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113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接触现状调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工作中血源性职业接触现状,为采取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防护措施,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接触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13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血源性职业接触次数与血源性患者感染情况、职业接触途径和原因、既往参加相关培训情况和相关知识测评.结果 所调查的113名医务人员中,有97人(85.8%)曾经有过血源性职业接触途径前4名分别是针刺伤占69.9%、破损皮肤占44.2%、眼和割伤分别占20.4%和17.7%;在学校受过相关教育的人员职业接触次数较未受过相关教育的人员少(x2=11.48,P=0.009);医务人员对HIV、HCV相关知识及普遍预防概念掌握较差.结论 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接触防护教育,进行消除风险、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接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岗位类型、接触源性质、接触情况等,探讨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医院内63例职业接触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及职业接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低职称、工作年限<5年的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的比例较高,职业接触源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首位,护士在整理物品中发生职业接触机会较大,病房、手术室、产房是较常发生职业接触的场所,空心针头刺伤是主要接触方式.结论 加强对初级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自身保护意识,必要时穿戴防护用品,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接触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手术相关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情况。方法调查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间本院手术相关医务人员258例,收集其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者的个人信息、暴露方式、暴露发生过程、暴露后处理方式、血源性职业暴露源病原体构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258例手术相关医务人员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0.16%(52/258)。不同性别、年龄、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情况、针刺伤次数、学历的手术相关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情况、学历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52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乙型肝炎病毒暴露比例明显高于丙型肝炎病毒、苍白密螺旋体、艾滋病病毒(HIV)暴露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缝合操作刺伤、输液拔管刺伤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血源性职业暴露环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血液检测,均未受到暴露源病原菌感染。结论本院手术相关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偏高,但暴露后的处理方式科学合理,未出现暴露源病原菌感染。应加强对高危年龄段、认知情况、学历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4.
某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某院连续三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分布,为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5年某院登记上报的70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数据采用Excel 2007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在上报的70名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82.86%)和医师(8.57%)排名前两位;乙型肝炎病毒为主要暴露源,占52.86%;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为外科病房、内科病房、门急诊和手术室,分别占34.29%、22.86%、18.57%和11.43%;根据职称不同,职业暴露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实习人员(10.05%)、初级职称(2.52%)、保洁物业(1.69%)、高级职称(1.42%)、中级职称(1.39%).发生较多的操作环节为输液完毕拔针、拔针回套和医疗废物处理,分别占38.57%、18.57%及17.14%.结论 调查结果能为该院血源性暴露防控提供依据,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报告监测系统,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并督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手术室工作的医务人员625例为调查对象,记录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血源性职业暴露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认知、暴露病原体、暴露环节。结果 625例手术室医务人员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51例(8.16%)。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认知情况的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认知情况是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主要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苍白密螺旋体;主要暴露环节为手术缝合时刺伤、输液拔管时刺伤、手术操作器械割伤。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应针对影响因素、职业暴露病原体构成、职业暴露环节构成情况进行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医务人员发生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伤情况进行统计,探讨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登记的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伤的医务人员70例,对其人群分布、工龄、暴露源血源传播性疾病分布、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人群主要为护士(64.3%)和医生(22.9%);工龄≤5年的人数最多,占51.4%;暴露源乙型肝炎病毒居首位,占48.6%;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疫苗未接种占30.0%。结论应加强高风险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对新入职人员免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定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滴度,及时强化免疫,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科室及操作环节,并探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险因素的防护策略。方法 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所上报61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在上报的61名职业暴露人员中,以护士和护生人数最多,占80.33%;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分别占54.1%、19.67%和9.84%;发生较多的操作环节为输液完毕拔针及各种注射、穿刺、抽血拔针,手术缝合和集中分离针头,分别占39.34%及13.11%,11.48%和9.48%;暴露者未戴手套操作占86.89%,以接触不明源患者或病原体的后续预防最为棘手,暴露源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最多,占54.10%。结论 血源性职业暴露多发生于护士和护生,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是主要场所,某些不规范的临床操作为高发因素,对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态度、使用安全锐器或针具进行安全操作、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最佳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了2005年11月-2008年11月,9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高危因素、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5.79%),其次是医师(16.84%);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或徒手拔针帽时发生率最高;经风险评估,3名HIV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用药,无1名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探寻防控策略,以有效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方法对2015-2017年我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59例医务人员的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9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士最高(77.97%);工龄≤5年的占62.71%;发生科室手术室较高占13.56%;暴露主要方式为针刺伤;暴露操作环节以输液拔针发生率最高为37.29%、其次为手术缝合针和穿刺,分别占16.95%和15.25%;暴露后经过正确处理和预防用药,随访监测半年(HIV监测12个月)无1例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感染。结论强化职业暴露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诊疗操作、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和安全注射、完善上报流程及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才能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登记表的应用状况,为临床建立完善职业暴露处理系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卫生部2004年颁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2009年颁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等法律规范,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新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对上报的48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进行分析。结果低年资、低学历、低职称的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居多;发生率最高的季节、地点、原因分别是第1季度37.5%,门急诊41.67%,病人躁动引起41.67%;97.92%由锐器伤引起,其中空心针占70.83%,54.17%无采取防护措施;95.83%医务人员掌握完善的处理措施,72.92%感染源得到了明确,无一例医务人员生因职业暴露发生血源性疾病的感染。结论职业暴露处理措施、流程完善,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登记表资料信息收集全面,有助于职业暴露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尽可能避免发生血液性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246例。职业暴露人群以在职护士为主(95例,占38.62%);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148例,60.1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219例,占89.0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手术意外(69例,占28.05%);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123例(占50.00%);暴露医务人员经局部处理和预防用药后,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状况,为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2004年1月-2009年12月69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对其职业、科室分布、职业暴露发生的操作环节、暴露源病种等进行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为55.07%,其次医师,为26.09%;外科发生职业暴露最多,占55.07%;手术中发生锐器伤占首位,占30.43%,其次为护士拔针操作,占23.19%;暴露源以乙型肝炎占首位,占60.87%。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操作培训,规范操作环节,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正确处理损伤性废物,积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接触后的应急处理、随访与咨询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地点、人群分布、暴露源种类、暴露方式等,分析暴露的流行病学特点,制定有效防护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某院2012年4月-2017年4月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例数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处理,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107名医务人员中,护士比例最高,占69.16%,其次为医师,占27.10%;工龄≤5年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占79.44%;普通病房发生职业暴露居多,占47.66%;血源性职业暴露以针刺伤多见,占84.11%,操作环节主要以手术操作时发生率最高,占18.69%;不同职业的接触方式护士以针刺伤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病原体常见于HBV,占29.91%。结论血源性职业暴露多发,应针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和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预防与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发生职业暴露后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接触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和接触乙型肝炎患者的程度及暴露前后的预防。为了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HBV的感染率,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乙型肝炎的免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心理健康情况。方法 对本院手术室115名医务人员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使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血源性暴露者的自觉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测量表(PCL-C)评价血源性暴露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价血源性暴露后的应对方式。结果 115名手术室医务人员研究期间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96人(83.48%)。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SCL90总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偏执、敌对、恐惧、精神病性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47.92%(46/96)。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积极应对评分与国内常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源性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积极应对与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恐惧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SCL90总分、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偏执、敌对、恐惧、精神病性呈正相关,与PTSD总分、症状再体验、麻木回避、高警觉呈正相关。结论 本院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心理健康情况较差,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应加强心理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7.
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起草有关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为此,我们对国内外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的文献进行查阅[1~33],借鉴国际上相关的先进技术和国内有关管理技术[34~35],提出了我国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标准。现将有关控制技术要求概述如下。1血源性病原体的基本概念1·1血源性病原体血源性病原体是指存在于血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体及疟原虫等。1·2职业暴露职业暴露是特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医务人员有效规避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12-2016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统计分析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暴露源种类以及暴露发生的场所等情况。结果 79名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30岁的占73.41%、工作年限≤10年的占87.34%、初级职称的占82.28%;护士是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占67.09%;职业暴露发生场所以外科为主,占54.43%,高于内科(39.24%)和医技科室(6.33%);针头扎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占83.54%;手指是主要暴露部位,占75.95%;HBV是主要的潜在感染源,占64.37%。结论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低年资医务人员和护士、外科科室、针头扎伤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应针对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因素做好职业防护宣教,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源性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培训方法,建立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培训体系.方法开展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培训,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督查、提问相结合的方法对培训前后的医务人员工作行为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 培训后医务人员洗手、戴手套、使用备有锐器盒的治疗车、用锐器盒卡槽分离注射器针头、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及时上报的依从性明显提高,系统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接触不同患者之前洗手或手消毒、戴手套静脉穿刺抽血的依从性仍不容乐观,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了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能力,可改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态度和行为,是有效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焦虑水平,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调查2015年1—10月某综合医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63名医务人员,以年龄、工龄及性别相近未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作为对照。结果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影响S-AI总分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和T-AI得分,即相对大专学历的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S-AI得分较高;而T-AI得分越高,则S-AI得分越高。结论当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的焦虑水平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防出现严重心理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