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究父母第一次生育年龄在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和养育效能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从而为提高父母养育效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2所幼儿园和2所小学的1~3年级共计880名3~9岁儿童,以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及其父母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父母养育效能的评价。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中介效应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母亲社会经济地位与母亲角色满意度呈负相关(P<0.05),与母亲第一次生育年龄呈正相关(P<0.01)。母亲第一次生育年龄与母亲自我效能感和母亲角色满意度呈负相关(P<0.01)。控制儿童的性别后,中介效应模型显示,母亲社会经济地位与母亲角色满意度呈负相关(β=-0.071,t=-2.123,P<0.05),母亲社会经济地位与母亲第一次生育年龄呈正相关(β=0.252,t=7.717,P<0.01);母亲第一次生育年龄与母亲角色满意度呈负相关(β=-0.087,t=-2.365,P<0.05)。控制儿童的性别后,Bootstrap检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的多动行为与父母D型人格及家庭环境的关系。  方法  以深圳市龙华区2016-2017年小班儿童及父母为调查对象,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父母D型人格、家庭环境与多动行为的关联,应用中介分析评价家庭环境在父母D型人格与儿童多动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  父母D型人格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母亲:β=0.687;父亲:β=0.694)、儿童的多动行为水平(母亲:β=0.164;父亲:β=0.130)呈正关联,而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母亲:β=-0.654;父亲:β=-0.665)、知识性(母亲:β=-0.537;父亲:β=-0.394)、组织性(母亲:β=-0.589;父亲:β=-0.459)呈负关联。儿童多动行为水平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β=-0.010)、知识性(β=-0.033)、组织性(β=-0.022)与呈负关联,而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β=0.034)呈正关联。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在父母D型人格与儿童多动行为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百分比介于4.88%~20.00%。  结论  父母D型人格可增加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发生的风险,其中部分是通过营造不同家庭环境对儿童多动行为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的关联, 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9—10月,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蚌埠市2所幼儿园3个年级(小、中、大)和2所小学3个年级(一至三)的学生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共纳入905名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和"父母养育效能评价"量表(PSOC)收集儿童社会性及父母养育效能的资料。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联。  结果  儿童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率分别为8.95%, 6.30%, 18.01%, 14.03%, 7.40%和5.41%。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随父亲/母亲养育效能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1);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时, 儿童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最低, 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最高,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同伴交往异常的检出率最高(Z值分别为6.57, 7.58, 7.25, 7.06, P值均<0.05)。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品行行为和多动-注意力不能异常(P值均<0.05)。  结论  父母养育效能及其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建议父母提高养育效能和陪伴质量, 优化家庭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4.
研究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发生情况及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为早期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和促进儿童心理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6月从铜陵市城区抽取11所幼儿园,共调查在园儿童2 278名,问卷主要包括父母和儿童基本情况、儿童心理和行为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2 278名儿童中,情绪症状异常192人(8.43%),品行问题异常214人(9.39%),多动注意不能异常376人(16.50%),同伴交往异常537人(23.57%),困难总分异常233人(10.2%),亲社会行为254人(11.1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儿童出生健康状况、儿童二手烟暴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均是儿童情绪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养方式中父亲支持/参与(OR=0.96,95%CI=0.95~0.98)、母亲支持/参与(OR=0.94,95%CI=0.92~0.95)、母亲敌意强制(OR=1.08,95%CI=1.06~1.10)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支持参与、母亲敌意强制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行为情绪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间的中介效应,为有心理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2—4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省徐州市抽取的10所城区幼儿园共2 58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AMOS 22.0统计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行为情绪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学龄前儿童睡眠习惯(CSHQ)总分为(49.7±5.0)分,困难与长处问卷(SDQ)困难得分为(9.95±4.4)分,亲社会行为得分为(7.23±1.9)分,父亲支持参与得分为(35.4±8.2)分,父亲敌意强制得分为(17.4±6.5)分,母亲支持参与得分为(39.2±7.3)分,母亲敌意强制得分为(17.8±6.8)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SHQ总分与SDQ困难得分及父亲敌意强制和母亲敌意强制得分均呈正相关,与父亲支持参与和母亲支持参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 0.05);SDQ困难得分与父亲敌意强制和母亲敌意强制得分均呈正相关,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及父亲支持参与和母亲支持参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 0.01);亲社会行为得分与父亲支持参与和母亲支持参得分均呈正相关,与父亲敌意强制和母亲敌意强制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 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CSHQ总分在儿童SDQ困难得分与母亲敌意强制得分间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039(95%CI=0.028~0.052),在SDQ困难得分与父亲敌意强制得分间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015(95%CI=0.005~0.025),在SDQ困难得分与母亲支持参与得分间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009(95%CI=0.001~0.018)。结论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行为情绪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显著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执行功能是否能够在儿童语言障碍与多动/注意缺陷行为问题的相互关系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为儿童语言障碍和多动/注意缺陷障碍共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9-11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诊的语言障碍儿童19例(男∶女为12∶7),平均年龄(57.5±11.8)个月,选同期门诊健康体检的语言正常儿童41例(男∶女为29∶12),平均年龄(63.0±15.9)个月,采用年龄和性别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两组儿童的语言、执行功能、长处与困难问卷SDQ、非语言智力等资料。分析两组儿童神经认知功能的差异和多动/注意缺陷行为的差异。使用Bootstrapping分析短时记忆与抑制功能是否在语言障碍影响多动/注意缺陷行为发生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结果 语言障碍组儿童短时记忆与抑制控制均显著低于非语言障碍组儿童(t=3.72、3.30,P<0.01,效应值为0.96、0.82),SDQ多动/注意缺陷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儿童(t=-2.24,P=0.029,效应值0.65)。短时记忆和抑制控制未产生显著的共同中介效应。探讨独立中介效应时,短时记忆与抑制功能均产生显著的中介作用,非语言智力不能影响这一过程。结论 语言障碍儿童短时记忆与抑制控制均能够独立作为中介因素,影响语言障碍儿童产生多动/注意缺陷行为。但短时记忆与抑制控制不能够共同调节这一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父母身心健康状态与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为儿童品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亚临床症状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题量表中的品行问题因子对辽宁、河南、山东、广东、江苏、四川、内蒙古等省(区)18个城镇1 405个完整家庭进行测试.结果 (1)父母在评价儿童品行问题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品行问题显著高于女生;(2)父母职业、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对儿童品行问题无显著影响;(3)除父母正向情绪与儿童品行问题显著负相关外,其他所有亚临床症状均与儿童品行问题显著正相关(r=-0.11~0.47);(4)在控制是否独生子女、年龄和性别等变量后,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躯体症状对女生品行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090 ~0.265);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的自我问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对男生品行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102~0.222).结论 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躯体症状和自我问题能够显著预测儿童品行问题.  相似文献   

8.
分析学龄前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做好儿童的家庭教育及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镇江市区2 928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arent Behavior Inventory,PBI)和自编家庭基本情况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相关信息;采用Green综合评价方法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结果 镇江市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以支持/参与为主,其中母亲支持/参与和敌意/强制得分均高于父亲(t值分别为28.31,2.10,P值均<0.05),同时母亲带养百分比(45.32%)高于父亲(20.44%).父亲对于男童的敌意/强制高于女童(t=2.95),父亲敌意/强制(t=-2.92)和母亲敌意/强制(t=-2.66)无出生住院史的儿童均高于有出生住院史的儿童,独生子女的父亲(t=5.44)和母亲(t=7.10)支持/参与均高于非独生子女,非隔代带养儿童获得的父亲(t=-3.16)和母亲(t=-2.29)的支持/参与更高(P值均<0.05).儿童家庭Green评分与父亲(r=0.25)和母亲(r=0.25)支持/参与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父母亲敌意/强制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儿童家庭营养人以母亲为主,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父母亲的支持参与度越高.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需进一步提升父亲带养和母亲支持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低龄儿童独生子女和大孩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为促进低年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2所幼儿园和2所小学的一至三年级共734名3~9岁独生子女和大孩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及父母的一般情况及儿童社会性评定。  结果  大孩情绪症状异常检出率(27.8%)高于独生子女(17.6%)(χ2=9.45,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和大孩的社会性发展多动注意不能异常率均随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独生子女发生多动注意不能异常的风险低,发生同伴交往问题的风险高(P值均<0.05)。独生子女和大孩的社会性发展亲社会行为方面均为女童的亲社会行为好于男童(OR值分别为1.70,2.85,P<0.05)。对于独生子女,主要带养人为父母时发生困难异常的风险较祖辈等为主要带养人低(OR=1.63,P<0.05);对于大孩,核心家庭发生困难异常的风险较三代家庭低(OR=2.14,P<0.05)。独生子女男童出现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高于女童(OR值分别为2.24,1.70,P值均<0.05),出现情绪异常的风险低于女童(OR=0.57,P<0.05)。不同年级间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有差异,随着年级的增加,亲社会行为异常风险低(P<0.05)。  结论  较高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助于提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但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也应避免过多的物质与精神宠爱。父母应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社会化教养水平,对待子女一视同仁,提高亲子陪伴质量,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玲凤  蔡振春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177-178,181
目的 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抑郁体验状况的关系,为儿童行为问题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题量表(CBCL)(4~18岁)和抑郁体验问卷(DEQ)对随机抽取的湖州市3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的720位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结果 内隐行为问题、外显行为问题以及行为问题总均分均表现为小学儿童7岁组、9岁组显著大于11岁组和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的内隐行为问题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显行为问题以及行为问题总均分6,7,9,11岁组男孩显著大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5岁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母亲的无助性得分(4.06±1.04)显著高于父亲(3.89±0.93),父亲的效能感得分(4.12±1.21)显著高于母亲(3.84±1.16).父母的抑郁体验状况和儿童的行为问题存在显著相关(r=0.310~0.669),父母的无助性和自我批评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β=0.140 ~0.461),父母的效能感得分能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β=-0.386~-0.081).结论 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父母的抑郁体验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t=6.45,P<0.001)、共睡情况(F=11.82,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F=5.13,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R2=0.18)。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盐城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对空腹血糖及自我效能干预的效果,探讨影响空腹血糖改善的可能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盐城市部分街道和乡镇1 085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形式,对规范完成8次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患者的空腹血糖、自我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不同人口学特征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前后血糖改变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以前是否参加过糖尿病管理小组(Z=-2.080,P=0.038)、糖尿病治疗方式(Z=-2.662,P=0.008),活动前后血糖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研究对象在空腹血糖值(t=7.107,P=0.000)、自我效能(t=23.309,P=0.000)、行为方式得分(t=17.685,P=0.000)上与活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107)、文化程度(β=-0.182)、糖尿病病史(β=0.121)、以往是否参加过自我管理小组活动(β=0.282)、行为方式得分(β=-0.091)是影响空腹血糖改善的因素(P<0.05)。结论 开展糖尿病自我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行为方式,改善患者空腹血糖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婴幼儿食欲特征(食物接触、食物回避)在照护者积极喂养行为(鼓励健康膳食、监督、自主支持)与婴幼儿体重指数(BMI)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婴幼儿气质在前半路径中的调节作用,为制定改善婴幼儿食欲特征和BMI状况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5月采用综合性喂养实践问卷、婴幼儿喂养行为问卷、喂养策略问卷、婴儿和儿童饮食行为问卷、婴儿和幼儿行为问卷对青岛市某三甲医院儿童保健科322名婴幼儿照护者进行调查。结果 仅有食物接触、自主支持、婴幼儿BMI两两变量相关,即食物接触与自主支持呈负相关(r=-0.769, P<0.01),与婴幼儿BMI呈正相关(r=0.680, P<0.01),自主支持与婴幼儿BMI呈负相关(r=-0.548, P<0.01)。自主支持直接预测婴幼儿BMI的效应不显著(β=-0.082, P>0.05),主要经食物接触间接预测婴幼儿BMI,中介效应值为-0.412。在婴幼儿不同气质类型中,仅有努力控制在自主支持与食物接触间发挥调节作用(△R2=0.031, P<0.01),即自主支持对食物接触的影响在努力控制水平高的个体相对努力控制水平低者要小。结论 食物接触在自主支持与婴幼儿BMI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努力控制在自主支持与食物接触间发挥调节作用。若要改善婴幼儿BMI状况,应从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食欲特征入手,医护人员应结合婴幼儿努力控制水平为照护者提供喂养行为指导,改善婴幼儿食欲特征和BMI状况。  相似文献   

14.
探索儿童视屏时间对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以期为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2017年11月—2018 年8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的112例18~46月龄儿童为病例组,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筛选同期正常体检的儿童66 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幼儿语言发育迟缓及视屏时间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儿童的年龄及父母的职业、双方是否是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父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语言迟缓组儿童的母亲工作日与子女接触时间比正常儿童母亲长(t=-2.281,P=0.020)。语言迟缓儿童视屏时间相对正常儿童更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4,P=0.002)。儿童视屏的内容以动画片为主,但对照组儿童观看科教片的比例稍高于病例组(χ2=11.558,P=0.009)。在每天限制视屏时间、观看30 min及以上休息方面,对照组儿童家长的执行比例高于病例组(χ2=6.962、11.034,P<0.05)。当儿童任性或状态不佳时,语言迟缓儿童家长经常允许儿童使用视屏产品的比较更高(χ2=11.752,P=0.003)。病例组儿童母亲的视屏总时间、闲暇时的视屏时间也高于对照组儿童母亲(t=-2.920、-2.145,P<0.05)。控制了混杂因素后发现儿童视屏时间是影响语言发育迟缓的重要因素,儿童视屏时间每增加1 h,其语言发育商平均下降1.626。结论 视屏时间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家庭内限制每天儿童视屏的时间,并从家长自身做起,增加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机会以促进儿童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广州市特殊儿童社会能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354名特殊儿童父母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市特殊儿童社会能力偏低,总社会能力得分平均为(8.10±4.30) 分。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照顾者文化程度(β=-0.213,P<0.001)、儿童性别(β=0.118,P=0.018)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214,P<0.001)对社会能力总分有影响;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83,P<0.001)、家庭结构(β=-0.135,P=0.010)对活动能力有影响;照顾者文化程度(β=-0.224,P<0.001)、儿童性别(β=0.130,P=0.011)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69,P=0.001)对社交能力有影响;儿童年龄(β=0.268,P<0.001)、家庭居住地(β=0.264,P<0.001)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43,P=0.003)对学校能力有影响。结论 针对特殊儿童社会能力各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活动、社交、学校等方面着手,制定有效的社会能力培养方案,可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提高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城市地区的户籍与流动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的现况及相关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的焦虑问题防治以及改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6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从3所户籍儿童幼儿园和3所流动儿童幼儿园,抽取3~6岁在园儿童1 513名。使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评估焦虑症状,养育环境评价量表评估养育行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 流动儿童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分离焦虑得分以及总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户籍儿童。总体焦虑症状的阳性检出率为2.77%(42/1 513),流动儿童高于户籍儿童(χ2=7.95,P<0.01)。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分离性焦虑的症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6%、3.82%和3.89%。其中,分离性焦虑症状的阳性检出率,流动儿童高于户籍儿童(χ2=6.82,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日常陪伴(β=-0.14,P<0.05)、育儿支持(β=-0.08,P<0.05)可减少学龄前儿童的焦虑症状,而惩罚(β=0.49,P<0.01)可增加儿童焦虑症状。儿童类型与家长养育行为的交互作用也与儿童焦虑水平密切相关(β=0.11,-0.12,P<0.05)。结论 高质量的日常陪伴、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育儿支持,减少惩罚,可降低学龄前儿童焦虑的症状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特点, 探讨气质和家庭环境对适应行为的影响, 为促进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0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3所幼儿园304名4~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填写,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气质、家庭环境对适应行为的影响。结果 1)学龄前儿童独立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及适应能力商数(ADQ)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9、6.31、18.17、20.91, P<0.05), 适应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2)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持久性、反应域、亲密度与ADQ显著相关(r=-0.18、-0.17、0.15、-0.13、0.18、0.28, P<0.05);节律性、适应性、亲密度、矛盾性与独立因子显著相关(r=-0.16、-0.18、0.26、-0.13, P<0.05), 节律性、持久性、亲密度、知识性与认知功能因子显著相关(r=-0.14, -0.17、0.18、0.11, P<0.05);反应强度、注意分散、反应域、亲密度、组织性与社会因子显著相关(r=0.19、0.13、0.21、0.21、0.13, P<0.05)。3)家庭亲密度(β=0.28)、气质的节律性(β=-0.15)和反应阈(β=0.14)可以共同预测适应行为(F=14.75, P<0.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适应行为的发展受年龄、气质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此, 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 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 能够促进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家庭、运动协调能力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为提高幼儿的学习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0年5-8月整群随机抽取深圳市2所幼儿园340名5~6岁幼儿,采用儿童入学成熟水平诊断量表、幼儿学习品质家长评价量表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学习品质和家庭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 女童的学习品质总分高于男童(t=2.07),父母受教育程度高(F=9.15、9.50)以及运动协调能力高(t=2.14)的幼儿其学习品质总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亲密度、组织性与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均呈正相关(r=0.13、0.12,P<0.05),家庭亲密度、独立性及成功性等与幼儿学习品质均呈正相关(r=0.19、0.17、0.22,P<0.05),家庭矛盾性与幼儿学习品质呈负相关(r=-0.14,P<0.05)。运动协调能力在家庭亲密度、组织性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中部分中介效应为8.93%、8.84%。 结论 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可以从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幼儿运动协调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宁波市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其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为糖尿病的社区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12月从宁波市江东区5个街道招募60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集中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linear线性回归对空腹血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空腹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检测600名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6.94±2.25)mmol/L,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有345人(57.50%)。Linear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腰围、舒张压、吸烟、糖尿病病程及高脂饮食呈正相关(P<0.05),与行为转变阶段、按照糖尿病要求饮食、运动及饮食信心2(与非糖尿病患者共同进食坚持按要求进食信心)呈负相关(P<0.05)。Linear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腰围(标化回归系数β=0.113,P=0.007)、舒张压(β=0.096,P=0.023)、糖尿病病程(β=0.087,P=0.030)呈正相关,与行为转变阶段(β=- 0.111,P=0.006)呈负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食、饮食信心2得分高、运动多能够提高空腹血糖控制率(P<0.05);而腰围大、糖尿病病程长会降低空腹血糖控制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长(OR=0.90, 95%CI:0.81~0.99)会降低空腹血糖控制率,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食(OR=1.46, 95%CI:1.12~1.88)能够提高空腹血糖控制率。 结论 本次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及其控制率的危险因素是病程、腰围及舒张压,保护因素是按照糖尿病要求进食、适度运动及较高的行为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