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永红  陈晶琦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654-4656
目的 了解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对1 762名大专学生就有关儿童时期受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1 762名大学生中,76.2%的人在儿童期有遭受虐待经历,儿童期躯体虐待发生率为59.4%,男生为76.0%,女生为49.2%;精神虐待为61.5%,男生为69.0%,女生为57.0%;性虐待为10.2%,男生为8.1%,女生为11.5%.男生躯体虐待(x2=124.139,P=0.000)和精神虐待(x2=25.338,P=0.000)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女生性虐待发生率高于男生(x2=5.387,P=0.02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婚姻状况不良是发生儿童虐待的危险因素(OR=2.407),女童(OR=0.409)、母亲文化程度高(OR=0.718)是儿童虐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虐待现象比较普遍,应加强对儿童虐待问题的重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及早期品行障碍发生情况,分析儿童期虐待经历与早期品行障碍有无相关性。方法采取自编虐待及品行障碍问卷,对医科大学三年级290名大学生就有关虐待和品行障碍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结果儿童期躯体虐待发生率为86.9%;情感虐待发生率为90.0%;性虐待发生率为14.1%;情感忽视发生率为62.8%。躯体虐待发生率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8,P<0.05)。早期品行障碍发生率为16.9%,男生高于女生。发生虐待影响品行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并非少见,儿童期虐待经历是早期品行障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市儿童家庭虐待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对7 475名儿童就家庭虐待问题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7 475名儿童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59.41%、31.51%、17.94%,女生情感虐待分量表得分及发生率高于男生(t=4.755,H=24.410),男生躯体虐待、性虐待分量表得分及发生率均高于女生(t=8.356,H=82.211;t=8.784,H=52.4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父母亲饮酒频率是儿童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共同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州市儿童虐待问题并不少见,儿童虐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虐待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在儿童期虐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可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在儿童少年早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可能有助于防止成年期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大学4,040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期遭受的虐待中报告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36.3%),其次是情感忽视(21.5%)、性虐待(17.2%)、躯体虐待(12.1%)、情感虐待(6.6%)。大学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均分分别为:隐匿身份(1.79±0.82)分、网络言语欺凌(1.54±0.64)分、网络伪造欺诈(1.49±0.64)分。经t检验,男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的学生高于父母未离异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生子女遭受的网络言语欺凌均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儿童期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躯体忽视经历是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受虐待程度的增加,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严重程度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6.
565名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中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探讨性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于2003年9月对一所普通高校565名大学生就有关儿童期受性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565名大学生中,有20.0%(32/160)的女生和14.3%(58/405)的男生报告16岁以前曾经历过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其中18名(11.3%)女生和31名(7.7%)男生经历过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儿童期性虐待经历首次发生年龄59.4%的女生、51.7%的男生发生在11岁及以下。与没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比较,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抑郁情绪量表得分高;健康状况自我感觉评价得分低;症状自评简表中的躯体症状、敌意、强迫症状和焦虑得分高;有过性交行为及在调查的近一年里考虑过自杀、饮酒醉过的比例高。结论 儿童性虐待问题在中国并非少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相关。亟待开展儿童期性虐待的预防工作及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7.
范勇 《现代预防医学》2021,(19):3588-3590
目的 了解长三角地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在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选取8所双一流高校的2412名大学生进行虐待经历和自杀意念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XC小五号.EPS;P〗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时期遭受1种及以上虐待经历的人数占43.99%。其中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的比例分别为12.11%、6.67%、17.21%、36.40%和21.43%。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94%。情感忽视(OR=2.08)、躯体忽视(OR=2.19)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在儿童期遭受躯体和情感忽视与自杀意念相关,预防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助于预防大学阶段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专男生童年期遭受虐待的情况,探讨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对668名大专男生就有关童年时期受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668名大学生中,16周岁前,被徒手打的发生率是71.7%,被物品打的发生率是45.3%,被羞辱的发生率是60.1%,37.8%学生曾目睹暴力场面。有虐待经历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十个因子均分高于没有虐待经历的学生,自尊量表的平均得分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何舒青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8):1158-1160
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躯体虐待行为的发生情况,为促进幼儿园及社区逐步建立儿童躯体虐待伤害早期预防、监测和干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5所幼儿园小、中、大班3个年级全体儿童的家长进行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84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最近l a里,有65.2%的家长对孩子实施过躯体虐待,分别有34.1%和56.4%的家长实施过非接触性体罚和接触性躯体虐待伤害;轻度接触性躯体虐待发生率为55.8%,重度接触性躯体虐待发生率为8.7%.男童躯体虐待伤害报告率(69.4%)高于女童(59.8%)(x2=7.5,P<0.01);有童年期受虐待经历的父母对子女的躯体虐待行为报告率(69.8%)明显高于童年期无受虐待经历的父母(49.7%)(x2=34.1,P<0.01).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躯体虐待行为较为普遍;男童、父母童年期受过虐待可能是学龄前儿童躯体虐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安徽省2个地区整群选取9所中学的5141名学生进行童年期虐待和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调查.结果童年期重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精神虐待、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29.9%、64.8%、51.4%、5.3%和24.5%.初中、高中和职高男生童年期的重度躯体虐待、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女生(53.1%)童年期精神虐待发生率高于男生(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4,P< 0.05).初中学生5种类型虐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高中学生的中度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11种不良饮食心理行为中,有9种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虐待是11种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童年期虐待和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郑州、深圳、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高中和初中学生,采用童年期虐待问卷和NSSI问卷等进行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和NSSI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与NSSI的关联,比较关联强度的性别差异。结果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9.5%,男生(10.7%)高于女生(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水平升高,中学生NSSI呈增加趋势;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高水平各种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均与中学生NSSI的增加有关(P值均<0.01);高水平性虐待、情感忽视和童年期虐待与女生NSSI的关联强度高于男生(P值均<0.01)。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NSSI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在女生群体中。开展针对性干预有益于中学生NSSI的防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学专科生恋爱暴力现况及其与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的关联,为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安徽省2所医学专科学校3727名有恋爱经历的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和恋爱暴力等信息,分析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与学生主动和被动恋爱暴力的关联。结果医学生主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37.8%,被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27.8%。女生童年期情感虐待检出率(61.9%)高于男生(51.6%),男生童年期躯体虐待(28.2%)和性虐待检出率(19.4%)高于女生(24.3%和10.5%)(χ~2值分别为33.84,6.33,52.97,P值均<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均可能增加大学生恋爱关系中主动暴力[OR值(OR值95%CI)分别为1.71(1.48~1.98)、1.55(1.33~1.82)、1.75(1.43~2.15)]和被动暴力的风险[OR值(OR值95%CI)分别为1.84(1.43~2.16)、1.59(1.34~1.87)、1.62(1.32~2.00)](P值均<0.01)。童年期虐待和主被动恋爱暴力关联的强度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学生恋爱暴力的增加有关,减少童年期虐待有益于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o estimate the extent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questions were added to the 1993 Oregon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of students in grades 9–12. Twenty-five high schools throughout Oregon participated in the survey. Among the 2,332 students who answered sexual abuse questions, 20.9% had ever been sexually abused; females (33.1%) were much more likely to have ever been abused than were males (8.1%). Females (10.3%) also were more likely than males (3.4%) to have been sexually abused within the past yea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xually abused in the past year engaged in many high risk health behaviors such as weapon carrying, substance abuse, seriously considering suicide in the past year, and sexual activity when compared with students who had never been sexually abused. Further educational efforts with teachers, health care providers, parents, and child care providers, as well as development and use of school curricula, are needed to reduce sexual abuse.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1967~1968年曾出现过一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1].1985年始我市实施了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接种,流脑发病率明显下降.为了掌握广州市人群流脑抗体水平情况,我们于1998~1999年对494名正常人群血清进行流脑A群杀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abuse in Italy using an instrument develop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ISPCAN) and adapted to the Italian context. The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312 young adults, 106 males (34%), and 206 females (64%), aged 18–24 years, from various northwest Italian universities and workplaces, using an ISPCAN Child Abuse Screening Tool retrospective questionnaire (ICAST-R). With reference to comparative data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 Italian context reveals a high incidence of emotional abuse (62%) followed by physical abuse (44%) and sexual abuse (18%). While males reported more physical abuse, females reported more exposure to sexual and emotional abuse. Moreover, the validity of the ICAST instrument was evaluated.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for the three subscales was similar to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with Cronbach’s alphas ranging from 0.51 for emotional abuse to 0.59 for sexual abuse. We observe that children undergo forms of emotional and physical maltreatment for disciplinary purposes, and for this reason, such abuse is excused. Greater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in this direction. Finally, our study has contributed to the validation of the ICAST-R instrument for use in the Italian context.  相似文献   

16.
中国6省市2508名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中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探讨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对北京、河北、山西、江苏、陕西、安徽6省市6所普通高校中2508名大学生(女生1360人,男生1148人)童年期性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结果 2508名大学生中,有24.8%的女生和17.6%的男生报告16岁前曾经历过1项或1项以上的性虐待,其中包括非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女生20.0%,男生14.6%)和包括触摸在内的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女生14.1%,男生7.8%).儿童期性虐待经历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是农村还是非农村、父母亲文化程度等没有明显的关联.与没有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比较,有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因子均分偏高.结论 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