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10例10只眼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黄斑加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均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均超过27.0 mm,均有黄斑全层破孔.视网膜已僵硬者排除在外.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10只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但1只眼1月后视网膜再次脱离,再次行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孔未闭合.10只眼中有5只眼黄斑孔闭合;5只眼黄斑孔部分区域闭合,部分组织缺损(1个月后黄斑孔周围行激光封闭).术中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1只眼玻璃体积血,2周后自行吸收.余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术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的术后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23眼,其中13眼行玻璃体切除,10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所有术眼均填充C<,3>F<,8>气体,术后随访观察黄斑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和视力变化.随访8~46个月,平均21.7个月.结果 内界膜剥离组术后视网膜复位9/10(90.00%),内界膜保留组视网膜复位7/13(53.85%),两组中视网膜复位的患眼视力改善无显著差异.结论 内界膜剥除可以解除视网膜前膜的切线牵引力而提高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16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常规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裂孔区注射透明质酸钠、吲哚菁绿染色、液-气交换、内界膜剥离、再次气-液交换、14?F8填充玻璃体腔,术后保持头低位,随访1~6个月。结果16眼中,13眼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3眼裂孔未闭,其中1眼复发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提高14眼,不变1眼,下降1眼。结论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并能促进黄斑裂孔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8例1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的手术方式,术中根据患者晶状体混浊情况,必要时联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孔闭合、视网膜复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7眼(94.44%)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1眼经再次手术后仍存在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未进行再次手术治疗。OCT随访显示,黄斑裂孔Ⅰ类U形愈合3眼(16.67%),Ⅰ类V形愈合9眼(50.00%),Ⅱ类W形愈合5眼(27.78%),未愈合1眼(5.56%)。所有患者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眼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术后出现前房房水闪辉,1眼因患者术后俯卧位置不当出现人工晶状体瞳孔区夹持,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2眼术后出现晶状体后囊羽毛状混浊。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促进黄斑裂孔的愈合以及视网膜的复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空气填充联合内界膜翻转及自体血治疗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分析高度近视眼MHRD患者的治疗效果。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曲安奈德染色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翻转后应用自体血固定翻转的内界膜后空气填充。记录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

结果:研究共纳入高度近视MHRD患者24例24眼。患者随访至少6mo,平均13.58±7.00mo。末次随访时21眼(88%)黄斑裂孔闭合,20眼(83%)视网膜复位。其中17眼(71%)黄斑裂孔闭合且视网膜复位,3眼(13%)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4眼(17%)黄斑裂孔闭合但仍有视网膜下液。所有病例无需接受二次玻璃体切割手术。末次随访BCVA(LogMAR)较术前显著提高(0.65±0.34 vs 1.36±0.49,P<0.001)。12眼(50%)的BCVA提高大于等于2行。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自体血及空气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眼MHR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海军  毕小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871-1872
目的:探讨和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2011-03/2013-03高度近视继发黄斑劈裂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16眼)和对照组(14眼),治疗组给予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切割但未联合内界膜剥除,观察术后2 mo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提高率。
  结果:治疗组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提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无染色剂辅助下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及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一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P及硅油填充术的14例(14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后随访1~6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裂孔闭合形式.结果 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4只眼(100%)(其中1只眼为单纯注入C3F8复发后再次手术的).术后视力提高11只眼(78.6%),无变化3只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ILMP及硅油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式.术中不使用染色剂辅助,减少了视网膜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玻璃体切除结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孔16例(16眼),术中使用吲哚青绿(ICG)染色内界膜。结果 内界膜可被ICG染成均匀的淡绿色,而黄斑前膜不被ICG染色,16眼均能安全地剥离内界膜。本组16眼中13眼(81.25%)术后黄斑孔完全封闭。8眼(50.00%)术后较术前视力提高2行以上。结论 玻璃体手术联合黄斑孔周围内界膜剁除可有效地封闭黄斑孔,提高视力。视网膜内界膜可被ICG染色,术中使用ICG染色有助于内界膜及黄斑前膜的辨认和剥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界膜剥除对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5例(15眼)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除,长效气体填充。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视力等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3月。14眼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一次手术的成功率93.33%,OCT检查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眼黄斑与脉络膜贴服紧密,黄斑孔完全闭合率86.67%。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发症有一过性高眼压、白内障等。结论内界膜剥除治疗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填塞组,使用内界膜反折覆盖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翻转组。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OCT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12眼黄斑裂孔全部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100%;内界膜翻转组12眼中11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7%,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P=0.32)。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BCVA为(1.13±0.40)logMAR,内界膜翻转组为(1.03±0.3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术后6个月内界膜翻转组BCVA优于内界膜填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56)。OCT检查示,内界膜翻转组有3眼(25.00%)视网膜外层结构部分恢复,内界膜填塞组均未见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患者。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治疗特发性大黄斑裂孔,均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稳定及改善BCVA。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ILM)翻转填塞或ILM剥除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中解剖学及视力恢复疗效。

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base)、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Europe PMC、Nature数据库中检索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8-09。以术后6mo为随访时间节点,观察黄斑裂孔闭合、原发性视网膜复位及BCVA情况。采用Review 5.3及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本研究包括8项研究266眼。ILM翻转填塞在黄斑裂孔闭合率方面优于ILM剥除(RR=2.05,95%CI 1.69~2.49,P<0.00001),在原发性视网膜复位率方面无差异(RR=1.04,95%CI 0.98~1.12,P=0.21),在术后6mo两组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分别为:RR=0.44,95%CI 0.33~0.55,P<0.00001; RR=0.29,95%CI 0.10~0.48,P=0.003),两组间BCVA改善程度的差异结果存在异质性,其结论可能不稳定,尚需更多可靠数据证明。

结论:PPV联合ILM翻转填塞在治疗高度近视MHRD患者中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在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中进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可以减少对黄斑的切线方向牵拉,使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提高术后视力,减少黄斑裂孔的复发。应用吲哚青绿、台盼蓝、曲安奈德等染色有助于提高内界膜剥离术的成功,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paper was to evaluate the visual outcome and recurrence rate of epiretinal membrane (ERM) formation following vitreoretinal surgery with and without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LM) peel.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42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for macular ERM by a single surgeon were review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pars plana vitrectomy and ERM removal with a subset undergoing ILM peel. Recurrence of macular ERM within 18 months and the final visual outcome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ILM removal. RESULTS: Twenty-five patients (59.5%) underwent ERM surgery with ILM peeling and 17 patients (40.5%) underwent ERM surgery without ILM peeling. The mean preoperative logMAR visual acuity was 0.77 and 0.96 for the ILM peeling and non-ILM peeling groups, respectively. Visual acuit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the ILM and non-ILM peeling groups after ERM surgery (P < 0.001 and P = 0.003, respectively). Eighteen months after surgery, 3/17 eyes without ILM peeling (17.6%) developed recurrent macular ERM, compared with none of the 25 eyes with ILM peeling (log-rank test, P = 0.030). CONCLUSIONS: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removal during macular ERM surgery may minimize the recurrence of ERM, without adverse visual outcome. Further controlled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ILM peeling in ERM surger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单纯黄斑前膜剥除术、黄斑前膜剥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探讨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38只患眼的手术疗效.其中A组: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18眼,B组:单纯黄斑前膜剥除术20眼.手术后随诊3个月以上,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对患者行视力、MERG及OCT检查,分别对每组手术前后临床资料、两组之间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MERG的1环和2环P波振幅及潜时均无明显差异.手术后3个月时两组视力较手术前均明显提高,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手术前明显降低,A组术后MERG的1环和2环P波振幅明显降低,但术后3个月时两组之间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MERG潜时差异无显著性,A组MERG的振幅比B组有明显的降低.结论 黄斑前膜剥除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有效方法,内界膜剥除术在手术后短期内未显示其有效性,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内界膜填塞术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裂孔底径大于1000 μm的IMH患者48例48眼为研究对象;22眼纳入内界膜填塞术组,26眼纳入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观察术眼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变化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内界膜填塞术组22眼(100.0%)裂孔闭合,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21眼(80.8%)裂孔闭合,5眼(19.2%)贴附,内界膜填塞术组裂孔闭合率高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27.663,P时间<0.010;F组间=0.580,P组间=0.631;F交互=0.290,P交互=0.593)。对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6个月两组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MT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20.750,P时间<0.010;F组间=1.131,P组间=0.294;F交互=1.646,P交互=0.194)。对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内界膜填塞术组术后1周CMT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CMT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MT低于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 6个月CMT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裂孔复发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大直径IMH均有效且安全性较好;内界膜填塞术患者裂孔闭合率优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但存在瘢痕形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我院5年内一组3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有/无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手术的结果。方法所有病例均施行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有/无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内注气,术后头俯位,无其他辅助治疗。结果术后随访只少6个月以上,13眼有ILM剥除的黄斑裂孔术后均己闭合,比较17眼黄斑裂孔无ILM剥除者中14眼术后裂孔闭合(P〉0.05)。5眼2期黄斑裂孔全闭合(100%),3、4期黄斑裂孔术后闭合率各为93%和80%。未发现有何严重的并发症,最后视力多有进步、特别在2期黄斑裂孔之眼。结论对选择性病例,施行玻璃体切除并用ILM剥除是一有用且有效的治疗黄斑裂孔手术。  相似文献   

18.
ICG染色对视网膜内界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璇  黎晓新 《眼科研究》2005,23(5):535-537
目的对老年特发性黄斑孔手术中吲哚青绿(ICG)染色和未染色条件下撕除的视网膜内界膜标本进行组织学的比较。方法连续的6例老年特发性黄斑孔患者的6眼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气体填充手术。3例0.5%ICG染色,3例未染色条件下剥除内界膜,用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ICG染色及未染色的标本在电镜下均表现为一层连续起伏的内界膜,可见到向视网膜的不规则面和向玻璃体的平滑面,未见细胞成分。结论0.5%ICG局部染色对剥除的内界膜没有形态学上的影响,可使手术更安全并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用配对研究的方法评价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acularhole,MH)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MH患者34例(34眼),将情况相近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两组,A组术中行内界膜翻瓣术、B组术中行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MH闭合形态及椭圆体区闭合率等指标。结果 A组术后BCVA为(0.50±0.07)log-MAR,明显好于B组(0.91±0.12)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6,P=0.002);A组裂孔闭合率为94.1%(16/17),B组闭合率为70.6%(1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A组U型闭合8例,V型闭合7例,W型闭合1例;B组U型闭合4例,V型闭合8例,W型闭合0例;A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29.4%,B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瓣术可提高MH患者术后BCVA和裂孔闭合率,使U型闭合增加,提高椭圆体区术后闭合率,是治疗M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