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后,不同结局的绒毛和蜕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探讨TNF-α在药流中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45例孕龄〈49 d的妇女要求终止妊娠分为药物完全流产组,不全流产组,手术流产为对照组,每组15例.分别收集药物流产2组服药第3天及对照组当天排出的绒毛和蜕膜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3组绒毛、蜕膜组织中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 3组年龄、孕囊直径大小、流产前血清E2、P及β-HC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3组蜕膜、绒毛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对照组绒毛、蜕膜细胞中TNF-α表达最弱,阳性率为(4.75±10.22)%与(2.66±2.57)%;药物完全流产组绒毛、蜕膜细胞TNF-α阳性表达最强,阳性率达(26.67±7.46)%与(18.44±11.14)%,其表达强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量的TNF-α存在于正常妊娠中,而米非司酮可使早孕绒毛、蜕膜中的TNF-α分泌表达加强,干扰孕妇体内的免疫平衡,使免疫刺激和抑制失调,导致流产.  相似文献   

2.
1985年首次证明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能有效终止早孕,使药物终止早期妊娠替代手术治疗成为现实。抗孕激素制剂米非司酮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蜕膜)的孕酮受体,具有明显的催经止孕作用;米索前列醇使宫颈组织胶原纤维分解,具有促宫颈成熟的效果,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米索前列醇配伍米非司酮是药物流产的有效方法。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抗早孕的流产成功率可达95%,且其作用专一,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现将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的抗早孕作用机制及其在妇产科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组织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分子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蜕膜组织中LIF的表达,其中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组20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22例。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孕妇血清孕酮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结果:LIF在正常早孕蜕膜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主要在蜕膜组织腺体和内膜细胞染色较明显。LIF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表达强度较人工流产组明显降低(P<0.01);药物流产组血清孕酮及HCG水平显著低于人工流产组(P<0.01)。结论:米非司酮明显降低LIF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引起HCG及孕酮分泌下降,从而影响胚胎发育引起流产,达到终止早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和孕激素诱导的封闭因子(PIBF)在妊娠早期自然流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妊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25例做病例组,同期妊娠早期正常妊娠要求行人工流产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组蜕膜组织中PR和PIBF的表达水平。结果:2组蜕膜组织中均可检测到PR和PIBF的表达。病例组和对照组蜕膜组织中PR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0%(20/25)和85%(17/20),PIBF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6%(19/25)和75%(15/20),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75;χ2=0.006,P=0.950),但对照组PR和PIBF的表达强度均高于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2.261,P=0.020;Zc=2.463,P=0.010)。病例组和对照组蜕膜组织中PR与PIBF表达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759和0.706,均P=0.000)。结论:子宫蜕膜组织中PR和PIBF表达的降低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是母体复杂网络中的一个微小侧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后蜕膜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PA、PAI)变化,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机理。方法:45例早孕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正常蜕膜组、米非司酮组和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观察3组蜕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米非司酮米索组和米非司酮组tPA活性分别为46.91±20.74 IU/mg protein和64.25±35.81 IU/mg protein,低于正常蜕膜组(P<0.05);tPAmRNA水平以米非司酮米索组最高(1.43 0.39,P<0.05),而另两组间无差异(P>0.05);PAI-lmRNA和蛋白水平3组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经转录后途径降低人早孕子宫蜕膜tPA活性,可能影响蜕膜剥落、血管再生、内膜复修而致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6.
牛燕 《泰山卫生》2005,29(2):23-24
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甾体类抗孕酮药物,它能阻断孕酮受体,使蜕膜变性、坏死、出血,加用前列腺素后加强宫缩排出绒毛。现已成为非手术终止早孕的一种安全、可靠、高效、简便易行的好方法。我院自2004年5月至12月对88例早孕妇女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孕早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流产的机制及效果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前 ,采用米非司酮 ( m ifepristone,Mife)配伍米索前列醇 ( misoprostol)抗早孕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对药物流产机制 ,影响药物流产的诸多因素 ,对妇女近远期影响及其可接受性加以综述。一、抗早孕机制米非司酮作为孕酮的拮抗剂 ,在受体水平拮抗孕激素的生物学效应 ,作用在蜕膜、绒毛、子宫肌和子宫颈 ,从而引起胚胎及其支持组织在代谢和形态结构方面发生一系列影响 ,包括改变内分泌之间的平衡 [1 ] ;米索前列醇具有兴奋子宫肌 ,抑制子宫颈胶原合成作用 ,通过 2种药物多方面的协同作用 ,使蜕膜绒毛退化、变性、坏死、宫颈扩张和子宫…  相似文献   

8.
张萍 《职业与健康》2011,27(6):703-704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能有效终止早孕,使药物终止早期妊娠替代手术治疗。抗孕激素制剂米非司酮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蜕膜)的孕酮受体,具有明显的催经止孕作用;米索前列醇使宫颈组织胶原纤维分解,具有促宫颈成熟的效果,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米索前列醇配伍米非司酮是  相似文献   

9.
雌二醇、孕酮水平与药物流产结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解生殖激素雌二醇(estrad iol,E2),孕酮(progesterone,P)与药物流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停经49 d以内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的早孕妇女76例,其中完全流产43例,不全流产33例,于孕囊排出后7 d,14 d,21 d随诊时抽肘静脉血,以磁性颗粒酶联免疫法测定E2,P水平,并对出血超过2周的病例进行刮宫送病理检查。结果:药流后7 d时完全流产组与不全流产组E2水平迅速下降到卵泡期水平,两组无差异,而不全流产组P水平明显高于完全流产组(P<0.005)。药流后14 d与21 d时,不全流产组E2水平明显低于完全流产组(P<0.05),而两组P水平则无明显差异。完全流产组药流后14 d较7 d时E2明显上升(P<0.05),不全流产组14 d较7 d时E2无明显升高。完全流产组7 d时P处于卵泡期水平,不全流产组P则高于卵泡期水平。刮宫发现不全流产中全部有蜕膜和/或绒毛残留。完全流产中有6例发展为排卵期出血,2例发展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结论:药流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不全流产,米非司酮药流致雌激素水平低下,可能是药流后出血的原因之一,药流后7 d时孕激素高于卵泡期水平,可能是预测不全流产的指标,但药流后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清颗粒对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凋亡及信号转导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简称药流后出血)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将12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宫清药流组、茜芷药流组、单纯药流组及负压吸宫组,各30例,收集各组绒毛及蜕膜组织,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AR)、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免疫组化法检测蛋白激酶C(PKC)蛋白表达。结果:宫清药流组绒毛、蜕膜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出现典型凋亡改变,AR、[Ca2+]i升高,PKC蛋白表达降低,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宫清颗粒能影响细胞内Ca2+及PKC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诱导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凋亡,促进绒毛与蜕膜组织完全排出,进而防治药物流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妊娠7~9周人胎盘绒毛中核因子(NF)-κB及环加氧酶COX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药物流产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COX-1及COX-2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与负压吸宫对照组(均孕7~9周各12例)胎盘绒毛中的表达。结果:NF-κB和COX-2在药物流产组滋养细胞中阳性表达均较对照组强(均P<0.01);COX-1在两组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米非司酮用于人孕7~9周药物流产时,可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使COX-2表达增多,进而可能通过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等作用产生不利于妊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王亚芹  刁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2999-3002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及其受体(PAF-Receptor,PAF-R)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30例早期自然流产妇女(研究组)和30例同期正常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AF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上PAF-R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AF-R在子宫蜕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研究组血清中PAF含量、PAF-R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和在子宫蜕膜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早期自然流产妇女PAF-R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和在子宫内膜上的表达呈正相关(r=0.938,P<0.01)。结论:早期自然流产妇女血清PAF水平明显降低,PAF-R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上和子宫蜕膜组织中的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外周血单核细胞上PAF-R的表达可间接反映子宫蜕膜组织中PAF-R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MMP-9和TIMP-3在早孕、先兆流产和药物流产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水平,探讨其水平及平衡在维持正常妊娠中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早孕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负压吸宫术者30例为对照组,行药物流产术者30例为药物流产组;自愿行吸宫术的先兆流产妇女30例为先兆流产组,均留取绒毛和蜕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MMP-9和TIMP-3在不同早孕流产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MP-9和TIMP-3在3组绒毛的合体滋养细胞、细胞滋养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蜕膜的蜕膜细胞、腺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呈不同程度的阳性染色。通过定量分析,药物流产组绒毛和蜕膜MMP-9的表达高于先兆流产组,先兆流产组高于对照组(P<0.05);3组绒毛和蜕膜TIMP-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和蜕膜中MMP-9/TIMP-3药物流产组高于先兆流产组,先兆流产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MP-9表达水平的升高在流产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MP-9和TIMP-3的平衡对维持正常妊娠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应用于初次妊娠早期(≤42d)人工流产术前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8年1月至6月,将300例18~28岁初次妊娠,妊娠时间≤42d,在本院行人工流产术患者随机分为口服米索前列醇组(A组,n=100)、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组(B组,n=100)和未使用米索前列醇对照组(C组,n=10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且分组征得患者本人知情同意)。A组术前2h口服米索前列醇400μg,B组术前2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C组不使用任何药物。观察并比较两组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宫颈扩张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宫颈粘连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A,B两组宫颈扩张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宫颈粘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口服和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均可作为初次妊娠早期行人工流产术前的给药方法,更推荐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小的阴道放置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后早期和延迟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10例需行药物流产的妇女以1︰2比例随机分配到早期放置组和延迟放置组,早期组(74例)于药流后7-10 d放置IUD,延迟组(136例)于4-6周放置,术后随访半年并观察记录脱落、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IUD脱落率分别为5.5%和8.5%(P〉0.05),因症取环率为10.9%和1.7%,早期组高于延迟组(P〈0.05)。出血、疼痛和月经异常等不良反应两组接近,均未发生子宫穿孔、感染、带器妊娠。结论药物流产后早期放置IUD安全可靠,但最佳放置时间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生殖中心行FET的633例PCOS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分为促排卵组(A组,61例)、激素替代组(B组,347例)、降调节+激素替代组(C组,225例),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不孕时间、体质量指数(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雌二醇(E2)水平、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囊胚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基础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高于B组,FET周期始用药时LH、FSH、E2水平均明显低于A、B组,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高于A、B组(P<0.05),3组间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期流产率低于B、C组,B组的异位妊娠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雌激素用量及用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COS患者,促排卵、激素替代、降调节+激素替代3种内膜准备方案均能获得较好的FET临床结局,促排卵和激素替代方案在降低早期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方面各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何春梅 《现代保健》2014,(11):59-61
目的:分析雌二醇(E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以及糖类抗原125(CA125)与先兆流产妊娠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先兆流产妊娠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妊娠结局分为继续妊娠组60例和妊娠失败组40例,并选择50例健康早孕妇女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的E2、hCG以及CA125水平,并比较分析各监测指标的意义。结果:继续妊娠组和对照组的E2、hCG水平显著高于妊娠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失败组的CA125水平显著高于继续妊娠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兆流产妊娠患者的E2、hCG以及CA125水平与妊娠预后之间存在较大的关系。联合检测各项指标,对于早期正确评估先兆流产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 is a common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in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and its etiology is complex and still not clear. The maternal-fetal interface microenvironment plays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pregnancy. There are trophoblast cells, decidual stromal cells and immune cells in the maternal-fetal interface microenvironment. The abnormal number or function of these cells may induce changes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maternal-fetal interface, such as spiral artery remodeling disorder and abnormal decidualization, which may lead to RSA.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hese three main cells in RSA. © 2022 by the authors.  相似文献   

19.
米非司酮对早孕妇女绒毛和蜕膜组织t-PA、PAI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米非司酮对早孕妇女绒毛和蜕膜组织及子宫局部纤溶状态的影响,探讨部分妇女应用米非司酮终止妊娠后子宫出血多、出血时间长的原因,对63例要求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分别采用人工流产(负压吸宫术)及米非司酮配伍卡孕栓的药物流产,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绒毛和蜕膜组织提取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的活性。结果表明:药物流产组与人工流产组相比,其绒毛和蜕膜组织提取液中t-PA活性升高,PAI活性降低,二者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可能造成早孕妇女绒毛、子宫蜕膜组织局部的纤溶系统功能亢进,这很可能是应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多、出血时间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