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改良弗氏完全佐剂制备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改良弗氏完全佐剂制备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方法]将液体石蜡、Tweem80按3:1的比例混合均匀,高压灭菌后4℃保存,使用时加入卡介苗(10mg/ml)、Ⅱ型胶原纤维(5mg/ml)配制成弗氏完全佐剂(CFA),充分研磨混匀乳化后,取0.1ml注射于大鼠左后足垫皮内致敏.[结果]AIA大鼠致炎后15h,致炎侧足肿胀达高峰,表现为早期的炎症反应,持续2~3d逐渐减轻,7~8d后再度肿胀,继发病变于致炎后10d左右出现,表现为对侧和前足肿胀,且进行性加重,大鼠行动不便,体重下降,表现类似人类RA,造模成功.[结论]改良弗氏完全佐剂可成功制备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ROK抑制剂对EAN发病的影响。方法54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EAN模型组、EAN+ROK抑制剂干预组和完全弗氏佐剂对照组(CFA)组。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变化、发病率、开始发病时间、最高临床评分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EAN组大鼠在抗原免疫后第17天达到发病高峰;EAN+ROK抑制剂组大鼠与EAN组相比,有体重增加、发病率降低、开始发病时间延迟的趋势,其平均最高临床评分明显降低(P〈0.01),坐骨神经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减轻,CFA组大鼠无症状。结论ROK抑制剂可以减轻EAN发病程度,抑制Rho/ROK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痹肿消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的影响,从基因水平探讨IL-10mRNA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及痹肿消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抗炎作用。方法 将3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皮下注射Ⅱ型胶原蛋白配合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采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IL-10mRNA的表达。结果 IL-10mRNA在正常组表达少量;25d模型组表达强于正常组(P〈0.05),45d模型组表达弱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25d表达高于45d;痹肿消汤组的IL-1 0mRNA表达强于模型组IL-10 mRNA表达(P〈0.05),在痹肿消汤组,45d表达稍高于25d,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中痹肿消汤能增加IL-10 mRNA的表达,提示痹肿消汤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丹皮酚联合甲爨蝶呤对佐剂性关节炎(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弗氏完全佐剂免疫诱导大鼠AA,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丹皮酚(200mg/kg,ig)组,甲氨蝶呤(0.75mg/kg,ig)组和丹皮酚联合甲氨蝶呤(200mg±0.75mg/kg,ig)组。给药后对AA大鼠做整体观察,足爪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评分测定,血清中TNF-α IL-1β水平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爪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升高,血清中TNF-α和 IL-1β水平显著升高;联合给药组相较于单独给药组,明显抑制大鼠足爪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评分,降低血清中TNF-α 和 IL-1β 水平。结论:丹皮酚联合甲氨蝶呤显著改善AA大鼠多发性关节炎病变症状,降低血清中TNF-α和IL-1β 水平,提示丹皮酚联合甲氨蝶吟可能时娄风湿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从基因水平探讨TNF-αmRNA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方法 将2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2组,皮下注射Ⅱ型胶原蛋白配合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关节炎模型,采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TNF-αmRNA的表达.结果 TNF-αmRNA在正常组有少量表达;25、45 d模型组TNF-α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45 d模型组表达高于25 d模型组(P<0.05).结论 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中TNF-α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高,提示了TNF-α基因表达与关节症状轻重有关,是介导RA炎症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2种光接触性变态反应试验方法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法和2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预刺激法对强致敏剂四氯水扬基苯胺(TCSA)和弱致敏剂香豆素、硫氯酚的光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对香豆素、硫氯酚2种弱致敏物质完全弗氏佐剂法的敏感性略强于涂抹SDS预刺激法,对强致敏剂TCSA涂抹SDS预刺激法略强于颈部注射弗氏佐剂。结论在筛选弱致敏物质时,颈部注射完全弗氏佐剂法优于涂抹SDS预刺激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移植治疗脱髓鞘大鼠疗效。方法:选择50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五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A(0.02μl/g),组B(0.04μl/g),组c(0.08μl/g)。除对照组外,其余四组按脊髓匀浆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为抗原致敏DA大鼠EAE动物模型造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按不同剂量注射治疗,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移植后,大鼠培养1、4周后每组观察BBB评分和电生理传导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BB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组BBB评分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电生理评分(SSEPsN1、MEPsN1波峰潜时、SSEPsN1、MEPsN1波幅)比较,3个治疗组SSEPsN1、MEPsN1波峰潜时下降,SSEPsN1、MEPsN1波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体现出剂量依赖性。结论: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移植治疗脱髓鞘大鼠效果较好,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CI(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模型大鼠一般行为学及痛阈变化。方法:SD(Sprague-Dawley)大鼠48只,6~8周龄,雄性,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三组,即正常对照组(Nave组:n=16,分7、14d亚组,每亚组8只)、假手术组(Sham组,n=16,分7、14d亚组,每亚组8只)以及CCI组(n=16,分7、14d亚组,每亚组8只)。按Bennet和Xie方法制作CCI模型,通过von Frey测定大鼠神经结扎侧(左侧)及对侧(右侧)后足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结果: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CCI组大鼠术侧痛阈在术后第3、6、8、10、13天明显降低,且低于术前基础值。结论:CCI大鼠行为学的改变与痛阈的变化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
制备高效价细菌免疫血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高滴度的细菌免疫血清,开展肥达氏反应的教学实验,节约经费,保证教学实验质量的提高。方法:行颅内、脚掌、皮下注射采用弗氏不完全佐剂 死或活细菌,及耳静脉注射途径注射细菌于家兔体内,制备免疫血清,测四种不同注射途径和两种注射法的抗体效价。结果:四种注射途径的效价无差异。结论:耳静脉注射法安全方便,操作易控制,优于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SD大鼠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动物模型。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皮下注射地塞米松2.5 mg/只,每周2次,对照组不给药。8周后,分别取肺组织,印片,Giemsa染色检查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酚氯仿法提取大鼠肺组织DNA,LAMP法扩增卡氏肺孢子虫DNA。结果诱导后24 d大鼠出现死亡,28 d检获PC,32 d感染阳性率为86%(13/15);LAMP扩增出卡氏肺孢子虫特异DNA。结论成功诱导SD大鼠的PCP模型。  相似文献   

11.
利多卡因预防输卵管结扎术丙泊酚麻醉注射痛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及咪达唑仑在全身麻醉输卵管结扎术中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施行丙泊酚全身麻醉输卵管结扎术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咪达唑仑组静脉注射0.1%咪达唑仑2ml,利多卡因组静脉注射1%丙泊酚20ml与2%利多卡因2ml的混合液。应用VRS评分法观察各组丙泊酚注射痛的情况及其对麻醉的影响和安全性。结果:利多卡因组丙泊酚注射痛明显轻于其它组,且能减少丙泊酚用药量,受术者苏醒快,生命体征平稳。结论:丙泊酚混合利多卡因能减轻丙泊酚注射痛;静脉用利多卡因有较强的镇静作用,能减少丙泊酚用药量,且对苏醒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行为学观察和热辐射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及机械缩足反应潜伏期(MWT)实验筛选建立脊神经选择性结扎(SNL)镜像痛大鼠模型。方法:选取10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SNL组90只和假手术组(Sham组)10只,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4、21、28 d进行行为学观察和双足PWTL及MWT实验检测。结果:两组术前行为学观察、PWTL及MW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NL组手术足均出现添足、咬足等行为学现象,且PWTL值和MWT值术后1-28 d均明显低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NL组有14只大鼠为手术足,于术后7 d出现添足、咬足等行为学现象,术后14、21、28 d的MWT值均明显低于Sham组,且术后21、28 d的PWTL值均明显低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SNL镜像痛模型筛选和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疼痛管理护理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科收治并需要手术治疗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疼痛管理组(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给予疼痛管理护理模式治疗术后疼痛,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方法处理;采用口头描述评定法(12级评定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切口镇痛效果及腰腿痛缓解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评估得分及腰腿痛评估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疼痛管理模式护理,能显著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及腰腿痛,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拱,岛患者住院满意度,形成和谐的医患及护患关系,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应用创新性心理干预模式对减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痛症状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102例MM伴骨损、骨痛的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一般性心理干预,观察组在一般性心理干预基础上(在不影响任何治疗及护理的情况下)应用创新性心理干预模式,比较2组骨痛减轻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应用创新性心理干预模式骨痛缓解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使用一般性心理干预骨痛缓解有效率为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新性心理干预模式能够显著减轻MM患者骨痛的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盐酸吗啡缓释片不同给药途径对肿瘤患者癌症性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选择中、晚期癌症患者168例,均接受盐酸吗啡缓释片进行疼痛治疗,根据给药途径不同随机分为接受口服给药的对照组和接受直肠给药的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程度、镇痛起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94.05%(79/84),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起效时间为(0.68±0.17)h,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各时间段的镇痛起效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38%(2/8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盐酸吗啡缓释片直肠给药途径可以显著缓解肿瘤患者的癌症性疼痛,提高镇痛起效时间,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疼痛评估及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对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骨科收治的156例手术后疼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患者进行传统术后疼痛控制,研究组92例患者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术后第1天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2.62±1.35)分,对照组(3.86±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5,P〈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夜间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延长,研究组患者(4±1.5)h,对照组(2±1.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7,P〈0.01);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90±7)%,对照组(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5,P〈0.05);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95±5)%,对照组患者(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5,P〈0.05)。结论:患者术后疼痛的正确评估,优质的护理干预,为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创伤的恢复及心理、生理状态的调整创造条件,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NMS)对幼鼠成年后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新生期NMS动物模型,以受孕的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待其生产后,每笼饲养12只新生鼠和1只哺乳期母鼠.实验分为NMS组(n=12)和对照组(N)(n=12).NMS组在出生后2~21 d,每天同时间分离新生鼠和母鼠3 h.N组不做分离处理.在2个月时给予结肠直肠扩张(CRD),通过观察大鼠在不同压力下CRD刺激后的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进行内脏痛觉敏感性评价;取远端结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CRD增加,两组大鼠AWR评分增加;与对照组相比,CRD后NMS组AWR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RD后,NMS组5-HT及其受体的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期NMS使成年大鼠CRD时大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5-HT及其受体参与了内脏伤害性刺激的神经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SCF)联合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实验性肺动脉高压(PAH)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取3周龄雄性SD大鼠骨髓,经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并纯化MSCs,利用腺病毒(Ad)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HGF基因导入MSCs。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PAH组,采用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mg/kg)复制PAH模型后,经颈内静脉移植1ml低糖伊戈尔培养基(L-DMEM);MSCs组,复制PAH模型后,移植5×106/L的空腺病毒载体转染的MSCs细胞悬液1ml;G-CSF组,经腹腔注射G-SCF[100μg/(kg.d)],连续5d;HGF组,移植5×106/L携带HGF基因的MSCs细胞悬液1ml;HGF+G-CSF组,移植5×106/L携带HGF基因的MSCs细胞悬液1ml并且经腹腔注射G-SCF[100μg/(kg.d),连续5d。21d后,观察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右心室(RV)与左心室(LV)重量比值(RV/LV比值)、血管密度及血浆中内皮素-1(ET-1)的表达情况。结果 PAH大鼠治疗21d后,实验各组间全身动脉血压无明显差异;HGF+G-SCF组及HGF组中平均肺动脉压较其他各组显著下降(P<0.05);HGF组及HGF+G-SCF组RV/LV比值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HGF+G-SCF组血管密度高于其他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及HGF+G-SCF组血浆中ET-1的含量显著低于PAH组(P<0.05)。结论 G-SCF联合HGF-MSCs移植可有效减轻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PAH的进程,明显改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这些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加肺血管数量及减少缩血管因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比较了丁卡因凝胶和恩纳软膏用于预防静脉注射疼痛的效果.方法 拟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儿60例,年龄3~1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丁卡因凝胶组和恩纳组,每组20例.在手术前40 min用药膏涂抹患儿手背的静脉附近的皮肤.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丁卡因组用丁卡因凝胶1 g,恩纳组用恩纳软膏1 g,涂抹皮肤.涂药膏的皮肤用3 M医用薄膜覆盖,患儿到达手术室后,擦去皮肤上的麻醉药膏.消毒后,用22 G静脉留置针开放手背静脉.在静脉注射时用Cameron 的疼痛评分方法进行注射疼痛的评分.结果 对照组无痛、轻度疼痛患者占15%;丁卡因凝胶组无痛、轻度疼痛患者占80%;恩纳组无痛、轻度疼痛患者占75%.丁卡因凝胶组和恩纳组的疼痛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疼痛程度比丁卡因凝胶组和恩纳组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丁卡因凝胶和恩纳乳膏都能明显减轻静脉注射局部的疼痛,两种方法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酮咯酸氨丁三醇和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58例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年龄在62~78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酮咯酸氨丁三醇治疗组(T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60mg+生理盐水100ml;氟比洛芬酯治疗组(F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00mg+生理盐水100ml,均待镇痛效果不佳时静滴给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给药后30min、1h、4h,8h、12h、24h等时间点疼痛缓解情况,Ramsay镇静评分评估以上时间点两组药物的镇静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度。结果F组术后8、12h的VAS评分明显高于T组,而T组术后4、8、12h的Ramsay得分低于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F组,患者的整体镇痛满意度也更高。结论两种药物均可用于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镇痛,而酮咯酸氨丁三醇因其良好的镇痛效果、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较高而更适合此类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