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有多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子宫内膜息肉为在盆腔超声波检查及诊断性官腔镜检查中经常发现的病变。但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尚不知。本研究选择Hadassah医学中心1998年1月-2003年5月连续300例行官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其中73例患者无任何症状,偶然发现了子宫内膜息肉。109例(36.3%)为子宫不规律出血过多,不孕症的诊断和检查(46例15.3%),月经过多(20例,6.6%),或绝经后出血(52例,17.3%)。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息肉不到3%发生恶变,病理类型、高危因素和诊疗方案与子宫内膜癌相同。由于子宫内膜息肉的局灶病变性质,应采取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获取病理学诊断,而不宜行诊断性刮宫或微量取样。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保守治疗也需要更加慎重。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样病变,部分病例可以发生恶变。文章介绍了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诊断及分类,关注子宫息肉恶变的风险因素以及组织病理诊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是一种特殊的良性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在组织学上分为典型的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和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存在恶变倾向,50岁及以上的妇女患息肉样腺肌瘤发生恶变的机率高于50岁以下妇女。阴道异常流血和排液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优势。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在临床上虽然不常见,但具有恶变倾向,老年息肉样腺肌瘤患者恶变率较年轻者高。对宫腔有占位或阴道不规则流血,特别是绝经后阴道流血的患者,应积极行宫腔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87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诊断分为良性组(368例)、癌前病变及恶变组(1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特点,并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及恶变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不同良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影像特点。结果(1)癌前病变及恶变组有19例(4.9%,19/387),其中子宫内膜息肉恶变4例(1.0%,4/387);良性组有368例(95.1%,368/387),其中萎缩性子宫内膜息肉229例(59.2%,229/387)、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91例(23.5%,91/387)、腺肌瘤样息肉48例(12.4%,48/38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OR=3.080,95%CI为1.147~8.273,P=0.026)和绝经前月经不规律(OR=7.574,95%CI为2.510~22.852,P<0.01)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及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3)良性组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中绝经后出血患者所占比例(68.1%,62/91)和出血次数≥2次者所占比例(31.9%,29/91)均高于另外两类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超声检查条状血流信号所占比例(27.5%,25/91)及点状血流信号所占比例(15.4%,14/91)均高于另外两类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多数为良性病变,恶变率低。肥胖、绝经前月经不规律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及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多表现为绝经后出血且超声检查多见条状或点状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性状与异常子宫出血间的关系及不同因素对息肉潜在恶变及恶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且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住院患者754例,分析并总结息肉的数目、大小及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将息肉患者按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与恶变或潜在恶变组,比较分析不同因素与息肉恶变及潜在恶变的关系。结果:754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38.59%(291/754)的患者并发出血症状,多发息肉与单发息肉并发出血的概率分别为44.26%(135/305)和34.74%(156/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P<0.01)。449例单发息肉患者中,直径>10 mm和直径≤10 mm息肉并发出血的概率分别为38.69%(106/274)和28.57%(50/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P<0.05)。此外,754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22例(2.92%)发生癌前病变,24例(3.18%)发生癌变。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期、息肉直径>10 mm、息肉多发、异常子宫出血4个因素对息肉恶变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P<0.01)。结论:当息肉直径>10 mm或多发时,患者出血概率增大。异常子宫出血、息肉直径>10mm、息肉多发、绝经期等是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引起月经周期延长、绝经后阴道出血、不孕等临床症状,治疗后易复发、可恶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发生与遗传因素、甾体激素受体局部失衡、增殖与凋亡失调、慢性炎症刺激、某些药物影响、细胞因子等有关。年龄大、绝经、子宫不规则出血、应用他莫昔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经阴道超声、宫腔声学造影、宫腔镜检查、宫腔碘油造影术等在子宫内膜息肉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子宫内膜息肉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恶变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全面更确切地揭示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机制及特点,更好地指导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息肉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引起月经周期延长、绝经后阴道出血、不孕等临床症状,治疗后易复发、可恶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发生与遗传因素、甾体激素受体局部失衡、增殖与凋亡失调、慢性炎症刺激、某些药物影响、细胞因子等有关.年龄大、绝经、子宫不规则出血、应用他莫昔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经阴道超声、宫腔声学造影、宫腔镜检查、宫腔碘油造影术等在子宫内膜息肉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子宫内膜息肉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恶变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全面更确切地揭示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机制及特点,更好地指导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s)是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EPs是激素依赖性疾病,且有一定的恶变率。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应用,其检出率增高。绝经及不规则阴道出血可增加子宫内膜息肉的恶变率。目前EPs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治疗后容易复发。因此,治疗时应结合是否有复发及恶变的高危因素,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和预防措施。对EPs及其恶变、治疗及预防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息肉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疾病,在绝经后出血中起显著作用,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尽管大多数是良性的,但仍有13%的病例会发生恶变。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导致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是子宫内膜修复或脱落过程的异常。通常认为这个生长过程由增殖和凋亡两个相关的部分组成,而在子宫内膜息肉中,增殖和凋亡过程均可受到干扰。在子宫内膜中,雌、孕激素是众所周知的增殖和分化的调节剂,主要通过各自的受体表达。在激素替代治疗(HRT)中,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息肉的易患因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息肉在生育年龄妇女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问期出血或不孕,绝经后妇女则为少量点滴状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妇女中,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约25%。因存在相当一部分无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综合多家文献,估计在整个妇女人群中子宫内膜息肉的患病率约为24%~25%,其恶变率1%~1.6%。本文就子宫内膜息肉的易患因素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息肉(EMP)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疾患,有一定的恶变率,而且治疗后复发者相当多。随着生殖医学的发展和宫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发病机制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内在关系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细胞凋亡调控失常有关。细胞凋亡不仅与有机体的生殖发育、免疫老化等生理过程有关,还与许多增殖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在分子水平受多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调控。综述不同凋亡相关基因如bcl-2,p63,PTEN,ras等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发展、恶变及治疗中的作用,指导临床合理诊治子宫内膜息肉。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息肉(EMP)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疾患,有一定的恶变率,而且治疗后复发者相当多.随着生殖医学的发展和宫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发病机制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内在关系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细胞凋亡调控失常有关.细胞凋亡不仅与有机体的生殖发育、免疫老化等生理过程有关,还与许多增殖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在分子水平受多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调控.综述不同凋亡相关基因如bcl-2,p63,PTEN,ras等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发展、恶变及治疗中的作用,指导临床合理诊治子宫内膜息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MPs)发生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489例经宫腔镜病理确诊为EMPs的患者,依据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组(471例)和非典型增生/恶性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典型增生者11例(2.20%,11/489),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癌者7例(1.43%,7/489)。单因素分析的各临床因素中,绝经≥10年(OR=15.60,95%CI:2.05~118.57)和绝经后出血(OR=4.08,95%CI:1.31~12.70)是与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或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子宫内膜息肉病史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绝经≥10年和有绝经后出血症状是发生癌前病变和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10月间于北京妇产医院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89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术中及术后情况,根据月经状况、有无异常子宫出血情况分组,分析比较一般情况、息肉的大小(〈1cm、1~2cm、〉2cm)、个数(单发、多发)、部位(宫底、宫角、前壁、后壁、侧壁)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结果①育龄期和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62.6%和4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按子宫内膜息肉的大小进行分组,育龄期患者中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依次为32.0%、58.6%和69.2%,绝经期依次为42.1%、43.7%和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息肉患者和多发息肉患者中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在绝经期分别为49.2%、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在育龄期患者的缓解率(69.8%,322/461)与绝经期(94.5%,69/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育龄期和绝经期患者中,异常子宫出血的术后缓解率在单发息肉和多发息肉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息肉的大小和息肉的部位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育龄期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机率较绝经期高,息肉越大,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越高,对于单发息肉,宫腔镜手术能更好地改善异常子宫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其预防措施,加强对此类疾病恶变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达到预防疾病并降低其发病率的目的。方法: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病因及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腺癌,结合临床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组织来源;免疫组织化学:角蛋白CK阳性(+),簇分化抗原CD阳性(+),抑癌基因P53阳性(+),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癌抗原CA125阳性(+),甲状腺球蛋白TG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支持诊断。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率低,应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其恶变患者应扩大手术范围,行根治性切除,以减少复发概率,必要时需联合激素治疗或者放化疗。而同时降低剖宫产率对AWE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造成女性生育能力降低的一个常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人工助孕过程中胚胎种植的一个独立因素。雌激素过度暴露、慢性炎症刺激或细胞增殖/凋亡失衡等都可能与其发病机制相关。EP导致不孕的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可能与EP在宫腔内形成占位机械性干扰胚胎着床以及造成子宫内膜微环境发生改变有关。EP恶变的概率很低,多数情况下,直径<1 cm的EP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可以选择期待治疗。而对于不孕女性,首选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polyp,TCRP),可以提高不孕患者的自然妊娠率和辅助生殖成功率。对于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过程中新诊断的EP患者,目前尚没有一种特定的推荐治疗方案。相关临床研究表明,TCRP后行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可以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检查——附15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诊治的特性。方法:回顾我院2000-2002年妇科门诊158例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58例中,术后病理证实是息肉98例,黏膜下肌瘤4例,恶性肿瘤4例(内膜腺癌3例,内膜间质肉瘤1例),结核1例,息肉状腺肌病1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例(其中7例为简单型增生过长,1例为复杂型增生过长,1例为复杂型伴不典型增生过长)。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大多是良性病变,但也不能排除恶变或恶性肿瘤的息肉样变,而宫腔镜是直视下的手术,可尽早发现病变,避免病灶遗漏。  相似文献   

19.
虽然子宫内膜息肉为在盆腔超声波检查及诊断性宫腔镜检查中经常发现的病变.但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率尚不知.本研究选择Hadassah医学中心1998年1月-2003年5月连续300例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其中73例患者无任何症状,偶然发现了子宫内膜息肉.109例(36.3%)为子宫不规律出血过多,不孕症的诊断和检查(46例15.3%),月经过多(20例,6.6%),或绝经后出血(52例,17.3%).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息肉(EP)虽为妇科常见良性病变之一,但仍存在一定的恶变风险,国内外有较多学者对EP恶变的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发现其恶变的机制与基因、蛋白及细胞因子相关。目前认为,年龄及绝经状态、异常子宫出血、肥胖和PCOS是EP恶变的高危因素,对于EP直径较大,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服用他莫昔芬等的患者也应提高警惕。对于病理报告为特殊类型的EP,应注意周边子宫内膜的病理类型,并积极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