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建立豚鼠形觉剥夺超高度近视模型并观察其后极部各层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方法 2周龄三色豚鼠分为形觉剥夺组(12只)和非形觉剥夺对照组(8只),于形觉剥夺前,形觉剥夺后4、6、10、14周分别对各组进行检影和眼轴性参数测量。通过病理组织学光镜检查分析形觉剥夺14周后各组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厚度及其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豚鼠形觉剥夺后随时间延长近视度数逐渐增高,10周后可达-10.00 D以上的超高度近视,14周后近视度数更高、个别个体可达-20.00 D。眼轴性参数相应延长。形觉剥夺超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较对照组均明显变薄并有病理性改变。结论应用遮盖法对豚鼠施行长期单眼形觉剥夺会形成超高度近视,10周后可达-10.00 D以上,超高度近视眼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明显变薄,脉络膜和巩膜结构发生紊乱。视网膜结构中感光细胞层变薄最为明显,推测其对超高度近视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形觉剥夺性近视豚鼠巩膜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形觉剥夺性近视豚鼠眼后极部巩膜的改变。方法4周龄豚鼠1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形觉剥夺(FD)组(Ⅱ组)。Ⅱ组豚鼠右眼采用半透明眼罩遮盖的方法建立形觉剥夺近视模型,2周后检测其屈光度、眼轴长,并观察后极部巩膜组织的光镜、电镜改变。结果2周后剥夺眼屈光度相对于对照眼及年龄匹配对照组分别为-3.1 D±1.60 D,-3.2 D±1.72 D(P<0.01)。剥夺眼眼轴相对于对照眼(7.90 mm±0.13 mm、7.87 mm±0.17 mm,P<0.01)和正常眼(7.90 mm±0.13 mm、7.70 mm±0.16 mm,P<0.05)明显延长。剥夺眼后极部巩膜组织变薄,胶原纤维直径变小,纤维间空间增大。结论形觉剥夺刺激豚鼠眼巩膜组织变薄,其改变与人类近视巩膜组织改变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针刺对形觉剥夺性近视(FDM)豚鼠巩膜组织形态特点及巩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普通级3周龄健康三色豚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各24只)。用半透明气球作为眼罩分别固定于模型组和针刺组豚鼠右眼及头面部建立FDM模型,左眼充分暴露作自身对照;针刺组在豚鼠模型建立当天起,于每日相同时间对豚鼠进行针刺和电针干预治疗,空白组豚鼠不做任何干预。记录每组豚鼠造模前、造模后2周及4周的眼轴长度和屈光度。造模后4周处死豚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巩膜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豚鼠巩膜中HIF-1α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各组豚鼠巩膜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 造模后2周和4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针刺组豚鼠遮盖眼近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豚鼠遮盖眼近视屈光度减小,眼轴增长明显减缓(均为P<0.05)。造模后4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豚鼠巩膜厚度明显变薄,胶原纤维分布稀疏,有明显纤维空隙且排列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豚鼠巩膜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近视眼巩膜重塑中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的动态表达变化以及与Ⅰ型胶原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出生1周左右的三色豚鼠75只,随机抽取50只遮盖左眼建立形觉剥夺近视组(FDM组,50眼),其右眼作为自身对照组(50眼),其余25只豚鼠双眼均未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50眼),分别测量并记录空白对照组和FDM组豚鼠在遮盖前(0周)及遮盖后2周、4周、6周及遮盖4周去遮盖1周(4/-1周)时的双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于上述5时间点分别处死豚鼠并制备巩膜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各组豚鼠巩膜中遮盖不同时间点 AP-1 和Ⅰ型胶原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遮盖前空白对照组、自身对照组、FDM组的豚鼠屈光度均为远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M组由遮盖前(0周)时的远视眼(2.09±0.31)D到遮盖2周、4周、6周及4/-1周后逐渐变成近视眼[(-1.23±0.68)D、(-4.17±0.58)D、(-7.07±0.55)D、(-2.67±0.59) D],眼轴长度由遮盖0周(5.93±0.38)mm到遮盖2周、4周、6周及4/-1周后逐渐增加[(6.62±0.37)mm、(7.30±0.35)mm、(7.99±0.31)mm、(6.97±0.32)mm ],与空白对照组、自身对照组比较,遮盖后各个时间点FDM组豚鼠近视屈光度明显升高,眼轴测量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巩膜组织均有AP-1和Ⅰ型胶原蛋白与mRNA表达,遮盖前空白对照组、自身对照组与FDM组豚鼠巩膜组织中AP-1和Ⅰ型胶原蛋白及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着遮盖时间的延长,FDM组中AP-1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均逐渐减弱(均为P<0.05),AP-1和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也相应逐渐下调(均为P<0.05),两者具有高度正相关性。结论 在近视巩膜重塑过程中,AP-1可能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下游信号转录因子参与调控Ⅰ型胶原的合成与降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和正常豚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的视黄醇脱氢酶5(RDH5)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方法 30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其中,右眼进行遮盖为FDM组(15眼),左眼不遮盖为自身对照组(15眼);空白对照组(15只)双眼不做任何干预。分别于遮盖前,遮盖1周、2周、3周和4周后检查豚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遮盖前、遮盖1周后,FDM组、自身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三组间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2周、3周、4周后,三组间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2周、3周、4周后,FDM组豚鼠屈光度分别为(1.47±1.41)D、(3.32±1.39)D、(4.63±1.04)D,眼轴长度分别为(7.69±0.24)mm、(7.92±0.09)mm、(8.34±0.15)mm,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4周后,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调(均为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DH5主要表达于豚鼠RPE层,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RPE层RDH5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FDM豚鼠近视眼RPE细胞内RDH5基因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下调,提示RPE 细胞内RDH5可能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针干预后透镜诱导型近视(LIM)豚鼠巩膜形态变化及巩膜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脯氨酰羟化酶2(PHD-2)表达变化。方法 将90只2周龄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LIM组和电针+透镜诱导型近视(LIM+EA)组,每组30只。NC组正常饲养,不干预;LIM组和LIM+EA组豚鼠右眼配戴-6.0 D透镜片,建立近视模型;LIM+EA组戴镜同时给予针刺合谷穴和太阳穴30 min。造模后2周和4周测量各组豚鼠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豚鼠巩膜中HIF-1α和PHD-2的mRNA相对表达及蛋白含量。另外,于造模后4周利用电镜观察各组豚鼠巩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造模后2周和4周,与NC组[(2.20±0.48)D、(1.63±0.41)D;(8.22±0.03)mm、(8.40±0.04)mm]相比,LIM组[(-4.23±0.43)D、(-5.88±0.49)D;(8.36±0.05)mm、(8.57±0.06)mm]和LIM+EA组[(-3.63±0.49)D、(-2.55±0.48)D;(8.32±0.03)mm、(8.51±0.03)mm]豚鼠右眼屈光度均增加,眼轴均延长(均为P<0.05);与LIM组相比,LIM+EA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均减小,眼轴延长均减慢(均为P<0.05)。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NC组[(82.94±26.03)nm]相比,LIM组[(48.90±23.38)nm]和LIM+EA组[(62.83±21.72)nm]豚鼠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变小(均为P<0.05);与LIM组相比,LIM+EA组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变大(P<0.05)。q-PCR及ELISA检测结果表明,造模后2周和4周,与NC组相比,LIM组后极部巩膜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为P<0.05),PHD-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均为P<0.05);与LIM组相比,LIM+EA组巩膜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均为P<0.05),PHD-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升(均为P<0.05)。结论 电针干预近视豚鼠可影响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及HIF-1α和PHD-2的表达水平,进而延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巩膜整合素β1的表达及其与形觉剥夺的关系。方法40只出生后1周花色豚鼠,右眼遮盖作为形觉剥夺组,左眼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遮盖2、4、8周和遮盖8周去遮盖1周后测量屈光度,眼科A超测定眼轴长度;对两组4个时间点眼球后壁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巩膜整合素β1蛋白和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形觉剥夺组4个时间点眼球后壁巩膜整合素β1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遮盖1周后,表达上调,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觉剥夺组和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豚鼠形觉剥夺时,后极部巩膜整合素β1表达减少,去遮盖后表达上调,提示整合素β1可能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其影响巩膜重塑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视黄酸在早期形觉剥夺性近视豚鼠后巩膜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云  黄悦  赵少贞 《眼科研究》2009,27(12):1115-1119
目的检测豚鼠早期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眼巩膜中视黄酸(RA)的水平,探讨RA在FDM眼后极部巩膜中的作用。方法3周龄三色豚鼠30只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6只,形觉剥夺15d组和形觉剥夺24d组各12只,左眼用气球头套分别遮盖15d和24d,右眼为自身对照。实验前后均测量屈光度,实验结束后摘除眼球,测量眼轴长,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后极部巩膜RA含量。结果形觉剥夺15d组、形觉剥夺24d组动物实验眼诱导出明显的相对近视,且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53,P〈0.05)。形觉剥夺15d组、形觉剥夺24d组实验眼眼轴均长于自身对照眼(P〈0.05)。形觉剥夺15d组、形觉剥夺24d组实验眼巩膜中RA水平较自身对照眼均明显升高(P〈0.01),但形觉剥夺15d组、形觉剥夺24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7)。结论形觉剥夺可诱导近视,且近视程度在早期随时间递增,形觉剥夺眼眼轴增长。豚鼠早期形觉剥夺眼后极部巩膜RA含量增多,但在15~24d时段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蓓  刘桂香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0):1871-1875
目的:观察豚鼠短期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 deprivationmyopia,FDM)眼轴、屈光度变化及后极部巩膜病理性改变。方法:4周龄健康豚鼠40只,随机分成形觉剥夺实验组和年龄匹配正常对照组各20只。形觉剥夺实验组分为剥夺1,4,7和14d4个亚组,右眼为剥夺眼,采用半透明眼罩遮盖诱导轴性近视,左眼不予处理。对剥夺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双眼屈光度、眼轴进行测量,并对后极部巩膜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形觉剥夺7d近视程度和眼轴长度改变迅速,之后减慢并趋于平稳。4个实验亚组剥夺眼与实验前比较相对近视-0.30±0.45D,-3.65±0.78D,-6.98±0.65D,-8.68±1.12D,相对眼轴延长4.8±3.2,129.0±12.6,159.0±10.1,184.4±10.4μm。其中4,7,14d实验亚组剥夺眼与对照眼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1),剥夺眼后极部巩膜明显变薄,成纤维细胞密度降低,细胞外基质增多。1,4,7,14d实验亚组形觉剥夺眼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平均直径102.0,67.4,52.2,49.8nm,与正常对照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周龄豚鼠单眼形觉剥夺4d即可出现轴性近视,1d即有巩膜病理改变,形态学改变先于生物学改变,形觉剥夺7d为近视发展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
黄佳  瞿小妹  褚仁远 《眼科研究》2009,27(11):1006-1010
目的了解视黄醇(RA)转运系统在豚鼠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2周龄英国短毛豚鼠48只,随机分为形觉剥夺组(n=24)和正常对照组(n=24)。形觉剥夺组随机取1只眼,用白色半透明眼罩遮盖形成形觉剥夺,遮盖时间为2周,干预前后均采用睫状肌麻痹后带状光检影法测定其屈光不正状态,用CinescanA/B型超声仪测定玻璃体腔深度和眼轴长度。处死后取视网膜,用HPLC法测定视网膜中的RA水平,Westernblot法定量检测视网膜中视黄酸结合蛋白-Ⅰ(CRABP-Ⅰ)和视黄酸核受体-β(RAR-β)的蛋白水平,并用Real-timePCR法测定其mRNA水平。结果形觉剥夺后模型眼的等效球镜为(-3.82±0.13)D,对照眼为(1.99±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6,P〈0.01);形觉剥夺组眼轴长度为(8.346±0.047)mm,对照组眼轴长度为(7.888±0.04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3,P〈0.05)。形觉剥夺组视网膜RA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4,P〈0.01);模型眼视网膜中CRABP-Ⅰ和RAR-β的含量较对照组均提高(P〈0.05)。结论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中RA转运系统水平显著上升,RA可能是近视发展的信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巩膜整合素Bl的表达及其与形觉剥夺的关系.方法 40只出生后1周花色豚鼠,右眼遮盖作为形觉剥夺组,左眼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遮盖2、4、8周和遮盖8周去遮盖1周后测量屈光度,眼科A超测定眼轴长度;对两组4个时间点眼球后壁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巩膜整合素β1蛋白和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形觉剥夺组4个时间点眼球后壁巩膜整合素β1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遮盖1周后,表达上调,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间相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基因转染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屈光度、眼轴变化及后极部巩膜形态学改变,探讨外源性TIMP2基因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研究。4周龄健康豚鼠60只,随机分成TIMP2组、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右眼为剥夺眼,采用半透明眼罩遮盖诱导轴性近视,左眼不予处理。选取TIMP2组豚鼠左眼作为自身对照组。TIMP2组、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形觉剥夺后15 d于右眼脉络膜上腔分别注射转染TIMP2基因的脂质体、转染空质粒的脂质体和生理盐水。在注药后2、7、14 d各组进行双眼屈光度、眼轴检测。然后处死豚鼠分离出巩膜。采用光镜观察巩膜的厚度,成纤维细胞的密度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胶原纤维的排列、直径大小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对数据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注药后2、7、14 d TIMP2组右眼屈光度分别为(-0.4±0.5)D、(+0.9±0.6)D和(+1.2±0.6)D,与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比较,在注药后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78、5.34、6.07,P<0.05)。而与自身对照组比较,在第2、7、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3.09、9.72、6.93,P<0.05);注药后2、7、14 d TIMP2组眼轴分别为(7.78±0.04)mm、(7.69±0.03)mm、(7.65±0.03)mm,其中第7、14天TIMP2组与其他3个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5.51、4.43、4.82,q14=5.36、4.78、5.16;P<0.05)。TIMP2组注药后2、7、14 d右眼胶原纤维平均直径分别为(49.7±6.8)nm、(71.3±6.0)nm和(97.8±10.4)nm,与其他3组比较在第7、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7=30.70、12.30、12.20,q14=21.80、21.50、21.20;P<0.05),与自身对照组比较只在第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4.40,P<0.05)。结论TIMP2基因转染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有促进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增大、抑制眼轴变长的作用,近视屈光度下降。TIMP2基因对于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形态学和生物学改变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豚鼠行形觉剥夺建立近视动物模型,观察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1.NMDAR1)在近视豚鼠视网膜上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在近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60只三色豚鼠随机分为3组:未遮盖组(Ⅰ)、单眼遮盖2周组(Ⅱ)、单眼遮盖3周组(Ⅲ),其中右眼遮盖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眼。对各组进行视网膜检影和A超测眼轴。分别运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豚鼠视网膜NMDAR1蛋白表达。结果Ⅰ组双眼呈轻度远视状态.双眼眼轴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实验眼呈轻度近视(-1.583±1.478)D,自身对照眼呈轻度远视(2.500±1.017)D:实验眼眼轴较自身对照眼轻度延长(P〈0.05);Ⅲ组实验眼呈中度近视(-3.417±l.169)D,自身对照眼呈轻度远视(1.813±1.072)D;实验眼眼轴较自身对照眼明显延长(P〈0.05)。免疫组化显示NMDAR1主要表达在豚鼠视网膜的内核层细胞及神经节细胞。Ⅰ组实验眼视网膜上NMDAR1蛋白含量为0.338±0.314.Ⅱ组实验眼NMDAB1蛋白含量升高为0.464±0.280.Ⅲ组实验眼视网膜NMDAR1蛋白含量明显上调为0.635±0.037;实验眼视网膜上NMDAR1蛋白含量随遮盖时间延长明显上调.与自身对照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形觉剥夺可明显上调豚鼠视网膜NMDAR1的蛋白表达,形觉剥夺产生的异常视觉信号可能通过刺激谷氨酸的释放、NMDAR1过度生成,参与近视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模型后极部巩膜蛋白多糖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哺乳类动物近视眼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出生2~3周的断乳花色豚鼠20只,随机均分成2组。遮盖组右眼予不透明眼罩遮盖2周,去遮盖组右眼遮盖2周后去遮盖1周。左眼开放为自身对照眼。于实验开始及结束时检影、测眼轴,达规定时限后处死动物,取后极部巩膜,行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反应,检测decorin核心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试验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豚鼠遮盖组诱导的相对近视约-8.15 D,眼轴相对增长约0.63 mm;去遮盖组相对近视约-4.30 D,眼轴相对增长约0.57 mm。去遮盖组屈光程度下降值明显小于遮盖组(F=5.974,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示遮盖组和去遮盖组的实验眼和自身对照眼后极部巩膜均有decorin核心蛋白及其mRNA表达;其mRNA相对含量在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decorin mRNA表达显著降低,去除遮盖后其表达上调,提示decorin可能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豚鼠球旁注射RXRα激动剂或抑制剂,研究RXRα在正常及形觉剥夺豚鼠屈光状态及眼球生长方面的调控作用,从而明确RXRα在屈光发育和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将245只正常3周龄体质量在100 g左右的三色豚鼠245只,采用直接抽样法分为正常组和形觉剥夺(FDM)组,2组又各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组和给药组.溶剂组和给药组豚鼠每天右眼球旁分别注射DMSO或RXRα激动剂Fluorobexarotene或RXRα抑制剂HX531,连续注射4周,对侧眼不做处理.实验前和实验后2、4周分别检测屈光度和眼轴参数.正常组在实验结束后免疫荧光检测巩膜RXRα含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球旁注射Fluorobexarotene 4周后,豚鼠巩膜RXRα表达增加;球旁注射HX531 4周后,巩膜RXRα表达减少.不论注射RXRα激动剂或是抑制剂,正常组及形觉剥夺组豚鼠屈光状态和眼轴参数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球旁注射RXRα激动剂Fluorobexarotene或抑制剂HX531对正常及形觉剥夺豚鼠屈光发育及眼球生长无明显影响,提示单独RXRα对正常以及FDM豚鼠的屈光发育和眼球生长可能没有直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调控作用.方法:出生2d龄的来亨雏鸡共35只,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雏鸡右眼采用眼罩遮盖1wk,左眼作为自身对照眼.空白对照组的形觉剥夺眼不作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采用空白载体20 μL对形觉剥夺眼行玻璃体腔注射;实验组形觉剥夺眼玻璃体腔注射20 μL含载体的1,2,4ng bFGF.1wk后测量各组雏鸡形觉剥夺眼及自身对照眼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结果: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明显抑制形觉剥夺造成眼轴过度生长所形成的近视,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的不同剂量即1,2,4ng,对形觉剥夺眼近视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所有组自身对照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抑制形觉剥夺造成眼轴过度生长所形成的近视眼.  相似文献   

17.
RARβ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中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吕勇  张金嵩  闫磐石  吕建 《眼科研究》2006,24(4):411-414
目的检测视黄酸受体β(RARβ)在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中的表达,探讨RARβ和视黄酸(RA)对哺乳类动物形觉剥夺性近视的作用。方法采用形觉剥夺的方法建立豚鼠眼近视模型。选用1~3d龄健康三色豚鼠45只,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持续遮盖8周组,Ⅱ组为遮盖7周后去遮盖1周组,Ⅲ组为遮盖1周组。右眼为遮盖眼,左眼为开放对照眼。测量双眼实验前后的屈光状态及眼轴。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RARβ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Ⅰ组诱导出了豚鼠明显的近视改变(P〈0.05)。Ⅱ组去遮盖眼近视度明显降低,眼轴较Ⅰ组短(P〈0.05)。Ⅲ组遮盖眼屈光度和眼轴与对照眼相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遮盖眼视网膜内核层RARβ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眼(P〈0.05)。Ⅲ组遮盖眼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RARβmRNA表达增强(P〈0.05)。结论去除形觉剥夺可以抑制近视。形觉剥夺眼视网膜RARβ蛋白的高表达早于屈光度和眼轴的改变。RARβ在形觉剥夺眼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中的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雏鸡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及形觉剥夺性近视眼恢复模型的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并观察后极部巩膜的形态学改变,为探讨轴性近视的发病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选用新孵出的普通肉食家鸡25只,采用半透明薄膜眼罩遮盖的方法对左眼进行形觉剥夺14d(形觉剥夺组)或遮盖11d后,去遮盖3d(形觉剥夺恢复组).两组右眼作为对照眼.分别对两实验组进行检影验光及A超测量眼轴长度.达规定时限后处死动物,取出眼球,于眼球中央部做矢状面的纵向切开,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巩膜形态学改变,采用 Metamorp 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巩膜软骨层和纤维层厚度.结果:形觉剥夺组剥夺眼形成了高度近视(-12.1±4.3D),眼轴增长(9.86±0.38mm),与右眼的屈光( 2.7±0.5D)和眼轴(8.71±0.28mm)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形觉剥夺恢复3d与剥夺14d相比,屈光度(-5.5±1.2D)减低(P<0.05),眼轴长度虽无明显变化(P>0.05),但眼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0.003mm/d vs 0.196mm/d),甚至比对侧对照眼的增长速度(0.116mm/d)还要慢.各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巩膜 HE 染色及厚度测量可见,剥夺眼的软骨巩膜增厚(144.3±4.78 vs 128.5±3.84μm),纤维巩膜变薄(12.1±0.9 vs 26.9±1.7μm),纤维层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剥夺恢复眼与剥夺眼相比,软骨层厚度变薄(135.4±3.32 vs 144.3±4.78μm),纤维层厚度增加(20.6±1.2 vs 12.1±0.9μm),分别接近对侧对照眼的软骨层和纤维层厚度.结论:形觉剥夺可导致幼鸡眼轴增长,诱发轴性近视,此眼轴增长主要是眼球后段的增长.在幼鸡发育期间去剥夺后,近视屈光度减低,眼轴增长速度减慢.伴随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剥夺眼的纤维巩膜变薄,发生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巩膜重塑过程中导致眼轴的伸长是轴性近视进展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参与巩膜重塑过程,而Smad3是TGF-β1的下游信号转录基因之一,探讨其在近视眼巩膜重塑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近视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研究近视眼巩膜重塑过程中Smad3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探讨TGF-β1-Smad3-Collagen Ⅰ信号途径在近视巩膜胶原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将出生后7d的豚鼠75只任意分为空白对照组(25只)和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组(50只).FDM组豚鼠采用半透明乳胶遮盖左眼的方法制备单眼FDM模型,右侧未遮盖眼作为自身对照.FDM组分别遮盖2、4、6周,另一组动物遮盖4周后去遮盖1周,分别于遮盖前及上述时间点采用检影法测量各组豚鼠双眼屈光度,采用A型超声手动模式测量豚鼠眼轴长度.于上述时间点分别处死5只豚鼠并制备巩膜组织切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逆转录PCR法检测各组豚鼠巩膜组织中Smad3和Ⅰ型胶原蛋白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遮盖前空白对照组与FDM组豚鼠屈光度均为远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豚鼠远视屈光度逐渐下降,而FDM组豚鼠在遮盖前,遮盖2、4、6周及遮盖4周后去遮盖1周屈光度从(+2.09±0.31)D逐渐改变为(-1.23±0.69)、(-4.17±0.59)、(-7.07±0.56)和(-4.30±0.58)D,眼轴长度从(5.93±0.39)mm逐渐改变为(6.62±0.36)、(7.30±0.34)、(7.99±0.32)和(7.21±0.36) mm,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遮盖后各时间点FDM组豚鼠近视度明显升高,眼轴测量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自身对照组比较,遮盖2周、4周、遮盖4周后去遮盖1周及遮盖6周时FDM组近视度均明显升高,眼轴明显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遮盖前空白对照组与FDM组豚鼠后极部巩膜组织中Ⅰ型胶原和Smad3蛋白及其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DM组豚鼠遮盖2、4、6周及遮盖4周后去遮盖1周巩膜组织中Ⅰ型胶原和Smad3蛋白及其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豚鼠巩膜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与Smad3蛋白及其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明显正相关(蛋白:r=0.993,P<0.05;mRNA:r =0.954,P<0.05). 结论 FDM豚鼠模型眼随着遮盖时间的延长近视度明显增加,眼轴明显增长,豚鼠巩膜组织中Smad3和Ⅰ型胶原的表达相应减弱,且Smad3和Ⅰ型胶原表达量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Smad3和Ⅰ型胶原可能通过TGF-β1-Smad3-Collagen Ⅰ信号途径参与近视眼巩膜重塑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形觉剥夺性近视幼猫模型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变化,并观察眼轴增长后巩膜,特别是视网膜的组织形态学的变化,为探讨近视进展的病理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选用出生4~5周的健康幼猫15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只,实验组10只。记录对照组和实验组幼猫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的变化。并于眼睑缝合后第14周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幼猫,做病理切片,观察后极部视网膜、巩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组幼猫形觉剥夺后第14周屈光度值为(-2.45±0.33)D,眼轴长为(18.95±0.27)mm,对照组屈光度值为(-0.43±0.33)D,眼轴长为(16.95±0.34)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另观察到有明显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实验组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视网膜的有核细胞层胞核数减少,神经节细胞的胞体小,胞浆内Nissl体减少或消失,视杆与视锥层水肿,细胞结构被破坏。结论形觉剥夺可导致幼猫眼轴增长,诱发轴性近视。伴随形觉剥夺近视的形成,剥夺眼的巩膜、视网膜发生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