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催眠对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疼痛程度、疼痛灾难化、疼痛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的改善效果,为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将56例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名,实验组按照催眠干预方案,每周一、五的19:30—21:00,每周2次,每次1.5 h,共10次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疼痛灾难化量表(PCS)、疼痛自我效能量表(PSEQ)、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两组进行前测、干预结束时和结束后的3个月测试评分。  结果  两组女大学生NRS、PCS、PSEQ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和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83,21.77,13.65;22.96,28.98,24.84;25.35,18.26,27.02,P值均<0.01);实验组在干预结束时和干预后3个月,SCSQ积极应对评分(1.43±0.35,1.50±0.39)高于对照组(1.22±0.19,1.20±0.21)(P值均<0.05),SCSQ消极应对评分(1.59±0.38,1.52±0.49)低于对照组(1.80±0.17,1.80±0.20)(P值均<0.05),两组女大学生SCSQ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和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14,4.29,14.37;7.66,4.10,6.95,P值均<0.05)。  结论  催眠干预有助于减轻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的疼痛程度,改善疼痛灾难化及应对方式,提高疼痛自我效能水平,且干预具有持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揭示开放式运动、封闭式运动及团体认知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影响效果及可能机制,为阐明体育锻炼、团体认知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  方法  于2019年10月,随机整群抽取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共762名,筛查选取手机依赖倾向大学生126名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开放式运动组(篮球组,31人)、封闭式运动组(八段锦,31人)、团体认知组(30人)、对照组(34人),干预持续10周,每周2次、每次60 min。通过对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及其维度的变化评价改善效果。  结果  10周的运动锻炼、团体认知干预均能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三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54,F时间=3.67,P值均 < 0.05),其中开放式运动组与团体认知组后测效果较好,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P>0.05)。在2个月的回访中发现,封闭式运动组与后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在失控性和戒断性维度中,开放式运动比封闭式运动干预效果显著(t值分别为2.58,2.67,P值均 < 0.05)。  结论  开放式运动、团体认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效果相似,封闭式运动的持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有氧运动对习惯久坐大学生微循环功能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科学体育干预性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招募湖北民族大学在校生69名,分成运动A组、运动B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人(男生12名,女生11名)。运动组进行12周有氧运动干预,其中A组每周运动1~2次,B组每周运动≥3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系统性的体育运动。分别在试验前、试验后对3组受试者微血管反应、经皮氧分压(TcpO2)、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内皮素-1(ET-1)进行测试。  结果  试验后,微血管反应性呈现出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P=0.00),其中运动B组大于对照组及运动A组(P<0.01),运动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皮氧分压不具有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P=0.53);NO(F=6.32),NOS(F=7.91)具有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其中运动B组大于对照组及运动A组(P<0.01),运动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有氧运动影响身体微血管反应及内源性NO水平,持续12周、每周≥3次的有氧运动能通过促进内源性NO的生成提高久坐大学生微血管反应性,但每周1~2次的有氧运动对微血管反应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取团体认知治疗方法,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负性情绪以及冲动性方面的差异变化,探索团体治疗网络成瘾的效果。  方法  将招募的贵阳某高校33名网络成瘾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16名)和对照组(17名),在干预前后进行网络成瘾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UPPSP冲动行为量表的测量。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检测两组被试在干预前后与冲动抑制功能相关的脑电成分差异。  结果  对照组干预前后两次网络成瘾、焦虑、抑郁及冲动性的得分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后测N1波幅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32,-3.19,P值均<0.05),N2、P3的波幅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2.20,2.45,P值均<0.05);消极紧迫感及积极紧迫感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3.84,3.44,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N1波幅的反应任务(GO)和停止任务(STOP)均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08,-2.72,P值均<0.05),N2、P3的STOP均低于前测(t值分别为2.10,2.07,P值均<0.05)。  结论  团体认知治疗可以改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负性情绪,降低冲动性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冲动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运动结合团体心理辅导对智能手机成瘾大学生心理渴求、成瘾程度及共患抑郁、焦虑程度的干预效果,为改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提供科学、有效、可行的路径。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信阳职业技术学院1 678名大一和大二学生,将其中148名智能手机成瘾者随机分为3组(运动组49名、团体心理辅导组50名、运动+团体辅导组49名)。采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Scvale, SAS-C)评价成瘾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心理渴求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价焦虑、抑郁程度。所有量表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3个月各评定1次。  结果  干预后、干预后3个月与干预前比较,3组对象的SAS-C、VAS、HAMD、HAMA得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F值分别为36.05,38.54,37.27,39.27,P值均 < 0.01),相同时间点的评分均为运动+团体辅导组最低,团体辅导组次之,运动组最高(F值分别为34.33,32.36,32.34,34.96,P值均 < 0.01)。3组对象在干预3个月后仍有抑郁和焦虑症状。  结论  运动、团体心理辅导、运动+团体辅导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智能手机成瘾者心理渴求和成瘾及共患抑郁、焦虑程度,运动+团体辅导组抑制效果最好,团体辅导组次之,运动组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绘画团体辅导对小学生问题行为及亲子关系质量的干预效果,为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实操方法。  方法  对某小学四年级全体学生随机选取其中两个班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8周的绘画团体辅导实验, 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问题解决量表和家长接纳问卷为评估工具。  结果  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前实验组(27.59%)与对照组(15.38%)的问题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P>0.05),干预后实验组问题行为检出率的降低程度(17.24%)高于对照组(3.85%)(Z=3.71,P < 0.01);干预前两组在问题解决和家长接纳的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3,0.38,P值均>0.05),干预后实验组的问题解决得分低于对照组(t=-2.28,P < 0.05),家长接纳得分高于对照组(t=2.57,P < 0.05)。组内比较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的问题行为和问题解决得分均比干预前降低(t值分别为2.56,2.44),而家长接纳得分比干预前提高(t=-2.26)(P值均 < 0.05);对照组各变量的得分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问题行为的主效应、问题解决和家长接纳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63,8.01,4.62,P值均 < 0.05)。  结论  绘画团体辅导能减少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并提高其亲子关系质量,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为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的发展轨迹,为进食行为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16—2019年历时4年对江苏省某高校整群抽取的5 372名新生,使用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量表进行追踪调查。  结果  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随时间呈现“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5.17±1.36,5.39±1.53,5.14±1.42,4.96±1.37)(F=112.12,P < 0.01),大二阶段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的水平最高。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2个类型,分别是缓慢减少组(86.7%)和缓慢增加组(13.3%)。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的发展轨迹存在性别效应,女生进食行为问题的初始均值、变化速度高于男生。  结论  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存在群体异质性和性别效应,高校要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希望特质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新途径.方法 采用大学生希望特质测评问卷,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某高校600名大学生的希望特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并以希望特质水平现状调查得分由低到高选择6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30名学生为试验组,其余3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为期8周,每周2h;对照组只进行观察.试验组在每次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均采用状态性希望感测评问卷测量被试的状态性希望感水平,采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活动参与意愿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参与意愿测评,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获取的数据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在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希望特质水平在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5±0.57) (2.96±0.36),P=0.03];试验组希望特质水平在干预前得分为(2.97±0.35),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干预活动完成后,愿意参与组的希望特质水平(4.21±0.41)与不愿参与组被试的希望特质水平(3.69±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3).结论 希望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希望特质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推广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跑步风险认知与跑步风险行为及跑步风险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大学生课外跑步锻炼风险提供可行路径。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北京某大学470名参加课外跑步锻炼的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运用运动世界校园APP进行跑步锻炼记录和监测,追踪期间,每月统计1次跑步相关信息,共统计6次,同时,分3个阶段发放3份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描述。运用AMOS 22.0进行数据相关关系分析。  结果  大学生一学年课外跑步锻炼风险发生率为71.06%,大学生对于跑步风险认知的平均得分为(3.68±0.59)分,对于跑步运动损伤认知的平均得分为(3.25±0.91)分,对于跑步运动疾病认知的平均得分为(3.23±0.96)分;大学生跑步风险认知与跑步风险行为之间呈负相关(r=-0.34),跑步风险认知与跑步伤病发生率呈负相关(r=-0.27),跑步风险行为与跑步伤病发生率呈正相关(r=0.28)(P值均 < 0.01)。体育课是大学生获得跑步风险知识的主要途径(43.40%)。  结论  大学生课外跑步锻炼风险发生率较高,对于跑步风险和跑步运动伤病的认知水平较低。需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大学生跑步风险认知水平,进而降低跑步风险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喂养人的喂养认知及行为对0~6岁儿童贫血发生的影响,为制定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甘南藏族自治州4个县共1 726名0~6岁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和喂养认知行为等相关调查。  结果  0~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50.3%。低月龄、藏族、农村、父母学历及家庭收入低者贫血患病率较高(χ2值分别为156.95,899.51,148.17,8.18,16.36,11.03,P值均 < 0.05)。家长喂养知识知晓率为10.0%~53.7%。喂饭时分散孩子注意力、强迫进食的报告率分别为51.4%及36.1%。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长错误的喂养认知及强迫进食行为与儿童贫血发生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家长健康素养和喂养行为的改善是降低0~6岁儿童贫血发生的重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综合治疗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干预效果,以期为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矫正提供有益借鉴。  方法  使用青少年暴力风险评估量表(VRS-YV)在石家庄廉北中学选取120名有暴力行为或暴力倾向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观察组接受认知行为综合治疗。比较两组学生干预前后的暴力行为、暴力风险、冲动行为、外显攻击行为变化。  结果  观察组学生干预后的人格侮辱、关系攻击、攻击他人、自虐行为、自杀意念、严重暴力维度评分及总暴力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值分别为6.32,7.88,10.05,7.05,9.27,8.01,P值均 < 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维度评分均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0.35,0.24,1.01,0.78,0.49,0.53,P值均>0.05)。观察组学生干预后的人格侮辱、关系攻击、攻击他人、自虐行为、自杀意念、严重暴力维度评分及总暴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65,6.95,10.54,9.77,6.54,4.28,16.20,P值均 < 0.05)。观察组干预后的VRS-YV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干预后VRS-YV评分≥27分者占比比干预前更低(χ2=80.00,P < 0.05)。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干预后VRS-YV评分≥27分者占比低于对照组(χ2=59.61,P < 0.05)。  结论  对有暴力行为倾向的青少年实施认知行为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其共情能力,降低暴力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的关系,为疫情防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1年10—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8所高校大学生4 092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的关系。  结果  大学生情感风险感知(ARP)总分为(19.72±4.01)分,认知风险感知(CRP)总分为(14.56±3.64)分,距离感知(DIP)总分为(18.04±5.33)分,自我效能总分为(27.27±6.74)分,态度信念总分为(26.15±4.54)分,个体防护行为总分为(25.67±4.45)分。情感风险感知(β=0.16)、认知风险感知(β=0.08)、态度(β=0.23)和自我效能(β=0.13)均与大学生个体防护行为正向相关(P值均 < 0.01),而距离感知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相关。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关注态度,提高学生风险认知水平,促进校园疫情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行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BA)疗法对护理专业阈下抑郁学生抑郁情绪和行为特征的应用效果,为有效开展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江西省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614名.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咨询个案的性格优势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积极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采用性格优势问卷简版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高校前来咨询的180名个案进行调查。  结果  咨询个案排在前5位的性格优势依次是欣赏、诚实、感恩、幽默和热爱学习[(8.39±1.64)(7.82±1.74)(7.73±1.57)(7.29±1.81)(7.17±1.88)分];排在后5位的是善良、勇敢、毅力、热情和领导力[(5.59±1.75)(5.81±1.30)(5.86±1.72)(5.98±1.59)(6.06±1.6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爱、社会智力、洞察力等对心理健康不同维度有预测作用,各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为-0.123~0.162,决定系数为0.049~0.191,P值均 < 0.01。爱对各项因子均具有反向预测作用(β=-0.314~-0.159,P值均 < 0.05),可解释各因子变异量的3.3%~12.5%。社会智力对强迫、人际敏感和焦虑具有反向预测作用(β=-0.200~-0.150,P值均 < 0.05),可解释3个因子变异量的1.6%~3.2%。洞察力对躯体化、敌对和偏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68~0.279,P值均 < 0.05),可解释3个因子变异量的2.3%~3.8%。  结论  性格优势的缺乏和过度均会给个体带来心理问题。在以性格优势为基础的积极心理治疗的背景下,在了解来访者性格优势的基础上,帮助其发展出一种恰当而均衡的性格优势会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OCS)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安徽省3所高校的留守经历大学生,使用中文版强迫量表修订版(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以及自编大学生留守经历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2 291名,强迫症状检出率26.5%。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在与父母见面频率、看护人教养方式、与看护人之间的矛盾、吸烟和饮酒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看护人采取严厉型教养方式(OR=1.300,95%CI:1.025~1.649,P=0.030)、放纵型教养方式(OR=1.372,95%CI:1.017~1.852,P=0.038)、吸烟(OR=1.982,95%CI:1.305~3.011,P=0.001)、有抑郁症状(OR=2.423,95%CI:1.954~3.005,P < 0.001)、中自尊(OR=0.604,95%CI:0.481~0.759,P < 0.001)以及高自尊(OR=0.488,95%CI:0.362~0.659,P < 0.001)是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论  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检出率较高,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肥胖学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干预疗效,为更好地培育医学生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5所医学院校2020级学生3 760名,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筛查肥胖学生,对80名自愿参与者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不作条件处理,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每2周1次,120 min/次,共6次的人际团体辅导干预。采用16PF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进行前后测数据分析。  结果  学生总体肥胖率3.30%,男生肥胖率(8.07%)高于女生(1.22%)(χ2=29.03,P < 0.01),农村学生肥胖率(3.72%)高于城市学生(2.30%)(χ2=41.81,P < 0.01)。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在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维度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8,3.48,2.29,P值均 < 0.05),乐群性、兴奋性、心理健康、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个性因素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1,2.18,2.10,2.33,P值均 < 0.05),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型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0,-2.08,-2.17,-2.20,-2.14,P值均 < 0.05)。  结论  人格特征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肥胖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完善其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绘画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其自我意识,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的效果,为进一步保障听力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参考。  方法  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山东省某聋哑学校三到九年级74名听力障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自我意识设计主题绘画团体心理辅导,以各年级为单位团体,实施每周1次共8次的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并在辅导结束1周后再次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  结果  10~12和13~16岁2个年龄阶段的听力障碍学生自我意识都低于其相应年龄段的全国常模水平(t值分别为-6.51,-8.50,P值均 < 0.01);其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为(2.89±8.26)分,处于很差水平;听力障碍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呈正相关,自我意识能够预测听力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F=9.04,P < 0.05)。经过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后,三到九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高于辅导前;三、四、五、六、八年级听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高于辅导前(P值均 < 0.05)。  结论  自我意识对听力障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水平有一定影响,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其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影响社会适应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