导联及V_5-V_6导联均呈高R形(87.5%);主动脉瓣上起源者特点为:V_1导联多有S波呈rS/RS或QS形(84.2%),V_1导联主波向下(84.2%)。主动脉瓣下起源者V_1导联多呈R/rsR′形(80%),无S波,V_1导联主波向上呈右束支阻滞图形(80%),主动脉瓣下起源者所有胸前导联均呈高R波(80%)。左纤维三角及二尖瓣环前壁起源者下壁导联呈高R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V_1导联呈R/rsR′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100%)。左前分支及左前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上为100%(下壁导联至少有1个导联呈qR形),且Ⅰ、aVL导联100%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左后分支及左后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下(100%呈rS/QS形),且Ⅰ、aVL导联100%呈qR形、V_5-V_6导联呈rS/RS形(85.2%)。心尖部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方向向下且均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QS形(100%),其中Ⅰ导联均呈QS形。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V_3导联移行指数,可以明确PVCs/VT起源于左室;根据下壁导联、Ⅰ、aVL导联、V_1导联、V_5-V_6导联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PVCs/VT在左室的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6.
无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可起源于左或右心室。心电图证实在61例特发性室速中右束支阻滞图形者22例,表明室速起源于间隔或左侧;左束支阻滞图形39例,表明室速起源于右心室。其中13例病人虽经数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有症状,故采用射频导管消融。结果:在5例右束支阻速型室速病人经详细活动标测或起搏标测表明室速起源部位4例在左心室中下间隔,1例在左室心尖-室间隔段。左束支阻滞型室速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AECG)对室性早搏起源部位的定位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12导联同步AECG检查明确诊断有频发单源室性早搏的患者90例,分析12导联AECG及该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室性早搏QRS波群形态的差异,对其起源部位分别进行初步定位,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室共65例,其中起源于右室流出道55例(占61.11%)、右室心底部5例(占5.56%)、右束支2例(占2.22%)、其他3例(占3.33%),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0例(占22.22%)、左室心底部3例(占3.33%)、左束支2例(占2.22%)。结论根据12导联同步AECG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起源部位,指导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PVCs)起源分布特征。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行射频消融手术PV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1例PVCs患者中,男146例(39.4%),年龄(46.1±14.2)岁;起源于右室的PVCs 282(76.0%),左室78例(21.0%),心外膜8例(2.2%),部位不确定者3例(0.8%);进一步研究显示:右室以右室流出道最多,占右室起源PVCs的93.26%;左室起源部位较分散。结论起源于右室的PVCs较左心室多,右室以右室流出道最多;左室起源分散,无明显优势部位;起源心外膜的PVCs较少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PVS)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36例常规心电图有PVS者分为正常组(A组)和心脏病组(B组)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并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结果Lown分级法和Schamroth分类法对判断病理性PVS与功能性PV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宽大畸形伴明显切迹、多源与多形性、成对出现、起源于左心室者以及伴继发性ST-T改变的PVS绝大多数见于病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X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1.
<正>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评估室早的临床意义时除注意其起源部位、室早的数量(负荷)、QRS波的宽窄、联律间期长短等特征外,室早患者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也十分重要。换言之,起源于正常心肌或起源于有病变心肌的室早心电图特征明显不同,预后也迥然不同。为此,南非国际著名的心电图大师Schamaroth提出了一种室早分类法,称为Schamaroth's室早分类法(Schamaroth's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发生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特发性室速,其发生率约为临床确诊室速的10%.临床上对IVT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形态分为右束支阻滞型IVT和左束支阻滞型IVT,一般将前者简称为左室IVT,后者简称为右室IVT.就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而言,左室IVT主要起源于间隔左室面的左后分支区域,而右室IVT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不同,IVT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且创伤小,目前已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重点叙述常见的左室I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  相似文献   

13.
刘同宝 《山东医药》2003,43(28):52-5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是指发生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特发性室速 ,其发生率约为临床确诊室速的 10 %。临床上对 IVT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 QRS波形态分为右束支阻滞型 IVT和左束支阻滞型 IVT,一般将前者简称为左室 IVT,后者简称为右室 IVT。就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而言 ,左室 IVT主要起源于间隔左室面的左后分支区域 ,而右室 IVT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不同 ,IVT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且创伤小 ,目前已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体表慢在判断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12例室性心动过速(VT)起源点的心电图(ECG)判断与导管电极标测结果。VT发作时ECG形态类似右束支阻滞图形者,起源于左室,类似左束支阻滞图形者,起源于右室;Ⅱ、Ⅲ、aVF以R波为主者,则位于流出道或游离壁上部,以S波为主时起源于膈面或心尖部;Ⅰ、aVL以R波为主时则远离左室侧壁,以S波为主时系左室侧壁附近。本组12例据ECG判定为14个起源点,除1例导管标测不完整外,余13个起源点经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68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本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右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时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借鉴心内电生理诊断PVCs的12导联心电图起源定位特征,分析探讨孕妇室性早搏起源分布与电生理特征。方法研究组170例孕妇,对照组126例男性青年与159例女性青年非孕妇。按照右室流出道、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根部以及分支来源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类。测量QTC间期,ST-T改变,PR间期。结果 (1)孕妇PVCs起源部位依次二尖瓣(29.6%)、右室流出道(23.1%)、主动脉根部(20.1%)、左室来源共计64.5%;男性青年右室流出道34.4%,分支24.8%,三尖瓣18.4%,左室来源共计46.2%。年轻女性非孕妇右室流出道29.5%,二尖瓣25.2%,主动脉根部20.1%,左室来源共计60.5%;(2)孕妇PVCs起源部位不同电生理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孕妇心电图ST-T改变较非孕妇、男性比例高(46.1%vs 12.6%vs 0%,p0.05),QTc间期延长(21%vs 10.9%vs 1.2%,p0.05),平均心率(89±11 vs 77±14bpm,p0.05)。结论孕妇室性早搏起源更多的来源于二尖瓣及左心室起源,伴随ST-T改变、QTc间期延长与静息心率增快。  相似文献   

17.
<正>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心室的任何部位,以心室流出道好发,此处的室早导管消融术成功率可达90%~95%。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借鉴心内电生理诊断无症状室性早搏(PVCs)的12导联心电图起源定位特征,分析健康中青年人群无症状PVCs的心电图定位分类,探讨无症状PVCs起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在本院门诊体检的年龄小于40岁的健康人群中276例无症状PVCs患者,采集12导联静息心电图,按照右室流出道、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根部以及分支来源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类。结果 276例无症状性PVCs,男女比例分别为88(31. 9%) 、188 (68.1%),男女比率为0. 47;右室流出道、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根部以及分支来源PVCs所占比例分别39. 9%,16.3%,19. 6%,10. 9%,13. 4%;总计来源于右室的比例为56. 2%,来源于左室比例为43. 8%;三尖瓣与分支来源的PVCs男女比例相近,二尖瓣与主动脉根部来源的PVCs女性比例大于男性。结论 在健康中青年人群,无症状PVCs右室来源多于左室,女性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的心电触发因素并了解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在阵发性房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2002-02~2004-06对48例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房颤病人,共513次阵发性房颤发作进行研究,分析房颤的心电始动因素并根据房性早搏P波的方向确定房早的起源部位进而推测房颤的起源部位。结果阵发性房颤的心电触发因素以房性早搏最多见,占89.08%。短阵房速占0.97%,突然发作占5.45%,心动过缓占4.47%。触发阵发性房颤房早的起源部位以左房上最多见占62.90%,左房下占10.41%,右房上占10.41%,右房下占0.62%,不能定位占22.91%。结论12导联DCG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诊断方法有助于确定阵发性房颤的心电始动因素及其部位,可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观察疗效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定位性分析,探讨功能性与器质性室性早搏(PVS)的区别。方法 将173例分为2组:A组为有器质性心脏病者,B组为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分别描记12导联同步心电图。结果 起源于左室:A组58例、B组25例;起源于右室:A组25例、B组65例。A组PVSORS时限≥0.16s者占14.46%,有切迹者占66.27%,ST等电位线者占61.45%,T波对称者占57.83%,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者占21.69%。与B组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病理性PVS多起源于左室,QRS≥0.16s,QRS波形态粗钝有切迹,有ST-T改变,呈多源性、多形性或伴有短阵室速(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