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不同术式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retinal detachment,R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3月经不同术式治疗的黄斑裂孔性 RD连续病例 192例患者 196只眼 ,其中采用单纯注气术 10 2只眼 ,注气术联合巩膜扣带术 (scleral bucking surgery,SBS) 5 2只眼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itreoretinalsurgery,VRS)联合 SBS18只眼。随访 2~ 6 1个月 ,平均 7.6± 10 .5个月。结果 复位 16 4只眼 (83.6 7% ) ,好转 16只眼 (8.16 % ) ,16只眼 (8.16 % )失败 ,总有效率 91.84 % ,其中单纯注气术组有效率 93.13% ,注气联合 SBS组94 .2 3% ,VRS组 83.33% ,VRS联合 SBS组 88.89%。最终治愈的 180只眼中视力提高者 92只眼 (5 1.11% ) ,其中单纯注气术组 4 4 .12 % ,注气联合 SBS组 5 3.85 % ,VRS组 5 0 .0 0 % ,VRS联合 SBS组 5 0 .0 0 %。有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黄斑“白孔”、玻璃体牵引及术前有 RD复位手术失败史则显著影响手术效果。结论 按其适应证选择不同术式治疗的黄斑裂孔 RD,均能达到较好的解剖及功能复位。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前根据玻璃体视网膜情况 ,正确设计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8年 2月~ 2 0 0 2年 5月行 VRS联合过氟化碳液体、视网膜切开和硅油填充术等技术治疗的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 (retinal detachment,RD) 4 7例 (4 7只眼 ) ,其中男 4 3例 ,女 4例 ,年龄 10~ 5 1岁 ,平均 (30 .3± 11.0 )岁。 17只眼继发眼球穿孔伤缝合术后 ,30只眼继发眼球钝挫伤 ,9只眼合并眼内异物。患者的 RD时间从 6小时至 2年 ,平均 (1.8± 4 .1)月。所有患者都有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和前 PVR,PVR均在 C3级以上。 4 7只眼经一次性手术视网膜复位 2 3只眼 (4 8.9% ) ,另 2 4只眼在 VRS后因出现视网膜前膜或 RD,在术后 6~ 8周分别再次行 VRS或巩膜扣带术 (scleral buckling surgery,SBS)等 2次以上手术 ,其中再次行硅油下剥膜术 16只眼。术后随访 3~ 2 7月 ,平均 9.5月。结果 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 4 2只眼 ,部分复位 3只眼 ,失败 2只眼 ,总有效率 95 .7%。术后视力提高者 32只眼 (6 8.1% ) ;0 .0 1以上视力 2 9只眼 (6 1.7% )。10只眼采用 m ERG检测比较 ,有 6只眼术后总反应密度较术前有所提高。硅油填充术 4 1只眼 ,3~ 15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复杂性外伤性RD患者97例98只眼,行VRS联合过氟化碳液体、视网膜切开和硅油填充术等,观察术后随访视力,解剖复位等情况.结果 术后随诊8.5~84个月(平均23.5个月),末次随诊时3只眼失访,74只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75.51%).术前与末次随诊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51,P<0.05).末次随访时视力恢复至0.1及以上23只眼(23.47%),92只眼(93.88%)解剖复位,其中71只眼(72.45%)1次VRS手术后痊愈,21只眼在VRS后因出现视网膜前膜、复发RD或裂孔.于术后6~14周分别再次行VRS、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 surgery,SBS)联合激光等2~4次手术.硅油取出60只眼,取油时间0.5~11个月,平均5.11个月.结论 VRS手术对外伤眼的解剖重建及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视力稳定或提高,视网膜复位较好.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和巩膜扣带术术后眼压升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itreoretinal surgery,VRS)及巩膜扣带术 (sclera buckling surgery,SBS)后高眼压的原因。方法 对 90例 VRS及 6 1例 SRS共 15 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采用术后 3天始用压平眼压计测量 ,高眼压的标准是术后眼压≥ 2 4 m m Hg。结果  15 1例患者中 ,术后发现高眼压者 30例。VRS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为 2 3.33% ,SBS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为 15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16 .95 ,P <0 .0 1)。硅油充填和未行硅油充填高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 37.5 %和 12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8.0 8,P<0 .0 1)。无晶状体眼和有晶状体眼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 34.2 %和 15 .4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35 ,P <0 .0 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导致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静脉阻塞或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导致玻璃体出血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 2 5 %和 3.13%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5 .77,P <0 .0 5 )。巩膜宽环扎和未行巩膜宽环扎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 2 8.6 %和 7.5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86 ,P <0 .0 5 )。眼内充填和未充填高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 33.3%和 3.33%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7.17,P <0 .0 1)。  相似文献   

5.
普南扑灵滴眼剂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普南扑灵滴眼剂在减轻玻璃体视网膜术 (VRS)和巩膜扣带术 (SBS)后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将 82例 (82只眼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 41例 (41只眼 ) ,选用 0 .1%普南扑灵滴眼剂点眼 ,对照组 41例 (41只眼 ) ,选用 0 .0 2 5 %地塞米松滴眼剂点眼。观察指标为眼部疼痛、充血、前房闪辉、角膜炎症、虹膜后粘连。结果 选用 0 .1%普南扑灵滴眼剂的研究组在缓解术后眼部疼痛方面及减轻玻璃体切割术后前房闪辉、虹膜后粘连方面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0 .0 1)。结论 普南扑灵能显著的减轻 VRS及 SBS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RS)治疗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R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3年3月50例(51只眼)合并PVR的外伤性RD患者行VRS治疗,术后随访5~26个月,平均10.8个月。结果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47只眼,部分复位3只眼,未复位1只眼,总有效率98.4%。视力提高者41只眼(80.39%);视力不变者7只眼(13.73%),视力下降者4只眼(7.84%)。51只眼均行硅油填充术,继发性青光眼14只眼(27.45%);8只眼因术后硅油进入前房行前房冲洗术(15.69%);5只眼视网膜复位后Ⅱ期硅油取出术后低眼压或多次复发RD,长期硅油高粘度填充(9.80%)。结论通过VRS手术能有效解除外伤性PVR引起的视网膜牵拉,复位视网膜,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7.
李培凤  杨安怀  邢怡桥  李林 《眼科》2005,14(4):264-266
视网膜脱离(retina detachment,RD)是眼科常见的急性致盲性疾病之一。目前RD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尽快从解剖上复位,并使其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以往对脱离的视网膜手术前后的功能评价多采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letroretinogram,ERG),而其反映的是整个视网膜的功能,但实际视网膜脱离范围可能只局限于1~3个象限,故ERG不能准确地反映脱离区视网膜手术前后的功能变化。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弥补了这一空缺,其可客观检测不同区域的实际视网膜功能,较准确地反映视网膜功能变化。本组对16例RD患者的16眼术前和术后1个月行mfERG检查,以评价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后视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及眼底血管性疾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itreous retinal surgery,VRS)效果。方法 统计 1999年 1月至 2 0 0 3年 7月我院 6 9例 (73只眼 ) PDR组和非 PDR组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retinal periphlebitis,又名 Eales病 ) VRS后的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研究组分为 PDR组 30例 (33只眼 ) ,非 PDR组 39例 (40只眼 ) (包括 RVO2 6例 2 6只眼和 Eales病 13例 14只眼 )。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玻璃体切除、膜剥离、过氟萘烷液体使用 ,眼内激光、气体或硅油填充。结果  PDR组术后视网膜复位 31只眼 ,非 PDR组术后全部解剖复位 ,PDR组解剖复位率低于非 PDR组 ,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PDR组术后视力提高 11只眼 ,非 PDR组术后视力提高 31只眼 ,两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χ2 =14 .4 37,P =0 .0 0 0 ) ;PDR组术后并发性白内障 14只眼 ,非 PDR组并发性白内障 2只眼 ,两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χ2 =14 .798,P =0 .0 0 0 ) ;PDR组继发青光眼 5只眼 ,非 PDR组继发青光眼 1只眼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0 15 ,P <0 .0 5 )。PDR组中术中高血压者发生缺血性  相似文献   

9.
张珑俐  王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160-1162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巩膜扣带术后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情况。方法:应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对38例38眼孔源性RD巩膜扣带术后手术成功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结果:术后进行RTA测量随访的时间为72.61±57.27d,经RTA测量,RD术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168.03±38.27μm,与对侧眼比较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RD眼术后后极部平均厚度175.50±33.85μm,与对侧眼比较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RD眼术后后极部最大厚度(310.18±158.40μm)与对侧眼比较,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过RTA可精确测量并观察后极部视网膜水肿发生情况,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2mo后极部视网膜局限性水肿仍存在,术后这个时间患者仍存在视物变形与此有关,仍需进行进一步的长期随访观察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消退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考虑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以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功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ERG)对视网膜脱离(retina detachment, RD)的视功能客观评价意义。 方法 应用VERIS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检测21例RD患者的22只患眼和36例正常人的42只眼的MERG。测试野的水平视角为±26.6°,垂直视角为±22.1°,采用Burian-Allen接触镜电极,在8 min(分16段)记录103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 结果RD眼于4个象限、黄斑区和黄斑外区MERG a波、b波潜伏期及b波振幅密度、振幅之和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脱离区、非脱离区和正常眼的 MERG b波振幅密度分别为(3.44±2.85)、(6.34±3.31)、(21.32±6.48)nV/deg2,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多焦ERG能客观定量评价RD的黄斑部、后极部的脱离区和非脱离区的视功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44-247)  相似文献   

11.
陈松  田歌  何广辉 《眼科新进展》2020,(10):994-1000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是高度近视眼常见的并发症,常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是MHRD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此类患者伴有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眼轴增长等异常解剖结构,故手术难度大、患者视力预后差,易复发。近年来,随着眼内填充物选择的多样化、内界膜处理技巧的发展以及眼科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兴起,VRS治疗高度近视MHRD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如何在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基础上实现患者视功能的改善是目前VRS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现就高度近视MHRD的VRS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注射曲安奈德(TA)联合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需行VRS治疗的PDR患者108例108眼随机分为两组,VRS+TA组:VRS术前1wk行玻璃体腔注射TA的患者54例;VRS组:直接行VRS治疗患者5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术后3mo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术后1wk,1、 3mo眼压和并发症情况.结果:VRS+TA组手术时间、电凝率、医源性裂孔率和术中出血率显著短于或低于V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眼内填充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mo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S+TA组术后1、3mo眼压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S+TA组前房渗出率显著低于V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R患者行VRS治疗前1wk注射TA,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术式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采用Topcon SP9000型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66例66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术后1、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的4项形态学定量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进行观测,结果:VR术未摘除晶状体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4项形态学定量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lenticular vitreoretinal surgery,LVRS)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明显降低,平均细胞面积和变异系数明显增大,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LVR术损伤角膜内皮,VR术未摘除晶状体,对角膜内皮无显著影响,为减少手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术前检查角膜内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技巧,积极控制炎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1004例视网膜脱离对侧眼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视网膜脱离 (RD)是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虽然近年来该病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但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仍有一定限度 ,严重妨害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故对于已经发生 RD的患者 ,其对侧眼的视力尤显宝贵。因而 ,对其对侧眼的常规检查 ,必要的预防性治疗及密切随访 ,是防止 RD发生的关键。本文统计了我院计算机储存的具有统计意义的孔源性RD1 0 0 4例 ,其对侧眼视网膜病变情况 ,并作临床分析 :材料与方法1 .我院 1 997年 7月~ 1 998年 1 0月间共收治 RD患者 1 2 1 6例。排除对侧眼因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白斑等原因致眼底窥不见及眼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血流变化。方法 对 2 0例 (4 0只眼 )高度近视眼患者分别进行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分析仪 (Heidelberg retina flowm eter,HRF)检查。结果 高度近视组颞上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量、流速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而颞下、鼻上、鼻下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量、流速、红细胞移动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将颞上与颞下、鼻上与鼻下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检测参数平均后发现 ,高度近视组颞侧视网膜的血流量、流速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而鼻侧视网膜的血流量、流速、红细胞移动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高度近视眼中视盘颞侧旁视网膜灌注明显降低 ,导致视盘颞侧旁视网膜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联合晶体切除或超声粉碎的效果。方法对81例(81眼)应用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lenticular-vitreoretinal surgery,LVR)治疗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解剖性成功者64眼(79.01%),功能性成功者45眼(55.56%);手术成功率显著降低的原因是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ve vit-reoretinopathy,PVR)(成功率42.86%,P〈0.01)和术中或术后眼内出血(成功率58.82%,P〈0.025)。结论LVR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显著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是前部PVR和术中或术后眼内出血。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视网膜细胞凋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retinaldetachment,RD)复位后的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探讨RD后视功损害的机制。方法14只成年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1只,RD阳性对照组1只,实验组12只分为4组,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建立RD模型,后分别观察1周、2周、3周、4周,观察期满取眼球进行组织切片。采用TUNEL法和细胞计数的方法进行细胞凋亡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标记基本为阴性。脱离的视网膜在内、外核层发现凋亡标记阳性细胞。在复位的视网膜上观察到凋亡标记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内、外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并随着复位时间而变化(P<0.01)(凋亡细胞计数:1周10.50±3.41,2周6.90±2.42,3周5.50±2.07,4周1.78±1.56)。细胞计数显示实验组除观察4周组外,凋亡细胞数与正常视网膜和脱离时的视网膜分别相比,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RD复位后的视网膜细胞有细胞凋亡的发生,是视网膜功能恢复不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Chen S  Han M  Zhang L  Zhang S  Wang L  Wei J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3):140-143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手术对患者视网膜和视乳头血流的影响。方法 应用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分析仪(heidelberg retina flowmeter,HRF)检测62例(62只眼)单眼孔源性RD术后患者的视网膜和视乳头血流参数。其中34只眼采用玻璃体视网膜(vitreoretinal,VR)手术,28只眼采用常规巩膜扣带(scleral bucking,SB)术,手术方式包括巩膜环扎术、巩膜外冷冻术、晶状体或玻璃体切除术、眼内激光光凝术,术中应用全氟萘烷液体、长效气体及硅油填充等。结果 RD组与对照组比较,眼底血流量、血流速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均降低,颞侧视乳头盘沿及鼻侧视乳头盘沿的红细胞移动速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视乳头大血管血流量、血流速及红细胞移动速率,颞侧、鼻侧视乳头盘沿的血流量及血流速,颞侧、鼻侧视乳头旁视网膜血流量相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VR术组与SB术组比较,其血流量、血流速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均明显降低;颞侧、鼻侧视乳头盘沿,鼻侧视乳头旁视网膜的红细胞移动速率,颞侧视乳头旁视网膜的血流速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硅油填充组与未填充组比较,其眼底血流量、血流速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均降低;其中鼻侧视乳头盘沿及鼻侧视乳头旁视网膜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颞侧视乳头盘沿血流量及红细胞移动速率、摄侧视乳头旁视网膜的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VR术组与SB术组患者的视网膜和视乳头血流量、血流速、红细胞移动速率均受RD手术的影响,VR术组较SB术组明显,术中硅油填充亦影响患者的眼底血流量及红细胞移动速率。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9例(9只眼)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效果及失败原因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前膜剥除、气液交换、冷凝或激光封孔,眼内C3F8气休或硅油填充。结果:出院时(平均23天),手术成功8只眼,失败1只眼,采用眼内填充硅油可提高 手术效果。术后平均追踪期为12个月,最终手术成功7只眼(77.77%)。采用VR术可提高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 (RD)后玻璃体内谷氨酸 (G1u)含量改变及对视网膜的神经毒性。方法 兔眼玻璃体内注射透明质酸酶 ( 10U/mL)造成一眼RD ,另眼作对照。RD后不同时间抽取玻璃体液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Glu含量 ,并作视网膜电镜观察。结果 RD后 8h~ 7d ,Glu含量增加 ,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以后逐渐下降 ,至 14d与对照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电镜观察显示 ,RD后 8h~ld ,视网膜水肿严重 ,4~ 7d视网膜各层细胞均出现变性坏死 ,外核层最严重 ,14~ 2 8d则以光感受器丢失及胶质细胞增生为主。结论 RD后玻璃体内Glu明显增多 ,并对视网膜尤其是光感受器产生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