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Nd:YAG激光及532nm激光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分别对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以及后囊膜切开术的患眼和532nm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患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的观察。结果所有行Nd:YAG激光治疗患者激光术后14d,中央角膜细胞密度(CD)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虹膜切除术后14d,中央部位CD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周边爆破处平均细胞面积(AVE)、最小细胞面积(MIN)、CD及六边形细胞百分率(6A)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后7d及14d中央部位及爆破处角膜内皮细胞的各项检测指标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32nm激光光凝治疗CSC、DR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各项检测指标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对角膜内皮有一定的损伤。532nm激光治疗CSC及DR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英]FruehBE…/GermanJOphhalmol-1995,4(1).86~90实验和临床证实,准分子激光行角膜实质浅层的光学性屈光角膜切削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层无显著性损伤。准分子激光的另一用途是制作板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Nd:YAG激光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对Nd:YAG激光虹膜切除术以及后囊膜切开术的患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的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激光术后14d,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虹膜切除术后14d,中央部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周边部5点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百分率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后7d及14d中央部位及5点处角膜内皮细胞的各项检测指标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眼中央部位与周边5点处角膜内皮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对角膜内皮有一定的损伤。2.6~3.2mj能量的Nd:YAG激光治疗后发障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的损伤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Nd∶YAG激光及532nm激光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分别对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和532nm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观察。结果:所有行Nd∶YAG激光治疗患者激光术后14d,中央CD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虹膜切除术后14d,中央部位CD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周边部激光爆破处AVE,MIN,CD及6A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32nm激光光凝治疗CSC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各项检测指标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对角膜内皮有一定的损伤。532nm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激光角膜光学切除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正常兔角膜和PRK切削深150μm角膜1wk后,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和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PRK切削深150μm无血清培养1wk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大小不一,部分细胞边界染色较宽,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RK切削深150μm有血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飞秒激光辅助的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3/2014-02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15例16眼,其中男7例7眼,女8例9眼,平均年龄66.3±18.4岁,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薄层角膜内皮植片,进行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术后随访12mo,观察角膜刺激症状消退、植片恢复和并发症等情况,观测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眼压正常,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角膜刺激症状自术后1d 开始逐渐减轻,术后3wk 完全缓解。术后1眼(6%)发生内皮植片脱位,3眼(19%)植片与植床之间存在局灶性层间积液。术后1 mo角膜上皮变光滑,基质水肿消退,中央角膜厚度(638±86.51μm )较术前(811±137.55μm)明显变薄。随访期间,发生植片急性排斥反应和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各1眼(6%)。末次随访,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1687±507个/mm2。结论:应用飞秒激光辅助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可以个体化、精确、高效地制作内皮植片,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钰  张纯 《眼科新进展》2005,25(6):550-55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7例患者32眼进行前瞻性研究,A组(22眼)术后无并发症;B组(10眼)术后浅前房(浅Ⅰ~Ⅱ)。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应用Orbscan Ⅱ进行角膜9个方位测厚,并对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A组术后1周角膜厚度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中央、下方、颞侧和颞下方角膜厚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有显著减小(P〈0.05)。B组术后1周在多数方位上角膜厚度显著增加(P〈0.05),角膜厚度的改变量显著大于A组(P〈0.05):术后3个月中央区角膜厚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各方位角膜厚度改变量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在无并发症的小梁切除术后1周恢复.术后浅前房(浅Ⅰ~Ⅱ度)增加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术后中央和颞下区角膜内皮细胞的代偿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对29例(37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月内进行角膜内皮照相并分析其形态和定量指标。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所占比例及变异系数4种指标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梁切除术后正常前房和Ⅰ、Ⅱ度浅前房者,术前术后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浅前房中央内皮细胞丢失率为69.11%。结论正常过程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不显著,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主要因素,尤其是Ⅲ度浅前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M2机械角膜刀及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泪液功能和角膜神经再生速度,为制定个性化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患者40例(80眼),机械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M-LASIK)组和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F-LASIK)组各20例。观察术后1、3个月泪液功能的3项客观指标即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试验)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S)评分,并对患者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角膜上皮下神经修复速度进行分析。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和3个月F-LASIK组BUT长于M-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2.174,P<0.05);2组间Schirmer I试验、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CSNFs)再生速度评分,术后1个月时F-LASIK组为(1.03±0.63)分,M-LASIK组为(0.83±0.5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0,P>0.05);3个月时分别为(2.31±0.83)分和(1.93±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0,P<0.05)。Schirmer I试验和CSNFs再生速度呈正相关(r=0.231,P<0.01),而BUT(r=0.143,P>0.05)和FS评分(r=-0.049,P>0.05)与CSNFs再生速度无相关性。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泪液功能恢复较机械刀制瓣快,角膜瓣切缘处神经修复速度较机械刀制瓣LASIK快。基础泪液分泌量随着角膜上皮下神经修复速度加快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LASIK对角膜内皮细胞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对兔角膜内皮细胞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酶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Lasik术后 1,3 ,7,10 ,15 ,60天以及三种不同切削深度兔角膜内皮细胞乳酸脱氢酶 (LDH ) ,还原型辅酶I (NADH)的活性改变。结果 :Lasik术后不同时间组与对照组以及三种不同切削深度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两种酶活性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Lasik术对角膜内皮细胞代谢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对角膜内皮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SMILE手术矫正近视患者46例(92眼)。方法 分别在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6个月、1年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角膜中央区单位面积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6A)。对手术前后各个时间点各指标进行比较观察其变化,并将术后1年的角膜内皮指标与切削深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指标 CD、CV、6A。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天、1周CD均下降(P=0.000、0.040),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CV(P均>0.05)、6A(P均>0.05)均无明显变化。术后1年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细胞三个参数(CD、CV、6A)的改变之间无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  SMILE手术后1年内对角膜内皮细胞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近视眼行LASIK手术157例(306只眼),按术前是否配戴角膜接触镜(CL)分为A、B两组:A组未配戴CL,共98例(190只眼);B组配戴CL并于停戴2周后接受手术,共59例(116只眼)。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5.00 D~1500D,平均为(~8.24±1.23)D,切削深度平均为(123±20.37)μm。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并分析切削深度与内皮细胞的相关性。结果A组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3006.35±345.11)个/mm^2,术后3个月为(3056.75±357.36)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增加(260.7±102.4)个/mm^2,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267,P〉0.05)。结论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是一种矫正近视眼安全的角膜屈光手术,但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femtosecondlenticuleexraction,FLEx)与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以及形态的短期影响。设计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FLEx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各50例(100眼)。方法分别在手术前、术后1、3天、1周、1个月应用KonanFA-3709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角膜中心区单位面积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主要指标单位面积内的CD、CV和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结果与术前相比,在术后1、3天、1周和1个月时,FLEx组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FS—LASIK组)单位面积内的CD均下降(P均〈0.05)。两组间各时间点单位面积内的C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在术后1、3天、1周和1个月时,FLEx组CV均升高(P分别为=0.007、0.014、0.003、0.069);FS—LASIK组CV均升高(P分别为0.039、0.021、0.001、0.002)。两组间各时间点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在术后1、3天、1周和1个月,FLEx组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均下降(P分别为0.091、0.254、0.007、0.003);FS-LASIK组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均下降(P分别为0.619、0.166、0.040、0.135)。两组间各时间点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LEx组及FS-LASIK组在术后早期均会出现单位面积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轻度降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轻度升高,但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的比率基本无变化,且这两种手术方式对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以及形态的影响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中应用0.02%丝裂霉素C(MMC)对角膜内皮及后表面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性双盲病例研究。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LASEK手术的连续病例33例(66眼),随机选择一眼,在准分子激光切削后在基质床面留置0.02% MMC棉片20 s,另一眼不应用MMC;对比患者术后3、6个月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异系数以及角膜后表面前移量。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6个月MMC应用眼的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353.3±290.3)个/mm2、(3407.6±298.4)个/mm2;变异系数分别为(13.36±6.29)%、(13.48±4.34)%;对照眼相应时间段的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258.7±284.6)个/mm2、(3339.2±213.4)个/mm2;变异系数分别为(14.52±7.85)%、(14.06±6.50)%,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MMC应用眼的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分别为(-0.67±2.26)μm、(-0.52±2.67)μm;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分别为(0.01±0.20)D、(0.01±0.21)D;对照眼相应时间段的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分别为(-0.85±2.31)μm、(-0.15±3.00)μm;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分别为(-0.01±0.22)D、(0.05±0.1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EK术中使用0.02% MMC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角膜后表面高度等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活体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对92例(176眼)接受LASIK矫治了-2.40~-25.00D的近视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用角膜内皮镜检查角膜中央区皮细胞,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又对其中29例(54眼)术前接触镜配戴者单独立组分析。结果 LASIK治疗殂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内皮细胞密度与角膜切削深度无显  相似文献   

16.
LASIK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激光角膜原住磨镶术(LASIK)前后国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方法:选择无配戴接触镜史的-6.00~-26.00D(-11.89±4.58D)高度近视患眼利眼进行LASIK治疗,按照角膜切削面距离角膜内皮层厚度分为两组,组1:28眼为200~250μm,组2:13眼为251~300μ,各组患眼于术前和术后第3、10天、1、3个月观察和分析角膜内皮的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结果:①各级术前、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或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或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的改变与切削面距离内皮层厚度不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性,结论: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是矫正高度近视一种安全的屈光手术,对于以切削后切削面距离角膜内皮层厚度200μum作为安全性的指标尚需作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治疗低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低密度角膜内皮细胞(〈1500/mm^2)的白内障22例(26眼),其中伴青光眼者8例(10眼),伴眼前段炎症者5例(5眼),玻璃体切除术后4例(4眼)。进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观察术后视力及角膜水肿的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8眼,〉0.3者18眼。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I级者11眼,Ⅱ级者10眼,Ⅲ级者5眼。无角膜失代偿者。结论随着人工晶状体的改善和手术技巧的提高,低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的白内障可以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Ahmed阀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1例(21眼)难治性青光眼行Ahmed阀植入术。术眼于术前1 d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侧眼于术前1 d和术后12个月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记录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计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测量眼压、前房深度,观察引流管位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行Ahmed阀植入术的21眼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内皮细胞丢失逐步增多,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299±234)个/mm2、(2062±234)个/mm2、(2015±223)个/mm2、(1999±222)个/mm2和(1901±210)个/mm2,与术前的(2306±229)个/m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P<0.01)。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0.3%、10.5%、12.6%、13.2%、17.5%。结论 Ahmed阀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短期内存在丢失现象。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视网膜脱离牛建军孙时英王黎波吴国夷刘晓荣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眼科(830000)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屈光性切除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术后视网膜脱离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两例报告如下。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外压力仿生培养系统下不同梯度压力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调控作用。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兔角膜内皮细胞。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第一代兔角膜内皮细胞分为五组:A组为无压力常规培养(空白对照),B组为正常压力仿生培养(15 mmHg),C组为压力波动组,将压力设为15mmHg、25 mmHg、20 mmHg、10 mmHg,D组30 mmHg压力培养,E组50 mmHg压力培养。细胞均培养24h,免疫法鉴定原代角膜内皮细胞,HE染色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主要指标 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存活率。 结果 获取的所有细胞证实为角膜内皮细胞表型,无角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污染。五组细胞分别培养24h后,经HE染色和电镜检测发现正常压力微环境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排列紧密,六边形细胞居多,细胞表面微绒毛丰富,细胞核染色质丰富,而高压力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活性差,细胞间隙加大。经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正常压力组、30 mmHg组、压力波动组、50 mmHg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培养24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8.16±0.45)%、(78.83±1.65)%、(70.2±3.54)%、(41.33±0.25)%(P=0.016)。高压力培养组中随着压力的升高和持续时间延长,细胞活性显著下降。结论 正常压力微环境培养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高压力对角膜内皮细胞具有损伤性,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眼科,2017,26: 56-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