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An L  Ji J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0):953-956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以视神经轴索及相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为特征的视神经病变.眼压升高是POAG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POAG患者眼压升高主要是房水外流阻力异常增高所致.小梁网是产生房水排出阻力的主要部位.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POAG患者小梁网功能不良与致炎因子表达、细胞老化、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质成分减少等因素有关.小梁网细胞本身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均可以引起房水外流阻力的改变,进而导致眼内压的升高.为了进一步开展对POAG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必要就目前有关POAG患者房水外流通路改变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POAG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熹  陈水莲  余克明  庄菁 《眼科新进展》2019,(11):1087-1090
外泌体是细胞内多囊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主动分泌到胞外的纳米级小囊泡。外泌体能够通过其携带的蛋白质或RNA影响免疫调控网络,进而影响眼内细胞的生理或病理过程。干细胞或眼内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一些眼科疾病的发病及损伤修复机制中起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本文就外泌体的来源与特性、外泌体在眼科疾病中发挥的免疫学作用展开讨论,从而为进一步揭示外泌体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小梁网是房水流出通道及眼压调节的主要部位 ,小梁细胞的形态、体积、收缩特性及其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房水的外流易度。而POAG中 ,人的小梁细胞发生了包括细胞外基质堆积、小梁细胞数量减少等形态学及病理学上的变化。小梁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都离不开小梁细胞内部信号转导系统的参与。本文对此信号转导系统中的信号、受体、转导通路及某些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以期对POAG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是继青光眼后成人永久性视神经相关视力丧失的第二大常见原因,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既往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s-exosomes,MSC-exosomes)与MSCs非常相似地改善缺血后神经组织的损伤,并诱导与增强血管神经发生相关的长期神经保护作用。外泌体是细胞-细胞间交流的一种重要通讯途径,因此可作为小分子物质传递载体信号,并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靶细胞,从而成为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潜在的有效治疗工具。本文对MSC-exosomes的生物发生及其功能,以及MSC-exosomes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性病变中的治疗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病理性高眼压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主要是由小梁网途径房水外流阻力增加所致.高眼压本身通过机械压力导致小梁网细胞老化、细胞骨架成分改变、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氧化应激损伤、基因表达异常等影响小梁网途径房水外流阻力,这为探讨POAG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性小泡,分布于多种体液,包括外周血、尿液、唾液等.目前多步差速离心是较为有效的外泌体提取方法.外泌体来源多样,可来自各种类型细胞,携带其来源细胞的蛋白质及核酸,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50岁以上人群严重视力障碍的主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AM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最新研究表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能与AMD的发生有关,RPE细胞通过外泌体释放的αB晶体蛋白等相关蛋白的增加可能导致玻璃膜疣的形成,氧化应激下的外泌体蛋白参与了RPE细胞的凋亡和存活.外泌体中的补体调节因子CD46、CD59通过损伤外层视网膜及Bruch膜参与AMD病程的进展.此外,RPE细胞的外泌体可能与脉络膜血管生成有关.随着对外泌体的深入研究,未来可能为AMD的诊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外泌体是细胞内的多囊泡体通过与细胞质膜融合后主动分泌到细胞外的小囊泡。外泌体内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其在细胞间通讯、疾病进展及作为生物标记物方面的作用已渐被眼底疾病的学者关注。研究显示外泌体参与了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过程,而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能够降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录和翻译;在大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血浆中研究发现含有IgG的外泌体可激活视网膜内的经典补体途径促进内皮损伤,应用含有miR-126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可限制内皮细胞损伤;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研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可使缺血模型鼠视网膜功能恢复;玻璃体切除联合人脐带组织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填塞对黄斑裂孔具有辅助治疗作用;视网膜脱离患者使用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抑制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在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外泌体标记物检测有希望成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手段;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中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有保护作用等。对外泌体系统的了解及其与眼底疾病中的信号传递机制及疾病转归过程的认识,对优化眼底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眼科纵览,2020, 45:442-448)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细胞黏附分子CD44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机制的关系。CD44分子参与了POAG的病理过程,它可引起小梁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细胞凋亡以及细胞数目减少,并能影响小梁细胞的内环境(小梁网细胞外基质和房水)稳定,以及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综述了细胞黏附分子CD44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机制的关系。CD44分子参与了POAG的病理过程,它可引起小梁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细胞凋亡以及细胞数目减少,并能影响小梁细胞的内环境(小梁网细胞外基质和房水)稳定,以及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泌体是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囊泡小体,普遍存在于血、尿液、唾液、腹水、羊水等体液中,参与细胞间交流、信号转导、遗传物质运输和免疫反应,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物功能。在肿瘤、泌尿及循环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外泌体可作为生物标志物协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当下的热点。近年来,外泌体在眼科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开展。现将就外泌体的基本生物学概况和在眼科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高度近视眼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 体(ICL)植入术对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 12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5例(43眼),术眼 等效球镜度(SE)>-6.00 D。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眼压、拱高及黄斑区 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前后各时 间点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0.975,P<0.001;F=16.032,P<0.001), 术后各时间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P<0.001)。术后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 均较术前减少(均P<0.001),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无明显改变。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 心凹、黄斑旁中心凹、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各区域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颞侧、上方及下方各区域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黄斑旁中心凹、鼻侧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均P<0.05)。 结论:OCTA观察显示高度近视眼行ICL植入术对鼻侧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有影响,同时FAZ面积降 低,但对其余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HM)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血管密度及视盘形态学特点,分析血 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3─12月就诊于长沙爱尔眼科 医院的HM合并POAG患者24例(44眼),按视野平均偏差(MD)值将其分为早期POAG组(13例, 20眼)和中晚期POAG组(15例,24眼),同时选取单纯HM 37例(5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及结构参数,眼底照相计算视盘椭圆 度并行视野检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血管密度、结构及视野参数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 或Spearman相关分析各指标与MD及视盘椭圆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M合并POAG 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中心凹深层血管密度及旁中心凹浅层血管密度降低(F=86.340、18.620、 42.757,均P<0.001),并随病程的进展而加重。早期POAG组与对照组视盘椭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77),中晚期POAG组视盘椭圆度小于对照组和早期PO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28)。与MD相关性最高的参数是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r=0.782,P<0.001), 其次是平均神经节细胞层(GCC)厚度(r=0.621,P<0.001)、旁中心凹浅层毛细血管密度(r=0.621, P<0.001)、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r=0.599,P<0.001)、中心凹深层毛细血管密度(r=0.420,P=0.002)。 视盘椭圆度与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r=0.318,P=0.002)、视盘面积(r=0.405,P<0.001)、平均RNFL 厚度(r=0.476,P<0.001)、平均GCC厚度(r=0.375,P<0.001)呈正相关。结论:HM合并POAG血管 密度的降低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低于平均RNFL及GCC厚度,视盘椭圆度与血管密度的降低及结构 损伤存在相关性。OCTA可用于HM合并POAG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由机体细胞产生并分泌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能相对稳定地存在于各种生物组织和体液中,并携带特定的miRNA、蛋白质、转录因子等多种信息分子,参与调控体内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外泌体在各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眼科学领域的研究也迅速开展,目前发现外泌体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角膜病及青光眼等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世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人数逐年增加,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制研究未明,近年许多研究发现外泌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外泌体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诊断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能力。方法 选取200例200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正常组73例73眼、视野前POAG组46例46眼、早期POAG组81例81眼。观察OCTA所得视神经纤维层内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ies,RPC)的分布情况,采用分形维数的方法对不同受试者的RPC层各血管参数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组、视野前POAG组、早期POAG组间OCTA各血管参数:大血管占比[(39.29±6.40)%、(34.94±7.56)%、(29.00±6.56)%]、毛细血管占比[(39.24±7.47)%、(31.29±4.57)%、(25.53±4.18)%]、毛细血管间隙占比[(15.58±5.40)%、(26.25±8.04)%、(33.42±8.46)%]和无血管区占比[(5.89±3.47)%、(7.53±3.97)%、(12.16±5.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视野前POAG组与正常组相比,毛细血管占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85。早期POAG组与正常组相比,大血管占比的AUC为0.897,毛细血管占比的AUC为0.944。结论 OCTA作为一种方便无创的可测量视盘血流的血管造影技术或可为POAG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中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VCP)、α-胞衬蛋白(α-fodrin)的水平差异,评估各指标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首诊于我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的青光眼患者80例,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组4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 组40例;同期收集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外周血中VCP和α-fodrin的含量,并作对比,同时对上述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光眼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POAG组、PACG组和对照组VCP含量分别为(124.866±34.858)ng·L-1、(94.143±28.970)ng·L-1和(44.707±8.892)ng·L-1,α-fodrin含量分别为(0.531±0.306)μg·L-1、(0.399±0.213)μg·L-1、(0.304±0.214)μg·L-1,3组间两两相比,VCP、α-fodrin含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显示,VCP为0.754(95%CI为 0.646~0.862,P<0.001),α-fodrin为0.610(95%CI为0.486~0.733,P=0.0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VCP是POAG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9.134,P<0.01)。结论 POAG患者外周血中VCP和α-fodrin的含量高于PACG患者和正常人群,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机制中起重要作用,VCP是POAG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视网膜光阈值波动(light threshold fluctuation,LTF)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高危人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纵向队列分析。收集POAG高危人群319例(319眼)进行POAG筛查和随访追踪,根据随后是否被确诊为POAG分为确诊组和未确诊组,收集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50例50眼)。研究对象在基线时视野、视盘显示正常,8 a的随访期内每6个月复查一次视野、OCT。当第一次出现具有可重复性的视野早期缺损迹象或视盘垂直杯盘比≥0.6时给予确诊并记录为转点。比较确诊组、未确诊组、对照组从基线到转点的视网膜LTF,探讨影响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观察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结果 转点时,确诊组(67眼)与未确诊组(252眼)、对照组的LTF分别为-14~3(-6.05±7.02)dB、-4~4(-0.53±2.66)dB、-3~3(-0.31±1.58)dB,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确诊组中,LTF与视野指数、平均缺损呈负相关性,与模式标准差、垂直杯盘比呈正相关性(均为P<0.05)。在25~45岁低龄组,视野>10°~20°时视网膜LTF最频繁,占64.9%。在转点前5 a、前4 a、前3 a、前2 a、前1 a及转点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10、0.21、0.32、0.75、0.86、0.91,95%可信区间敏感度分别为7%、19%、44%、65%、78%、87%。结论 视网膜LTF对POAG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LTF可以作为POAG患者尚没有出现视野早期缺损迹象和垂直杯盘比扩大时的早期诊断敏感指标。对POAG高危人群密切关注视野检查的视网膜LTF,可以在POAG患者发生视野或视盘进展的前2 a识别 POAG。  相似文献   

17.
外泌体普遍存在于血、尿液、唾液、腹水、羊水等体液中,参与细胞间交流、信号转导、遗传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外泌体将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运输到靶细胞,促进细胞间的通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们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在许多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脑部疾病的免疫调节、炎症反应、新生血管生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泌体也在眼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外泌体的研究历史和生物学功能,在眼科疾病(包括角膜疾病、青光眼、眼外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葡萄膜炎和眼内肿瘤)中的发病机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