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绝经后妇女体力活动水平与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日常性体力活动对绝经后妇女骨量的影响。方法将222名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56.51±8.33岁)按体力活动水平分为3类:体力不足、体力活跃、体力高度活跃,比较3组之间腰椎骨密度、骨矿含量和腰椎骨面积。结果不同体力水平之间平均腰椎和第1~4腰椎骨密度值不同(F=10.818,P=0.000;F=11.060,P=0.000;F=7.309,P=0.001;F=11.703,P=0.000;F=12.347,P=0.000),体力高度活跃组平均腰椎和第1~4腰椎骨密度值高于体力不足组和体力活跃组(P分别为0.003、0.006;0.009、0.000;0.015、0.001;0.002、0.000;0.000、0.000),而体力活跃组与体力不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86、0.579、0.967、0.942、0.520)。骨矿含量L1、骨矿含量L4在不同体力活动水平间不同(F=4.172,P=0.017;F=3.690,P=0.027),体力不足组骨矿含量L1低于高度活跃组(P=0.006),骨矿含量L4明显低于体力活跃组和高度活跃组(P分别为0.017、0.009)。除L3骨面积无差异(F=2.844,P=0.060)外,其余腰椎L1,L2,L4骨面积在不同体力活动水平间有差异(F=6.478,P=0.002;F=5.370,P=0.005;F=6.197,P=0.002),体力活跃组腰椎L1,L2,L4骨面积均大于体力不足组和高度活跃组(P分别为0.001、0.005;0.028、0.002;0.028、0.001)。结论体力活动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腰椎骨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值的差异,分析体重以及体重指数与腰椎骨密度和骨矿含量的相互关系,探讨腰稚骨密度和骨矿含量与体重的关系.[方法]以我院332例确诊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L2、L3、L4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值的差异,分析L2、L3、L4的平均骨密度值及骨矿含量值与体重和体重指数的相互关系.[结果]3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与腰椎BMC呈正相关(r=0.359, P<0.01),而与BMD无相关性(r=0.066, P>0.05);体重指数与腰椎BMD呈负相关(r=-0.122, P<0.05),与BMC无相关性(r=-0.032,P>0.05).[结论]L2、L3、L4 3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体重及体重指数与腰椎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密切相关,体重可以维持并增加骨量,保持适当的体重对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金天格胶囊联合雌激素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台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金天格胶囊联合雌激素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雌激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和骨代谢相关指标(降钙素、磷、钙、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骨密度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4±0.05)g/cm~2vs.(0.55±0.06)g/cm~2,P=0.497]。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6个月骨密度显著增加[(0.67±0.09)g/cm~2vs.(0.57±0.07)g/cm~2,P=0.000)];治疗12个月后骨密度显著增加[(0.70±0.10)g/cm~2vs.(0.62±0.09)g/cm~2,P=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降钙素、骨钙素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降钙素显著增加[(262.83±72.72)pg/ml vs.(231.81±62.48)pg/ml,P=0.041)];骨钙素显著增加[(11.53±2.69)μg/L vs.(9.35±2.27)μg/L,P=0.000];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显著降低[(3.52±0.92)m IU/ml vs.(4.52±1.04)m IU/ml,P=0.000)]。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磷、钙离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天格胶囊联合雌激素治疗有助于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血液透析女性透析参数和骨质疏松症(OP)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该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围绝经期维持性血透(MHD)患者9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围绝经状况及透析参数(透析时间、血清白蛋白、透析前舒张压、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心率、钙磷乘积、每周透析次数、平均动脉压及体质指数)。通过测定患者的骨密度,将患者分成骨量正常组15例、骨量减少组21例以及骨质疏松组58例。比较3组透析参数、全髋、股骨颈、腰椎及大转子骨密度。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透析参数与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经Logistic多因素模型分析围绝经期MH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骨质疏松组透析时间[(22.11±0.74)月]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明显延长[(19.39±2.07)月、(16.72±2.43)月],且骨量减少组透析时间显著长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钙磷乘积[(5.35±0.71)mmol/L]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明显增高[(4.53±0.46)mmol/L、(3.67±0.37)mmol/L],且骨量减少组钙磷乘积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白蛋白[(30.61±1.56)g/L]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37.72±2.06)g/L、(38.95±2.13)g/L,P0.05]。骨质疏松组股骨颈、腰椎骨密度[(0.623±0.117)g/cm~2、(0.627±0.168)g/cm~2]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0.916±0.143)g/cm~2、(1.015±0.137)g/cm~2及(0.735±0.151)g/cm~2、(0.815±0.142)g/cm~2],且骨量减少组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股骨颈、腰椎骨密度与透析时间呈负相关(P0.05),与钙磷乘积呈正相关(P0.05)。透析时间≥18个月、钙磷乘积≥4 mmol/L是O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围绝经期MHD患者OP的发生可能与透析时间、钙磷乘积存在关联,且二者均为患者O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综合征(partial androgen deficiency in the aging male,PADAM)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定186例中老年PADAM患者和125例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匹配的健康中老年人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收集相关生化、性激素及骨代谢指标,并对其与年龄、身高、体重、BMI、性激素水平及部分骨代谢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PADAM组患者腰椎BMD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骨颈各部位BMD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Neck:(0.831±0.136)g/cm2 vs(0.954±0.143)g/cm2,Ward's:(0.712±0.127)g/cm2 vs(0.811±0.149)g/cm2,Troch:(0.697±0.124)g/cm2 vs(0.764±0.131)g/cm2,P<0.05)].(2)PADAM组及健康对照组骨量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48.9%、36%,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33.3%、20.8%.(3)PADAM患者腰椎BMD与BMI呈正相关;而股骨颈各部位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与BMI、雄激素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PADAM患者股骨颈各部位骨密度明显降低.高龄、低体重指数和低雄激素水平为PADAM患者BMD降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探讨补肾健骨汤联合西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效果,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04-01-2018-10-31安阳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均衡的原则选择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在后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开展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肾健骨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ranke脊柱损伤分级、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丢失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骨密度值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ranke C级、D级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Franke E级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2,P0.05。治疗后,观察组伤椎Cobb角为(16.49±2.02)°,低于对照组的(20.77±2.87)°,t=13.401,P=0.007;观察组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为(5.78±0.82)mm,低于对照组的(8.87±1.03)mm,t=23.833,P0.001。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为(22.87±1.14)分,低于对照组的(26.59±1.87)分,t=20.638,P0.001;观察组VAS评分为(1.61±0.44)分,低于对照组的(3.68±0.85)分,t=29.754,P0.001;观察组骨密度值为(0.95±0.15)g/cm3,高于对照组的(0.83±0.14)g/cm3,t=5.060,P=0.036。结论补肾健骨汤联合西药能够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愈合效果,减少骨量丢失,促进胸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了解银川市儿童青少年骨密度及骨矿含量,为促进儿童青少年骨骼发育及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银川市抽取1 614名7~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测量.结果 被试平均全身骨密度为(0.89±0.12) g/cm2,平均全身骨矿含量为(1 548.40±.477.04)g.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青少年骨密度和骨矿含量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男女骨密度和骨矿含量随年龄的变化曲线均出现了“2次交叉”,骨密度的第1次交叉在11岁,第2次在15岁;骨矿含量的第1次交叉在10岁,第2次在14岁.且骨密度和骨矿含量的第1次交叉前和第2次交叉后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回族和汉族儿童青少年骨密度和骨矿含量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1.876,-1,838,P值均>0.05).结论 银川地区儿童青少年骨密度和骨矿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受性别影响.应对儿童青少年定期进行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的测量,以及早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绍兴第二医院门诊确诊的围绝经期妇女160例,其中骨质疏松者75例为骨质疏松组,未出现骨质疏松者85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全身数字化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两组妇女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妇女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采用Pearson法分析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妇女血清铁蛋白、OC和PIN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妇女,腰椎(L1~L4)和股骨颈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P表达与对照组妇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与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r=-0.435、-0.512,P0.05),与OC和PIN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3、0.584,P0.05),与B-ALP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301,P 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密切相关,提示血清铁蛋白可作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病情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0例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为COPD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血清MMP-2、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COPD患者进行腰椎(L2~L4)、双侧股骨颈、股骨大转子骨密度测定.结果 40例COPD患者中,骨质疏松19例,占47.5%,骨量减少14例,占35.0%,正常骨密度7例,占17.5%.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血清MMP-2水平显著上升[(11.94±5.12) μg/L比(7.89±3.38)μg/L],腰椎(L2~L4)、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骨密度水平显著降低[(0.94±0.40) g/cm2比( 1.78±0.76) g/cm2、(0.83±0.36) g/cm2比(1.34±0.57) g/cm2、(0.61±0.26) g/cm2比(0.93±0.40)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血清BALP、VDR水平显著下降[(3.65±1.56)mg/L比(10.25 ±4.39) mg/L、(263.12±112.7) nmol/L比(633.43±271.47) nmol/L],TRACP-5b水平显著上升[(48.41±20.75) μg/L比(17.03±7.3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血清MMP-2水平与腰椎(L2~L4)、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骨密度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97、-5.164、-0.492,P<0.05),与TRACP-5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18,P<0.05),与BALP、VDR 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68、--0.513,P<0.05).结论 CO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与患者体内MMP-2水平增高和对骨代谢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养老机构老年人骨质疏松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相关性。方法于2014年12月—2015年4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抽取北京市6个养老机构147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骨密度测定。根据骨密度值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用改良 Bathel 指数量表(Modified Bathel Index,MBI)分别评价3组老年人 ADL 情况,并比较组间差异,分析骨密度值与 ADL 的相关性。结果与骨密度正常组、骨量减低组比较,骨质疏松组的骨密度值和 MBI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和0.016)。随着骨密度水平的下降,老年人活动能力水平也相应下降,两者呈正相关(r =0.29,P =0.001)。结论养老机构老年人 ADL 下降程度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预防骨质疏松发生,可能会延缓老年人 ADL 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骨密度变化及其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分析。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骨密度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病程等,并对以上指标与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9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健康体检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28.0%(26/93)比59.3%(5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51例)HbA1c、FINS、骨密度、病程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35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57±2.59)%比(7.26±1.68)%、(13.21±4.73)μU/L比(17.54±5.91)μU/L、(0.764±0.130)g/cm2比(0.993±0.123)g/cm2、(11.4±6.4)年比(8.6±4.7)年,P〈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病程、HbA1c、FINS呈负相关(r=-0.306,-0.185,-0.269;P〈0.05或〈0.01),而与FBG无相关性(P〉0.05)。结论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体内胰岛素水平低下、病程长是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ant,简称BMC)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简称BMD)的影响。方法雌性(sprague daivley,简称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去卵巢手术对照组(OVX)、雌激素治疗组(OVX+ES)、运动组(OVX+ET)。SHAM组行假手术,其余各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75天开始为期3个月的治疗。OVX+ES组用尼尔雌醇治疗,OVX+ET组按要求进行运动。治疗结束后检测股骨和胫骨的BMC和BMD。结果股骨BMD比较,SHAM组(0.206±0.009)高于OVX组(0.196±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BMC比较,OVX+ET组(0.298士0.033)高于OVX组(0.260±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BMD比较,0VX组比其它3组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运动明显提高去卵巢大鼠胫骨的BMC和BMD,运动在提高胫骨BMD方面的功效优干激素疗法.结诊运动对绝经后骨盾疏凇症的形成有一定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法骨化醇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更年期门诊经骨密度(BDM)测量诊断为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年龄在55~75岁之间的67例绝经后女性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对照组31例。试验组口服氨基酸螯合钙1 000mg/d,阿法骨化醇0.25μg/次,一天两次;对照组口服氨基酸螯合钙1 000mg/d。两组均连续服药48周。两组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股骨颈、大粗隆、Ward三角区及腰椎L2-4骨密度;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25羟维生素D3[25-(OH)D3]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间股骨颈、大粗隆、Ward三角区及L2-4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部位BMD治疗后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仅L2-4有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ALP、TRACP及25-(OH)D3水平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血清BALP、TRACP及25-(OH)D3水平分别为(26.52±6.07)μg/L、(2.84±0.97)U/L、(53.91±19.04)nmol/L,治疗后分别为(21.85±5.96)μg/L、(2.37±0.88)U/L、(57.87±19.24)nmol/L,BALP、TRACP均呈显著降低,25-(OH)D3有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骨代谢指标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可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可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转换,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降低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方法60岁以下健康体检成人46219例,进行人体学测量及血脂、血糖、电解质离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的检测,并应用Mestriscan^TM骨密度仪检测手部指骨的平均骨密度(BMD),描述性的分析了不同性别随龄性的BMD变化情况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并应用简单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了影响BMD的相关因素。结果男性与女性相比,除年龄外,其他所有研究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平均BMD低于男性(0.50±0.15vs0.54±0.15,t=22.38,P〈0.05),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29.51%vs26.48%,X^2=47.90,P〈0.05);40岁前男性与女性的BMD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之后,随着年龄增大,男性与女性的BMD均呈下降趋势,且女性的BMD在50岁后有明显的下降。结论在本研究中男性骨密度高于女性,吸烟、腰臀比、收缩压、血钙、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是男性与女性骨密度的共同负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湖北恩施不同硒水平环境老年人群血清硒与骨质疏松相关性及硒暴露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健康体检的60岁以上来源于富硒足硒缺硒地区老年人各200名,按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测量值及来源地分组,检测血清硒浓度、骨代谢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及居民饮用水,原产土豆和玉米的硒含量,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 SNK—q 检验,相关分析采用 Spearman 相关检验。结果 研究对象按骨密度分为正常骨量组(152名)、骨量低下组(242名)和骨质疏松组(206名).三组人群骨密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 =1.032, P <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低下组的血硒含量分别为(78.254±13.256) μg/L、(103.124±12.425) μg/L,均低于正常组的(222.845±15.182) 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 =22.254, P < 0.05)。富硒足硒缺硒地区人群血硒含量为(262.124±13.268) μg/L、(145.987±11.243)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在临床骨质疏松患者阿仑膦酸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经知情同意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阿仑膦酸钠治疗+健康管理组(A组)和阿仑膦酸钠治疗组(B组),每组60例。为期1年的随机对照研究,A组干预内容包括阿仑膦酸钠70mg,每周1次,每季度进行1次的健康知识讲座、健康问题咨询和健康教育资料发放,内容主要为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信念持有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健康知信行)指导,以及骨质疏松治疗中的注意事项;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平衡饮食,日晒(每天30min-2h,每周8h以上),有氧运动(每天30min~1h,每周3~5次),每天补充元素钙600mg和维生素D125IU。B组为单纯阿仑膦酸钠治疗,70mg,每周1次,每天补充元素钙600mg和维生素D125IU,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无特殊要求。监测分别于研究时和12个月时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以及患者依从性的随访情况比较。结果干预1年后A组5l例,B组38例得到随访,A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B组。骨量变化:两组患者腰椎和髋部骨量与研究干预前自身比较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但骨密度变化值比较中发现腰椎(0.042±0.067/0.026±0.070,P=0.029)和髋部Words区(0.029±0.129/0.023±0.143,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质疏松阿仑膦酸钠治疗,健康管理在保持临床治疗有效性的同时,明显提高骨质疏松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是临床骨质疏松长期治疗疗效得以保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106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与其骨密度(BMD)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中,80岁组的腰椎[(0.756±0.099)g/cm^2]、股骨颈[(0.658±0.111)g/cm^2]及Wards三角[(0.525±0.064)g/cm^2]BMD值较60岁组[(0.883±0.112)g/cm^2、(0.781±0.130)g/cm^2、(0.6274±0.118)g/cm^2]明显下降(P〈0.05)。低体重组(BMI≤20kg/m^2)的腰椎[(0.738±O.114)g/cm^2)]、股骨颈[(0.664±O.112)g/cm^2)]BMD值较正常体重组[(0.816±0.138)g/cm^2、(0.727±0.134)g/cm^2]明显下降(P〈0.05)。糖尿病病程〉10年组的腰椎[(0.743±O.122)g/cm^2]、股骨颈[(0.719±0.147)g/cm^2]BMD值较病程〈5年组[(0.886±0.132)g/cm^2、(0.792±0.122)g/cm^2]明显下降(P〈0.05)。骨密度与年龄、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P〈0.05),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与高龄、低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长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IL-6与骨密度及骨小梁形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JAK2/STAT3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00例骨质疏松患者(OP组)和100例非骨质疏松者(NOP组),通过骨密度分析仪测定骨密度,静脉取外周血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IL-6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水平。通过卵巢切除术构建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未阻断组、JAK/STAT阻断组、假手术组,分离静脉血及处死后分离股骨及胸椎骨通过ELISA及组织HE染色检测IL-6及骨小梁的情况。结果 OP组血清IL-6水平[(193.45±35.78)pg/ml]显著高于NOP组[(114.23±41.12 )pg/ml](t = 12.183,P <0.001)。大鼠模型JAK/STAT未阻断组骨密度[(0.499±0.21)g/cm2]与ALP水平[(66.43±9.18)U/L]较假手术组均明显降低(F = 0.207,22.689;P <0.001),说明造模成功。而大鼠模型JAK/STAT阻断组的骨密度[(0.707±0.19)g/cm2]与ALP水平[(89.67±8.98)U/L]明显高于未阻断组(F = 0.215,26.464;P <0.001);HE染色显示JAK/STAT阻断组骨小梁的密度及质量明显高于未阻断组。结论 JAK2/STAT3信号途径影响骨小梁形成,并以此下调骨密度从而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妇女140例经知情同意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A组)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并予健康管理干预组(B组),进行12个月的随机对照研究,分别于入组基线时与12个月结束时测量前臂、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并计算12个月内两组患者的骨折发生率。结果经过12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部位骨密度变化的差值均具有明显的差异,B组(0.54±0.14,0.80±0.12,0.73±0.15)大于A组(0.50±0.13,0.78±0.15,0.68±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骨密度升高幅度与依从性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其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健康管理在增强患者依从性的同时,明显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是治疗有效性与持续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