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感染对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检测出妊娠梅毒的孕妇4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逐年统计2010-2016年医院产前检查检测到的妊娠梅毒孕妇检出率;对妊娠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按照孕妇的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apid plasma regain, RPR)首检滴度分类,将孕妇分为<1∶16和≥1∶16的两组;按照治疗程度分为正常治疗组,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分别检测以上几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的概率。结果 2010-2016年总检测出妊娠梅毒患者460例,检出率为0.082%(460/561 039),其梅毒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5);460例妊娠梅毒患者中足月活产率的新生儿328例,占71.30%;首检RPR滴度<1∶16组患者胎儿足月活产率高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其胎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低于首检RPR滴度≥1∶16组(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胎儿的足月活产率均下降(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及未治疗组的不良妊娠均升高(P<0.05);与正常治疗组相比,非正常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胎儿患有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均增加(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显著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确诊患者进行尽早正规的趋梅治疗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率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胎儿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的结局分析。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1年4月于本院进行生产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12周治疗组)14例、B组(13~28周治疗组)14例、C组(≥29周治疗组)14例和D组(未治疗组)14例,将4组患者的足月分娩率、早产率、死胎率及低体重儿发生率、畸形率、Apgar评分及母婴RPR滴度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A组的足月分娩率高于B、C及D组,以D组最低,A组的早产率、死胎率及低体重儿发生率、畸形率均低于B、C及D组,以D组最高,母婴RPR滴度A组也最佳,A组中治疗2个疗程者母婴RPR滴度优于1个疗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治疗对改善妊娠梅毒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主张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及其妊娠结局的回顾性分析,为优生优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86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根据是否接受正规抗梅毒治疗、接受治疗时间是否<12孕周、分娩前梅毒螺旋体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是否≤1∶4分别进行分组,即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接受治疗时间<12孕周组与≥12孕周组,TRUST滴度≤1∶4组与≥1∶8组,分析治疗因素及TRUST滴度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86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分娩足月儿50例(58.14%),早产儿15例(17.44%),流产、死胎、畸胎21例(24.42%)。治疗组的足月儿出生率高于未治疗组,而早产儿、先天性梅毒儿和流产、死胎、畸胎的发生率却明显低于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治疗的孕周越早,越有利于正常新生儿的出生率,而先天性梅毒儿、流产、死胎、畸胎的发生率越低,接受治疗时间<12孕周组与≥12孕周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娩前TRUST滴度越高,先天性梅毒儿和流产、死胎、畸胎的发生率越高,分娩前TRUST滴度≤1∶4组和分娩前TRUST滴度≥1∶8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有效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几率,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及不同药物治疗妊娠梅毒孕妇对足月妊娠分娩率、早产率、死胎率、低体质量儿发生率、畸形率及产妇与新生儿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2年12月住院分娩治疗的妊娠梅毒孕妇1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并对4组孕妇的足月妊娠分娩率、早产率、死胎率、低体重儿发生率、畸形率及产妇与新生儿RPR滴度进行检测及比较;A、B、C 3组治疗组孕妇中应用苄星西林、头孢曲松、阿奇霉素治疗,观察治疗后新生儿结局比较,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足月分娩率A组为90.0%、D组为40.0%,A组的早产率、死胎率低体重儿发生率及畸形率分别为10.0%、0.0%、10.0%及0,D组分别为30.0%、30.0%、30.0%及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12周治疗组母婴RPR滴度<1∶8明显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应用苄星西林治疗组为13.6%,应用头孢曲松治疗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奇霉素治疗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66.7%,与其他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的抗梅治疗及正规的青霉素治疗对改善妊娠梅毒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主张早期治疗及首选青霉素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本地妊娠期梅毒的流行情况并分析治疗后的母儿妊娠结局,为该地区妊娠期梅毒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4至2010年,对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25 408例孕妇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对TRUST阳性病例行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诊.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妊娠结局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7年内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患者共116例,妊娠期梅毒的平均发生率为4.6‰,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其中95例接受了规范治疗,接受治疗的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占8.4%.分别于早、中、晚孕开始治疗的孕妇,其不良妊娠结局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不同RPR滴度组母亲不良妊娠结局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RPR滴度≥1:4组所分娩的新生儿,其RPR阳性率达94.7%,明显高于母亲RPR滴度≤1:2组所分娩新生儿的RPR阳性率53.3%(χ2=9.388,P<0.05),相对危险度达15.750倍.结论 母亲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妊娠期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妊娠期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妊娠期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的治疗措施,了解其妊娠结局。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2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给予大剂量水剂青霉素2400万单位/d静脉滴注(400万单位/次,1次/4 h),连续14 d规则抗梅治疗。结果 RPR滴度无增高,均无梅毒疹发生,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妊娠结局:足月分娩率95.65%,早产1例(4.35%),出生体重2.9~4.1 kg,体检发育未见异常;TPPA(+)RPR(+)者3例(13.04%),TPPA(+)RPR(-)19例(82.61%),TPPA(-)RPR(-)1例(4.35%),无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随访:RPR均于出生后6个月转阴,TPPA均于出生后9个月转阴;随访2~3年,23例婴幼儿体格发育与智力发育无异常。结论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梅毒血清固定孕妇安全、有效,能控制先天梅毒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妊娠合并梅毒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引产和分娩的27 461例孕、产妇的检查结果.根据是否抗梅毒治疗,将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组患者进行苄星青霉素治疗,非治疗组患者未进行抗梅毒治疗.结果 妊娠合并梅毒检出210例,其中10例为Ⅰ期梅毒,200例为潜伏期梅毒,发病率为0.76%.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15.21%和52.85%,两组妊娠结局有显著性差异(P<0.01).梅毒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0.51%和93.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规范的驱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梅毒儿的发生;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梅毒血清学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对47例患者进行孕期及产后24个月的临床随访。方法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根据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的检测结果及是否在孕期接受过治疗分为2组,对其所生婴儿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随访观察至出生后24个月。结果妊娠合并梅毒且RPR阳性的孕妇,在孕期未经治疗,死胎、死产和先天梅毒的发生率(8/22,36.38%)远高于在孕期接受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且RPR阳性的孕妇(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治疗的梅毒孕妇,所生婴儿经过出生后24个月的随访无1例发生先天梅毒;其婴儿的TPPA转阴时间也较未治疗的婴儿明显提前。妊娠合并梅毒但RPR阴性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婴儿TPPA转阴时间无差异,其婴儿无1例发生先天梅毒。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且RPR阳性孕妇,应在孕前或孕期经规范驱梅治疗,防止先天梅毒的发生。妊娠合并梅毒RPR阴性的孕产妇无明显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对深圳市福田区921例妊娠梅毒干预效果,为进一步制定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921例妊娠梅毒患者依据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孕28周)、晚期干预组(孕28 ~35周)及未干预/不完整干预组,并依据妊娠梅毒患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水平分为低滴度组(≤1∶4)、中滴度组(1∶8~1∶16)及高滴度组(>1∶16),研究相同干预时机不同血清TRUST水平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相同滴度水平下不同干预时机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665例接受规范治疗干预患者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及新生儿死亡;256例未干预/不完整干预患者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出生儿、新生儿死亡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3.13%、3.91%、6.25%、1.56%、9.38%.患者在早期(<28周)或晚期(28~35周)接受规范干预均能够获得满意的干预效果,未干预/不完整干预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规范干预者(P<0.05);未干预/不完整干预妊娠梅毒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与血清滴度水平有关(P<0.05).结论:规范长效青霉素治疗能使妊娠梅毒患者避免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即使在孕28 ~35周接受规范干预仍能获得理想效果.妊娠梅毒患者发生先天梅毒儿、早产、死胎及新生儿死亡的危险性与血清TRUST滴度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0.
淮安市568例妊娠合并梅毒母儿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淮安市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趋势,探讨驱梅治疗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淮安市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妊娠合并梅毒患者662例,分析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年龄、孕次、梅毒治疗情况与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0 ~18个月随访结果.结果 ①发病率:2011-2016淮安市孕产妇妊娠合并梅毒的6年平均发病率为1.94‰,6年间年发病率分别为0.50‰、1.94‰、2.23‰、2.30‰、2.71‰、2.06‰,经分析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25,P<0.001),呈逐年增高的趋势.②分析568例已有妊娠结局孕妇,结果显示:规范治疗组、未规范治疗组、未治疗组间足月产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6.926,P<0.001),规范治疗组足月产比例最高.孕妇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首检滴度大于1:16者不良妊娠结局较RPR首检滴度小于1:16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536,P<0.001).③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经随访,排除梅毒感染的新生儿中,规范治疗组占98.15%.规范治疗组与未规范治疗组、未治疗组间排除梅毒感染的新生儿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19,P<0.001);确诊感染梅毒的新生儿中,规范治疗组占1.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34,P<0.001).结论 淮安市近6年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孕前及孕期梅毒筛查,同时规范抗梅毒治疗将有效改变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梅毒感染,保障母婴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妊娠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近3年129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将12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60)例,监测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状况,新生儿血清及脐带血梅毒常规检查的阳性情况.结果 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早产率及死产、死胎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孕期应常规开展梅毒血清学的筛查工作,早期发现,有效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不同孕期驱梅治疗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3组,即A组(孕早期)、B组(孕中期)、C组(孕晚期),依据梅毒分期的不同予以驱梅治疗,最后对3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通过驱梅治疗后,A组和B组的分娩率较比C组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从围产儿结局来看,A组和B组同C组比对明显较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结论通过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不同孕期进行驱梅治疗,治疗时间越早会促进围产儿结局,因此可以在临床上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不良妊娠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5年7月31日在某医院分娩的9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人口学特征、产科特征和临床特征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年龄、母亲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滴度和是否进行抗梅毒治疗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亲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滴度(OR=4.388,P=0.017)和是否进行抗梅毒治疗(OR=0.064,P=0.001)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亲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滴度≥1∶16以及未进行治疗是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莉  吕耀凤  姚丽娟  陈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7):4214-4216
目的:比较不同终止妊娠时间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妊娠结局,为临床选择最佳终止妊娠时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9~2011年122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终止妊娠的孕周分为3组:A组39例(≤32周分娩),B组42例(32~33+6周分娩),C组41例(≥34周分娩),对3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并发症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结果:胎儿生长受限和颅内出血在A、C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组胎死宫内和围生儿死亡率均为4.9%,较A、B组发生率低(P<0.05)。DIC、胎盘早剥、心力衰竭、子痫发作、低蛋白血症等方面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95.1%,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孕32周后分娩,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妊娠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15.
王芬  洪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3):2044-204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婴儿的血清学特点。方法:56例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根据孕期是否治疗分为未治疗组(25例)和治疗组(31例)、选择同期80例正常孕妇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并定期随访婴儿的血清结果。结果:①妊娠结局:未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88.00%,早产发生率为4.00%,不良结局(自然流产和死胎死产)发生率为8.00%;治疗组分别为90.32%、6.45%和3.22%;正常组分别92.50%、3.75%和3.75%。3组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生儿预后:未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占95.65%、早产儿为4.34%、先天梅毒为0;治疗组分别为93.33%、26.67%和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96.10%、3.9%和0。3组新生儿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婴儿血清结果:所有婴儿的19S-IgM-TPPA(-),在随访过程中所没有出现滴度的持续上升,婴儿血TRUST滴度均小于母血TRUST滴度的4倍,TRUST阳性的婴儿在3~6个月内均逐渐阴转;TPPA在6~12月内均逐渐阴转,所有婴儿没有出现梅毒临床症状。结论: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在孕期是否驱梅治疗对妊娠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梅毒的流行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梅毒筛查 ,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探索降低对孕妇和围产儿危害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血浆反应试验 (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TPHA)筛查 ,对妊娠合并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妊娠合并梅毒 5 4例 ,占住院分娩病例总数的 6 .2‰ ,潜伏期梅毒 5 1例 ,占 94 .4 %。在孕 2 0周内确诊 33例 ,占 6 1.1%。未治疗组中流产 8.0 % ,死胎 2 0 .0 % ,畸胎 8.0 % ,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以潜伏梅毒为主 ,早期、规则、全程治疗是降低围产儿死亡及防止感染先天性梅毒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干预对妊娠期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梅毒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将255例妊娠期梅毒患者分为4组:孕前干预组80例,在怀孕前确诊并接受抗梅毒治疗;孕早期干预组57例,在妊娠<16周确诊并接受抗梅毒治疗;孕中期干预组53例,在妊娠16~28周确诊并接受抗梅毒治疗;孕晚期干预组65例,在妊娠29周以后至分娩前确诊并接受抗梅毒治疗,比较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孕晚期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高于孕中期干预组(χ2=4.145,P<0.05),孕中期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高于孕前干预组、早期干预组(χ2值分别为10.360、4.510,均P<0.05),孕前干预组与孕早期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844,P>0.05)。孕晚期干预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显著高于孕中期干预组(χ2=7.707,P<0.05),孕中期干预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显著高于孕前干预组和孕早期干预组(χ2值分别为9.827、6.725,均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尽早接受临床治疗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成都市开展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探讨不同的治疗情况对于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成都市2012年7月-2013年12月在成都市医疗机构收治并分娩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368例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所生婴幼儿随访追踪。采用卡方分析研究不同的治疗情况对于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1完成295名妊娠梅毒患者的问卷调查及273名所生婴儿的追踪随访工作,其中22人出现流产/死胎或新生儿死亡,9例婴儿确诊为先天梅毒;规范驱梅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流产/死胎、新生儿死亡及婴儿确诊为先天梅毒)的比例为1.62%;未规范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率为15.49%;未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率为43.59%。2无论妊娠梅毒患者确诊时RPR/TRUST滴度水平如何,各妊娠结局在规范治疗组、不规范治疗组、未治疗组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妊娠梅毒患者开展规范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率,若无法进行规范治疗,在孕晚期进行治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梅毒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的时机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8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终止妊娠孕周将其分为A组23例、B组28例、C组29例,其中A组为孕周32周终止妊娠、B组为孕周32~33+6周终止妊娠、C组为孕周≥34周终止妊娠,比较3组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围生儿的结局。结果 A、B、C组产妇产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2.17%、46.43%、48.28%,随着终止妊娠孕周的延长,产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不同终止妊娠孕周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终止妊娠孕周的延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的时机对围生儿结局会造成影响,对病情稳定的患者采取期待治疗,如果出现严重母婴并发症,就应及时终止妊娠,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妊娠梅毒36例,研究妊娠梅毒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寻求早期有效处置措施,改善妊娠结局,将梅毒对妊娠的危害降至最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0月于东台市中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门诊就诊的36例妊娠梅毒患者的资料,依次接受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并根据检查结果为患者实施有效治疗。结果36例妊娠梅毒患者RPR检查结果显示,滴度1∶2~1∶8之间18例,1∶16~1∶32之间12例,1∶32以上6例;TPPA检查显示患者均呈阳性。36例患者中1例临近分娩未接受治疗,1例青霉素过敏给予红霉素治疗,其余予以芐星青霉素治疗,患者中死胎1例,人工流产2例,自然流产2例。产后新生儿7例RPR阳性,TPPA检查显示均呈阳性;跟踪随访得知多数患者在1年内RPR结果转为阴性,仅有3例1年后转阴。结论妊娠梅毒患者早期运用RPR、TPPA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案进行处理,可有效预防不良妊娠结局,并改善新生儿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