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齐晓琳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403-3404
目的 通过对妇科盆腔肿瘤患者的CT影像分析,总结CT诊断方法在妇科盆腔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3月接收的妇科盆腔肿瘤患者74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患者CT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确诊结果,分析CT诊断在妇科盆腔肿瘤患者中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结果 患者的CT检查的妇科盆腔肿瘤检出率高达91.89%,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X2=6.2535,P>0.05,其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基本吻合.结论 CT检查能够对妇科盆腔肿瘤患者的诊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值得临床实践推广使用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2.
丁严 《健康必读》2006,5(2):21-21
目的通过对35例妇科盆腔肿物病例从形态、密度、内部结构及引起子宫和周围脏器改变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即对误诊病例的个例分析,探讨CT检查在妇科盆腔肿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5例妇科盆腔肿物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其种子宫病变15例,卵巢病例17例,盆腔肿块3例.结果15例子宫病变,CT检查为子宫肌瘤8例,子宫体癌4例,恶性葡萄胎3例;17例卵巢病变,CT检查为卵巢囊肿11例(其中误诊1例),卵巢畸胎瘤4例,卵巢癌2例,盆腔肿块3里,CT检查为炎性肿物3例,其中误诊1例,均经手术证实.CT诊断正确率94.29%.结论 CT检查对妇科临床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多数病例可以作出定位定性诊断,为妇科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性依据.同时,CT检查结合临床和B超检查资料,将进一步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B超和CT在盆腔肿瘤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疑是盆腔肿瘤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B超诊断结果和CT诊断结果,比较CT和B超在诊断盆腔内妇科肿瘤中的检出率,探讨B超和CT在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病理诊断共有133例患者确诊为盆腔肿瘤,其中:卵巢癌、卵巢良性肿瘤、子宫肉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患者分别为6例、15例、11例、33例、16例、52例.B超和CT分别确诊120和124例,检出率为90.2%和93.2%.虽然B超和CT在检出率数值上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和CT在盆腔肿瘤疾病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作为两种常用的妇科诊断方式,B超和CT各有优劣,在具体的运用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136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是我院妇科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的妇科盆腔肿瘤症状均得到了明确的确诊,对所有患者行B超检查与CT检查,并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恶性肿瘤分辨率以及误诊漏诊率、诊断符合率。结果:B超检查与CT检查的恶性肿瘤分辨率分别为81.25%、85.42%;误诊漏诊率分别为13.24%(18例)、11.76%(16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76%(118例)、88.24%(120例),CT检查在恶性肿瘤分辨率、诊断符合率上均高于B超检查,但是两者的差异并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应用B超检查具有简便易行的优势,可以将其当做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CT在妇科盆腔肿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盆腔肿块发病率较高,种类繁多.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CT已经成为一种有效诊断妇科盆腔肿块的方法,现已经广泛用于临床.本文将对我院在2006年7月-2007年11月收治的36例妇科盆腔肿块患者进行CT诊断.现将CT在妇科盆腔肿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在文中报道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腔炎性包块与盆腔肿瘤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高唐县人民医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59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和49例盆腔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CT影像检出率;观察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和化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CT诊断对于盆腔炎性包块、盆腔肿瘤的检出率为94.92%、97.9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5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盆腔炎性包块与盆腔肿瘤的临床诊断中,综合患者的体征表现、妇科检查结果、CT影像特征,能够对两类疾病进行准确的区分和鉴别。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盆腔肿瘤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和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均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与MRI影像.方法:对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CT、MRI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及影像特点进行比较.结果: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0.0%,MRI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6.3%,对比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CT影像的钙化、积气检出率明显高于MRI影像,脊髓变性、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检出率明显低于MRI影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CT、MRI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且各具优势,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检查方式,以此减少漏诊、误诊,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8.
MRI在妇科盆腔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妇科盆腔恶性肿瘤的特征性MRI表现及MRI分期判断的准确性。方法51例拟诊盆腔恶性肿瘤的患者均行MRI检查,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42例。10例患者同时行常规增强扫描;5例患者同时行动态增强扫描。7例患者MRI检查同时行CT检查。重点观察MRI上肿瘤的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周围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对恶性肿瘤进行MRI分期判断;MRI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MRI对恶性肿瘤分期总的准确度为88.9%,MRI分期判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度为85.7%、子宫颈癌为83.3%、卵巢癌为100.0%。MRI分期判断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的一致性良好,MRI分期能够很好地反映手术病理分期。MRI诊断恶性肿瘤的阴性预测值为77.8%。结论MRI能够对病灶范围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评估,应该成为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治疗前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妇科肿瘤患者56例,对患者分别进行CT与B超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诊断效果。结果:CT检查对妇科肿瘤患者的诊断效果明显好于B超检查(P〈0.05),CT检查定位准确率为91.1%,病灶准确性为92.9%。结论:CT检查对妇科肿瘤患者的诊断效果非常显著,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1年9月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病例48例,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常规仰卧位CT平扫,对所有患者肺内病灶的形态及分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不同基础疾病与CT分型的关系.结果 48例患者CT影像表现主要分为弥散型、曲菌球型、实变型和结节型,其中弥散型19例,占39.6%;曲菌球型13例,占27.1%;实变型12例,占25.0%;结节型4例,占8.3%;另外,对于肺结核患者,CT影像主要为弥散型占63.6%;对于慢性支气管扩张患者,CT影像主要为曲菌球型72.7%;对于糖尿病患者,CT影像主要为实变型占66.7%和结节型占33.3%;对于肺癌患者,CT影像主要为弥散型占75.0%;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CT影像主要为弥散型占50.0%和实变型占50.0%;而无基础病的患者,CT影像分型较分散.结论 肺部真菌感染患者CT影像具有一定的特点,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剂量对比剂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65例高度怀疑为PE患者,根据CTPA检查时所用对比剂(非离子型碘普罗胺Ultravist 370)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35例)和小剂量组(30例)。常规组行常规CTPA检查模式,注射对比剂50 ml,管电压120 k V;小剂量组对比剂为30 ml,管电压为80 k V。评价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并对比诊断效能。结果:小剂量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肺段动脉CT值、信噪比(SNR)以及对比噪声比(CNR)均略低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3分,满足诊断需要,评分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小剂量组扫描后实际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1,t=2.175,t=2.106;P<0.05)。常规组和小剂量组诊断PE的特异度分别为92.31%和85.00%,灵敏度分别为77.78%和90.00%,准确度分别为88.57%和8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对比剂CTPA检查能够获得满足PE诊断基本需求的图像质量,诊断效能好,且可显著降低对比剂用量与辐射剂量,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减少对比剂副作用,探讨三低技术(即低管电压、低剂量、低浓度)联合生理盐水技术在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将120例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患者平均分为3组:A组采用120 kV、350 mgI/L对比剂60 ml,B组采用120 kV、320 mgI/L对比剂50 ml,C组采用100 kV、300 mgI/L对比剂40ml;流速均采用4.5 ml/s;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阈值为110 HU;3组均在注射完对比剂后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盐水40 ml。图像后处理采用VR、MPR、CPR、MIP;测量颈动脉不同水平CT值,观察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有无残留对比剂造成的伪影,统计每个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3组病例颈动脉内对比剂浓度均大于250 HU以上,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图像均满足诊断要求;但在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残留对比剂的干扰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B组;且辐射剂量减少12.83%~13.12%。结论 三低技术联合生理盐水技术在256层头颈部CTA成像中是可行的,既能保证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又能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给予麻疹患儿优质护理控制并发症及总体效果。 方法 选取78例2016年3月—2017年5月在某儿童医院治疗的麻疹患儿分为对照组(39例,常规护理)、观察组(39例,优质护理),观察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总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0.26%)低于对照组(35.90%),治疗总有效率(97.44%)高于对照组(82.05%),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6.84±7.58)分,高于对照组的(80.64±7.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给予麻疹患儿优质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总疗效,使患儿更快康复,提升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我市78台CT机影像质量控制检测抽查,了解该市CT机应用质量现状,根据存在问题探索其对策。方法 按照GB/T 17589-2011《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规定的性能检测指标对CT机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 在抽查的78台CT机中,10项指标全合格的64台,合格率达到82.05%,有14台CT机存在不合格项。结论 抽查的CT机总体性能状况良好,但放射诊疗机构质量控制淡漠是造成CT质量控制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放射诊疗机构应做好CT机采购过程的技术把关和使用过程中的预防性维修保养工作。  相似文献   

15.
韩晶 《中国校医》2018,32(10):793-795
目的 提高对引起慢性盆腔疼痛妇科因素的认识和鉴别。方法 报告1例子宫内膜异位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治过程并对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妇科因素进行相关的文献分析。结果 慢性盆腔疼痛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常见病症,多由妇科疾病引起,常见病因为子宫内膜异位、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和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结论 慢性盆腔疼痛十分常见,而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妇科因素十分复杂,涉及妇科多个疾病,明确病因方可进行有针对性地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为降低SPECT/CT检查中CT部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西门子公司SymbiaT2型SPECT/CT,固定管电压130 kV,螺距2.0,分别在100 mAs、130 mAs、160 mAs、190 mAs和230 mAs的条件下测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扫描Catphan 600型和Catphan 500型CT性能检测模体,分析扫描图像,得到各个条件下CT影像质量指标。结果 CTDIvol随管电流时间积(mAs)的升高而线性升高,mAs的改变对高对比分辨力,CT值和CT值的线性指标无影响,低对比可探测能力、均匀性和噪声值指标随mAs的升高而降低。结论 SPECT/CT中的CT辐射剂量随mAs的升高而升高,影像质量随着mAs的升高而提高,由于mAs对高对比分辨力无影响,在进行特定部位的扫描时可选择适当降低mAs,实现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王爱华 《现代保健》2014,(24):86-88
目的:探讨碘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600例需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照组),566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护理(观察组),包括心理护理、静脉注药护理、过敏反应的预防和处理、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处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周身发热189例(33.39%),感喉部烧灼紧束10例(1.77%),12例(2.12%)出现轻度恶心、呕吐,12例(2.12%)扫描结束后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荨麻疹样皮疹,10例(1.77%)患者发生渗漏,其中2例渗漏严重,导致扫描失败;其余注射顺利,全部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周身发热15例(44.12%),感喉部灼烧紧束3例(8.82%),3例(8.82%)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呕吐,4例(11.76%)扫描结束后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荨麻疹样皮疹,2例(5.88%)患者扫描结束后出现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4例(11.76%)患者发生渗漏,均较严重致扫描失败;2例(5.88%)患者出现轻度耳、喉头水肿。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增强扫描时采取精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利于CT增强扫描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比较VolumeRAD成像技术与CT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选择合适的X射线检查方式,更好地为临床应用。方法 利用体模获取VolumeRAD成像技术、CT的图像并记录各自的辐射剂量。结果 VolumeRAD成像技术的低对比分辨力在对比度1%时为4 mm,对比度0.5%时为7 mm,对比度0.3%时为0 mm;高对比分辨力为9 lp/cm;辐射剂量1.26 mGy。CT的低对比分辨力在对比度1%时为2 mm,对比度0.5%时为4 mm,对比度0.3%时为6 mm;高对比分辨力7 lp/cm;辐射剂量28 mGy。结论 VolumeRAD成像技术的图像克服了DR的组织结构重叠,与CT相比,其高对比分辨力高,低对比分辨力低,但其辐射剂量远低于CT,且具有经济、简便、诊断价值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在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效应。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这一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需采用双源螺旋CT对双下肢动脉进行血管成像的患者247例。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其中护理组119例患者进行护理配合,对照组患者128例患者不进行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在血管成像中的依从性及最终成像质量。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存在17例成像质量不佳的情况,成像优良率为86.72%,护理组所有患者成像情况良好,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0.05。结论 双下肢动脉血管采用双源螺旋CT成像过程中通过护理配合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减少其在检查过程中的随意性,提高成像质量,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