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斑块形成因素 医学专家提醒人们,呵护心脑血管健康,要从青年开始。 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都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条件。血液中含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的颗粒细小.很容易透过血管内膜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无名动脉分叉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经CT或MRI检查后,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并与对照组134例同年龄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结果相比较。结果缺血性脑中风组的颈总动脉分叉处及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此外两组均发现了无名动脉扩张疾病,且缺血性脑中风组的无名动脉扩张检出率高于非缺血性脑中风组,P〈0.05。结论颈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动脉硬化及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中风密切相关,且无名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更为紧密,无名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硬化及斑块发生率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检查更有助于发现动脉硬化和粥样斑块的存在,从而减少漏诊,并有助于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其临床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及其内部出血或斑块破裂,造成血栓形成,而逐渐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患肢缺血等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的动脉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许多病人最终不得不截肢,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和肾动脉等大中动脉的血管壁上,在动脉内膜上沉积的脂质外观呈黄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大动脉、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患者常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慢性疾病。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而动脉因粥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0)是指由于下肢动脉血管壁内出现的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动脉狭窄或闭塞所导致的下肢供血不足,是常见的肢体缺血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常常因为截肢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科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 langioplasty,PTA)和血管内支架治疗ASO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中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防动脉血栓:干预“动脉硬化” 在动脉粥样斑块基础上发生的血栓形成是动脉血栓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的首要原因。因此,预防动脉血栓发生的关键在于控制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最后往往要走上心肌梗塞、脑梗塞等血栓性病变的"不归路"。研究发现,在动脉粥样斑块中含有钙质。于是有人就异想天开,用清除体内重金属的强力螯合剂来清除钙质,从而达到软化血管——这就是在美国兴起、近年来传入国内的"螯合疗法"。然而,心血管专家指出,钙化多的动脉斑块相对  相似文献   

9.
雪冰 《自我保健》2007,(7):52-52
动脉硬化性闭塞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以往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现在不少年轻人也患上了此病。其病因可能是由于血液中的脂肪代谢障碍而沉积于血管壁,致使内壁有粥样斑块和钙化,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发生障碍,肢体缺血,严重者可出现患肢远端坏疽而不得不截肢。专家指出,一旦患了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血管壁因粥样硬化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以下肢最常见.本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动脉硬化是中老年人普遍而又危害严重的疾病,由于动脉硬化可发生于不同部位的血管,故可产生多种不同的症情表现。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是担负供应心肌营养的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血管壁的脂肪斑块沉积较多时,就会引起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当阻碍血循环时,若再受到不良刺激,就可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轻者仅感到心前区或上腹部微微  相似文献   

12.
张芸 《现代保健》2009,(15):136-137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直接显示血管壁结构、斑块情况、血管狭窄程度,是诊断、评估颈动脉壁病变的有效方法,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及防治有重要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通过灌注失代偿、血管管腔狭窄、局部血栓形成、动脉-动脉栓塞等机制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研究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探讨糖尿病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28例糖尿病患者及13名正常人的外周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行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观察外周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内膜回声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测量内-中膜厚度和脉冲多谱勒血流频谱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结果 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频超声显示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因血液中胆固醇等类脂质在动脉壁内沉积而引起,由柔软的沉积物开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硬。 动脉硬化的最初表现是在血管壁内面形成脂肪条纹,这时不引起任何程度的阻塞。脂肪条纹甚至在婴儿的主动脉及十五岁少年的冠状动脉都可以见到。条纹本身并不是什么病,因为动脉壁对脂质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年轻人动脉壁上脂质的沉积和清除能力可以保持动态平衡,但这种清除能力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所以,老年人动脉血管壁上就容易形成粥样斑块,从动脉壁凸出,形成形状和大小均不规则的小结节。  相似文献   

15.
血脂异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主要危险之一。研究表明,血脂异常人群的CVD发病风险是血脂正常人群的1.5~2.5倍[1]。他汀类药物是CVD二级预防药物方案中的重要药物之一,能够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抑制动脉血管壁的炎性反应和粥样斑块的形成,稳定粥样斑块的脂质核心,甚至可以逆转粥样斑块,使斑块面积回缩变小[2]。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6.
血管斑块是隐形杀手 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的身体内或多或少都会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并不断增多增大。有人说:“我有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被这种斑块阻塞,造成了管腔狭窄,心肌供血不足,使得心脏功能受限。”还有人说:“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下肢动脉血管被斑块阻塞.导致血流不畅.形成腿部酸胀痛麻。”  相似文献   

17.
孙明 《健康必读》2004,(5):29-29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一支或多支部分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如果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就发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堵塞的原因主要为血管壁上有粥样斑块附着.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都是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加重对动脉壁的压力.使脂质容易进人动脉壁,叉因血管张力增加.使动脉内膜过度伸张.弹性纤维破裂.引起动脉内膜损伤,促使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长期血脂异常,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使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如累及冠状动脉.那么,就会使冠状动脉管腔变窄缩小.从而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源。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经过一系列氧化反应,以及血液中各种细胞的相互作用,形成粥样的坏死物,在动脉内膜积聚大量外观呈黄色粥样的脂质,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哪里有"动脉硬化",哪里就有缺血一旦血管局部隆起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足以阻塞动脉管腔,那么这个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就将缺血或坏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相似文献   

20.
正哪些情况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经典调脂药,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坏胆固醇"的水平,升高"好胆固醇"的水平。"坏胆固醇"就是化验单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液中"坏胆固醇"增多,在动脉血管壁形成斑块,使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进而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造成相应器官的缺血缺氧,斑块脱落可导致远端血管的完全堵塞,造成相应脏器的缺血梗死。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坏胆固醇"的合成,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