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160例老年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0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57例,发生率35.6%;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年龄、APACHEⅡ评分、导管留置部位、导管腔数、是否有静脉营养操作、导管留置时间及是否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有密切关系(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APACHⅡ评分、有静脉营养操作、导管留置时间、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是影响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制定预防方案,积极处理,减少感染的发生,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心脏术后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CVC)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其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558例心外科行心脏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CVC,观察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58例行CVC患者中发生感染85例,感染率为15.3%;CVC尖端培养阳性28例,分离的16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8株占50.0%,革兰阴性菌6株占37.5%,真菌2株占12.5%;85例感染患者中,65例为局部定植,12例为局部感染,8例为菌血症;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感染患者年龄≥60岁、留置时间≥7d、导管管径≥16 G、导管管腔(多腔)、糖尿病史所占例数明显高于未发生感染患者,且感染患者白蛋白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留置时间≥7d、导管管腔(多腔)、糖尿病史及低白蛋白是CV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留置时间≥7d、导管管腔(多腔)、糖尿病史及低白蛋白是CV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径路。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31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组34例,C组PICC穿刺置管组33例,分别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堵塞、意外拔管、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ICC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P〈0.05)。结论:PICC中心静脉脉管是脑卒中康复患者最理想的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以降低血流感染率。方法随机选取ICU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深静脉置管,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法进行深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为(8.76±3.68)min,一次穿刺成功为112例,成功率为86.15%,导管留置时间为(58.34±6.78)d,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6.15%;试验组患者穿刺所需时间为(9.34±3.17)min,一次穿刺成功124例,成功率为95.38%,导管留置时间为(59.07±5.97)d,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1例,感染率为0.77%,两组患者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晚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06例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进行测定,并和正常足月新生儿30例比较。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和正常足月儿的PT分别为(17.2±2.1)s和(12.8±1.7)s,APTT分别为(52.3±5.4)s和(40.7±4.6)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晚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较正常足月儿的PT、APTT延长,而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肺癌患者中比较颈外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股静脉置管的效果,探讨肺癌患者治疗的最佳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3年4月275例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外静脉置管3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96例、PICC 106例和股静脉置管35例,比较4种不同置管方式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总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导管平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4组深静脉一次置管成功、二次置管成功和总置管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5);平均置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PICC组平均置管时间显著短于颈外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和股静脉组(P =0.004,P=0.003,P=0.006),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其余3组(P=0.001,P=0.000,P=0.002).置管过程和导管留置过程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患者舒适度与4种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有相关性(r=0.318,P=0.000).结论 4种深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均很高,为成熟的操作技术.可针对肺癌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深静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7.
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应用中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优缺点。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对68例尿毒症患者共留置颈内静脉双腔导管36根,股静脉双腔导管32根。观察两种中心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血流量及KT/V值等。结果:颈内静脉插管的导管留置时间为32±16天,明显长于股静脉插管19±13天(P〈0.01);血流量分别为250±30ml/分,210±40m1/分(P〈0.05),颈内静脉插管的导管堵塞发生率、感染及血流量不足发生率低于股静脉插管;两者透析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相比较而言,颈内静脉置管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性通道。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具有操作安全、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可输入各种药物等优点,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导管功能丧失、血栓性静脉炎,甚至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报道显示,老年患者PICC置管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51%[2].本文主要分析老年患者PICC置管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总结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肿瘤科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120例肿瘤科的住院患者,均放置CVC,详细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发生CVC感染,发生率为8.3%;CVC发生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多腔导管及患有糖尿病史的发生率分别为80.0%、70.0%,非感染组分别为35.5%、3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10.1±1.3)d,白蛋白(29.1±3.1)g/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2.3)mmol/L、甘油三酯(2.4±0.3)mmol/L、总胆固醇(5.5±0.7)mmol/L水平,非感染组患者分别为(6.3±1.2)d、(36.8±4.2)g/L、(5.4±3.1) mmol/L、(1.6±0.5)mmol/L、(4.6±0.5)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校正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管腔多是肿瘤科患者发生CVC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科CVC感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管腔多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严格进行皮肤的局部护理,可以避免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为输 液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PICC置管进行输液的29例血液恶性肿瘤 患者为A组,同期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的29例患者为B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比较.结果 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3.45%,低于A组的10.34%,导管留置时间为(259.4±14.8)d,长于A组的(80.4±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置管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也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相应时段的水平(P<0.05).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好于PICC,患者的炎性反应更为轻微.  相似文献   

11.
李树东  王见遐  徐国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656-2657,2660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开腹手术与腔镜手术组,采用多普勒检测患者股静脉直径、平均血流速度与平均血流量;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与手术前相比,开腹手术组与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增高,且以腔镜手术组患者更为明显(P﹤0.05);与开腹手术组相比,腔镜手术组患者术中股动脉直径显著增粗,平均血流速度与平均血流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可导致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可能发生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带管肿瘤出院患者分别使用两种导管维护方法的效果,观察不同维护方式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同时可为临床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44例中心静脉导管带管肿瘤出院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导管维护,试验组采用PICC置管专科护士指导,家属监督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患者的维护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导管留置时间、维护间隔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组维护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导管维护间隔显著长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张力性水泡、过敏性皮炎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PICC置管专科护士指导,家属督促进行导管维护较传统导管维护来说,效果更佳,且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中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2例ICVD患者血D-二聚体和Fg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并与21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CVD组D-二聚体、Fg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Fg水平呈正相关(P<0.01);TIA伴有梗塞灶者D-二聚体和Fg水平均高于无梗塞灶者(P<0.05).结论ICVD患者与D-二聚体及Fg水平关系密切,这可能与其凝血功能增强并高发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细胞与冷沉淀不同比例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该院接诊的产后大出血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B、C3组。A组20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0. 5; B组25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 C组25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2,比较3组红细胞输注量、冷沉淀输注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3组凝血功能水平比较,Hb、PLT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B组和C组凝血功能水平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组凝血功能无改善,且APTT、PT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FIB水平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B组和C组Hb有所提升,PLT下降不明显,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A组Hb和PLT均下降,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 00%、4. 00%、4. 00%,A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和1∶2时大量输注对产后出血患者效果显著,冷沉淀输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两种经不同途径置放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应用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B组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美国B—D公司Peripherally Insen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30天。结果 置管成功率相近(P=0.5562):PICC导管置管成功97.5%(3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00%(40例)。导管堵塞率有明显差别(P=0.0231):PICC9例(22.5%),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P=0.0001)。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521~0.5562)。气、血胸并发症: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动脉损伤: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导管易位: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静脉炎: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末发生。导管感染: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由医师操作。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地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置管途径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羌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发病率、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护理对策降低感染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2005年1-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干预措施,并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05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4例,发生感染13例,感染率24.07%;2006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7例,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14.04%;2007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9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10.17%;2008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66例,发生感染4例,感染率6.06%.结论 留置导管时间过长,忽略插管部位的监测和护理,无菌操作不严格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针对性地实施干预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3月留置深静脉导管的住院患者112例,置管时间最长为35 d,最短为5d,其中26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导管堵塞,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包括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血肿等)17例,各类中毒患者(包括有机磷、安定和氯氮平等)3例,重症胰腺炎患者2例,多发伤4例;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20~75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6月医院收治的4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术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例数,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插管部位、插管次数、留置时间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结果 400例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60例,感染率为15.0%;其中年龄≥5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20.0%,高于<50岁者的8.9%,(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患者感染率为22.3%,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11.5%(P<0.05);穿刺部位位于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1.5%、25.4%、6.7%,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次数≥3次患者感染率为22.5%,高于<3次者的14.0% (P<0.05);导管留置时间≥2周患者感染率为20.7%,高于<2周者的11.6%(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穿刺部位、穿刺次数多、置管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采用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CVC).观察240例病人中,CVC组120例,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PICC组120例,应用一次性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结果:①置管成功率:PICC组117/120,占97.5%;CVC组120/120,占100%.②气、血胸并发症:PICC组无血气胸;CVC组1例,占0.83%.③导管移位:PICC组10例,占8.33%;CVC组1例,占0.83%.④静脉炎发生率:PICC组2例,占1.67%;CVC组无一例发生.⑤导管堵塞:PICC组17例,占14.17%;CVC组9例,占7.5%. 结论: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在临床上可达到与CVC相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浓度肝素封管周期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通过建立临时深静脉留置导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病例17例,应用机械抽样法随机选取9例采用1周2次封管,观察2周,共封管36例次;选取8例采用1周1次封管,观察4周,共封管32例次.比较抽吸封管液的效果,测定封管后30 min、12h、48 h患者凝血指标及出血倾向.观察抽出封管液中的血栓条特性及长度.比较颈内、股静脉导管溶解血栓次数及完全栓塞发生率.结果 1周2次封管,一般抽吸率[76.39%(55/72)]高,仅有6.94%(5/72)导管腔需溶解血栓,1.39%(1/72)导管腔完全栓塞,与1周1次封管的56.25%(36/64)、10.94%(7/64)、4.69%(3/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周2次封管血栓条质地柔软、光滑,易于抽出.颈内、股静脉留置导管在两种封管周期中溶解血栓和完全栓塞的发生率不同.1周2次和1周1次每次封管后30 min凝血酶原时间(PT)[(19.2±1.5)、(18.9±1.4)s]、凝血酶时间(TT)[(75.3±5.8)、(70.6±4.9)s]较基础值[(13.7±0.9)、(13.5±1.1)s和(19.7±2.8)、(18.9±3.1)s]显著延长(P<0.01),12h仍高于基础值,48h恢复到基础值.1周2次封管发生3例鼻衄,1例反复牙龈出血;1周1次封管发生2例鼻衄,均未发生其他部位出血.结论 1周2次封管周期可减少留置导管栓塞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导管血栓,处置也比较容易,导管通畅率高,可较好地保证透析用管时的稳定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