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存  傅婷  李志杰  夏潮涌 《眼科研究》2012,30(7):581-585
背景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哺乳动物发育阶段角膜神经分布的研究,但是尚无对睁眼前后这几个时间段角膜神经分布的研究.目的 了解小鼠睁眼前后角膜神经纤维长度与密度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SPF级C57B L/6小鼠分为出生后1 d(P1 d)、P7d、P13 d(睁眼前1d)、P14 d(半睁眼)、P17 d(完全睁眼后1d)和P23 d(完全睁眼后7d),各组均5只鼠10只眼.采用β-微管蛋白Ⅲ抗体进行整张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使用Delta Vision Core拍摄角膜背鼻侧、背颞侧、腹鼻侧和腹颢侧的神经纤维图像,根据体视学测量线性结构的原理,运用Image-Pro Plus 5.1软件中的“手动测量-建立多边形特征”计算角膜面积,并且使用LnsgRand.grd曲线(间距为53 μm)分别计算各组小鼠的角膜面积、神经纤维总长度以及各分区的神经纤维密度.结果 C57/BL6小鼠P1、P7、P13、P14、P17、P23 d的角膜面积分别为(0.404±0.007)、(1.362±0.154)、(1.573±0.080)、(1.603±0.046)、(1.847±0.052)、(2.445±0.798)mm2,神经纤维总长度值分别为(3.718±1.044)、(19.065±3.350)、(23.687±0.907)、(27.309±2.477)、(31.989±3.976)、(41.214±1.573)mm,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9.592±1.138)、(14.506±1.908)、(15.088±1.241)、(16.772±1.897)、(16.821±2.102)、(17.660±1.216)mm/mm2,均随鼠龄的增长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906、0.424、2.375,P=0.000),角膜面积和神经纤维长度之间呈正相关(r=0.983,P<0.01).角膜4个分区的神经纤维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背鼻侧区:F=0.159,P=0.000;背颢侧区:F=2.172,P=0.001;腹鼻侧区:F=1.998,P=0.000;腹颞侧区:F=2.352,P=0.000).其中从P13 d到P14 d,背鼻侧区的神经纤维密度减少了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9,P=0.572);而且从P14 d到P17 d,背颞侧区、腹鼻侧区和腹颞侧区的神经纤维密度分别减少了4.6%、5.5%和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96:t=0.701,P=0.501;t=-0.100,P=0.919).结论 小鼠睁眼过程对整个角膜或角膜各分区神经纤维的发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P17 d开始,小鼠角膜神经纤维呈追赶性增长,恢复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
背景 了解动物或人的角膜神经分布和发育过程对于角膜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动物角膜神经发育和特异性定位的研究结果已有发表,但是有关胚胎发育阶段角膜神经纤维的分布规律和角膜神经纤维的定量研究结果尚少见. 目的 了解鸡胚发育过程中角膜神经纤维的分布,并定量评价随着鸡胚龄增长其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 方法 选取胚胎期6 ~20 d(E6~E20)的鸡胚作为角膜胚胎发育模型,获取相应胚期的带有角膜缘的完整鸡角膜,使用β-tubulinⅢ抗体进行角膜免疫荧光染色,以标记角膜神经,将角膜上皮面朝上做角膜上皮的放射状切开,制备全角膜铺片,用含DAPI抗荧光淬灭缓冲甘油封片.利用正置荧光显微镜拍摄获取整个角膜的神经纤维图像,使用Photoshop CS4测量不同胚龄的鸡胚角膜表面积和神经纤维束数量,采用Imaris x64 7.4.2软件测量不同胚龄的鸡胚角膜神经纤维总长度和密度.结果 全角膜铺片显示,鸡胚E6 ~ E8可见神经束从颞侧巩膜进入角膜缘,E9 ~ E10时神经纤维在角膜缘呈环状分布,E11~ E15时延伸进入角膜中央,E16 ~ E20时角膜形成神经纤维丛.E6~E20期间,鸡胚角膜表面积、角膜神经纤维长度、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均随着胚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7.007、227.051、67.748,均P<0.01),鸡胚角膜表面积与角膜神经纤维长度间呈强正相关(r=0.863,P<0.01).鸡胚角膜神经纤维束从E13开始出现,为(59.00±1.14)/mm2,此后缓慢增加,至E18达到高峰,数量为(576.75±29.16)/mm2,至E20时角膜神经纤维束数量减少,为(299.67±25.46)/mm2,不同胚龄期鸡胚角膜神经纤维束数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59,P=0.000).结论 鸡胚角膜神经发育从E9开始,随着发育鸡胚角膜表面积、角膜神经纤维总长度及密度均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角膜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测的角膜基底神经变化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T2DM患者118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57例(DR组),无DR患者61例(NDR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60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采用角膜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查,分析角膜神经形态参数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DR组角膜神经纤维密度、角膜神经分支密度和角膜神经长度分别为(20.03±4.22)条·mm-2、(22.01 ±7.05)条·rnm-和(9.50±1.76)mm· mm-2,明显小于对照组和NDR组(均为P<0.05),而角膜神经纤维弯曲度为0.30±0.03,明显高于对照组和NDR组(均为P<0.05);DR患者中,Ⅲ期患者角膜神经纤维密度、角膜神经分支密度和角膜神经长度明显小于Ⅰ期和Ⅱ期DR患者(均为P<0.05),而角膜神经纤维弯曲度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DR患者(均为P<0.05).DR组病程为(12.04±2.48)a,明显高于NDR组(P<0.05),而空腹C肽和空腹胰岛素分别为(1.41 ±0.58) μg·L-1和(20.05 ±7.91)mU·L-1,明显低于NDR组(均为P<0.05).T2DM患者病程与角膜神经分支密度及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呈负相关(r=-0.322、-0.317,均为P<0.05);空腹C肽与角膜神经分支密度呈正相关(r =0.298,P<0.05),与角膜神经弯曲度呈负相关(r=-0.311,P<0.05).结论 T2DM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患者角膜神经形态参数异常,对病程较长或空腹C肽水平低的T2DM患者应用角膜共激光显微镜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渗透率的变化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渗透率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于术后1 d、2 d、3 d、5 d、7 d、10d伊文兰示踪法检测新生血管渗透率,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RNA的表达.以正常大鼠角膜作为对照.结果 正常及碱烧伤后1 d、2 d、3 d、5 d、7 d、10 d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渗透率依次为0 mg·L-1·mm-2(1.14±0.17)mg·L-1·mm-2,(0.24±0.08)mg·L-1·mm-2,(0.29±0.16)mg·L-1·mm-2,(0.14±0.10)mg·L-1·mm-2,(0.09±0.06)mg·L-1·mm-2和(0.05±0.04)mg·L-1·mm-2;角膜组织中VEGF-RNA水平依次为(1.09±0.31)×106拷贝·μg-1总RNA,(7.01±1.99)×106拷贝·μg-1总RNA,(1.01±0.59)×106拷贝·μg-1总RNA,(2.43±0.43)×106拷贝·μg-1总RNA,(0.99±1.31)×106拷贝·μg-1总RNA,(0.95±0.03)×106拷贝·μg-1总RNA和(0.17±0.15)×106拷贝·μg-1总RNA,其中7 d和10 d的VEGF-RNA低于正常水平(P7=0.011,P10=0.006).经Pearson相关分析,新生血管渗透率和VEGF-RNA水平呈正相关改变(r=0.866,P<0.01).结论 VEGF在新生血管渗漏的调节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期,新生血管渗漏性增高难以应用VEGF机制进行解释的现象,提示可能存在其他的新生血管渗漏调节机制.[眼科新进展 2009;29(1):18-2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神经再生素(nerve regeneration factor,NRF)对实验性急性高眼压(hyper-intraocular pressure,HIOP)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健康中华大耳白兔随机等分为实验(NRF)组和空白对照(PBS)组,前房灌注法建立右眼实验性急性HIOP模型,左眼作正常对照(NC)。于灌注前、灌注后4 d、7 d,NRF组和PBS组右眼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NRF4.5μg或等量(5μL)0.1 mol.L-1磷酸缓冲液。实验兔第14天安乐致死。实验兔致死前48 h以辣根过氧化物酶逆向标记双眼RGCs,视网膜铺片后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法呈色,计数下半视网膜距视盘边缘为2 mm、4 mm、6 mm处的RGCs密度。结果距视盘边缘分别为2 mm、4 mm、6 mm处,NC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 621±407)mm-2、(762±235)mm-2、(366±125)mm-2;NRF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 268±378)mm-2、(699±253)mm-2、(284±104)mm-2,距视盘边缘2 mm、6 mm处,NRF组与NC组RGCs密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006);PBS组的RGCs密度分别为(1 002±410)mm-2、(627±211)mm-2、(264±107)mm-2,与NC组RGCs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距视盘边缘2 mm处,NRF组与PBS组的RGCs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NRF可提高实验性急性HIOP兔眼RGCs的存活率,对RGCs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VEGF、NO在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刘晓坤  赵平 《眼科新进展》2006,26(2):107-1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40只兔制作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观察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期的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检测角膜VEGF的表达和NO的含量,与应用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methyl ester,L-NAME)组相比较。结果VEGF的表达及NO含量在伤后即迅速升高,至高峰后逐渐下降,L-NAME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VEGF表达及NO的含量在伤后同期均较碱烧伤组显著下降(P<0.01,P<0.05)。烧伤后第4d、7d、14d碱烧伤组和L-NAME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20.93±0.65)mm2、(29.73±1.78)mm2、(48.72±2.62)mm2和(16.70±0.64)mm2、(21.87±0.97)mm2、(34.74±1.47)mm2;烧伤后第1d、4d、7d、14d2组VEGF面密度值分别为0·0812±0.0025、0.1029±0.0044、0.0764±0·0023、0.0172±0.0008和0.0516±0·0026、0.0823±0.0019、0.0363±0.0015、0·0169±0·0005;2组NO含量分别为(6.58±0.07)μmol·gprot-1、(6.90±0.03)μmol·gprot-1、(6·41±0.03)μmol·gprot-1、(6.04±0.05)μmol·gprot-1和(6.44±0.06)μmol·gprot-1、(6.61±0·05)μmol·gprot-1、(6.21±0.02)μmol·gprot-1、(5.95±0.03)μmol·gprot-1;且VEGF表达和NO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962,P<0.01)。结论VEGF和NO均可能参与了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L-NAME可通过抑制NO的产生而降低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RVO)患者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PRP)对角膜基底下神经纤维密度的影响。方法将20例缺血型CRVO患者作为试验组,并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选取20例性别及年龄与试验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应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 IVCM)拍摄两组角膜基底下神经纤维的图像,使用NeuronJ软件计算其密度,采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仪测量角膜知觉。各项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 PRP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角膜基底下神经纤维密度(10178±6109)μm/mm2显著低于对照组(18302±4991)μm/mm2(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角膜知觉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PRP能够导致角膜基底下神经纤维密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交联剂京尼平在角膜交联中的长期安全性。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白兔22只,分为实验组(10只)、阳性对照组(10只)以及正常对照组(2只),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其中实验组应用2 g·L-1京尼平在室温下频繁滴眼40 min,阳性对照组应用体积分数0.1%戊二醛在室温下频繁滴眼40 min,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观察动物外眼及眼前节情况,分别在滴眼后1 d、7 d、14 d、30 d、90 d每组处死2只动物(正常对照组在滴眼后7 d处死2只动物),取右眼眼球,先后进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对角膜、结膜的刺激作用轻于阳性对照组。各组角膜层次结构清晰,初步观察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相同深度的角膜基质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滴眼后1 d、7 d、14 d、30 d、90 d,阳性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437±55)mm-2、(2478±81)mm-2、(2272±69)mm-2、(2574±118)mm-2、(2481±93)mm-2,均小于实验组(2713±89)mm-2、(2613±100)mm-2、(2620±98)mm-2、(2749±92)mm-2、(2678±89)mm-2和正常对照组(2645±90)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0)。各组兔眼角膜结构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正常,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较正常对照组更紧密。结论 2 g·L-1京尼平溶液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交联剂,具有刺激性低、对角膜基质及内皮细胞无明显损伤等优点,初步认为是一种安全的角膜交联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制瓣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的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行LASIK术的近视眼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MoriaⅡ机械刀和60 kHz IntraLase飞秒激光制瓣各15例(30只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拍摄和比较角膜中央、颞侧和鼻侧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使用方差分析和£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及两组之间SND的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SND在机械刀组分别为中央:(16 728.30 ±4 300.30)、(1 875.42±300.50)、(1 701.55±194.11) μm/mm2;颞侧:(11 379.70±1 833.92)、(1 341.20±288.68)、(1 860.87±147.60) μm/mm2;鼻侧:(8 506.79±662.83)、(7 428.96±712.99)、(8 044.32±1 077.54) μm/mm2;在飞秒激光组分别为中央:(16 351.59 ±3 503.88)、(1 859.38±452.93)、(2 043.67±377.76) μm/mm2;颞侧:(12 328.22±2 007.43)、(1 483.85±371.28)、(2 126.31±279.87) μm/mm2;鼻侧:(8 347.91±789.44)、(1 475.53±293.98)、(2 022.10 ±282.89)μm/mm2.两组角膜3个部位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机械刀组:中央t=18.981、18.912,颞侧t=30.121、27.921,鼻侧t=6.456、2.126;飞秒激光组:中央t=22.667、22.379,颞侧t=29.000、28.376,鼻侧t=46.329、41.751;P <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1,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和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9、-6.645,P <0.01);飞秒激光组和机械刀组SND在中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2,P=0.96),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大于飞秒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81、29.608,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SND在术后3个月大于机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5,P<0.01).结论 LASIK术后周边角膜神经在术后1个月开始恢复,飞秒激光制瓣较机械刀制瓣具有更好的角膜神经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测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泪液中神经生长因子(nere growth factor,NGF)含量、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等指标,探讨角膜知觉与泪液中NGF含量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拟行LASIK的107例患者214眼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d、1个月、3个月测定泪液分泌量、BUT、泪液中NGF含量、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丛的密度及角膜知觉,采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泪液中NGF含量为(51.97±3.81)ng·L-1,术后1d、1个月泪液中NGF含量明显增加,分别为(225.29±29.29)ng·L-1和(104.77±10.33)ng·L-1(均为P <0.05),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为(58.15 ±5.74)ng· L-1(P>0.05).术前BUT为(10.06±0.45)s,术后1d、1个月BUT明显缩短,分别为(1.47±0.21)s和(4.71±0.23)s(均为P<0.05),术后3个月已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为(9.41±0.43)s(P >0.05).术后泪液分泌量的变化趋势与BUT的变化趋势相同,术前为(26.59±0.10)mm、术后1d、1个月、3个月分别为(12.12±1.03) mm、(17.24±0.77) mm和(24.53±0.92) mm.术前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丛密度(以共焦显微镜所荻图像中可辨别的神经纤维总长度计算)为(1134.00±68.50)μm,术后1d、1个月、3个月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丛密度明显降低,分别为(200.00±56.30) μm、(228.00±33.34) μm和(570.00±80.61) μm(均为P<0.05).术后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趋势与上皮下神经丛密度的变化趋势相同,术前为(58.82±0.53)mm,术后1d、1个月、3个月分别为(0.58±0.04)mm、(13.53±1.86) mm和(43.82±3.24) mm.结论 LASIK术后泪液中NGF含量先升高后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3个月时泪液分泌量、BUT、泪液中NGF含量均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而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中央知觉远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提示NGF相关药物在LASIK术后应用有着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马聪慧  王丽娅  王静 《眼科研究》2011,29(7):656-659
背景三叉神经眼支是角膜的主要感觉神经和营养神经,三叉神经痛是否会影响患侧眼角膜的功能和形态尚未见报道。共焦显微镜是角膜无创性活体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观察和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角膜的共焦显微镜下表现及角膜神经在共焦显微镜下形态和密度的改变。方法收集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的3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对所有受检眼应用角膜知觉敏感度测量计测定角膜知觉,并进行泪液分泌功能测定、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和共焦显微镜观察,对侧眼作为对照组。结果三叉神经痛组角膜知觉测试的纤维长度为(54.348±6.793)mm,正常对照组的角膜知觉平均值为(55.217±6.480)hi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1,P=0.528);三叉神经痛组SchiemerI试验的滤纸浸湿长度平均值为(9.390±6.583)mm,正常对照组为(9.300±5.29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0,P=0.945);2组的BUT平均值分别为(6.09±4.177)S和(6.13±4.799)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5,P=0.933)。角膜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和中央区上皮下神经丛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40、0.459、0.268、0.120、0.607)。共焦显微镜下三叉神经痛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神经纤维数量减少、扭曲;角膜基质中神经丛纤细、盘旋、弯曲;正常对照组上皮下神经纤维分布较密集,平行分布;角膜基质中神经纤维笔直走行,较上皮下神经纤维粗大且分支较多。结论共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眼较正常眼角膜神经扭曲,但眼表功能和角膜神经密度计数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15只(30眼)薄瓣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NGF组(NGF治疗)、阳性对照组(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与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滴眼),每组各5只(10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上皮下神经数量及浅基质神经密度、浅基质神经数量,并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及3组之间各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NGF治疗组SND分别为(10 801±3 331)µm/mm2、(11 619±3 932)µm/mm2、(12 299±2 622)µm/mm2,上皮下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2.2±3.4、11.6±2.7、13.1±2.7,浅基质神经密度分别为(7 258±1 242)µm/mm2、(8 148±2 462)µm/mm2、(8 984±1 526)µm/mm2,浅基质神经数量分别为8.5±1.4、8.9±2.6、10.1±2.1。与术前相比,3组所有的神经参数在术后1周均明显减少(P<0.01)。与术后1周相比,NGF治疗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1个月均上升,而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3个月才开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上皮下神经数量在术后3个月开始上升(P<0.05);NGF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上升(NGF组P<0.01,阳性对照组P<0.05),并且NGF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NGF滴眼液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再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角膜新生血管对大鼠角膜损伤神经再生的影响。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SD大鼠。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SD大鼠分为3组,每组6只。A组行缝线铲针角膜基质层间切开及缝线诱导新生血管术,术后0、3、7天给予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B组行缝线铲针角膜基质层间切开及缝线诱导新生血管术;C组0、3、7天行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操作。分别在术后1天、1周、2周、4周,采用裂隙灯照相法观察记录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记录神经长度。采用Cochet-Bonnet知觉仪测量缝线区的角膜知觉,采用Schirmer试验泪液线测量右眼的泪液分泌量。术后4周角膜全层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记录上皮下神经密度。主要指标 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比、神经长度、上皮下神经密度、角膜知觉、泪液分泌量。结果 A、B组术后1、2周有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术后4周消退闭锁,C组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A组术后1、2周新生血管面积比为(10.86±1.57)%和(1.87±0.69)%,分别小于B组的(25.42±2.65)%和(6.48±1.10)%(P均=0.000)。术后1天A、B组神经长度分别为(151.02±4.74)μm、(149.69±4.32)μm(P=0.306);术后1、2、4周,A组神经长度均长于B组,分别为(193.84±2.25)μm与(155.73±2.98)μm、(217.15±2.08)μm与(166.21±2.41)μm、(220.70±1.41)μm与(203.76±1.74)μm(P均=0.000)。术后A、B组神经长度均有减少并有恢复趋势,C组无明显变化。术后4周A组损伤区上皮下神经密度(22.60%±2.02%)明显高于B组(9.41%±2.01%)(P=0.000)。A、B组上皮下神经短小稀疏、密度低,C组形态正常。A、B组术后1、2、4周时角膜知觉及泪液分泌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B组均有下降并恢复趋势,C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角膜新生血管可能抑制角膜损伤神经再生,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有利于神经再生。(眼科, 2017, 26: 106-111)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中央部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丛存在再生的过程,但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的生长方式及角膜帽缘神经修复的动态变化鲜见报道. 目的 探讨SMILE术后角膜帽神经损伤情况及其修复规律. 方法 对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眼科医院接受SMILE手术且按时完成随访的近视患者16例32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术眼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检查,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术眼角膜中央部及帽缘切口部位进行0.4 mm×O.4 mm区域的扫描,采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丛成像最为清晰的图片进行分析,测定术眼角膜中央每平方毫米范围内图像中神经纤维的总长度,即角膜中央神经纤维密度,并观察帽缘神经纤维分支的修复.结果 术眼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中央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19 687.45-1 147.59)、(10 500.46±1 056.22)、(12 833.40±1 047.98)、(13 564.04±1 173.01)、(14 661.35±941.92) μm/mm2,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9.440,P=0.000).术眼术后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均明显低于术前,手术1个月后随时间推移角膜中央神经纤维密度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眼术后角膜上皮基底膜下均发现有较丰富的神经纤维丛,形态与术前接近,术后1周角膜帽缘小切口处可见神经纤维的断端及崩解,角膜帽缘非切口处神经纤维越过角膜帽缘伸入角膜帽;术后1个月角膜帽缘切口处可见新生神经芽穿过角膜切口;术后3~6个月角膜帽缘切口处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连续延伸. 结论 SMILE术后部分浅层神经纤维未受到损伤,神经纤维的修复呈从角膜帽外向角膜帽内水平放射状再生的模式;术后角膜帽中央神经纤维密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在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丛、角膜细胞密度及形态变化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的DR患者94例(114眼),其中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41例(52眼,NPDR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53例(62眼,PDR组),收治时间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同期糖尿病无眼底改变的患者40例(40眼)作为对照组,三组均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进行检测,对比各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角膜细胞密度及形态的变化。结果 NPDR组和PDR组患者的角膜基底层、浅基质层、中基质层、深基质层的细胞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PDR组患者的角膜基底层、浅基质层、中基质层、深基质层的细胞密度均显著低于NPDR组(均为P<0.05);NPDR组和PDR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NPDR组和PDR组患者的内皮细胞变异率、神经分支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PDR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长度分别为(1962.0±117.3)个·mm-2、46.1%±5.5%、(15.4±3.3)根·mm-2、(6.2±2.7)mm·mm-2,均显著低于NPDR组的(2381.4±144.0)个·mm-2、58.2%±7.0%、(20.6±3.8)根·mm-2、(8.6±2.4)mm·mm-2(均为P<0.05),PDR组患者的内皮细胞变异率、神经分支密度均显著高于NPDR组(均为P<0.05)。结论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能有效观察DR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丛、角膜细胞密度及形态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塞来昔布与羊膜匀浆提取液对兔角膜热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m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面积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影响,为临床上塞来昔布治疗CNV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36只兔角膜热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羊膜匀浆提取液组、塞来昔布组,每组12只,8只用于观察,4只用于取材.各组兔均于造模后第1天开始球结膜下注射,至造模后第14天;阴性对照组注入90g· L-1生理盐水0.1 mL,羊膜匀浆提取液组注入羊膜匀浆提取液0.1 mL,塞来昔布组注入8 mg·mL-塞来昔布溶液0.1 mL.对比热烧伤后4d、7d、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各组角膜的组织形态及新生血管的生长状况,并测算CNV面积;各组均于热烧伤后第7天随机取4只兔完整角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MMP-2、MMP-9的表达.结果 角膜热烧伤后第4天,阴性对照组、羊膜匀浆提取液组、塞来昔布组都可见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角膜缘血管充血扩张,新生的小血管芽呈毛刷状,垂直角膜缘切线向内生长.热烧伤后4d、7d、14 d,CNV面积阴性对照组为(11.32±1.11)mm2、(38.49±4.64)mm2、(43.30±4.39) mm2;羊膜匀浆提取液组为(9.69±1.30) mm2、(31.15±4.85) mm2、(37.19±5.27) mm2;塞来昔布组为(8.47±1.20) mm2、(30.31±4.93) mm2、(36.69±3.54)mm2.热烧伤后4d、7d、14 d,阴性对照组的CNV面积均明显大于羊膜匀浆提取液组和塞来昔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羊膜匀浆提取液组的CNV面积与塞来昔布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热烧伤后第7天MMP-2和MMP-9表达阴性对照组大于羊膜匀浆提取液组和塞来昔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羊膜匀浆提取液组与塞来昔布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塞来昔布与羊膜匀浆提取液均能有效抑制角膜热烧伤后新生血管的生长,可能与其抑制MMP-2、MMP-9在热烧伤后角膜中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负载神经生长因子(NGF)的重组人Ⅲ型胶原(RHC-Ⅲ)移植入兔眼角膜后,对角膜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16只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8只,右眼为手术眼.A组兔角膜前板层植入负载5 ng/mg NGF的RHC-Ⅲ,B组植入不含NGF的RHC-Ⅲ.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每组随机取1只兔眼做角膜神经氯化金染色,光镜下观察角膜神经的修复情况,并对各时间点角膜上皮及浅基质层的神经纤维进行计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A、B两组间各时间点的神经纤维数量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2周,两组即可观察到上皮及浅基质层有新生的神经纤维;术后1个月,A组浅基质层已可见到少量新生的神经纤维相互连成网状;术后3个月,两组新生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均可见到网络结构以及较多侧枝形成;术后6个月,A组新生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B组,且结构更为完善,但两组部分神经断端没有神经再生.A组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新生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6.80±0.84)、(11.80±1.10)、(25.20±1.30)、(42.40±1.82)根/100倍光镜视野;B组分别为(3.00±0.71)、(5.80±0.84)、(13.20±0.84)、(26.60±1.14)根/100倍光镜视野;A组各时间点新生神经纤维数量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6、9.73、17.32、16.47,P均<0.01).结论 NGF可以明显促进兔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的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