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探讨成人依恋、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机制中的作用,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问卷、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随机抽样调查珠海市4所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2 161名,筛选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试验组;随机抽取学校、专业、年级和性别匹配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对照组.结果 网络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恋焦虑、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F=49.51,P<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P<0.01),并通过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05,P<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2,P<0.05),并通过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17,P<0.01).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5,P<0.01).结论 成人依恋和同一性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自我评价是网络成瘾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了解手机成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自我控制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昆明、聊城地区3所高职院校的898名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7.6%.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成瘾得分(45.80±10.41)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得分(36.18±9.13)呈正相关(r=0.53,P<0.01).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控制、自尊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0.28,P值均<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36,P<0.01),手机成瘾倾向对抑郁、压力的影响受到自尊的调节.结论 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不但有直接负面效应,并且通过自我控制来影响心理健康;自尊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对整群抽取的1 109名湖南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P<0.05),女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量表中的沟通、信任因子均呈负相关,与疏离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6.7%;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4.9%.结论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4.
探讨依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病理性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依恋量表[包括关系问卷(RQ)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手机成瘾指数量表(UCLA),对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医学院的1 455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CR测得的依恋类型结果中,安全型占36.85%,迷恋型占20.45%,恐惧型占22.02%,冷漠型占20.68%.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032,16.041,P值均<0.01).手机依赖与依恋焦虑呈正相关(r=0.315,P<0.01),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08,P<0.05).依恋焦虑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效应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38,t=2.174,P<0.05).结论 依恋焦虑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内在主观幸福感改善焦虑型依恋个体手机依赖症状.  相似文献   

5.
叶艳晖  李秋琼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3):384-386,389
探讨青少年同伴关系、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同伴关系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对整群抽取的广东省6所中学57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3.5%的青少年至少存在轻度网络成瘾行为,男生网络成瘾率(46.70%)高于女生(20.88%),初中生网络成瘾率(37.67%)高于高中生(28.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08,6.02,P值均<0.05).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同伴关系及自我效能感上得分均低于非成瘾青少年(P值均<0.01);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同伴关系3个维度及总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9,-0.105,-0.210,-0.253,P值均<0.05),与自我效能感亦呈负相关(r=-0.628,P<0.01).同伴关系对网络成瘾有明显的直接效应(β=-0.253,P<0.01),且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0.605,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8.2%.结论 自我效能感在同伴关系与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矫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在1所民办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中随机抽样调查1 100名,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筛选出10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实验组,抽取性别、年级、专业均匹配的100名非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对照组.使用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P值均<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6,P<0.01),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途径间接影响网络成瘾(β=0.106,P<0.01),依恋回避对社会支持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17,P<0.01),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34,P<0.01).结论 成人依恋对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产生直接影响,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孤独量表(UCLA)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海南省5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维度和交往焦虑上女大学生得分(17.27±4.52,42.43±7.31)高于男生(16.15±5.06,40.70±7.92)(t值分别为-2.22,-2.15,P值均<0.05),来自农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42.37±7.75)高于城镇大学生(40.60±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在手机成瘾中的突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交往焦虑上,大三学生得分(10.19±2.91,7.44±2.45,43.07±7.59)高于大一(9.02±3.05,7.40±2.23,42.89±7.56)、大二(9.04±2.93,6.97±2.46,41.70±7.15)和大四学生(8.68±2.89,6.53±2.43,38.17±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92,2.866,8.000,P值均<0.05).手机成瘾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与交往焦虑以及孤独感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30,0.38,0.30,0.09,0.27,0.24,0.18,P值均<0.05),交往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34,P<0.01).交往焦虑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正相关,而交往焦虑是形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朱伟  陈国法  王催春  吴小翠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204-6206,6209
目的 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测量281名大学生.结果 (1)依恋回避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在0.13到0.27之间;而依恋焦虑与除生活满意度外的其他指标相关显著;核心自我评价与积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22,r=0.30,P< 0.01). (2)回归分析显示,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生活满意度回归方程后,依恋回避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β=-0.05,t=-0.87,P=0.38);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积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从-0.23变成-0.19(t=-3.16,P=0.001);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焦虑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积极情感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β=-0.09,t=-1.53,P=0.13);当进入依恋焦虑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 (3)建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核心自我评价是成人依恋与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结论 成人依恋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邓伟  杨小勇 《中国校医》2014,28(4):245-247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和同一性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4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依恋焦虑仅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r=-0.103,P<0.01)。结论成人依恋和同一性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依恋回避和现在的自我投入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为高校制定合理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湖南省2所高校758名大一学生,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分量表、青少年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手机成瘾与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0.33,P值均<0.01),与家庭功能类别呈正相关(r=0.18,P<0.01).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家庭功能通过人际适应到手机成瘾、家庭功能通过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到手机成瘾、家庭功能直接到手机成瘾这3条路径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效应为2.95,中介效应为1.48.结论 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伟玲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9):1354-1357
探讨自尊在大学生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我接纳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修订版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对吉林省3所大学947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在性别、民族、生源地、学校类型、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社交焦虑与自尊、自我接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8,-0.445,P值均<0.01),自尊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r=0.592,P<0.01).自尊与自我接纳均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4,-0.30,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自尊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中国医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以及新冠病毒暴露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为医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方便取样方法,选取我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香港、澳门)的本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5 593名在校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社会支持得分男生低于女生(t=-4.36,P<0.05),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低于其他年级学生(F=4.84,P<0.05).新冠病毒暴露与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5,0.06,P值均<0.01),新冠病毒暴露、抑郁、焦虑与社会支持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5,-0.25,-0.19,P值均<0.01).控制性别、年级的影响后,社会支持在新冠病毒暴露与抑郁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6%,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32.3%,25.7%;社会支持在新冠病毒暴露与焦虑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0%,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5.9%,12.2%.结论 社会支持在新冠病毒暴露与抑郁、焦虑的关联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医学生在疫情期间保持较低抑郁、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不同手机功能的使用对高职学生感知到的压力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为指导高职生科学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方便抽样法在武汉、聊城2所高职院校抽取911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使用问卷(SU)、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中的压力分量表(DASS-S)进行施测.结果 高职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是社交网站[(4.77±1.06)分],女生在手机社交功能上的得分高于男生(t=2.05,P=0.04),男生在MPATS和DASS-S、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P值均<0.01).手机的社交功能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17,P<0.01),手机的游戏功能与消极应对方式、压力和手机成瘾呈正相关(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压力和手机成瘾(β值分别为0.53,0.50,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和压力在非社交功能与手机成瘾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06~0.24,P<0.01).结论 经常使用手机非社交功能的高职生感知到的压力更大.手机的游戏功能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消极应对方式是压力和手机成瘾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中学生坚毅、自我同一性与自尊的关系,为中学生坚毅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3月选取福建某市2所普通中学1 476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坚毅量表(Grit-12)、自我同一性量表(SIS)、自尊量表(SE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中学生坚毅的坚持努力、兴趣一致与自我同一性和自尊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0.31;0.46,0.18,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自尊呈正相关(r=0.67,P<0.01).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自我同一性在坚毅的坚持努力与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38%;自我同一性在坚毅的兴趣一致与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在坚毅的坚持努力对自尊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坚毅的兴趣一致对自尊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3年2—5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芜湖市1所高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1 799名,采用2项患者健康问卷(PHQ-2)、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PMS)、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2项一般焦虑症(GAD-2)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7%,儿童期心理虐待检出率为28.6%。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心理虐待、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32,0.27),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71),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呈正相关(r=0.30)(P值均<0.01)。儿童期心理虐待能有效预测抑郁症状、手机成瘾和焦虑症状(β值分别为0.08,0.06,0.66,P值均<0.01);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效应量占25.27%,P<0.05),总间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  相似文献   

16.
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社会支持在网络成瘾与抑郁关系中的作用,为寻找抑郁诱因以及对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矫正等实践工作提供理论资料.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安徽省3所高职院校3 53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抑郁状况、网络成瘾、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情况,采用Process程序进行中介与调节作用分析.结果 大学生中有抑郁症状的有1 552名(43.90%),其中男生561名(45.65%),女生991名(42.96%).网络成瘾总分与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30,P<0.01);社交焦虑各维度(社交恐惧、社会回避)与抑郁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值均<0.01),社会支持各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抑郁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23,-0.17,P值均<0.01).调节作用分析显示社交焦虑在网络成瘾与抑郁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c'=0.06,P<0.01),网络成瘾和社交焦虑之间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β=-0.00,P=0.02).结论 通过增加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可以改善由网络成瘾引起的社交焦虑,从而能进一步减少大学生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7.
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成人依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状态性成人依恋量表和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4.2%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3.7%.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非单亲家庭低于单亲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者低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好者,父亲受教育程度中等者低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和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0,29.25,9.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回避型依恋及焦虑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100.10,0.23,P值均<0.01),安全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5,P<0.0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7%.结论 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学生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抑郁的关系,为有效减缓医学生手机成瘾对抑郁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西某医学院校1 198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医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3%(195人),手机成瘾者中74.9%(146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59.0%(115人)出现明显的抑郁状态。与非成瘾组相比,男女手机成瘾组更容易出现日间功能障碍(P0.05)。相关分析表明,手机成瘾、睡眠质量总分及抑郁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 0.26, 0.35, P值均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手机成瘾正向预测抑郁(β=0.24, P0.01),睡眠质量在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起中介效应(效应值=0.25, P0.01, 95%CI:0.17~0.36)。结论手机成瘾能直接影响抑郁,也能通过睡眠质量间接影响抑郁。  相似文献   

19.
卜庆亮  严娜  沈心语  王威 《现代预防医学》2023,(15):2791-2795+2803
目的 探讨医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并分析社交焦虑和抑郁在其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为医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预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于2022年11—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医科大学2 08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不确定心理压力量表(USS)、社交焦虑量表(SASSC)、9项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简版(SAS-SV)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7.53%的医学生存在手机成瘾。手机成瘾与不确定心理压力、社交焦虑、抑郁均呈正相关(r=0.474、0.262、0.407,P<0.001)。链式中介模型结果显示,社交焦虑和抑郁在不确定心理压力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047(95%CI:0.025~0.070)、0.117(95%CI:0.064~0.169);且社交焦虑-抑郁的链式中介效应也显著,中介效应量为0.003(95%CI:0.001~0.006)。结论 不确定心理压力不仅能直接影响医学生手机成瘾,还通过社交焦虑和抑郁的独立中介以及社交焦虑-抑郁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医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心理韧性及生活满意度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医学生手机成瘾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2018年9月—2019年3月,采用一般信息问卷、手机依赖量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广州市内712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手机依赖评分为45.39±12.13,手机成瘾检出人数为180人,检出率为25.28%;心理韧性评分为60.69±14.46;心理虐待检出人数为240人,检出率为33.71%,忽视检出人数为321人,检出率为45.08%。手机成瘾发生率与性别、学习专业等因素有关。医学生手机成瘾与儿童心理虐待(r=0.324,P0.01)、儿童忽视(r=0.238,P0.01)呈正相关,与心理韧性(r=-0.135,P0.01)、生活满意度(r=-0.190,P0.01)呈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生活满意度对手机成瘾有直接(负向)效应(β=-0.081,P0.01),儿童忽视对手机成瘾有直接(正向)效应(β=0.382,P0.01),儿童心理虐待、心理韧性对手机成瘾仅有间接效应(间接效应为0.041、-0.036,均P0.01)。结论医学生手机成瘾发生率较高,生活满意度对手机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儿童忽视对手机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儿童心理虐待和心理韧性则通过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预测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