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王亚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22-5423,5425
目的 分析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5月,分别检测14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9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41例血清中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 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其水平与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冠心病早期发现的指标,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P选择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种指标的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1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SDM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DN组);选取4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中D-二聚体、P选择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各组组间D-二聚体、P选择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32,F=94.17,F=40.89;P<0.01)。随着病情的进展,D-二聚体、P选择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逐渐增高,以CDN组D-二聚体、P选择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为最高。D-二聚体、P选择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D-二聚体、P选择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DN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研究组)、120例同期健康体检结果正常人员(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研究对象给予D-二聚体与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分析两组D-二聚体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出现急性主动脉夹层之后D-二聚体与高敏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升高。研究组D-二聚体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中,D-二聚体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发生显著改变,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有效、重要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血脂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1年01月~2013年01月收治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人员,分别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检测,对其血清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三项指标结果分别是(7.90±2.51)umol/l、(15.00±2.88)mg/l以及(0.93±0.17)mg/l,和对照组的对应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血清检测工作后,发现此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大小呈现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B型尿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在吉林市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受检者D-二聚体和荧光免疫法检测BNP,Hotgen上转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为(926±253)ng/ml高于对照组的(156±20.3)ng/ml;观察组BNP(681.64±245.47)pg/ml高于对照组的(40.85±26.27)pg/ml;观察组hs-CRP为(20.3±4.96)mg/L高于对照组的(2.7±1.6)m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3.47%,高于单个指标检测的阳性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BNP、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对于鉴别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的患者4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同时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水平比较明显下降.治疗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后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治疗后虽然还是高于对照组,但是有明显下降.结论 :C反应蛋白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方法 8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HbAlc)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即HbAlc≤6%的单纯糖尿病组46例和HbAlc>6%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43例,对C反应蛋白、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HbAlc>6%组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HbAlc≤6%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微血管病变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在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择取2016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接收的126例肺栓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同数量健康者为对照组,对其实施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探究具体结果。结果:和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较高,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C-反应蛋白联合D-二聚体加以检测,能够提升急性肺栓塞疾病检出率,可为医生临床治疗计划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临床意义极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依次纳入我院内科住院且血浆D-二聚体升高者503例,正常者112例,并分为老年升高组、非老年升高组和正常对照组。分析3个组的血浆D-二聚体与临床各因素、老年常见疾病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升高组升高的血浆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g)、血清C反应蛋白(CRP)显著正相关;并与FDP呈线性相关(P=0.000),与Fig有线性相关趋势(P=0.052);各种疾病对其影响大小依次为: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型心绞痛。结论老年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及意义,其与静脉血栓性疾病关系最大,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沭阳仁慈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群D-二聚体在体内的含量变化情况,同时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溶栓治疗的40例病人治疗前和治疗之后6,12,24小时D-二聚体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受分析的治疗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所测得的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溶栓治疗的患者6,12,24小时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以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动态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黑色素皮质激素第四受体基因(melanocortin-4receptor gene,MC4R)rs17782313与儿童肥胖易感性的关系,以得到更有说服力的结论。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利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其合并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以及合并加权均数差(WMD)的值。结果共有12个研究纳入研究,其中在纯合子模型(OR=1.84,95%CI:1.44~2.36,Phet=0.001)、杂合子模型(OR=1.48,95%CI:1.29~1.70,Phet=0.756)、显性模型(OR=1.67,95%CI:1.39~1.99,Phet=0.082)和隐性模型(OR=1.35,95%CI:1.19~1.55,Phet=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基因型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score定量关联性分析中,发现rs17782313TC的突变会影响儿童的BMI Z-score(WMD=0.14,95%CI:0.06~0.23,CC vs TT)。结论Meta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了MC4R rs17782313与儿童肥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叶酸对神经管畸形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0.4mg叶酸对神经管畸形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Review Manager4.2分析软件对纳入的各独立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同质资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Peto法估计合并效应量及其95%CI,异质资料则用随机效应模型(D-L法)。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叶酸干预研究的原始文献6篇,叶酸干预的各研究结果不同质(χ2=13.43,P=0.02),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叶酸对神经管畸形干预效果的合并效应量(合并RR值)经Z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7,P=0.00001,合并RR值为0.36(95%CI:0.25~0.53)。结论叶酸对神经管畸形的干预是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3.
韩侨  赵春善  高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9,(13):2410-2414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对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影响的效果。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数据,再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音乐干预能够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激越行为,合并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WMD=-6.05,95%CI(-10.93,-1.17),P=0.020];干预时间在2个月以下合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WMD=-5.24,95%CI(-11.79,-1.31),P=0.120];干预时间在3个月以上合并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WMD=-8.34,95%CI(-11.42,-5.27),P<0.001]。结论 音乐疗法能够降低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改善其生活质量,但干预时间应在3个月以上,此结论可在社区及家庭推广。  相似文献   

14.
刘岑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5):871-87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对宫颈癌临床预后判断的指导意义。方法:将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分为有转移及无远处转移两组,进行D-D水平对比分析,并依据宫颈癌2009 FIGO分期标准,选取Ⅰ期、Ⅱa期、Ⅱb期三组患者进行D-D水平对比分析及D-D阳性率分析。结果:宫颈癌组患者D-D阳性率是48.6%;有转移组D-D水平高于无远处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临床分期D-D水平及阳性率随宫颈癌病变的恶性程度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a期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的D-D下降程度及转阴率显著高于Ⅱb期宫颈癌患者。结论:血浆D-D与宫颈癌有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手术预后密切相关,其水平可作为临床预测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及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产后出血中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阳  杨茵  赵月明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9):4103-4105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中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意义。方法:对我院近4年住院分娩产妇按产后出血量分组:对照组80例,24h出血量<500ml;第一组129例,出血量500~1000ml;第二组47例,出血量>1000ml。回顾性总结3组产妇在产后1h及产后48h相关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在产后1h第一组与对照组比较Fg与PLT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第二组和对照组相比PT、APTT、INR、Fg、PLT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第二组与第一组比较3P阳性率、FDP及D-二聚体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产后48h第二组PT、Fg与PLT较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第二组与第一组比较3P阳性率、FDP及D-二聚体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孕晚期妇女发生产后出血时,其凝血指标易有较大变化,其中Fg和PLT的进行性下降与产后出血的失血量关系密切,而DD对产后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监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上述指标对了解病情并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Ⅴ活性4项血凝指标在妊娠中的变化,探讨其在DIC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共3815例(正常非孕妇女314例,正常孕妇3121例,其中DIC患者16例)。结果:DIC和正常孕妇与正常非孕妇女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凝血因子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正常孕妇均明显高于正常非孕妇女(P<0.05),并且DIC明显高于正常孕妇(P<0.001)。结论: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治疗DIC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FLT3基因内部串联复制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FLT3基因内部串联复制(FLT3/ITD)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法检测7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4例ALL患儿FLT3/ITD的发生情况。结果:AML患者发生FLT3/ITD的突变几率为11.8%(9/7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均未检出FLT3/ITD;2~10岁AML患儿FLT3/ITD发生率4.76%(2/42),11~18岁AML患儿FLT3/ITD发生率20.58%(7/34),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FLT3/ITD检测可作为AML最具意义的分子标志,对AML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解决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心效应差异的统计分析问题。方法以两项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为例,运用协方差分析及Meta分析。结果协方差分析中心间效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行Meta分析,项目1异质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项目2异质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如果存在中心间以及中心与分组间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可根据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合并效应值的组间比较,如果协方差与Meta分析结果不一致时,建议选择Meta分析的结果较为稳妥。  相似文献   

19.
宋丽  张艳丽  栾斌  王秀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25-2527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FDP比值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对NICU收治的96例危重新生儿中符合preDIC临床诊断标准的48例(preDIC组)和DIC的48例(DIC组)及5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中DD、FDP及DD/FDP的水平,以及应用小剂量肝素后preDIC组和DIC组血清中DD、FDP、DD/FDP的水平变化。结果:preDIC组和DIC组中DD、FDP均有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和DI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中DD/FDP比值较DIC组比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小剂量肝素后,preDIC组与DIC组中DD、FDP水平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中DD/FDP明显下降,肝素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IC前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均已发生明显改变,且凝血功能明显要高于其纤溶功能,故监测DD/FDP比值有助于DIC前期的诊断;在应用小剂量肝素后比值明显下降,有助于早期阻止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为临床上预防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对照女性与20例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3天、7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宫颈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术后1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术前,其中术后1天、3天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处于血栓前状态,手术能促进宫颈癌患者凝血和纤溶水平的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临床上预防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