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班氏微丝蚴血症者离体血人工感染淡色库蚊的实验观察黄炳成,陈锡欣,赵玉强,杨宝金,甄天民,魏庆宽,杨淑芳,程义亮(指导)丝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淡色库蚊是我国北方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进一步观察微丝蚴血症者对淡色库蚊的感染力和蚊体...  相似文献   

2.
平原县为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1970年采取了以海群生治疗微丝蚴血症者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至1973年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76年通过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的考核验收,此后开展了流行病学检测,证实已达消灭丝虫病标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 基本情况平原县地处鲁北平原.辖18个乡镇,874个自然村,1996年总人口421 875人,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和棉花等.年平均气温14.5℃,平均相对湿度55%~65%,年降水量550~650mm.主要蚊种有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等.淡色库蚊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2 流行概况  相似文献   

3.
济南市为班氏丝虫病低、中度流行区,流行区分布在6个县(市、区)的53个乡镇1399个行政村,人口108万。淡色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10%,防治后1980年基本消除丝虫病。1981~2002年我们开展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4.
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阳西县丝虫病流行状况,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最终消除淋巴丝虫病。方法通过对人群进行血检调查确定流行范围;在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监测,消除传染源。结果阳西县全县9个乡镇104个管理区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1970年)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59%,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59~1985年,全县共血检调查634 209人次,治疗患者12 575例,全民服药防治6 852人。1985年防治效果考核,在3个镇3个管理区共血检5 292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例,微丝蚴率为0.06%,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86~1997年进行防治后期监测,共血检35 453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解剖雌性致倦库蚊4 210只,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90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结论1998年经省卫生厅审评,阳西县已达到卫生部消除淋巴丝虫病标准。在阳西县流行区进行反复查治和系统监测,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1980 ̄1983年,在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的14个村舍,解剖蚊媒32 345只,自然感染率3.31%,结果表明:淡色库蚊为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微丝蚴进入蚊体后,可有52.29%发育至感染期幼虫;蚊媒自然感染率多随人群微丝蚴率和感染者微丝蚴平均密度的高低而升降。从有的村不呈相应升降和人群、蚊媒感染率出现自然下降的情况提示,在研究阻断丝虫病的传播阈值时,除病原生物学外,还须结合社会和自然因素综合考  相似文献   

6.
在班氏丝虫病基本消灭后地区,人群微丝蚴与微丝蚴密度已无相关关系。淡色库蚊叮咬微丝蚴密度为120立方毫米血内一条的患者,仍能获得感染;叮咬微丝蚴密度为120立方毫米血内2条的患者时,蚊虫的最高感染度可达5条感染期幼虫。在微丝蚴率为0.56%的试验村内进行调查,采用I期、Ⅱ期幼虫发育至感染期幼虫的时间内淡色库蚊的存活概率作为校正值参与丝虫病季传播潜势的估算,结果为试验村内平均每人每季可受到淡色库蚊的12,384次叮咬,12次为感染叮咬,可接种34条感染期幼虫。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免疫色谱快速诊断技术 (ICT)用于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采用ICT对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其他寄生虫病患者等进行检测 ;对原班氏丝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 7~ 1 2岁人群用ICT进行检测 ,阳性者用常规血检法检测微丝蚴 ;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ICT为阳性 ;3例微丝蚴阴性的象皮肿患者、4例马来丝虫微丝蚴患者和 51例其他寄生虫病患者ICT均为阴性 ,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 1 0 0 %。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监测试点用ICT检测 776人 ,阳性 1例 ;用常规血检法对该阳性者进行 3次血检和对其周围人群 58人血检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该阳性者经海群生间歇双疗程法治疗后 ,ICT检测为阴性。在非流行区用ICT检测 1 95人 ,全部阴性。结论 ICT快捷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可用于班氏丝虫病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免疫色谱快速诊断技术(ICT)用于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采用ICT对班氏微丝蚴血症、其他寄生虫病患等进行检测;对原班氏丝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7-12岁人群用ICT进行检测,阳性用常规血检法检测微丝螺;评价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ICT为阳性;3例微丝蚴阴性的象皮肿患,3例马来丝虫微丝蚴患和51例其他寄生虫病患ICT均为阴性,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监测试点用ICT检测776人,阳性1例;用常规血检法对该阳性进行3次血检和对其周围人群58人血检,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该阳性经海群生间歇双疗程法治疗,ICT检测为阴性。在非流行区用ICT检测195人,全部阴性。结论:ICT快捷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班氏丝虫病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临沐县曾是班氏丝虫病的高度流行区,以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据1958年调查,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高达22.5%。经过20余年反复查治,1980年通过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观察防治效果和流行动态,近几年又对特殊人群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材料与方法1.l材料来源于历年县征兵办公室体检资料室及县卫生防疫站丝虫病防治监测记录。!.2方法12.l对应征入伍青年体检时血检微丝蚴。1.2.2选择2个原微丝蚴阳性率较高的村为本次监测点,全民血检微丝蚴。l、2.3对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出生的儿童采滤纸血,做荧光抗体测定。1.2.4对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终止防治措施后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方法 终止防治措施后,1988~2000年在原广东省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抽查30%以上流行镇,重点村居民夜间采血120μl血检微丝蚴,在血检点捕集致倦库蚊解剖,观察自然感染情况;选定10个县原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村,纵向观察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结果 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33%(575/172631),此后人群微丝蚴率和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1997年后无微丝蚴血症者;1992.2000年共解剖致倦库蚊248115只,无发现自然感染幼丝虫;1988~1995年纵向观察,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和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4%和0.07%,1994年后两者均为0。结论 班氏丝虫病经防治后,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则可阻断传播,10年后人群微丝蚴血症消失。  相似文献   

11.
<正> 丝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广州市属5个区、县有丝虫病流行,微丝蚴血症者51802人。经过30多年的防治,1985年全广州所属5个区、县范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微丝蚴率降至0.02%~0.00%。为了探索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班氏丝虫病流行动态,选定原中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从化县太平镇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观察点要求 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在0.5%以上,总人  相似文献   

12.
宁阳县属班氏丝虫病流行区.1957年调查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居民微丝蚴感染率为15.2%.经多次普查普治和重点人群服用海群生药盐治疗,人群微丝蚴率降至0.5%.此后进行了抽查与监测.1983年通过了全国丝虫病防治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进一步巩固防治效果,探讨在不采取任何有组织的病原防治措施条件下,丝虫病传播自然阻断的可能性.设定8个监测点自1984~1996年连续开展了消灭丝虫病的研究工作,1996年经省级考核确认已达卫生部颁发的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989~1992年在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的浙东南沿海地区姆坑村纵向监测结果,始监测时人群微丝蚴率为0.17%,平均微丝蚴密度为9.25条/60μl,致倦库蚊幼丝虫感染率为1.24%。1991年复查人群微丝蚴率为0.1992年蚊媒监测未发现蚊体内感染幼丝虫,结果表明监测区丝虫病的传播流行已被终止。  相似文献   

14.
致乏库蚊传播班氏丝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氏丝虫病流行范围甚广,遍布于世界各地,尤以亚洲及非洲为重,对班氏丝虫病的防制,目前多数采用治疗病源的措施。但按现行防治办法,彻底肃清寄生于人体的班氏丝虫尚有一定困难。根据班氏丝虫病流行病学的特点,如果人群微丝蚴阳性率及宿主血中微丝蚴密度下降到一定水平,媒介不再获得感染,则可阻断传播流行。为探索对班氏丝虫病防治到何种程  相似文献   

15.
枣庄市曾经为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 ,传播媒介是淡色库蚊 ,195 8~ 195 9年调查 ,平均微丝蚴率为2 1 0 %。采取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经过多次普查普治后 ,又采用 3‰的海群生食盐全民服药 ,1980年调查微丝蚴率以村为单位均下降到 1%以下 ,通过卫生部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此后除治疗晚期丝虫病人外 ,其他丝虫病防治措施基本终止 ,工作的重点转向病区流行趋势监测。 1995年根据监测的结果 ,山东省卫生厅组织考核认为枣庄市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消灭丝虫病标准。1 材料与方法1 1 横向监测  1976~ 1995年 ,在全市范围…  相似文献   

16.
1974~1977年,广东省阳山县犁头镇以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5.08%,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9.33%。经4年4次查治后,微丝蚴率降为 0.45%,来发现致倦库蚊自然感染。防治后12年,分层随机抽样进行远期效果观察,血检5711人,解剖致倦库蚊672只,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蚊媒感染。结果表明,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的效果巩固,即使个别村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较多(2.67%),仍不引起流行传播,且微丝蚴血症者逐年转阴。  相似文献   

17.
对韶关市及其所辖班氏丝虫病流行县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及媒介昆虫学的纵向观察和横向调查。血检53268人,占流行区人口的10.26%,发现微丝蚴血症3例,平均微丝蚴率0.006%。选择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乐昌县和乳源县进行纵向观察,人群微丝蚴率和蚊媒自然感染率均逐年下降。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从1986年的52.82%降为1990年的5.80%,表明韶关市及所辖各县的班氏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所残存的少数低微丝蚴密度患者已起不到传染源作用,因此可终止大规模综合性防治工作,加强监测则可达到消灭丝虫病目的。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龙山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张建斌向天俊向宽胜龙山县位于湘西北山区,原是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14.7%,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经采用反复查治微丝蚴血症和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防治措施,1983年微丝蚴率降至0.13%,达...  相似文献   

19.
枣庄市原为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淡色库蚊为传播媒介。据 1958年调查平均微丝蚴率为 21%,最高达 40%。采取以消灭传染原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多次普查普治,1983年微丝蚴率以村为单位均下降到1%以下,经卫生部确认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工作的重点转入病区流行趋势监测阶段,现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纵向监测 选择原丝虫病流行较重的峄城区金寺乡 4个自然村为监测点,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监测。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共有67个县、市(宝安列入深圳特区)有丝虫病流行,其中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均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传播媒介分别为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自70年代起,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对丝虫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防治,人群微丝蚴率由防治前的3-24%,到1987年降至0-13%,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率均降至1%以下。经卫生部考核,1987年全省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随后,我省丝虫病的防治进入全面监测阶段。监测主要包括:进一步肃清残存传染源;血清学监测和消灭丝虫病评审等。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