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二硫化碳引起作业工人视网膜微动脉瘤,国内外早有报道。但近年来我国对二硫化碳接触者视网膜微动脉瘤发病情况的报道不一致。我们以1863名二硫化碳作业工人为观察组年龄17~50岁,工龄1~30年。选择同厂年龄性别相当的学校教师及部分管理人员173人为对照组。另选距该厂10公里以外的133人为外厂对照组。体检结果:观察组中视网膜微动脉瘤56例(3.00%)。对照组306人中检出视网膜微动脉瘤2例(0.65%),P<0.01。同时主要生产车间发  相似文献   

2.
对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视网膜微动脉瘤作了研讨。4例用眼底镜发现了动脉瘤,所有10例皆用荧光素血管造影发现了动脉瘤。动脉瘤广泛分布于视网膜的不同部位,没有在特殊的部位表现群集的倾向。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管荧光素造影微动脉瘤处渗出与视网膜增厚的关系。方法: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4例38眼,首次及末次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微动脉瘤荧光素渗出。根据毛细血管闭塞区的位置选取微动脉瘤荧光素渗出与未渗出各1眼配对进行对比。在微动脉瘤和直径为1mm区域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测量视网膜厚度。结果:微动脉瘤荧光素渗出眼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未渗出眼(356±69μmvs318±56μm,P<0.001),渗出眼平均增长厚度高于未渗出眼(95%的可信区间为25~51μm,P<0.001).在直径为1mm区域,渗出眼视网膜厚度和平均增长厚度均明显高于未渗出眼(351±67μmvs319±59μm;最小值311±62μmvs284±60μm;最大值389±78μmvs352±66μm)。结论:血管荧光素造影显示微动脉瘤荧光素渗出可以增加视网膜厚度,并运用高分辨率OCT测量。因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诊断微动脉瘤荧光素是否渗出可以抑制视网膜增厚。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脂血症(retinal lipoidemia)是不同原因产生的高脂血症时视网膜血管的表现、尽管高脂血症并非罕见,但视网膜脂血症却很少发现,其多发生于年轻伴有严重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少数发生于非糖尿病原发性血脂过多或高脂血症患者。作者观察1例治疗前、后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的变化同血脂浓度的相关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二硫化碳中毒所致视网膜微动脉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2例慢性二硫化碳中毒工人进行了临床分析,发现91.43%的微动脉瘤发生在黄斑区周围。它的形成标志着微循环的损坏。微动脉瘤的形成与慢性中毒的时间有关。二硫化碳对人体的毒害作用,首先是损害神经系统,还是首先损害血管系统,目前尚无定论。对二硫化碳引起部分眼轮匝肌萎缩现象及黄斑区小血管走行变化值得观察。对不同浓度,接触时间长短不同,所引起眼底损害各异,提出了初步见解。并对预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13只眼)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病史,分析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8例(9只眼)动脉瘤进行532nm激光治疗,1个月后复查眼底彩照,3个月后复查眼底造影.结果 12例患者平均年龄68.2岁,男女比例1:2,患者单眼发病多见,颞侧多见.75%伴有高血压病.经药物及激光治疗后2~4个月瘤体萎缩,出血、渗出明显吸收.结论 视网膜大动脉瘤好发生于老年女性,同时多伴有高血压病,眼底血管造影多能明确诊断.当瘤体接近黄斑区,或出血、渗出接近或累及黄斑区者时,应积极激光治疗,保护视力.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毛细血管和静脉的微血管瘤(aneurysm)是常见的,视网膜动脉较大分枝的动脉瘤(macroancurysm)却少见。上个世纪对本病已有一定的认识和描述,但直至Robertson(1973)才用了动脉瘤(macroaneurysm)的命名。作者报告4例。例1:患者16岁,右眼视力下降一年半。右颞下枝动脉有一动脉瘤,周围有微动脉瘤及环形类脂质渗出。视力0.05,周边视野鼻侧缩小。荧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对209名铅作业工人检查,确诊铅中毒74人,铅吸收63人,均未发现视网膜点彩。对其中15名工人追踪观察至发生铅中毒、铅吸收,也未出现视网膜点彩,故认为视网膜点彩作为铅中毒诊断体征尚不可靠。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大动脉瘤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视网膜激光光凝对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12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结果 12例患者中,初诊视力平均0.42,眼底出血均伴有黄白色渗出,10例通过FFA确诊,表现为动脉扩张伴管壁荧光渗漏,周围深层出血遮蔽荧光,中期管壁渗漏不断增强,后期呈强荧光团,管壁毛边状;2例通过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确诊,显示视网膜大动脉病损和动脉壁相连;8例行视网膜光凝治疗后3个月FFA未见异常.结论 视网膜大动脉瘤通过眼底观察和眼底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巨大动脉瘤(MAs)系后天性视网膜动脉扩张所致,通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高血压病人。MAs表现为局部动脉扩张,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壁玻璃样变,其周围有视网膜出血和渗出。并常合并视网膜血管阻塞、栓子,全身性高血压及血管性疾病。MAs经常被误诊,应与Coats病、Leber粟粒状动脉瘤、VonHippel-Lindau综合征及毛细血管动脉瘤鉴别。MAs并非罕见,其性质尚不了解。在临床及组织学方面,MAs的特点是由具有动力学过程所形成,伴有或不伴有血-视网膜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放疗后并发视神经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ou P  Wang SF  Miao CH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0):616-620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并发视神经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4例(68只眼)鼻咽癌放疗后出现视功能障碍及眼底病变的患者进行视力、眼底、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及视野检查。结果眼底病变分视乳头型和视网膜型。视乳头型以视乳头水肿或苍白萎缩为主;视网膜型以视网膜棉绒样斑、出血、血管异常或黄斑病变为主。34例患者中,65.7%(22/34)在放疗后3年内出现视功能障碍及眼底病变。FFA检查:88.1%(59/67)的患眼视乳头有缺血影像,65.7%(44/67)的患眼黄斑拱环缺损,79.1%(53/67)的患眼有微动脉瘤,53.7%(36/67)的患眼出现视网膜内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视野检查伴有象限缺损和不规则暗点。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首发病变为毛细血管闭塞及微循环障碍,继而小动、静脉闭塞或静脉阻塞,从而导致视乳头、黄斑及视网膜慢性缺血缺氧。视神经萎缩、黄斑缺血或新生血管膜导致玻璃体出血及视网膜脱离是鼻咽癌放疗后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10只眼)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结果10例患者中,6例通过眼底检查和FFA即可明确诊断,FFA表现为视网膜大动脉瘤处的局部性强荧光,周围有出血者则有遮蔽荧光环绕,4例FFA表现为视网膜出血遮挡荧光,瘤体显示不清,通过ICGA可见视网膜大动脉上一局灶性的强荧光。其中1例有玻璃体出血。结论视网膜大动脉瘤是视网膜动脉的病理性扩张,FFA检查对视网膜大动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如视网膜出血较多时,FFA可能难以发现病灶,ICGA能清楚显示视网膜大动脉病损和动脉壁相连,有助于明确诊断。有些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未治疗视力预后亦好,如果视网膜大动脉瘤出血累及黄斑,或导致玻璃体出血,视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应及早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FFA、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对14例诊断为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FFA、ICGA及OCT等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年龄57~82岁,平均71岁。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均为单眼发病,单个大动脉瘤瘤体均位于视网膜颞侧动脉分支,其中颞上支动脉10例,颞下支动脉4例;动脉瘤都位于2—3级分支内。瘤体呈灰黄色或红色,周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出血和环形或弧形渗出。FFA和ICGA检查显示动脉瘤呈圆点状强荧光,晚期有不同程度的荧光渗漏和瘤体壁染,出血呈遮蔽荧光。OCT图像显示视网膜出血使视网膜隆起,视网膜内呈现高反射,出血为暗区,遮挡下方组织反射,水肿呈低反射;可伴有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出血性和(或)浆液性脱离,呈现低反射。结论FFA和ICGA检查有助于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早期正确诊断;应掌握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FFA、ICGA及OCT的图像特征,注意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成人型Coats病等眼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脑动脉瘤是最危险的脑血管病之一,它是蜘蛛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临床诊断动脉瘤中最有意义的是眼神经系统症状。作者观察了216例脑血管动脉瘤病人,其中76%有眼科病理性障碍。第一组包括39例麻痹型动脉瘤过程的病人,没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第二组伴有卒中型的177例(82%),其中动脉瘤破裂直接出血者有81人(37.5%),动脉瘤破裂经过几个月后出血者有96人(44.5%),所有病人均经术中摄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的眼部病变眼底特征.方法 1041例HIV/AID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82例,占88.70%;女性159例,占11.30%;年龄12~73岁,平均年龄41岁.发现HIV感染时间为1个月~10年,平均HIV感染时间为12个月.传播方式为性传播475例,占45.63%;针头注射传播508例,占48.80%;输血传播44例,占4.25%;母婴传播14例,占1.34%.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发现眼底异常改变时行眼压、眼底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不同眼部病变的眼底特征.结果 1041例HIV/AIDS患者中,发现眼部病变247例,占23.73%.其中,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最为常见的眼部病变,共132例,占眼部病变患者的53.44%;其次为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共70例,占眼部病变患者的28.34%.眼底检查发现,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微动脉瘤,沿血管走行的灶状出血、棉绒斑;CMVR眼底表现为不规则干燥外观,颗粒状边沿,有的累积视神经.FFA检查发现,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表现为出血斑呈遮蔽荧光,出血中心轻度强荧光,无荧光渗漏;CMVR表现为大片出血遮蔽荧光,血管荧光渗漏和(或)脉络膜透见荧光,视盘及病变区域荧光着染.结论 HIV/AIDS可发生多种眼部病变,以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和CMVR最为常见.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灶状出血和(或)棉绒斑,CMVR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干燥外观病变,有时合并大片出血.  相似文献   

16.
Kearns等曾描述过一种伴有颈动脉阻塞性疾病的特殊类型视网膜病变。其病变包括:微动脉瘤、视网膜出血及网膜静脉迂曲扩张,他们采用“静脉郁滞性视网膜病”一词以强调视网膜静脉循环的这些特点。本文作者报告1例发生于一只高眼压眼之此型视网膜病变。病例报告:60岁、女性,来院作常规眼科检查,无视觉方面主诉、无糖尿病及甲状腺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未使用过抗胆硷能及类固醇药物、无青光眼家族史。各眼视力1.0,瞳孔反应、眼球运动、视野均正常。眼球前节正常。宽  相似文献   

17.
在英格兰及威尔士,年在50—64岁之间失明最多的原因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它分两大类:背底(background)或“单纯”视网膜病变,主要的包括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及视网膜水肿。增殖性或“恶性”视网膜病变,特点是新生血管形成及伴有纤维组织。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视力预后很坏,但单纯视网膜病变很普遍,尤其是糖尿病年龄在50岁或50岁以上者。当病变侵犯黄斑部时视力影响严重。老年糖尿病者黄斑部病变造成糖尿病性失明数量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8.
Coats在1908年将有大片渗出的视网膜病分三型:第一型血管无异常;第二型血管有异常;第三型动静脉吻合。后者尔后称为视网膜血管瘤。Leber(1912)报告3例第二型Coats病,并称为伴有视网膜变性的Leber多发性粟粒性微血管瘤。其共同特征为视网膜有多发性微血管瘤,特别见于视网膜小动脉。Gass等最近报告的后极部眼底视网膜局限性毛细血管扩张,称为特发性傍中心凹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本文作者观察  相似文献   

19.
三硝基甲苯(TNT)对作业工人可引起眼晶状体损害,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但对TNT慢性中毒引起视野损害近10多年来才引起人们的重视。1985年作者曾对180例不同程度TNT慢性中毒的作业工人视野观察显示,TNT慢性中毒损害早于晶状体改变。认为TNT作业工人视野损害,可能与TNT引起视网膜,视神经及其它眼都组织的中毒有关。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我们在1985年工作基础上对TNT作业工人视野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视网膜大动脉瘤(retinal arterial macroaneurysm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首诊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13例(13只眼)首诊诊断为其他眼底病的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行全身系统及眼科常规检查,重点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眼底彩色照相 FFA,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部分行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检查。结果 13例患者均为单眼;12例患者为单个大动脉瘤,1例患者有2个大动脉瘤;瘤体均位于颞侧,颞上支6只眼,颞下支8只眼(有1例患者的大动脉瘤1个位于颞上支,另1个位于颞下支);动脉瘤位于第1级分支1只眼,第2级分支9只眼,第3级分支3只眼。13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病史者11例,有糖尿病病史者2例;眼底可见动脉硬化10例,伴视网膜动脉血管先天异常2例。6例行OCT检查,发现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包括囊样水肿)6只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2只眼,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形成2只眼。结论 眼底血管造影及眼底彩照有助于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早期正确诊断,OCT有助于发现轻微的黄斑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