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37周后分娩孕周对未行管理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度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分组,分析妊娠期并发症、胎儿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差异。结果Ⅰ组(37~38+6周)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及大于胎龄儿发生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39~39+6周)及Ⅲ组(40~40+6周)内初次剖宫产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内胎儿窘迫率及大于胎龄儿发生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间Ⅱ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初次剖宫产率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窘迫发生率随孕周增加呈上升趋势,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行血糖控制的GDM孕妇在孕39~41周间分娩,母儿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糖尿病(GDM)系指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识别的糖耐量异常.GDM患者高血糖对妊娠妇女、胎儿和新生儿的负性影响将引起严重的母婴并发症.餐后血糖增高是GDM血糖控制差的重要表现,也是GDM代谢紊乱的最早期表现.研究发现控制餐后血糖尤其是餐后1h血糖水平可以有效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巨大儿、大于胎龄儿及畸形儿的发病率,减少产伤.故GDM患者妊娠期监测餐后1h血糖水平可以用于指导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剂量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学营养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门诊产前检查确诊为GDM,并完成随访的孕妇分为医学营养治疗(MNT)组61例与非干预组60例.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分娩的正常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60例.比较3组的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MNT组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住院、羊水过多发生率均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剖宫产、足月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干预组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住院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剖宫产、足月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NRD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N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剖宫产、巨大儿、足月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住院、NRD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营养治疗可有效减少GDM围生期母儿并发症,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4.
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和婴儿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母亲的子代婴儿期心脏解剖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GDM孕妇18例为GDM组,选择同期24例孕周匹配的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均在妊娠晚期接受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胎儿心脏大小和功能各项指标,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GDM组 孕妇的子代于2~3月龄时接受小儿超声心动图随访,选择同期24例月龄匹配的正常妊娠的健康婴儿为对照组,再次评价和比较婴儿心脏大小和功能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两两检验.结果 GDM组18例胎儿中出生6例大于胎龄儿(1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占33.3%,12例(66.7%)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对照组24例胎儿中出生2例LGA(8.3%)和22例(91.7%)AGA(x2=3.840,P=0.05).GDM组胎儿的左室壁和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大于对照组(P均<0.05);至婴儿期室壁厚度未再增加,而LGA婴儿的左室壁收缩末期厚度[(4.55±0.37)mm]和左心室舒张末期长径[(37.3±2.3)mm]仍大于对照组[分别为(4.13±0.39)mm和(34.6±2.6)mm](P均<0.05).GDM组胎儿的主、肺动脉峰速和左心输出量均大于对照组胎儿(P均<0.01),右心/左心输出量值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198±0.206和1.430±0.321,t=-2.668,P=0.011);至婴儿期,GDM组仅AGA婴儿的右心/左心输出量值大于对照组(P<0.05).GDM组胎儿左房缩短分数,三尖瓣E峰、A峰速度和E/A比值小于对照组(P均<0.05);至婴儿期,GDM组仅左房缩短分数(0.356±0.040)仍小于对照组(0.386±0.041)(t=-2.332,P=0.025).GDM组胎儿的左、右心室Tei指数分别为0.482±0.129和0.414±0.094,均大于对照组(分别为0.309±0.074和0.283±0.072)(t分别=5.075和5.129,P均=0.000);至婴儿期,GDM组LGA和AGA婴儿的左、右心室 Tei指数均较胎儿期明显降低,并与对照组婴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糖控制良好的GDM母亲分娩的婴儿在2~3月龄时,心脏的解剖和功能指标均较胎儿期更接近健康婴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血脂水平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及营养门诊就诊的GDM孕妇135例(GDM组)及同期就诊的糖耐量试验正常孕妇463例(正常组)。对GDM孕妇予以一对一的营养指导,开具妊娠期糖尿病食谱并嘱其监测血糖;对糖耐量试验正常的孕妇则依据孕期膳食指南予以饮食指导。收集两组孕妇基本信息资料、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孕中晚期血脂水平及分娩结局,探讨分析营养干预对GDM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血脂水平变化及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1)两组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M组孕妇孕前BMI高于正常组孕妇,但两组在孕前BMI分层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孕24周前,GDM组孕妇体重增长幅度超过正常组孕妇(P<0.05);孕24~36周期间,GDM孕妇体重增长幅度小于正常组孕妇(P<0.05)。整个孕期阶段,两组孕妇孕期体重总增长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孕中期,GDM组孕妇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组孕妇,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正常组孕妇(P<0.05);在孕晚期,两组孕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DM组孕妇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正常组孕妇(P<0.05)。同时,从整个孕期来看,两组孕妇在血脂各项指标方面均呈上升趋势。(4)两组孕妇在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娩孕周、巨大儿发生率、早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GDM孕妇给予及时、合理的饮食控制,能有效地改善GDM孕妇的分娩结局。饮食控制期间,GDM孕妇的体重增长幅度会有所减小,甚至可能出现短期内的体重下降,但这并不影响胎儿的生长。同时,饮食控制也能改善GDM孕妇的血脂水平,主要体现在减小低密度脂蛋白上升幅度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母婴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探讨HbAlc在产前糖尿病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19例GDM孕产妇,根据产前HbAlc控制水平将119例产妇分为达标组(5%≤HbAlc6%,68例)、未达标组(6%≤Hb Alc7%,51例)。选取同期55例HbAlc正常产妇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母婴结局,分析不同HbAlc水平与母婴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妊娠期间高血压(25.5%vs 10.3%vs5.5%)、羊水过多(17.6%vs 7.4%vs 3.6%)、胎膜早破比例(29.4%vs 5.9%vs 3.6%)、子痫前期比例(15.7%vs 5.9%vs 3.6%)及剖宫产比例(76.5%vs 45.6%vs 47.3%)由高到低依次为未达标组达标组正常组。未达标组的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妊娠周期、剖宫产比例与达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HbAlc与妊娠周期呈显著负相关(r=-0.166,P=0.028)。围产儿中早产比例(27.5%vs 11.8%vs 7.3%)、巨大儿比例(29.4%vs 10.3%vs 3.6%)、1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25.5%vs 11.8%vs 7.3%)、新生儿体重[(3702.7±402.5)g vs(3561.3±380.4)g vs(3252.8±345.7)g]、新生儿低血糖比例(33.3%vs 11.8%vs 10.9%)高到低排序为未达标组达标组正常组。未达标组的早产儿比例、巨大儿比例、1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新生儿低血糖比例均显著高于达标组(P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Hb Alc与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156,P=0.040)。结论:GDM产妇体内HbAlc水平与母婴结局密切相关,HbAlc水平越高,妊娠与分娩期间发生母婴并发症的几率就越大;可将HbAlc作为孕妇血糖控制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糖代谢随访的依从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产后糖代谢的高危因素,以加强糖尿病孕妇产后的教育,提高产后糖代谢检查的随访率。方法:280例产前确诊为GIGT(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GIGT)和GDM(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孕妇,通过宣教和书面嘱托,于分娩后6 ~8周回院行糖耐量试验,统计随访率,比较随访组与失访组的年龄、学历、家庭收入、分娩方式等指标,分析产后失访的高危因素。结果:280例中186例进行糖代谢检查,随访率为66.43%,失访率为33.57%。随访组和失访组分娩前的BMI(body mass indes,BMI)分别为27.28±3.07、26.96±2.79,诊断GDM孕周分别为29.29±3.58、30.12±4.36,使用胰岛素治疗者为3.76%、3.19%,分娩大于胎龄儿分别为5.56%、7.78%,上述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组31.7±4.02岁,本科以上学历40%,糖尿病家族史9.14%,剖宫产率85.48%,家庭月收入7.68±6.47千元,明显高于失访组的30.12±4.36岁、35%、4.26%、80.85%和6.85±3.23千元。随访组OGTT2h,血糖大于11.1mol/L者占11.29%,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3.23%则低于失访组21.27%和9.57%。结论:医护人员在规范宣教GDM产后随访过程中,应对年轻的、本科以下学历的、无糖尿病家族史的GIGT和GDM孕妇加强产后糖代谢检查的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中期OGTT指标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纳入14 638例孕妇,根据孕中期OGTT结果分为:血糖正常组(NGT组)和血糖升高经治疗后达标组(GDM组)。再将GDM组分为GDMⅠ组(1项血糖升高);GDMⅡ组(2项血糖升高)、GDMⅢ组(3项血糖升高),统计分析各组围产结局。结果 GDMⅢ组首次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及巨大儿的发生风险分别是NGT组2.3、3.2、1.9及2.8倍。空腹血糖水平与首次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巨大儿发生率呈正相关;OGTT1 h血糖水平与巨大儿发生呈正相关;而OGTT 2 h血糖水平与早产相关。结论三项血糖均升高及空腹血糖升高孕妇发生不良围产结局风险增加,在GDM孕妇管理中需加强管理,采取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合并慢性高血压(chronic hypertension,CHT)孕妇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水平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规律产前检查并参加GDM一日门诊的单胎妊娠GDM孕妇2457例。回顾临床资料,采用稳态模型评估IR水平(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根据GDM孕妇是否合并CHT分为GDM合并CHT组(n=47)和GDM未合并CHT组(n=2410),并进一步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孕前BMI正常组(n=1590)及孕前超重和肥胖组(n=863)进行分层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分析组间孕妇年龄、HOMA-IR、孕前BMI、孕期增重、血糖等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OMR-IR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合并CHT的GDM孕妇HOMA-IR(3.5±1.8与2.6±1.5,t=-3.290)、空腹血浆葡萄糖[(5.4±0.5)与(5.2±0.5)mmol/L,t=-3.005]、孕前BMI[(26.7±4.7)与(23.3±3.4)kg/m2,t=-4.842]以及发生子痫前期的比例[14.9%(7/47)与2.5%(61/2410),χ2=21.790]高于未合并CHT的GDM孕妇,但孕期增重少于未合并CHT者[(9.6±5.8)与(12.2±4.7)kg,t=3.790](P值均<0.01)。根据孕前BMI分层后,超重和肥胖孕妇中,GDM合并CHT组子痫前期的比例高于GDM未合并CHT组[15.2%(5/33)与4.2%(35/830),χ2=6.290,P=0.012],但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孕前BMI正常的孕妇,GDM合并CHT组HOMA-IR(3.0±1.5与2.3±1.2,t=-2.217)、空腹血浆葡萄糖[(5.4±0.5)与(5.1±0.5)mmol/L,t=-2.299]和子痫前期的比例[2/14与1.6%(26/1576),χ2=6.545]均高于未合并CHT组(P值均<0.05)。对于GDM合并CHT孕妇,HOMA-IR水平不会增加剖宫产、早产、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发生风险(P值均>0.05)。控制年龄、空腹血浆葡萄糖、孕前BMI、孕期增重后,对于未合并CHT的GDM孕妇,HOMA-IR水平的增加会使早产的发生风险增加(OR=1.223,95%CI:1.093~1.369,P<0.001)。结论GDM合并CHT孕妇胰岛素抵抗程度更重,子痫前期的发病率更高,但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5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诊断的PCOS合并GDM孕妇2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同期诊断无PCOS的CDM孕妇60例以及75g糖耐量试验正常(NGT)的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孕前一般情况,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抵抗情况及围产结局.结果 PCOS组孕前BMI(26.33±3.89)明显高于单纯GDM和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COS组孕前超重率(71.42%)、不良孕史发生率(35.71%)、使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例数(8例)明显高于单纯G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0.05、<0.01).PCOS组诊断孕周(22.78±5.23)较单纯GDM组平均提前3.74周,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孕妇平均空腹胰岛素水平(20.66±10.04)mU/L明显高于单纯GDM组(15.11±6.9)mu/L,P<0.01.3组均无胎死宫内及新生儿畸形发生,子痫前期、早产、巨大儿、胎膜早破,新生儿低血糖等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合并GDM孕妇,经过合理治疗围产期母儿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学唐氏筛查和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NIPT)结果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中孕期血清学唐氏筛查(2483例)和NIPT(2312例)的孕妇,随访妊娠结局。比较血清学唐氏筛查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分析NIPT高风险及低风险中游离胎儿DNA占比(cffDNA%)偏低、适中、偏高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结果:血清学唐氏筛查中唐氏综合征(DS)高风险181例、18三体(T18)高风险16例、开放性神经管缺陷(NTD)高风险19例;DS中风险320例、T18中风险17例;DS、T18、NTD均为低风险的孕妇1930例。DS和T18中风险组发生各种不良妊娠结局的概率与低风险组无明显差异。DS高风险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发生率分别为14.92%、2.76%,均高于低风险组(9.95%,0.66%)(P=0.032,P=0.012)。T18高风险组胎儿染色体病发生率(6.25%)高于低风险组(0.15%)(P=0.024)。NTD高风险组早产发生率(21.05%)显著高于低风险组(4.67%)(P=0.010),自然流产率(10.53%)远高于低风险组(1.1%)(P=0.015),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率为10.53%,亦明显高于低风险组(0.3%)(P=0.001)。NIPT高风险共88例;低风险2234例,其中cffDNA%偏低组106例,cffDNA%适中组2019例,cffDNA%偏高组109例。NIPT高风险组和cffDNA%偏低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概率(9.09%和8.49%)和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12.5%和16.98%)均高于cffDNA%适中组和偏高组(2.63%和0%;8.62%和7.34%)(P=0.017)。cffDNA%偏低组自然流产发生率为8.49%,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NIPT高风险组未出现胎儿/新生儿合并症的有51.14%,远低于其他三组的90%多(P<0.01)。该组发生染色体异常者占40.91%、胎儿畸形占9.09%、新生儿疾病占13.64%,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均<0.01)。结论:血清学唐氏筛查高风险、NIPT高风险及低风险中cffDNA%偏低孕妇发生各种不良妊娠结局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水平与围生儿结局间的关系,并观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蛋白在胎盘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方法:选择孕24~28周来我院产前检查被诊断患有GDM的孕妇100例为研究对象(GDM组),另选择同孕期、相应年龄的正常妊娠妇女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GDM组孕妇治疗前、后和同孕期正常对照组孕妇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AGEs水平。分娩后立即收集两组胎盘低温保存,用于分析组织中RAGE蛋白的表达。并收集母婴临床信息,根据GDM组围生儿结局分为GDM围生儿正常组和GDM围生儿异常组。结果:①GDM组治疗前孕妇血清AGEs水平、HbA1c和空腹血糖值均明显高于同孕期正常对照组(P<0.05,P<0.01)。②GDM组经干预治疗后其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与同孕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AGEs水平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GDM围生儿异常组孕妇血清AGEs水平高于GDM围生儿正常组(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GEs是GDM围生儿结局异常的危险因子(OR=6.197,P<0.01,95%CI2.514~15.453)。⑤Western印迹法测定胎盘组织中RAGE蛋白表达水平,GDM围生儿异常组高于GDM围生儿正常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高AGEs血症是GDM围生儿结局的一个不利因素,高AGEs水平可作为GDM围生儿结局异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低危孕妇行妊娠期糖尿病筛选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确定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推荐的妊娠期糖尿病筛选方案是否适合上海地区。方法 :1999年 5月~ 1999年 8月对上海地区 11家医院产前检查的 2 4~ 36孕周的 1910例孕妇 ,进行 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OGTT 3项指标中有 2项或 2项以上超过以下数值为妊娠期糖尿病 (GDM ) :空腹血糖值 (FBG) :5.3mmol L、服糖后 1h、2h(PG1、PG2 )值分别为 :10 .0mmol L、8.6mmol L。有一项异常者称为OGTT单项异常 (IGT)。比较低危人群组 (年龄 <2 5岁 ,孕前体重指数 <2 5kg m2 ,无家族糖尿病病史 ,无巨大儿、死胎、畸胎史 )及高危人群组GDM及IGT发病率的差异 ,及其两组围产儿预后和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差异。结果 :1910例孕妇中低危人群组 4 0 5例 ,高危人群组 150 5例。GDM分别为 3例 (0 .74 % )和 52例 (3.4 6% )。IGT分别为 30例 (7.4 % )和 12 0例 (8.0 % ) ,低危人群组和高危人群组IGT者及GDM者中大于胎龄儿、巨大儿、剖宫产及妊高征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结论 :ADA推荐的妊娠期糖尿病筛选方案不适合上海地区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探讨二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围生结局。方法:初次OGTT诊断GDM者188例,作为GDM1组。二次OGTT诊断GDM者38例,作为GDM2组;同期血糖正常产妇2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产妇围生结局,如产后出血、早产、胎膜早破、巨大儿等。结果:GDM2组的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大于胎龄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2组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GDM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OGTT可以提高GDM的诊断率,从而尽早诊断、积极干预GDM,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血脂水平与围产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血脂水平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 择确诊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孕妇358例,包括妊娠合并糖尿病(DM)28例(DM组),妊娠期糖尿病(GDM)178例(GDM组),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152例(GIGT组),用Beckman—CX9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详细记录各组孕妇确诊时血脂水平及孕妇年龄、孕周、检测时间、治疗方法、并发症等。结果 (1)GIGT组与GDM组TG分别为(2.7±0.7)mmoL/L和(2.9±0.7)mmoL/L,TC分别为(6.2±1.1)mmol/L和(6.7±1.9)mmol/L,HDL—C分别为(1.78±0.22)mmol/L和(1.64±0.31)mmol/L,LDL-C分别为(3.8±0.9)mmol/L和(3.7±0.8)mmol/L,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TG和LDL—C分别为(3.6±0.9)mmol/L和(4.8±0.6)mmol/L,均高于GIGT组和GDM组,而HDL-C[(1.24±0.19)mmol/L]低于GIGT组和G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M组、GDM组、GIGT组,子痫前期发生率分别为35.7%(10/28)、16.8%(30/178)和14.5%(22/152);早产发生率分别为39.3%(11/28)、16.8%(30/178)和19.7%(30/152),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窘迫发生率GDM组低于GIGT和DM组,分别为9.8%(15/152)、20.2%(36/178)和21.4%(6/28);GDM组和GIGT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DM组,分别为11.2%(20/178)、14.5%(22/152)和3.5%(1/28),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血脂水平是监测围产结局的有效指标之一,有效降低血脂水平能降低子痫前期和早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清chemer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8例GDM患者(GDM组)及40例糖耐量正常孕妇(对照组)血清chemerin水平,同时测定受试者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1)GDM组血清chemer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GDM组FPG、TG、FINS、HOMA-I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GDM组TC,HDL-C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GDM组血清chemerin水平与TG呈显著正相关(r=0.726,P<0.05)。结论:GDM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的近远期并发症。方法:选择2002年2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瘢痕子宫孕妇2617例,其中择期再次剖宫产2246例(ERCD组),阴道试产成功334例(VBAC组),阴道试产失败转急诊剖宫产37例(TOLAC失败组)。对3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及产后近远期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患者中,TOLAC失败组剖宫产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高(18.92%),其次是ERCD组患者(6.99%),而VBA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低(3.29%)。VBAC组出现输血、产后发热和尿潴留的比例明显低于ERCD组(分别为0 vs 1.65%、1.20%vs 4.14%、0.30%vs 2.98%,P<0.05);发生子宫破裂、输血、尿潴留、肠梗阻的比例低于TOLAC失败组(分别为0 vs 10.81%、0 vs 8.11%、0.30%vs 5.41%、0 vs 5.41%,P<0.05);TOLAC失败组发生子宫破裂、输血、肠梗阻的比例显著高于ERCD组(分别为10.81%vs 0.31%、8.11%vs 1.65%、5.41%vs 0.40%,P<0.05);VBAC组的产妇发生腰痛、肠粘连、贫血、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比例显著低于ERCD组(分别为0 vs 5.25%、0 vs 4.69%、2.80%vs 7.93%、0 vs 3.91%,P<0.05);3组均无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TOLAC失败组轻度窒息发生率(8.11%)明显高于ERCD组(1.02%)和VBAC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LAC失败组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均低于ERCD组及VBAC组(1分钟:9.43±1.65分,9.92±0.38分,9.96±0.39分;5分钟:9.64±1.34分,9.98±0.28分,9.99±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发现,TOLAC失败组1例轻度窒息新生儿发生脑损伤,预后不佳。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阴道试产成功的母儿并发症最小,择期再次剖宫产次之,试产失败转急诊手术者母儿并发症最高。瘢痕子宫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严密监护下试产,但是需要重视对试产失败患者的处理,以改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糖耐量降低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耐量降低(GIGT)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GIGT孕妇52例(GIGT组),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34例(GDM组),正常孕妇44例(对照组)的围产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GIGT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25),生后2小时的血糖均值在3组中最低(P<0.05),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等并发症高于对照组。结论:GIGT与GDM均是影响胎儿及新生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子宫颈机能不全(CI)患者妊娠结局及探讨其晚期流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妊娠后诊断CI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将纳入孕妇分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组(17例)与非PCOS组(53例)和单胎妊娠组(44例)与双胎妊娠组(26例),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CI患者晚期流产的高危因素。结果:①PCOS组患者平均终止妊娠孕周低于非PCOS组(22.85±7.26周vs 25.71±5.99周,P<0.05)。PCOS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COS患者(41.18%vs 15.09%,P<0.05)。PCOS组患者晚期流产率明显高于于非PCOS组(76.47%vs 41.51%,P<0.05),而足月产率明显低于非PCOS组(5.88%vs 13.21%,P<0.05)。②双胎妊娠组患者平均终止妊娠孕周明显低于单胎妊娠患者(23.86±4.71周vs 25.86±8.02周,P<0.05),双胎妊娠组患者GDM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组(34.62%vs 13.64%,P<0.05),双胎妊娠组晚期流产的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组(92.30%vs 31.82%,P<0.05),而足月产的发生率低于单胎妊娠组(3.85%vs 15.91%,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双胎妊娠是CI患者晚期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862,95%CI 1.027~5.097)。结论: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时,应尽量选择单胚胎移植。对于PCOS患者,孕前做好子宫颈评估,孕期监测子宫颈长度变化,加强产科管理,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