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远视性弱视儿童与同龄矫正视力正常的儿童屈光状态变化的差别。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2014年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初诊为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184例340只眼,分为矫正视力正常的非弱视组和轻、中、重度弱视组。比较各组年均屈光度改变的情况。结果非弱视组和弱视组屈光度每年递减(0.66±0.57)D和(1.17±1.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两组和左右弱视眼的年均屈光度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为中度和高度远视的儿童,弱视眼远视屈光度年均下降(2.11±2.01)D和(2.82±1.32)D,非弱视眼分别为(0.67±0.43)D和(0.82±01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年均下降屈光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66),中、重度弱视眼的屈光度年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非弱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与正常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一样,远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且逐年减少幅度大于同龄的非弱视儿童。远视性弱视眼年均屈光度下降速度与性别和眼别无关,与初诊远视程度和弱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综合疗法治疗的疗效观察。 方法:儿童弱视326例485眼,根据弱视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屈光状态,采取遮盖、压抑、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光刷、同视机治疗。 结果: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483眼(99.6%);其中治愈381眼(78.6%);无效2眼(0.4%);总有效率99.6%。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提高了有效治愈率,弱视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中心注视疗效明显高于旁中心注视,两组治愈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类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佳,形觉剥夺性疗效最差。 结论:综合治疗儿童弱视是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见效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手术治疗继发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静  徐格致 《眼科研究》2006,24(5):542-545
目的 探讨继发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特点和玻璃体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45例(45眼)继发于BRVO的RD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 45眼RD患者术前和术中检查发现,合并视网膜裂孔25眼,完全玻璃体后脱离(PVD)16眼。44眼均完成玻璃体手术,术后随访6—84个月。视力提高28眼(63.64%),稳定11眼(25.00%),下降5眼(11.36%)。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04,P〈0.01);完全PVD组与无或仅部分PVD组的手术后视力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97,P〈0.01)。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39/45眼(88.64%),最终视网膜成功复位44/45眼(97.78%)。结论 继发于BRVO的RD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玻璃体手术能有效地治疗继发于BRVO的RD,术后绝大多数患者视力改善,视网膜成功复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肌调节训练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儿童高度远视性弱视的疗效以及对远视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度远视性弱视儿童101例(202眼),其中使用眼肌调节训练联合综合治疗的研究组49例(98眼),常规综合治疗的对照组52例(104眼)。两组分别治疗1年以上,治疗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矫正视力为0.75±0.22,基本治愈率为62.24%(61/98),与对照组的0.54±0.20及23.07%(24/10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3—4岁、5—6岁、〉6岁各年龄层进行分别比较后,发现6岁以下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远视等效球镜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肌调节训练联合综合疗法治疗高度远视性弱视能有效降低远视屈光度,提高弱视疗效,需要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低度远视性弱视儿童波前像差的特点,探讨高阶像差在远视性弱视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把经过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确诊的37例(57眼)低度远视儿童分为两组:弱视组16例(26眼),最佳矫正视力≤4.9:非弱视组21例(31眼)。行Zywave像差仪检查,比较两组各类高阶像差的分布,分析弱视程度与高阶像差的关系。采用X2检验、t检验和双变量相关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度远视性弱视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与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呈正相关(,=0.477,P〈0.05),与等效球镜没有相关性(r=-0.26,P〉0.051;等效球镜和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5阶像差均无相关性(r=0、0.01、0.18、-0.29,P〉0.05)。弱视组的球差和高阶像差RMS值均小于非弱视组(P〈0.05)。结论低度远视儿童,弱视眼高阶像差越小,弱视程度越重:球差和高阶像差的表现是弱视眼小于非弱视眼。球差和高阶像差的改变对儿童远视性弱视的形成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上睑肌缩短联合翼状韧带悬吊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远期美容效果,并分析该手术方法引起的提上睑肌功能的变化。方法对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接受提上睑肌缩短联合翼状韧带悬吊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患者60例(90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随访时间为9~15月(平均12月)。评估术前和术后瞳孔中心至上睑缘中点的距离,提上睑肌功能,及术后美容效果和并发症。结果46例术后美容效果评分为优,14例患者美容效果评分为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平均瞳孔中心至上睑缘中点的距离为(-0.12±0.11)mm,最后随访时平均瞳孔中心至上睑缘中点的距离为(4.4±0.32)mm。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和最后随访平均瞳孔中心至上睑缘中点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术前提上睑肌肌力为(2.1±0.17)mm,在最后随访时提上睑肌肌力增至(6.2±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提上睑肌缩短联合翼状韧带悬吊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不仅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导致术后提上睑肌功能有实质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大龄儿童弱视6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弱视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0~17岁弱视儿童69例(81眼),经综合疗法治疗弱视,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年龄和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9例81眼,基本治愈53眼(65.43%),进步20眼(24.69%),无效8眼(9.88%),总有效率90.12%;按年龄分组,10~12岁组50眼,基本治愈34眼(68.00%),13~17岁31眼,基本治愈19眼(61.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弱视之间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P〈0.01);中心凹注视和中心凹旁注视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黄斑旁注视和周边注视患者(P〈0.01)。结论大龄弱视儿童,只要坚持治疗,大部分治疗有效。其疗效与弱视类型、程度、注视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对中、小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期间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斜视度为15^△-35^△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69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注视6m和33cm的斜视度,根据看远斜视度定量行7-10mm单眼外直肌后徙术。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采用Worth四点灯检查中心和周边融合,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立体视锐度。疗效评价标准以眼位-8^△-0^△为正位;第一眼位与侧向注视的斜视度相差≥10^△为非共同性阳性。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3d和≥6个月随访正位率分别为81%和62%,欠矫率分别为12%和36%。斜视度为30^△、35^△(外直肌后徙9.5-10mm)者欠矫率较高。术前与术后远期随访比较,具有正常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P〈0.01;X^2=14.0,P〈0.01),术后明显高于术前;具有正常立体视功能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P〈0.01),术后明显高于术前。术后远期随访未见眼位非共同性阳性者。结论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斜视度为15^△-25^△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睑提肌缩短术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肌力的重症上睑下垂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观察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症上睑下垂32例(40眼)术后1年的效果,所有患者均采用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手术效果分为良好、尚好、差及过矫4级。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0—5岁组及6—25岁组),并且按上睑提肌肌力又分为两组(〈2mm,32mm)。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达I级疗效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肌力组之间进行比较:达I级疗效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只要不影响视功能,可等待至6岁以后采用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对肌力≥2mm者的疗效优于肌力〈2mm者。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上睑下垂与弱视成因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莹  卢炜 《眼科》1998,7(2):100-102
随机抽取我院52例75只眼先天性上睑下垂病历,其中屈光不正67只眼,散光61只眼。散光(≥1.50D)者32只眼,在上睑下垂占44%,其弱视患病率为34.6%在统计学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形成散光性屈江不正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弱视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光学药物压抑疗法与遮盖疗法对儿童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儿童患者,根据采用的弱视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遮盖疗法组(遮盖组)与光学药物压抑疗法组(压抑组)。根据弱视程度不同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弱视进行分析。对随访12个月以上患者的弱视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2组弱视程度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的有效率和治愈率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共纳入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85眼),其中遮盖组52例(52眼),压抑组33例(33眼)。遮盖组治愈率60%,压抑组治愈率64%,2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37,P=0.711)。遮盖组有效率88%,压抑组有效率85%,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34,P=0.629)。轻度、中度、重度弱视患者中,遮盖组与压抑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遮盖组52只弱视眼均转为注视眼,压抑组进行药物压抑治疗3~6个月后,29只弱视眼转为注视眼,4只未转为注视眼,后改为遮盖疗法。结论与传统遮盖疗法相比,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对于儿童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眼位控制力与融像性集合各参数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被确诊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96例,年龄6~12岁,按纽卡斯尔控制评分(newcastle control score,NCS)分三组:控制力良好组(0-3分)、控制力中等组(4—6分)和控制力不良组(7~9分),采用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测量斜视角,水平棱镜检查融像性集合功能,并将检查结果与眼位控制力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控制组之间,总集合幅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近P=0.279、视远P=0.618)。良好控制组的集合储备视近、视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高于中等和不良控制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融像性集合参数中,融像储备率与控制力的相关性最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视近比率:r=-0.63,P〈0.01;视远比率:r=-0.58,P〈0.01)。视远时融像储备率≥2的所有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控制力(NCS≤3)。结论眼位控制力级别不同的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总集合幅度相似,不良控制组的集合储备明显较低。融像储备率≥2是判断患者眼位控制力良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斜视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u H  Zhao KX  Chen M  Zhou TG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0):873-877
目的比较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机制的异同。方法采用视觉电生理诊断系统及1.5T磁共振成像仪分别记录18例斜视性弱视和1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信号。比较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双眼像素指数及不同刺激条件下双眼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平均活动水平,分析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平均活动水平与P100波潜时的相关性。结果斜视性弱视患者的双眼像素指数较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明显减少(P〈0.05)。选用任一空间频率(0.25、0.50、1.00、2.013c/d)刺激,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驱使大脑皮层神经元平均活动水平均较对侧眼降低(P〈0.05),斜视性弱视患者仅在高空间频率刺激时(1.00和2.00c/d),其弱视眼驱使大脑皮层神经元平均活动水平较对侧眼降低(P〈0.01)。P100波潜时与大脑皮层神经元平均活动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两种不同类型的弱视不仅双眼异常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而且对视觉系统不同空间频率神经通路的损害亦不同。(中华硬群杂志,2006,42:873-877)  相似文献   

14.
单切口直视下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采用单切口直视下分离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2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重度上睑下垂(下垂度〉4mm)患者20例(25眼),其中男性12例(15眼),女性8例(10眼);年龄3~38岁,平均(13.0±9.5)岁。先天性上睑下垂17例(21眼),后天性上睑下垂3例(4眼)。典型病例(见附3页图①、图②)。术前检查上睑缘位置、视力、屈光度、斜视及有无合并小睑裂综合征。所有患者提上睑肌肌力〈4mm,额肌功能完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硅胶环扎带悬吊术在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术中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环扎带额肌悬吊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患儿23眼。随访6月~3年,平均1.9年。观察术后上睑下垂的矫正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并与在我院行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的病例对比分析。结果环扎带悬吊术23眼,满意17眼(73.9%);额肌筋膜瓣悬吊术18眼,满意15眼(83.3%),二者之间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08,P〉0.05)。结论环扎带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手术简易,取材方便,术后并发症少,远期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PI)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对长期随访的66例(116眼)接受LPI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前及术后的患者情况。结果20眼(17%)术后未用药,眼压控制在〈21mmHg;49眼(42%)经药物控制眼压正常;47眼(41%)用药情况下,眼压〉21mmHg,其中35眼接受进一步手术治疗。以术前眼压21mmHg为界将患眼分为2组。2组的LPI单独起作用者分别为17眼和3眼(χ^2=6.136,P=0.013),青光眼失控者分别为15眼和32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8,P〈0.01)。结论对LPI术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尤其是术前眼压控制差的患者应密切随诊,以防止视功能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7.
成娟娟  卢炜 《眼科》2010,19(2):113-116
目的了解对比敏感度、噪声、拥挤现象三种视知觉检查在正常儿童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间的差异。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正常儿童5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50例。方法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视知觉检查测评系统中的噪声视力表、拥挤视力表、对比敏感度视力表检查正常儿童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各50例。根据检测结果对弱视组和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弱视组中不同弱视程度和不同屈光度之间进行比较。主要指标对比敏感度、噪声、拥挤现象的正常和异常人数及构成比。结果弱视儿童及正常儿童对比敏感度异常者分别为60眼(60.00%)和15眼(15.00%),噪声异常者分别为62眼(62.00%)和30眼(30.00%),拥挤异常者分别为56眼(56.00%)和0眼(0%)(P均=0.000)。轻度、中度、重度弱视者对比敏感度异常者分别为32眼(51.61%)、20眼(66.67%)、8眼(100%)(P=0.005);拥挤异常者分别为30眼(48.39%)、18眼(60.00%)、8眼(100%)(P=0.010)。噪声异常者分别为39眼(69.90%)、18眼(60.00%)、5眼(62.50%)(P=0.868)。弱视患者轻度、中度、重度屈光不正者,对比敏感度异常者分别为33眼(70.21%)、9眼(34.12%)、17眼(62.96%)(P=0.011);噪声异常者分别为30眼(63.83%)、15眼(57.69%)、17眼(62.96%)(P=0.868);拥挤异常者分别为30眼(63.83%)、11眼(42.31%)、17眼(62.96%)(P=0.172)。结论对比敏感度、噪声、拥挤现象三种视知觉检查可以用来评估弱视患者视知觉损害状态。(眼科,2010,19:113-116)  相似文献   

18.
先生性睑内翻与形觉剥夺的临床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进  沈伟  李龙标 《眼科新进展》2001,21(4):258-259
目的 了解先天性睑内翻与形觉剥夺的关系,并由此进一步探讨先天性睑内翻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25例47眼先天性睑内翻病例,将其分为学龄前组(11例22眼,4-6岁)和学龄组(14例25眼,7-15岁)2组,分析其屈光状态、弱视情况及相关眼部病变。结果 学龄前组和学龄组近视患病率分别为63.64%和88.00%,均高于相同年龄段我国儿童总体患病率(0.50%-2.07%,11.00%-36.40%)(P<0.01)。且学龄组近视(88.00%)、高度近视(48.00%)、近视性眼底病变(36.00%)的患病率高于学龄前组(63.64%、18.18%、9.09%)(P<0.05)。2组合计弱视患病率(40.43%)高于我国儿童总体患病率(2%-5%)(P<0.01)。结论 先天性睑内翻可能会产生形觉剥夺并可能导致近视和弱视,发现后宜尽早手术根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对照组73例(83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和观察组112例(127眼)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节缝线,比较在术后1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术后随访1a的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术后1周浅前房的发生率对照组为19.28%,观察组为9.45%,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术后1周眼压控制率对照组86.75%,观察组85.8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对照组为72.22%,观察组为89.29%,(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为92.67%(χ^2=4.30,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 随机对65例(117眼)弱视儿童进行验光配镜、遮盖治疗及作精细目力训练等综合治疗。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愈率是61.87%,屈光左性弱视的治愈率是83.34%,斜视性弱视的治愈率是41.76%,前2囊弱视与后一种弱视的治愈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综合疗法疗儿童弱视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