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构建有效测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评价模型。【方法】将层次分析法(AHP)与熵值法(EVM)有机结合,构建了AHP-EVM评估模型,引入到科技期刊编辑能力评价中,并运用一个案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AHP-EVM模型结合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特点,避免了对指标采用主观权重,并且优化过程直观、简单,能有效对科技期刊编辑能力进行优劣划分和综合排序。【结论】AHP-EVM模型为合理评价科技期刊编辑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叶飞  陈玮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5):530-160
【目的】 探索一种更加科学的青年编委遴选方法。【方法】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青年编委评价指标体系,通过11位资深编辑打分构建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构建出青年编委评价模型。【结果】在遴选青年编委时,SCI论文个人影响因子、SCI论文发文量、该刊发文篇均被引频次和该刊发文量是主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复合权重分别为0.472、0.234、0.141和0.078。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为例,利用该方法能够得到青年学者的综合得分,从而遴选出所需数量的青年编委。【结论】 利用该方法遴选青年编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为广大拟组建青年编委会的编辑部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临床学科带头人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学科带头人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五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0年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医疗专家或医学管理专家共计50名作为样本,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临床学科带头人胜任力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函询,运用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临床学科带头人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构建的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学科带头人胜任力评价指标包括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人文素质和个性品质4个一级维度,24个二级指标和74个典型行为描述.结论 临床学科带头人评价指标应既体现临床学科带头人的知识及技能,又体现临床学科带头人的个性态度及价值观,职业素养等理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特征和评价方法,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全面画像”的评价理念,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本特征出发,设计出一套“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遴选与评价的指标体系,遴选出在评价体系的各个维度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期刊。通过领军期刊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对比,分析领军期刊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具体差距。【结果】 共选出268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占SCI期刊总量的2.9%。它们全部分布在8个发达国家,没有中国期刊入选。在SCI 学科中临床医学学科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数量最多,其次为工程学科,共51个学科还未产生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领军期刊在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方面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表现已经非常接近,但在发文量、被引频次及被引半衰期方面处于相对劣势。整体上,领军期刊在所设计评价体系10个指标中的5个方面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结论】 基于“全面画像”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遴选与评价研究能够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出版深度融合下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的职业认同及发展路径,为全面促进新媒体编辑的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运用文献调查、概念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演绎等方法,从概念界定、职业认同演进、政策激励、评价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新媒体编辑自我提升等方面研究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的职业认同及发展途径。【结果】 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职业认同及发展可通过以下路径得以实现:定义新媒体编辑,界定岗位职责和工作对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标准谋求政策确认,使新媒体编辑职业得到认同;通过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业绩评价体系改革、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效衔接,以及“三个坚守”与“三个突破”自我素质提升等全方位、多途径地推动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职业发展。【结论】 受传统出版思维的局限,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作为出版融合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职业,其职业概念和定位尚未明确,地位和待遇与其他编辑不平等,这不利于国家出版融合战略的实施。目前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职业逐渐得到认同,但其职业发展尚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为例,分析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促使社会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并提出改善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紧张的建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通过微信、QQ等平台发放调查问卷,以112名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紧张量表》分析期刊编辑付出-回报失衡模式下的职业紧张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的付出-回报失衡模式职业紧张检出率为37.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刊期、每周加班情况和自我感觉健康状况均为期刊编辑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应重视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紧张现状,完善职业规划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优化编辑部人员配置,做好人才梯队规划,探寻更具弹性的多元责任编辑工作机制。科技期刊编辑应关注自身情绪发出的不良信号,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一评价模型和组合评价模型在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中的适用性,以引起科技期刊对组合评价模型的重视。【方法】运用均方根法、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18种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Kendall检验,在此基础上建立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对样本进行再评价。【结果】单一评价模型通过了Kendall检验,但从方法适用性上看,因子分析法最佳,主成分分析法次之,熵值法适用性较差,均方根法不太适合用来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其评价结果与国际通用的复合影响因子评价指标较为接近。【结论】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运用组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能够确保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可信,提高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被引期刊数和Web即年下载率是扩大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结合疾控工作的实际,建立了疾控人员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确定了权重系数,对疾控人员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整个指标体系共分三级,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智力素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专业业绩、专业技能6项;二级指标包括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外语水平等17项;三级指标包括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言语理解能力等8项。  相似文献   

9.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在职业卫生管理综合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综合评价指标已筛选确立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一致性指标CI<0.10,表明该研究的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可用于不同地区间职业卫生管理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系统分析法"和"文献资料优选法"相结合初步确定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W)。[结果]构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综合素质一级评价体系包括智力素质(W=0.038)、知识结构(W=0.1385)、心理素质(W=0.0724)、能力素质(W=0.2613)、专业业绩(W=0.0214)、操作技能(W=0.4679)。[结论]操作技能评价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综合素质最重要的评价元素,而操作技能考核的具体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还要对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医学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医学期刊编辑部/审稿人提供详细的审稿标准以控制我国医学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证研究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募集、筛选医学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并根据结构维度归类。【结果】 初步构建出医学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具备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批件、试验性研究受试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具备伦理审查申报书、利益冲突声明、研究真实、报告真实、与临床实践的相关性、被二次研究及转化研究等证据(文献)引用、临床研究注册、报告规范、研究设计方案正确、方法学质量、偏倚风险评估、统计学信息完备且统计结果解读正确、基于学科领域的科学问题创新、证据质量等级的提升、方法学创新17项具体评价指标,分为伦理、真实性、实用性、透明性、科学性、创新性6个维度。对每一项评价指标进行术语定义与解读,解释评价方法并明确评审责任人。【结论】 “真实地接近真值”是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的核心。为有效控制我国医学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应大力推行标准化审稿、提升医学科学编辑的专业能力、建立并运行医学科学编辑资质认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新时期编辑职业伦理构建的作用及其核心要素,为提升科技期刊编辑伦理素养、推进编辑出版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编辑职业伦理的内涵进行界定,并总结构建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职业伦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编辑职业伦理的核心要素。结果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伦理主要通过伦理立法规范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行为。构建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职业伦理能够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促进编辑人员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并促进编辑事业发展。科技期刊编辑职业伦理的构建应基于权利与义务、良心与荣誉、情感与理智、胆识与审慎等核心要素,通过正确行使编辑权利与履行编辑义务、培育编辑良心、保持编辑荣誉感、建立积极理智的编辑职业情感、提升胆识和审慎素养等途径予以实现。结论 构建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职业伦理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理解科技期刊编辑职业伦理的内涵,并基于相关核心要素进行积极构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促进科技期刊编辑提升科学学素养,为打造一流科技期刊编辑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介绍科学学的内涵与外延,分析学习科学学知识对科技期刊编辑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提升编辑科学学素养的建议。【结果】 学习科学学知识有助于编辑深入理解科技期刊功能,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认识,提升办刊的质量和效率,拓展研究视野和思路。【结论】 学习科学学知识需要了解科学学的经典论著和相关期刊,了解科学学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期刊研究在科学学中的地位,学会利用科学计量学的工具和软件,积极关注相关的科技战略规划与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科技期刊集约协同管理的模式与方法。【方法】 以Light学术出版中心为例,从创新管理模式、统筹资源共享、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推动融合出版5个方面,系统总结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在推动Light期刊集群建设与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与成效。【结果】 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在推动Light期刊集群建设和编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效显著:期刊集群、富媒体平台、全媒体矩阵的发展态势良好,影响力与日俱增;编辑人才快速成长,期刊、编辑团队、编辑个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和荣誉。【结论】 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可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建设与编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以下简称“青编赛”)对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方法】分析2017—2020年举办的青编赛设计方案,结合问卷调查,由青编赛获奖选手判识优秀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状态,分析赛事对编辑人才培养的作用,以期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群像分析提供借鉴。【结果】青编赛设计特色明显,促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语种期刊编辑之间的交流。赛事内容设计兼顾专业与现实境况,组织形式严谨且不失活泼,青年编辑踊跃参赛。青编赛获奖编辑是编辑行业中的精英,展现青年编辑的风貌和实力。他们是具有活力、有较高职业认知度、有明确职业规划的群体。【结论】青编赛为青年编辑搭建展示和交流的舞台,是发现并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证明,赛事对编辑出版的水平和实战能力是检验,对编辑的素养提升、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进而助力世界一流期刊建设。  相似文献   

16.
接雅俐  唐震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3):290-1259
【目的】 对高校主办的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期刊(以下简称“卓越期刊”)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方法】 根据2019和2020年度卓越期刊目录,对照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分析高校主办卓越期刊的具体情况,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与卓越期刊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高校主办的卓越期刊共计83种,由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办的77种期刊和6所非“双一流”高校主办的6种期刊组成;英文期刊占80.7%;专业性期刊占85.5%;74.0%的“双一流”大学主办卓越期刊与本校的一流建设学科关联性强。【结论】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存在互为支持、互相成就的关系。高校需要做好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办刊,寻找优质稿源突破口。建议将高校主办期刊纳入“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体系,以促进期刊与学科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梳理归纳现行论文作者署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采用网络调查法、文献调研法,从科技期刊、科研管理机构、资助机构及研究人员等视角对现行论文作者署名制度进行分析。【结果】 作者署名制度存在作者身份标准缺乏统一性、作者贡献揭示程度低、未能涵盖所有的贡献角色等问题,可以从建立通用的作者身份标准、采用CRediT贡献分类法、与ORCID建立关联、建立健全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四个方面进行补充完善。【结论】 提高作者贡献的透明性和可获取性,为研究人员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项目申请等提供基于具体贡献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进一步提升科学公众对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科学认知能力和合理使用水平,充分发挥评价工作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方法】 在梳理国内五大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有关期刊评价结果、期刊评价指标的认知不足和使用偏差进行归类剖析和导正,并对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结果】 (1)科学合理地使用科技期刊评价成果必须对该评价体系的目的、方法、模型、数据来源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2)基于引证数据统计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的科学描述需要清楚地标注相关统计参数信息,如施引文献统计源、统计时间窗口等;(3)在相同的出版状态和传播条件下,期刊的被引频次与其可被引文献质量和数量呈正相关,而影响因子只与期刊前两年的可被引文献的质量呈正相关;(4)高影响因子的科技期刊倾向于获得更多高质量稿源,从统计学的意义来看,在真正的高水平期刊阵营中,某一学科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大概率具有较高的可被引文献量;(5)期刊影响力指数不能进行跨学科和跨年度的比较,而WAJCI和WJCI在一定程度上则不受此限制;(6)未来可将科技期刊定位为一个科技出版与服务平台,构建全面反映科技期刊内容质量、工作成效(品牌、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内容、服务)的多元、开放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探索基于规范流程、监督问责机制和权威公信力的期刊评价“同行评议”服务方案,是科技期刊评价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论】 在中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标建设的关键期,建立一种专业、科学、清晰的科技期刊评价工作认知观、使用观,客观评估相关定量评价指标和结果的科学作用,不唯期刊评价指标和结果,不以提升评价结果和指标为直接的办刊目标,坚持办好期刊即做好服务的办刊理念,牢记办刊初心,坚持质量和价值第一的用稿标准,做好内容、做精传播、做足服务,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