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后糖代谢的转归情况及产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2016年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进行围产保健、住院分娩及产后随访的215例GDM孕妇的临床资料,于产后复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根据产后6~12周糖代谢恢复情况分为糖代谢正常组114例和糖代谢异常组101例,分析两组孕妇糖代谢转归的相关因素。结果 114例孕妇产后6~12周糖代谢恢复正常,占53. 02%,101例孕妇产后6~12周糖代谢异常,占46. 98%;其中糖尿病15例,空腹血糖受损15例,糖耐量受损71例;两组孕妇的年龄、民族、孕产次、糖尿病家族史、空腹血糖(FPG)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孕期运动锻炼的比例、孕期使用胰岛素、产后母乳喂养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产后糖代谢异常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产时BMI、产后BMI、孕期OGTT 1 h及OGTT 2 h血糖值、三酰甘油(TG)、C-反应蛋白(CRP)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产时BMI、产后BMI、CRP、OGTT 1 h、OGTT 2 h血糖值是引起产后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孕前BMI、产时BMI、产后BMI、孕期OGTT 1 h血糖值、孕期OGTT 2 h血糖值及CRP均为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将2014年1-12月在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08例GDM孕妇按照产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其分为血糖正常组(74例)和血糖异常组(34例)。调查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异常组产妇的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值、产前BMI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5;t=5.87,P0.05;t=3.12,P0.05);另外,异常组中存在糖尿病家族史及产后运动时间低于1 h/d者明显多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P0.05;χ2=5.8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年龄、孕前BMI值、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是引起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产后运动锻炼则是保护因素。结论妊娠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是引起孕妇产后发生血糖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进行产后运动锻炼有助于降低血糖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初孕妇妊娠糖尿病(GDM)与产后糖尿病(T2DM)发病因素,为筛查、管理GDM与产后T2DM,节省卫生资源,提高妊娠保健工作效用提供依据。方法筛选2012年5月-2014年5月到某院门诊以及分娩孕妇GDM患者185例纳入GDM组,按照年龄(±2年)、孕周(±1周)匹配,选取同期门诊、分娩未罹患GDM正常孕妇185例纳入非GDM组,进行问卷调查、跟踪随访。对罹患GDM孕产妇进行常规治疗干预,筛查产后T2DM。结果 GDM组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月净收入与非GD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家族史、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过多、孕期运动成为GDM发生独立风险因素,OR风险比分别为2.89、2.83、1.87、0.49;T2DM患者18例,T2GM组初次产检、末次产检、产后6~12周FPG水平高于转归对照组,末次产检、产后6~12周OGTT 2h水平高于转归对照组,T2GM组孕期血糖控制达标率低于转归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排除年龄、孕周因素后,受教育水平并不是GDM影响因素;遗传、体质、孕期保健对GDM发生影响较显著;对确诊为GDM患者开展干预非常必要,干预效果直接影响G2TM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跟踪评估初产妇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1年糖代谢转归情况并对转归失败因素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定期产前检测的GDM患者266例建立前瞻性队列,收集孕期、产后基本情况信息,在产后6~12周和1年随访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根据患者糖代谢水平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分析影响血糖转归的相关因素。结果对861例GDM女性进行筛选,共纳入266例(30.89%)符合标准的GDM患者,其中252例(94.74%)完成产后6周随访,231例(86.84%)完成产后1年随访。252例中糖代谢异常98例,占比38.89%(98/252);随访至产后1年时,糖代谢异常90例,占比38.96%(90/231)。1年随访期间,2型糖尿病(T2DM)累积发病率为11.51%(29/2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GDM患者孕期体质指数(BMI)、合并脂肪肝、诊断孕周、餐后1 h血糖(1h PG)、餐后2 h血糖(2h 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敏感性指数(matsuda指数)、血清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孕期BMI(≥28 kg/m^(2))、诊断孕周、孕期1h PG、孕期HOMA-IR为GDM患者产后1年糖代谢转归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孕期BMI较大、诊断孕周越早、1h PG水平越高及HOMA-IR指数越大的GDM孕妇,其在产后1年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不同时间点血糖异常的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GDM孕妇135例,孕24~28周行OGTT,根据3个时点测定的血糖异常项分为3组,1项血糖异常为血糖异常1组(62例),2项血糖异常为血糖异常2组(45例),3项血糖异常为血糖异常3组(28例),对各组孕妇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孕妇在年龄、确诊孕周、孕次、产次、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分娩孕周、体重增加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体重指数(BMI)、孕妇空腹血糖(FBG)、服糖后1h血糖(1hPG)、服糖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有差异(P0.01);孕妇FBG、1hPG、2hPG通过饮食运动干预相比有差异(均P0.01),通过胰岛素干预无差异(均P0.05)。3组孕妇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羊水污染、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娩方式以及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发生率比较均有差异(P0.05,P0.01)。结论:OGTT检查异常项目越多、孕前BMI较高的孕妇血糖控制不佳,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OGTT异常情况进行分层管理,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探讨低血浆淀粉酶水平及孕妇代谢指标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将1 706例孕妇按孕周分为早孕、中孕、晚孕3组。收集受试者的空腹血浆样本,测定淀粉酶和其他代谢指标水平。在孕妇妊娠期的第24~28周之间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来确诊是否存在GD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浆淀粉酶水平对孕妇GDM患病率的影响。结果不同孕期血浆淀粉酶水平和代谢指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GDM孕妇,空腹血糖(FPG)、1h PG、2h PG、胰岛素抵抗指数稳态模型(HOMA-IR)和血浆淀粉酶水平与无GDM的孕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28周孕妇血浆低淀粉酶水平(628例)与FPG、1HPG、HOMA-IR、年龄、代谢指标呈负相关。在年龄、HOMA-IR和FPG的调节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浆淀粉酶水平是妊娠24~28周时孕妇发生GDM的影响因素。结论 GDM患者血浆淀粉酶水平较健康孕妇高,提示血浆淀粉酶水平对GDM有一定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中期血清支链氨基酸(BCAAs)和芳香族氨基酸(AAAs)水平与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7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300例GDM患者,随访至产后6~8周,其中75例产后糖代谢异常患者为病例组,糖代谢正常者75例为对照组,进行巢氏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孕中期血清BCAAs、AAAs水平与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病例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 h、2 h血糖水平,血清缬氨酸(Val)、苯丙氨酸(Phe)、氨基酸评分(AA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OGTT 2 h血糖(OR=1.337,95%CI:1.006~1.776,P<0.05)、血清Val(OR=1.005,95%CI:1.000~1.010,P<0.05)、血清Phe(OR=1.007,95%CI:1.000~1.014,P<0.05)和AAS(OR=1.002,95%CI:1.001~1.004,P<0.05)是产后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含BCAAs、AAAs的联合模型(AUC=0.718,P<0.05)预测产后糖代谢异常的风险优于常规模型(AUC=0.597,P<0.05)。结论GDM患者孕中期血清Val、Phe水平升高可增加产后糖代谢风险;常规危险因素、OGTT时血糖、BCAAs和AAAs的联合模型可预测产后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8.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后再发糖尿病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预防糖尿病再发的干预措施。方法建立GDM产后健康管理网络平台,收集GDM患者的基础信息,定期进行随访管理,测定糖尿病是否再发,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对412例GDM患者进行随访,其中再发糖尿病84例,再发率20.45%,以产后42 d再发率最低1.96%,产后4~5年再发率最高29.69%。GDM再发糖尿病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孕期体质量增长率、产后体质量指数(BMI)、孕期空腹血糖值、孕期OGTT 2 h值、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是否孕期使用胰岛素、产次在2次及以上是GDM产后糖尿病再发的危险因素。产后BMI值高、孕期空腹血糖值高、OGTT 2 h值高、有糖尿病家族史、孕期使用胰岛素、产次在2次及以上是糖尿病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家族史对GDM患者糖尿病再发的影响最大。结论 GDM患者产后糖尿病再发风险高,受孕期肥胖、糖代谢指标异常、糖尿病家族史、胰岛素的使用及产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建立GDM系统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定期随访,血糖筛查,合理控制体质量。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重点管理。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5,(11):1538-154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东莞市石碣医院产科门诊完成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以新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分为GDM组和非GDM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共312例孕妇纳入研究,GDM组孕妇54人,非GDM组孕妇258人。两组的平均年龄、孕前BMI、孕早期空腹血糖、糖尿病家族史等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GDM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1.980,95%CI为1.233~3.180,P=0.005)、孕前BMI(OR=3.111,95%CI为1.884~5.138,P<0.001)、孕早期空腹血糖(OR=3.187,95%CI为1.637~6.206,P=0.001)、糖尿病家族史(OR=3.823,95%CI为1.373~10.644,P=0.006)。结论早孕期FBG超过5.1 mmol/L、孕前BMI升高、年龄增长、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为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34水平,对其糖代谢异常转归及胰岛素抵抗(IR)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被诊断为GDM并分娩的82例单胎妊娠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后3~6个月的糖代谢异常转归情况,将其分为糖代谢异常组(n=38)及糖代谢正常组(n=44)。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产后糖代谢相关指标及血清IL-34水平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对糖代谢异常组GDM患者血清IL-34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GDM患者年龄、产前及产后人体质量指数(BMI)、产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 h血糖及OGTT 1 h胰岛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糖代谢异常组GDM患者分娩孕龄小于糖代谢正常组;产后血清空腹血糖(FPG)、OGTT 2 h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及OGTT 2 h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HOMA-IR)值及产后血清IL-34水平,均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糖代谢异常组GDM患者血清IL-34水平分别与FPG、OGTT 2 h血糖、FINS、OGTT 2 h胰岛素水平,以及HOMA-IR值均呈正相关关系(r=0.429、0.449、0.723、0.712、0.613,P<0.05);而与分娩孕龄无相关性(r=—0.513、P=0.079)。 结论GDM患者产后容易发生糖代谢异常;其血清IL-34水平升高,可能导致产后糖代谢异常及I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心肌梗死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心病的161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61例),根据其空腹血糖水平分为4组:≤6.1、6.2~7.6、7.7~10.0和〉10.0mmol/L,观察心梗死的患病率和心肌酶谱的水平。结果随着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心肌梗死患病率增加(P〈0.05),心肌酶水平明显升高,空腹血糖水平与心肌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梗死与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结论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地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刘宁  牟跃峰  奥英  郭卫红  路静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6):3713-3716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9月门诊产前检查诊断的糖代谢异常孕妇593例[其中GDM260例(汉族172例,维吾尔族88例)、GIGT333例(汉族265例,维吾尔族68例)],(OGTT+组)和糖代谢正常孕妇1425例(汉族1135例,维吾尔族29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各因素对维吾尔族和汉族GDM和GIGT发病的影响。结果:①糖筛异常发生率,汉族(37.10%)低于维吾尔族(44.34%)(P<0.005)。糖耐量阳性率,维吾尔族(15.58%)高于汉族(10.30%)(P<0.005)。维吾尔族GDM发生率(8.73%)明显高于汉族(4.06%)(P<0.005),而GIGT发生率(6.75%)和汉族(6.26%)相当(P>0.05)。②维吾尔族孕妇年龄≥35岁、孕妇孕期增重>18kg发生率,汉族VVC、糖尿病家族史发生率,均为GDM组高于GIGT组(P<0.05);而孕妇BMI≥25、不良孕产史发生率,在维吾尔族和汉族中均为GDM组高于GIGT组(P<0.05)。在GDM组中,孕妇BMI≥25、VVC发生率为维吾尔族高于汉族(P<0.05),孕妇孕期增重>18kg发生率为汉族高于维吾尔族(P<0.05);在GIGT组中,VVC、糖尿病家族史的发生率,维吾尔族高于汉族(P<0.005),而孕妇年龄≥35岁发生率为汉族高于维吾尔族(P<0.05)。结论:①维吾尔族糖筛查异常、糖耐量试验异常以及GDM发生率均高于汉族。②≥35岁和增重>18kg的维吾尔族孕妇、VVC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汉族更易发展为GDM,而肥胖、不良孕产史是两民族共同的GDM高危因素。维吾尔族肥胖、VVC,汉族增重>18kg,更易使GIGT向GDM转化,特别是维吾尔族VVC更应引起重视。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对维吾尔族、孕妇年龄≥35岁对汉族GDM发病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应用3种妊娠糖尿病诊断室的诊断率。方法:315例入选者来自2012年1~11月就诊的孕妇,进行OGTT试验,根据三种不同标准计算诊断率。结果:采用IADPSG标准,GDM诊断率高达10.1%,较2004版ADA和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标准计算诊断率升高7.4%和0.9%,如将IADPSG标准的血糖异常个数改为≥2个,阳性例数下降到10例,GDM诊断率下降到3.1%,与2004版ADA标准诊断阳性率相似。结论:更严格的IADPSG标准使得GDM诊断率显著升高,IADPSG推荐的新标准与2004版ADA老标准间GDM诊断率巨大差异主要源于诊断标准中超过血糖阈值的个数从2个变成1个所致。  相似文献   

14.
血糖检测仪的发展、临床应用与选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对病人体内的葡萄糖代谢进行调控,临床治疗给药的重要依据是病人的血液葡萄糖含量。所以,血糖的动态监控,对糖尿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血糖仪检测方法的改进,血糖检测仪已从有创、微创式,向无创式和连续动态式检测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糖尿病检测治疗的一体化,大大提高了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但必须指出,有创血糖检测技术发展的比较成熟,无创和连续动态式血糖检测技术有待继续研究提高。由于有创技术和无创技术各有优劣,在一个较长的阶段,两种技术将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但必须指出,糖尿病的确诊必须以静脉血样分析得出的血糖值作为标准。无创和连续动态式血糖检测仪的准确性必须定期检测校正,以确保患者的健康。由于血糖检测仪的种类繁多,性能和价格相差很大,给选购带来一些困难,本文简要介绍血糖检测仪的一些发展与选购。  相似文献   

15.
毕腊梅 《现代保健》2011,(25):59-6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干预治疗糖耐量减低的l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并诊断为糖耐量减低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控制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0.75g/d。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并分别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腰围改变、空腹血糖(FBS)、餐后2h血糖、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变化。结果(1)预治疗后,治疗组BMI、腰围、FBS、PBS均明显好转,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12个月内无发展为临床糖尿病的患者;对照组12个月内有6例(17.6%)发展为临床糖尿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用于糖耐量减低的干预治疗可有效的延缓或预防临床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Up to 20% of adult patients with Thalassemia major (Thal) live with diabetes, while 30% may be zinc defici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inc statu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in Thal patients. Charts from thirty subjects (16 male, 27.8 ± 9.1 years) with Thal were reviewed. Patients with low serum zinc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fasting insulin, insulinogenic and oral disposition indexes (all p < 0.05) and elevated glucose response curve, following a standard 75 g oral load of glucose compared to those with normal serum zinc after controlling for baseline (group × time interaction p = 0.048). Longitudinal data in five patients with a decline in serum zinc over a two year follow up period (−19.0 ± 9.6 μg/dL), showed consistent increases in fasting glucose (3.6 ± 3.2 mg/dL) and insulin to glucose ratios at 120 min post glucose dose (p = 0.05). Taken together,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frequently present zinc deficiency in Thal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insulin secretion and reduced glucose disposal. Future zinc trials will require modeling of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data and not simply measurement of static indic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ies of pancreatic function in the Thal patient.  相似文献   

17.
富铬酵母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和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馨  李军  赵燕燕  范倩倩  薛瑞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673-3674,3679
[目的]观察富铬酵母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和微循环的影响,探讨有机铬对糖尿病作用的机理和有效剂量。[方法]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复制实验性糖尿病小鼠模型,分别以高、中、低剂量富铬酵母和二甲双胍进行干预,检测各组小鼠体重、血糖、微循环的变化。[结果]富铬酵母可以改善糖代谢和微循环,这种改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富铬酵母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辅助性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18~44岁门诊就诊者血糖和血脂异常情况。 方法 2013年8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在邯郸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收集进行空腹血糖和血脂检查的18~44岁患者的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结果 3 195例检测空腹血糖和血脂的患者中,男性1 397人,占43.7%,女性1 798人,占56.3%。糖尿病患病率为8.5%,其中既往诊断糖尿病患者197人(6.2%),新诊断糖尿病患者74人(2.3%),空腹血糖受损患者180人(5.6%)。男性既往诊断糖尿病患者、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受损患者构成比均高于女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者127人,达标率为64.5%。新诊断糖尿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比例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比例高于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达到43.2%和21.6%。 结论 18~44岁门诊就诊对象空腹血糖异常的比例达到14.1%,其中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较高,男性血糖和血脂异常率高于女性,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比例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To assess time trend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mean blood glucose in Portuguese adults.

Study design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s

The search strategy included Pubmed search and screening of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of the review articles. Sex-specific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ith survey year and participants' age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used to predict prevalence estimates of self-reported diabetes and mean fasting glucose.

Results

Twenty-seven eligible studies were identified. Time trends of objectively defined diabetes could not be quantified due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Between 1987 and 2009, the prevalence of self-reported diabetes remained approximately constant in young adults, while it increased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more than two-fold among women and three-fold among men. In the same period, mean fasting glucose increased 7 mg/dL among women and 8 mg/dL among men.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self-reported diabetes and mean fasting glucose increased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demanding for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reverse this tendency and to manage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with diabetes in the Portugues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基于医联体平台的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模式,旨在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效率。方法基于紧密型医联体构建统一HIS系统,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一体化远程管理。结果实施6个月后,糖尿病患者HbA1C[(7.35±1.24)%]较干预前[(7.59±1.58)%]显著下降(P<0.05),87名(44.6%)患者HbA1C达标(<7.0%),较干预前84名(41.4%)有所提高。结论基于医联体平台的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效率,为规范化管理基层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