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6例子宫内膜分泌不良的不孕妇女分别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A组60例),单纯孕激素治疗(B组66例),用流式细胞仪定量观察用药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及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A组用药后ER、PR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且组织学变化接近正常月经周期内膜或与其同步。而B组用药前后ER、PR含量及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变化(P>0.05,P>0.05),部分病例的ER、PR含量有下降趋势。提示对ER、PR含量低下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者,合理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可提高靶细胞的受体含量、使内膜发育得到改善,是不孕症治疗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剂量米非司酮和孕激素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7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口服大剂量醋酸甲地孕酮治疗,观察组35例,大剂量米非司酮和孕激素联合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观察组PR、ER、PCNA、Bcl-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Bax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米非司酮和孕激素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及Ki-6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1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信息、组织病理信息、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R、P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及肿瘤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不同手术病理分期、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及不同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分期及肿瘤组织学分级与P53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不同手术病理分期间及不同组织学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其他类型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及不同组织学分级间呈正相关,不同手术病理分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P53、Ki-67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53、Ki-67的阳性表达及ER、PR的缺失表达提示肿瘤组织的分化差、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ER、PR的表达对临床指导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对子宫内膜癌活检组织进行分子标记物的分子特征检测,有助于术前评估分期并指导确定手术范围、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并指导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4.
金属硫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子宫内膜癌中MT及ER、PR的表达。结果:在子宫内膜癌中,MT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5),但与肌层浸润无明显关系。另外,MT的表达还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联合测定ER、PR和MT含量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于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患者癌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比较ER及PR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分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ER阳性30例(75.00%),阴性10例(25.00%),PR阳性29例(72.50%),阴性11例(27.50%).手术-病理分期Ⅰ期ER、PR阳性率显著高于Ⅲ期(χ2值分别为3.987、3.987,均P<0.05).组织学分化高分化ER、PR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χ2值分别为5.831、4.093,均P<0.05),且中分化ER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χ2=4.804,P<0.05).肌层浸润程度ER、PR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0.087~2.264,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ER、PR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χ2值分别为5.840、4.675,均P<0.05).结论 ER及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化程度相关,ER及PR在手术-病理分期越早,组织学分化越高的患者中的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总结5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以阴道出血为最突出表现,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经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是重要的检查手段,诊刮是术前确诊的主要方法。广泛子宫切除术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基本术式。ER、PR的表达随病理分级级别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结论:糖尿病是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子宫内膜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随病理分期增高而升高。应以包括ER、PR检测在内的病理检查为依据指导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等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宫腔镜检查并手术确诊的宫腔粘连患者91例,对照组为宫腔镜检查正常患者,共45例。所有患者在宫腔镜下用异物钳钳取适量(重约20mg)的内膜组织作为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宫腔粘连术后患者采用激素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子宫内膜均有不同程度ER、PR的表达,腺体中ER阳性率为66.2%,PR阳性率为58.1%;内膜间质中ER阳性率为42.6%,PR阳性率为36.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运用免疫组化法宫腔粘连组患者ER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而PR蛋白表达水平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宫腔粘连组患者ER、PR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高表达患者总有效率为62.9%,低表达患者总有效率为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R表达水平的高低与治疗效果呈正比。PR高表达患者总有效率为51.8%,低表达患者总有效率为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R表达与治疗效果无相关性。结论宫腔粘连术后患者可以先检测ER的表达,从而制定个性化激素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ER、PR、PCNA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一步探讨子宫肌瘤的发生机理。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测定30例子宫平滑肌瘤和相应子宫肌层组织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子宫肌瘤雌激素受体阳性率为70%,孕激素受体阳性率为63.33%,相应子宫肌层组织阳性率分别为43.33%、33.33%。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肌瘤增殖细胞核抗原明显高于子宫肌层组织,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及PCNA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孕康口服液对黄体功能不全致不孕不育患者雌孕激素[雌二醇(E_2)及孕酮(P)]及受体[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收治的96例黄体功能不全致不孕不育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孕康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E_2、P水平,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ER及PR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E_2、P水平,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ER及PR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E_2、P水平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ER及PR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康口服液对黄体功能不全致不孕不育患者雌孕激素及受体的影响作用较大,在子宫内膜状态的改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璐  李斌  王君  范颖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6):903-906
目的:通过检测ER、PR、PCNA在子宫腺肌病(Am)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ER、PR在Am细胞增殖活动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Am组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30例对照组正常内膜中ER、PR、PCNA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结果:异位内膜组ER、PR表达均低于在位内膜(P<0.05)、高于正常内膜(P<0.05);PCNA表达高于在位和正常内膜(P<0.05);正常和在位内膜组ER和PR表达呈中度正相关(P<0.05),ER和PCNA表达也呈正相关(P<0.05)。1级和2级异位内膜组ER、PR表达和PCNA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位内膜ER、PR、PCNA的表达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5),异位内膜三者表达无周期性(P>0.05)。结论:Am异位内膜组ER、PR与PCNA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且缺乏周期性变化,提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卵巢激素的调节,可能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存在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增殖分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早期自然流产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PCOS不孕患者62例为观察组,同期输卵管性不孕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干净3~7d时在宫腔镜下取子宫内膜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ER和PR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的表达强度,比较两组的差异。再于术后对观察组对象给予达英-35联合中药天癸方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第1次月经干净3~7d在宫腔镜引导下取子宫内膜标本,观察治疗前后ER、PR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ER、PR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中的表达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经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中的ER、PR表达强度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PCOS患者子宫内膜ER、PR减少可能是其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提高PCOS患者子宫内膜ER、PR水平。  相似文献   

12.
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组织凋亡调控基因及PR ER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及雌、孕激素受体 ( ER、 PR)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化法测定 Fas、 Fas L、 Bcl- 2、 Bax 4种凋亡调控基因在米非司酮组和对照组两组绒毛蜕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 ;分别采用葡聚糖活性炭分离单点饱和分析和免疫组化两种方法测定两组绒毛蜕膜组织中 ER、 PR含量。结果 :Fas、 Bcl- 2表达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0 .0 5 ) ;Fas L表达米非司酮组低于对照组 ( P<0 .0 5 ) ;Bax在米非司酮组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 ( P<0 .0 5 ) ;用免疫组化法ER、 PR的表达在米非司酮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5 ) ;采用葡聚糖活性炭分离单点饱和分析法测定 PR,米非司酮组低于对照组 ( P<0 .0 5 ) ,ER米非司酮组高于对照组 ( P<0 .0 5 )。结论 :米非司酮可通过 Fas/ Fas L和 Bcl- 2 / Bax两条途径直接促进早孕蜕膜及滋养细胞凋亡 ;米非司酮通过与 PR竞争性结合 ,拮抗孕激素 ,在米非司酮作用时 ER、 PR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法测定Fas、FasL、Bcl-2、Bax 4种凋亡调控基因在米非司酮组和对照组两组绒毛蜕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分别采用葡聚糖活性炭分离单点饱和分析和免疫组化两种方法测定两组绒毛蜕膜组织中ER、PR含量.结果Fas、Bcl-2表达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FasL表达米非司酮组低于对照组(P<0.05);Bax在米非司酮组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P<0.05);用免疫组化法ER、PR的表达在米非司酮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葡聚糖活性炭分离单点饱和分析法测定PR,米非司酮组低于对照组(P<0.05),ER米非司酮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通过Fas/FasL和Bcl-2/Bax两条途径直接促进早孕蜕膜及滋养细胞凋亡;米非司酮通过与PR竞争性结合,拮抗孕激素,在米非司酮作用时ER、PR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抑癌基因(P53)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2例为观察组,另选取7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的ER、PR、P53、VEGF表达情况,分析ER、PR、P53、VEGF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ER、PR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53、VEGF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ER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VEGF阳性表达率与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PR阳性表达率随着肌层浸润深度、细胞分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虽然PR随着病理分期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P53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病理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虽然随着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ER、PR、P53及VEGF阳性表达状况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可反映子宫内膜癌病变程度,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术前分期,并确定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00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子宫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切除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平(以阳性细胞百分比表示)。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ER、PR及EGFR阳性细胞百分比和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ER、PR及EGFR阳性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ER、PR及EGFR阳性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和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大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降低患者激素水平,手术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评价环氧合酶2(COX-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对16例正常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及35例并发子宫内膜息肉的绝经后妇女的内膜息肉及其邻近内膜行COX-2、ER和PR免疫组化测定并行半定量分析。结果:COX-2蛋白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腺上皮和间质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患者子宫内膜组及正常对照组,各组中E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组腺体和间质内PR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的表达(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COX-2和PR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4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40岁35例,以原发不孕和月经失调为主要症状。>40岁者以绝经后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两组均以刮宫病理检查确诊。对于月经失调、不育者合并卵巢增大的年轻妇女,应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多分化良好,易与内膜非典型增生或增生过长混淆,诊断时应特别慎重。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监测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判断预后。对有生育要求的临床Ia期患者,病理分化好且ER、PR阳性,可试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严密随诊。两组5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发病机制和病理组织学角度探讨单纯性无排卵性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明确二者的界限和病理诊断工作中的误区,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参考,防止误诊和过度治疗。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Ki-67 3种标记物在各组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在形态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种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各组子宫内膜E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在单纯性无排卵性子宫内膜中表达较高(P<0.05);Ki-67在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中表达较高(P<0.05)。结论:无论在病理组织学上还是在PR与Ki-67的表达上两组病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诊断医生应当也能够将两者区分开来,以利于临床治疗工作正确合理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孕激素阻断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癌变雌孕激素受体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使其转变为正常内膜 ,测定治疗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 (ER.PR) ,以了解子宫内膜改变时 ,ER.PR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 32例癌前病变内膜孕激素治疗前后的石蜡切片 ,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测定子宫内膜 ER.PR。结果 :孕激素治疗后 ,子宫内膜由腺瘤样增生或非典型性增生逆转为正常内膜 ER.PR下降 ,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孕激素可有效的阻断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恶变 ,并使其逆转为正常内膜 ,同时使子宫内膜 ER.PR下调。  相似文献   

20.
对子宫内膜分泌不良的不孕妇女分别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31例(A组),单独使用孕激素治疗32例(B组),观察用药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含量及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A组用药后ER含量明显增加(P<0.05),且组织学变化接近正常周期内膜或与其同步。而B组用药前后ER含量及组织学观察均无明显变化(P>0.05),部分病例ER含量有下降趋势。提示:对ER含量低下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患者,合理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可提高靶细胞的受体含量、使内膜发育得到改善,是治疗不孕症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