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型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加肠外营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1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5组,每组2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给予早期PN,一周后逐渐过渡到到EN;C组单给PN,PN时间超过2周;D组早期给予单纯EN;E组用传统延迟性EN。进行有关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者伤后早期能从不同营养途经获得营养成分,A组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组(P<0.05)且A组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60.7%、35.7%均低于B组85.7%、57.1%,预后亦优于B组,A、B两组间比较,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B组14.3%,费用更节约。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EN、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8例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轻中型组)、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重型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IL-10、IL-18、ICAM-1水平.结果 对照组、轻中型组和重型组血清IL-10分别为(3.56±0.69)、(2.89±1.92)、(1.35±0.72)μmol/L,IL-18分别为(2.52±1.32)、(3.39±1.56)、(15.20±3.66)μmol/L,ICAM-1分别为(1.15±0.61)、(2.25±0.30)、(12.58±3.68)μmol/L;与对照组比较,轻中型组血清IL-18、ICAM-1水平均升高,IL-10水平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与对照组、轻中型组比较,血清中IL-18、ICAM-1水平均显著升高,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IL-18、ICAM-1水平参与了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评估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转归、预后及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05-10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D-Dimer)变化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病情程度不同分为A组(67例)和B组(64例),A组患者为急性轻型颅脑损伤,B组患者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同期选取于我院体检健康的60名志愿者作为C组。采集三组研究对象在入院时的血液样本进行凝血功能与D-二聚体检查并将三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A、C两组比较,B组患者D-Dimer显著升高,而Fbg明显下降(P<0.05)。与预后良好的患者比较,预后较差的患者的Fbg明显降低,D-Dimer显著升高(P<0.05),而三组的PT、APTT和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常规及D-Dimer等指标变化与颅脑损伤的病情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恢复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18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止血、脱水、激素、抗感染、应用营养神经药物等综合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先行手术;早期治疗组于伤后(或手术后)12~48 h内加高压氧治疗;常规治疗组治疗7~21 d后行高压氧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早期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84.17%。早期治疗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11.78±2.32)分,常规治疗组(7.48±2.10)分。结论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效果明显,且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可及时提高血氧分压及血氧含量,快速纠正大脑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拟定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应用于术后偏瘫肢体护理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拟定的术后偏瘫肢体护理方案;比照组(50例):拟定传统常规护理干预方案展开;试验组(50例):拟定传统常规护理干预方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展开;就组间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以及总并发症比例展开对比。结果护理前,试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MBI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MBI评分明显高于比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总并发症比例(6.00%)明显低于比照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于临床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利于MBI评分提升以及总并发症比例的降低,最终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控制率、控制时间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研究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3年进行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颅脑损伤后24h内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在损伤后>24h行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感染率、控制率、控制时间及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为31.67%,对照组为86.67%;19例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得到控制16例,控制率为84.21%,对照组5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肺部感染患者得到控制25例,控制率为48.08%;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治疗组患者平均为(7.3±2.9)d,对照组为(14.4±4.5)d,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治疗组为13.33%、对照组为45.00%,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明显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结论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应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目的 :评价不同营养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方法 :140例重型颅脑损伤者随机分成 5组 ,每组 2 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 EN和 PN ;B组给予早期 PN,1周后逐渐过渡至 EN ;C组单纯 PN ,PN时间超过 2周 ;D组早期给予单纯 EN;E组用传统的延迟性 EN。进行有关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者伤后早期能从不同营养途径获得营养成分。 A、B组 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 D、E组 (P<0 .0 5 )与 C组基本相同 (P>0 .0 5 ) ,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 3组 ,预后优于其他 3组。 A、B两组间比较 ,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 B组 ,费用更节约。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 EN、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 ,对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与早期鼻胃管管饲进行对照,探讨早期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方法对重度颅脑损伤救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机械抽样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5例.A组予PEG;B组予鼻胃管管饲,两组在肠功能存在条件下,24 h内开始肠内营养,比较两组各种营养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并发症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APACHEⅡ评分等指标,进行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伤后早期各项营养指标均有改善,但A组较B组能更好地耐受(P<0.05);A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38%(10/65)、9.23%(6/65),显著低于B组的63.08%(41/65)、66.15%(43/65);同期的GCS评分、APACHEⅡ评分,A组均较B组改善程度大、速度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PEG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后临床肠内营养实施是可行的、合理的,与予鼻胃管管饲比较,能明显减少肠内营养的并发症,较早地达到目标营养治疗量,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及改善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予以患者肠内营养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12 h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48 h后予以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72 h的AGML发生率,SBP、NEU、WBC、Glu水平,以及GC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清醒时间,以及治疗后1个月的NIHSS评分和死亡率。结果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的SBP、NEU、WBC、Glu水平和GCS评分均较入院时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清醒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的NIHSS评分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充分满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和机体代谢的需求量,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应激状态,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吴莉  刘梅霞 《医疗装备》2020,(2):116-117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儿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试验组于病情稳定后1周内开始采用高压氧治疗,对照组于病情稳定后3~4周开始采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早期行高压氧治疗,可提高患儿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颅脑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与颅脑损伤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RIA法测定了 7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NSE含量 ,结合Glasgow昏迷和预后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⑴重型 (a)、轻型 (b)颅脑损伤患者与对照组(c)的血清NSE水平分别为 ( 2 5 8± 10 8)ng/ml、( 19 6± 8 9)ng/ml和 ( 9 5± 2 8)ng/ml ,存在显著性差异 (Pa -b<0 0 5 ,Pa -c<0 0 1,Pb -c<0 0 1) ;⑵死亡植物生存组 (e)、残废组 (f)和恢复良好组 (g)的血清NSE水平分别为 3 1 3± 11 0ng/ml、2 3 0± 8 7ng/ml和 16 3±7 5ng/ml ,两两对比差异明显 (Pe-f<0 0 5 ,Pe -g<0 0 1,Pf-g<0 0 5 ) ;⑶血清NSE≥ 2 2ng/ml组和NSE <2 2ng/ml之间 ,死亡植物生存率、残废率和恢复良好率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伤后早期血清NSE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脑损害的程度 ;同时在颅脑损伤的预后评估上 ,是较重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8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开颅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47.9%)明显高于对照组(22.9%),而病死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35.4%),2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的脑切口疝、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4.2%和6.3%)明显低于对照组(16.7%和20.8%),2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的脑积水、外伤性癫痫发生率(25.0%和29.2%)明显高于对照组(8.3%和10.4%),2组相比,P均<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高血糖反应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测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糖,随机分成胰岛素泵治疗组和常规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观察1个月后的疗效。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水平显著升高,其与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预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泵治疗组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测定血糖有助于了解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估计患者的预后,用胰岛素泵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高血糖反应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8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比较意识变化、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结果治疗组在意识恢复、减少并发症及治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高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符合下列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既往均无糖尿病病史;有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有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有患者发病48h内的血糖监测(包括入院及术后血糖)。并根据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52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较差组,分析两组间发病后血糖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病后血糖水平:预后良好组伤后血糖较预后较差组明显降低,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血糖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早期预测预后的简便指标。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治疗组病人于入院后48 h给予管饲能全力,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观察血糖、血红蛋白、血浆清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组病人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病人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无水电解质紊乱、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病情不再进展1~2 d后,开始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对照组为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能够加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急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直接进入ICU内进行监护治疗,普通组进入普通病房进行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病死率2.50%显著低于普通组15.00%(P<0.05);且前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各项治疗花费时间均显著优于普通组(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行ICU监护治疗的疗效确切,患者病死率低,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在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性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选择52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均有生育要求,分为A组28例在诊断明确后即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取胚术;B组24例为术前予MTX及米非司酮治疗,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与血清β-HCG的变化,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期待治疗,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电凝止血时间以及术后患侧输卵管的通畅程度。结果:手术时间B组(38.5±8.7)min,A组(64.3±11.2)min(P<0.05);术中出血量B组(11.4±3.1)ml,A组(59.3±12.1)ml(P<0.05);术中患侧输卵管创面电凝止血时间B组(2.3±0.6)min,A组(15.6±6.8)min(P<0.05);B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为45.8%(11/24),A组为25.0%(7/28)。结论:在患者没有出现危及生命的腹腔内出血的前提下,以保留患侧输卵管功能为最终目的的治疗,并无诊断明确后即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的必要;术前予临床中对异位妊娠常规的药物治疗,并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才能达到预定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神经功能、脱机时间、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2例和早期康复治疗组44例,常规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治疗,早期康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正规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30 d。观察治疗后患者昏迷时间、神经功能、脱机时间、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早期康复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昏迷时间、脱机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功能指标明显降低,而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提高,早期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明显缩短昏迷时间、脱机时间、降低神经缺损功能指标,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