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联体内患者选择基层或非基层医疗机构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基层首诊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距离近”是患者选择就医机构的首要因素,选择非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还关注医疗水平;患者个体特征因素(年龄、学历、职业等)、医疗服务感知因素(取药等候时间、诊疗费用及诊疗结果等)、医联体相关政策认知因素都会影响患者就医机构的选择。结论:应完善医联体内部制度建设,优化外部政策环境,合理引导患者的就医机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研医联体模式下患者就医行为心理归因对分级诊疗运行的影响,为深入推进医联体模式下分级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某市医联体内2家核心医院及6家联合医院,通过自行设计问卷,从就医心理角度对就诊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研,同时进行专题访谈。结果:59%的患者对医联体模式尚不知晓,36%的患者表示知道医联体模式,完全了解者仅占5%。居民就医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医院等基层医院人数占比为35%。结论:患者就医心理易受年龄、学历背景、就医观念、消费观念和心理承受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产生的就医选择动机偏差是影响分级诊疗的重要因素,对全民就医理念进行深入宣传与普及性教育,纠正患者心理归因偏差对推进医联体制度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联体内患者对医联体的认知与满意度评价,探讨医联体模式下患者就医选择、基层首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从北京市15个区抽取18个医联体,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1 280名医联体内就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与二元Logistic回归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59.12%的患者了解医联体及相关政策,39.12%的患者对医联体满意;72.32%的患者愿意基层首诊;各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就诊医院类型、医联体了解程度、医联体经历、医联体满意度对基层首诊意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医联体建设取得一定的效果,基层首诊意愿初步形成,但区域医疗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与患者基层首诊意愿具有相关性,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及现行医保政策等制约医联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医联体核心医院与患者行为策略选择的因素,以明确双方的最优稳定策略及其产生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出引导双方行为策略的措施,以期为推进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及政策文本分析,构建核心医院与患者的博弈模型,并运用进化稳定策略和复制动态方程,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结果:核心医院的最优稳定策略是"帮扶基层加强能力建设",选择该策略的概率主要与政府的支持程度、运行成本、收入结构等因素相关;患者的最优稳定策略是"遵循基层首诊",选择该策略的概率主要与基层就医获得感等有关。结论:从建立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基层能力建设等角度,引导核心医院与患者选择最优稳定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老年慢病患者的数字化就诊需求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各级医院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数字化就诊管理方案,满足患者就诊需求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1~2022年采用自制的慢病老年人数字化就诊需求调查表对京津冀18所医院的630名住院老年慢病患者进行调查,数据进行SPSS 22.0的单因素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AMOS 26.0的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老年慢病患者数字化就诊需求总评分为29.20±7.691,中高需求率在80%以上,其中在线预约挂号和获取电子版就诊档案的高需求率为36.8%和32.9%;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失能、经济收入能否支持数字化就医、子女对数字化就医支持、受他人对数字化就医评价影响、医院数字化平台功能等是慢病老年人数字化就诊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路径分析显示:子女就医支持照顾、医院数字化平台功能直接影响就诊需求,失能、受他人就医评价影响通过子女就医支持间接影响就诊需求,经济收入除直接效应外,也通过医院数字化平台功能间接影响就诊需求。结论:目前老年慢病患者数字化就诊需求较高,受个人、家庭和医院三方面因素影响,提示各级医院数...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推动、医联体建设步伐加快、社区综改不断深化,让患者流向社区、下沉社区,是医改目标,也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原来基层药物使用政策造成的某些局限,基层用药与上级医院之间的用药区别,以及慢性病患者就医不方便等问题,使得慢病患者下沉社区缺乏政策支持。将上下药品目录基本实现统一化、或  相似文献   

7.
目的:医联体互联网医院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旨在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和资源下沉,降低医疗费用,提升居民幸福感。方法:根据该地区及医院的实际情况,某省级人民医院构建以区域医院为主体的医联体收费管理和统一支付结算服务平台,深度整合各级医疗服务机构资源,打通各级医疗机构支付结算体系,统一线上线下全流程的就医服务模式。结果:通过对医联体“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探索,逐步实现线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支付结算等全流程就医服务。结论:将患者、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三方联通,打造医疗全流程闭环服务,对在实践中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和资源下沉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健康自我评价情况及对其就医决策的影响,发现高血压患者进行就医决策时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其健康生命质量、改善科学就医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6年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倾向特征、能力因素、需要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并构建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就医决策的主要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城乡(倾向性因素)、人均家庭年收入、商业医疗保险(能力因素)、自我照顾能力、VAS健康评分(需要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就医决策有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城乡、收入水平、自我照顾能力、VAS评分对高血压慢病患者就医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结论:高血压患者健康自我评价对其就医决策影响较大;能力因素是影响高血压患者就医决策的主要因素;不同人口学倾向特征的高血压患者具有不同就医倾向;需要因素促进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建议政策制定者重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自我评价,关注高血压患者抑郁和焦虑问题,提高城乡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  相似文献   

9.
分级诊疗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重点工作,对公立医院改革以及解决百姓就医的问题产生重大影响。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思路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在基层医院施行干部“双兼制”方案。以西电集团医院构建的“3+2+1”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医联体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该医联体的建设方法、建设成效、具体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为继续强化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江苏医联体背景下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构建医联体背景下的分级诊疗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基层首诊人次数为核心评价指标,通过对不同靶点进行干预,研究对基层首诊人次数产生的影响.结果:所选取的4个干预靶点对分级诊疗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基层首诊人数提升效果由高至低分别为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医保差异化水平以及基层医疗服务价格.结论:为更好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可重点从医联体建设方面入手: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技术水平、完善医联体内部的医疗、医药、医保工作联动机制和完善医联体成员间的利益共享机制等,逐步实现就医格局有序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分级诊疗制度是现阶段改善患者无序就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本文界定了个人可支配收入、年龄、自感疾病严重程度及医疗机构门诊价格、服务容量等多因素影响的患者理性就医行为的效用函数,构建了基于患者就医偏好的就医选择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将理性就医偏好下虚拟行动仿真的秦皇岛医疗机构患者分布与实际统计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与高水平医疗机构间的就医行为较理性,在二三级医院间却较不理性。因而分级诊疗制度下医疗服务资源优化的重点在于建立患者按需就医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西部农村地区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治疗常见病的就诊机构选择,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收集我国西部11省的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门诊患者常见病就诊机构选择情况,采用非条件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卡方检验分析就诊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 233名样本,其中45.5%选择乡镇卫生院。样本来源机构、省份和受访者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医保类型等自身因素对患者的选择意愿有显著影响。就诊机构的"距离"、"收费的合理性"、"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是就诊选择的主要外部原因。结论:男性、务农务工群体、教育程度较低、收入较低的患者,倾向于在级别较低的医疗机构就诊;农村居民对村卫生室的医疗需求多为方便、及时,对较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如县级及以上医院)的需求则定位于更好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因此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应更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而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着眼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患者的可负担性及满足患者较高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3.
2016年,我国医疗领域掀起对"医疗供给侧改革"的讨论热潮.阐述我国实施医疗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策略;"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下我国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将面临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供给侧改革思路将从构建能够合理分流患者的有序就医格局、以公立医院改革提高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质效、引入社会办医力量发展健康服务业三个方面入手引领中国医疗服务体系重构,同时支付制度改革引入预付制、卫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互联网医疗兴起都将配套医疗服务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从而将以公立医院为主体、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诊疗模式转变为全面涵盖预防、体检、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多环节、多流程的整合型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System of health account 2011,SHA)分析北京市经常性卫生费用治疗服务的受益人群分布。方法:依据"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框架核算2015年北京市受益人群费用分布。结果:(1)2015年,北京市治疗费用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费用占总疾病费用的比重高达70.30%。(2)治疗费用最高的五类疾病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肿瘤。(3)65岁以上人群人均治疗费用最高,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4)不同疾病费用的年龄分布存在差异,患者费用的疾病分布随年龄变化也呈现规律变动。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循环系统疾病费用在疾病费用中排在首位,65岁以上人群消耗了更多的医疗资源,是费用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不完全信息下患者就医行为与医生诊疗决策过程,据此构建患者首诊二三级医院与医生诊疗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其次,运用Matlab对影响患者首诊决策和医生诊疗博弈系统均衡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促进二三级医院间的分工与合作、降低疑难重症患者就诊二级医院的效用损失、提升复杂型多发病患者在二级医院的就医体验、加强疑难重症患者的疾病预防,均有助于博弈结果向减少患者无序、混乱、错位的就医、形成二三级医院整合型医疗服务系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医疗资源的整合是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只有平衡好各方利益,才能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责任制医疗组织(ACOs)是美国最热门的医疗模式。ACOs组建和运行中,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政府发挥了管理与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共享节余和风险分担来激励医疗服务提供者加强合作,强化对医疗质量的监控并赋予患者就医的自由选择权,加强对患者的保护,并开展反垄断调查,赋予ACOs竞争压力。借鉴ACOs的发展经验,我国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应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基础上,有效发挥社会医疗保险的购买功能,强化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激励、引导、约束和监督。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at influences patients'' health care decisions and what the implications are for the provision of information on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providers to patients.

Data Sources/Study Setting

Dutch patient samples between November 2006 and February 2007.

Study Design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ree patient groups to explore what influences choice for health care providers.

Data Collection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616 patients with knee arthrosis, 368 patients with chronic depression, and 421 representative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Principal Findings

The three patients groups chose health care providers on a different basis. The most valued attributes wer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knee arthrosis); continuity of care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therapist (chronic depression); and expertise (Alzheimer''s disease). Preferences differed between subgroups, mainly in relation to patients'' choice profiles, severity of disease, and som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re is substantial room for (quality) information about health care providers in patients'' decision processes. This information should be tailor‐made, targeting specific patient segments, because different actors and factors play a part in their search and selec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干预研究,分析干预对江苏农村慢性病患者就诊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泰州市靖江市和淮安市淮阴区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标准基线共调查4 261人,其中干预组2 116人,对照组2 145人,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并对干预前后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诊流向、就诊次数及就诊费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后农村慢性病患者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有明显提高,达到了81.5%,与干预前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患者基层年平均就诊次数超过了10次,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农村慢性病患者就诊费用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干预前差异不明显。结论:经过一年干预,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慢性病患者比例提高,但是患者的治疗费用尚未达到很好的控制,仍然需要国家政策支持以进一步规范患者的就医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中国西部三省慢性病患者家庭用药负担及医改政策实施后的改善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广西、陕西、四川3省分别抽取省会城市和1个中等城市,每城市抽取三级、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对每家机构就诊的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8份,有效回收率为93.11%。97.85%的患者参加了各种医疗保险。家庭平均健康总支出1 364.84元/月,占月总支出的37.43%;慢性病支出700.34元/月,占健康总支出的51.31%。平均购药总费用为628.74元/月,用药负担为16.73%。主要所患慢性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家庭疾病负担最重的为缺血性心脏病、慢性肾病。不同省份、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用药负担有较大差异。患者对医改效果有体会,但对医改政策不熟悉。结论与建议:所调查患者基本纳入医保,但慢病患者家庭用药负担仍然较重。因此,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慢性疾病门诊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用药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20.
Medical care has several important functions other than restoring or maintaining health. These other functions are assessment and certification of health status, prognostication, segregation of the ill to limit communication of illness, and helping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s of illness--the caring function. Medical care serving these "paracurative" functions may legitimately be given indepedently, without associated curing or preventive intent of the provider of care. Although such services do not result in benefits to health, such as extension of life or reduction of disability, they do have other valued outcomes, outcomes not measurable as a gain in personal health status. For example, caring activities may result in satisfaction, comfort, or desirable affective states, even while the patient''s health status deteriorates during an incurable illness. The physician''s approach to patients, the economist''s analysis of the benefits of health services, the planner''s decisions about health programs, the evaluator''s judgments about the quality of care, or the patient''s expectations about treatment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his assumptions about the purpose of medical care or the proper outcome of the process. When the health worker assumes that the only useful outcome is health, he may consider the paracurative services to be ineffective, inefficient, or undesirable. In contrast, when he recognizes and understands the paracurative functions of medical care, he may better perform his function in the medical car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