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心包穿刺术及并发症的预防对策(附1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包穿刺术是一种较危险的临床操作方法,可引起相关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引起冠状动脉或心肌损伤而死亡,有人认为其危险性大于冠状动脉造影术[1]。我们于1992年3月至1997年6月作心包穿刺112例,共256例次。本文对心包穿刺术及并发症和防治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金锋  王化云 《中国保健》2009,(15):615-615
心包积液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病因多种多样,心包穿刺抽液不仅可以明确心包积液的性质,帮助作出病因诊断并及时治疗,而且是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的最有效措施。常规心包穿刺术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操作,如果方法掌握不当,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尤其对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反复实施心包穿刺,更增加了穿刺并发症和感染的风险。本院近年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并留置导管,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心包穿刺诊治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心包积液病人经B超检查引导穿刺抽液、生化、脱落细胞检查及病理证实的临床资料,分析心包积液声像图与穿刺抽液的临床价值。结果45例心包积液均穿刺成功,疾病不同,心包积液颜色性质可不同,心包积液量不等,穿刺体位、方法可不同。结论B超检查对心包积液的诊断、指导穿刺和选择治疗方法等有重要价值,同时具有无损伤、无痛苦、无电离辐射、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心包穿刺是一项有危险的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大量心包积液较常见,需反复多次心包穿刺抽液,并发症时有发生,本文根据我科2例大量心包积液实例,介绍心包腔置管引流的具体方法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引流部位与安全性和引流程度的关系。方法对46例中等量以上心包积液患者,11例选取左肋缘与剑突左缘交角下1cm为穿刺点;28例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为穿刺点;7例选取左侧第4肋间心浊音界内侧1~2cm为穿刺点,留置引流导管直至积液消失。结果46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无相关并发症;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为穿刺点时进针深度最小;引流导管位于心包底部几率最高;采用反复抽送导引钢丝的方法能有效区分穿刺针是在心包腔内还是心腔内。结论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采用多种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简便、可靠的心包穿刺并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方法对27例心包积液患者术前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定位、定向并测定进针深度后,以Seldinger法进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连接无菌引流袋持续引流,必要时进行冲洗并注入相应药物,观察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27例病例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2~31d,引流液量300~7600ml,心包积液引流彻底,心包压塞症状消失,心功改善,疗效显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定位、定向并测定进针深度后,以Seldinger法进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心包积液进行治疗安全、简便、可靠,疗效显著且无严重并发症,完全能替代以往的常规心包穿刺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心包积液患者的B超检查,并在B超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39例中等量和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在B超定位、引导下穿刺置管一次性成功,成功率达到100%.心包积液引流管的放置时间为5~15d.通过反复对引流的心包积液检验,最终37例病因明确,2例原因不明.其中癌性积液15例,结核性积液22例.结论 采用B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法引流心包积液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心包积液穿刺引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超声实时引导下对113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122次心包穿刺.结果 122例次心包穿刺1次穿刺或置管成功率100%,未发生穿刺或置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引流,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引流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两种引流方法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86例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的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持续引流组(43例)和间断抽液组(43例).持续引流组:以持续25~35滴/min的滴速引流积液,至无液滴出.间断抽液组:首次抽液不超过100 ml,以后200~300 ml/次,每日或隔日1次,至抽尽积液.结果 与间断抽液组比较,持续引流组的排空积液时间明显缩短(P<0.01),导管留置时间也缩短(P<0.0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术后应用持续引流法引流心包积液更安全、更有效,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导管持续引流心包积液联合香菇多糖心包腔内灌注对肺癌导致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118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为肺癌并导致恶性心包积液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6例与对照组62例,治疗组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后接受香菇多糖心包腔内灌注;对照组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后接受顺铂心包腔内灌注,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9.3%(50/56),对照组有效率83.9%(52/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36,P=0.39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9%(5/56)]低于对照组[24.2%(1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1,P=0.027).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8/56)比11.3% (7/62)](x2=0.004,P=0.948).结论 导管持续引流心包积液联合香菇多糖心包腔内灌注治疗肺癌导致恶性心包积液安全、有效,可作为肺癌导致恶性心包积液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1%利多卡因局麻后经心尖区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结果:10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均1次穿刺置管成功,未发生感染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术较传统心包穿刺安全、有效,便于在基层开展。  相似文献   

12.
心包穿刺是一项有危险的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大量心包积液较常见,需反复多次心包穿刺抽液,并发症时有发生,本文根据我科2例大量心包积液实例,介绍心包腔置管引流的具体方法及优、缺点。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54岁,胸闷气促1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心包胸腔穿刺引流方法。方法 2002年以来,我科采用Seldinger法对大量心包积液8例,胸腔积液26例,自发性气胸5例进行穿刺置入动脉鞘管引流,引流到没有液体或气体溢出后24h拔管。结果 39例患者都得到有效引流,临床有效率100%。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应用Seldinger法进行心包、胸腔穿刺置入动脉鞘管引流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彩超监控下心包穿刺抽液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彩超监控下心包穿刺抽液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例心包积液患者穿刺抽液的前后进行对比.结果:两例患者经彩超监控下进行心包穿刺后,病情痊愈.结论:在彩超监控下行心包穿刺可避免对心肌和血管损伤,但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严格掌握心包穿刺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保证心包穿刺的安全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高用 《中国卫生产业》2012,(14):155-155
目的 评价B超定位下心包腔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4例患者均在B超定位下,在心尖部或剑突下进行心包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观察患者的液体引流及临床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均安全置管引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流管时间3~18d,平均6d,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在B超定位下,经皮心包腔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心包积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对老年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心包穿刺置管治疗大量心包积液患者提供可行的方法,以预防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置管术老年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8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发生感染后给予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并行细菌培养,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B组62例患者给予预防性应用头孢唑林及甲硝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包感染以及穿刺部位感染、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A组患者心包感染和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90%和10.34%,B组患者无心包感染,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1.33±2.81)d和(6 929.82±436.39)元,B组患者分别为(8.78±1.09)d和(4 832.84±335.28)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心包积液老年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术后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表明行心包穿刺置管术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实施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CT导引下对心包积液一次性置管抽吸引流方法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方法 使用一次性留置静脉针在CT导引下通过12例心包积液进行一次性置管抽吸引流回顾性分析,其中有8例B超导引穿刺失败,4例直接行CT导引下穿刺。结果 12例心包积液中,肿瘤转移性6例,结核性3例,风心病心衰,围产期心肌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致心包积液各1例,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 CT导引下对心包积液穿刺一次性置管抽吸引流是一种准确、安全、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无菌操作程度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包积气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 方法选择2018年4月21日,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经剖宫产术分娩后约10 min时,出现气促、呻吟、面色青紫,立即在吸氧下转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治疗的1例生后1 h+22 min心包积气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该例新生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和诊治经过进行总结。本研究对新生儿心包积气文献进行复习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为:以"新生儿""心包积气""neonate"及"pneumopericardium"为中、英文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Wily Online Library、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新生儿心包积气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总结心包积气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对本例心包积气新生儿的研究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本例新生儿为男性,出生胎龄为36周,无胎膜早破、宫内窘迫及羊水粪染病史,出生体重为2 750 g,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9、10、10分。②入院相关检查结果:胸部X射线摄片检查结果提示湿肺合并感染可能,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待排查;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提示呼吸性酸中毒;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电解质检查结果,以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③治疗与转归:本例新生儿经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后,出现大量心包积气,合并气胸、纵隔气肿、间质性气肿、皮下气肿等其他气漏综合征症状,并且合并心包填塞、心排血量低症状。临床对该例新生儿并未立即进行常规心包穿刺术,而是采取胸腔穿刺术+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接受此方法治疗后,心包积气于24 h内被完全吸收。新生儿住院治疗30 d后,治愈出院。文献复习结果如下,共计检索14篇新生儿心包积气相关文献,涉及15例心包积气新生儿。其中,8例新生儿未合并心包填塞,除1例因为大量心包积气采取心包穿刺术治疗外,其余7例均采取吸氧处理,8例均治愈出院。另外7例合并心包填塞新生儿均进行心包穿刺术,其中6例进行穿刺术后持续引流,4例联合胸腔穿刺术,2例因放弃治疗后死亡,其余5例均治愈出院。这5例治愈出院新生儿中,2例心包穿刺术失败,失败后,其中1例采取HFOV+胸腔穿刺术及术后引流治疗,1例采取胸腔穿刺术及术后引流+间歇指令通气(IMV)治疗,均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结论对于生命体征、心脏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心包积气新生儿,甚至合并心包填塞时,建议首先采取保守治疗策略。胸腔穿刺术+HFOV治疗,可能对改善新生儿心包积气有效,同时又可避免心包穿刺术可能导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6例大量心包积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组(导管组)20例,传统心包穿刺抽液组(抽液组)16例,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心包积液引流量、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日。结果导管组与抽液组相比,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心包积液引流量明显增多,心包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0·01)。结论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发症少,症状改善快,可缩短住院日及减少住院费用,疗效和安全性优于传统穿刺抽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大量心包积液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分析1999年3月~2004年3月收治的21例大量心包积液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均一次引流成功,病因分析;心包转移瘤(8例)、结核性心包炎(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尿毒症(2例)、不明原因(3例).结论: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大量心包积液的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